![1647305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473052/1/1_17333159897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647305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doc/images/p_f_2_p/16473052/1/2_17333159897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展开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骈(pián)死 一食或尽粟(sù)一石B.才美不外见(jiàn) 食(shí)之不能尽其材C.鞭策(cè) 槽枥(lì)之间D.伯(bó)乐 其真无马邪(yé)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3)虽有千里之能 千里: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5)策之不以其道 策: 道: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公将鼓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有______________,方显__________________;无______________,岂有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 温故而知新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文章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C.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D.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14.【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练习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③。”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接连着。 ②还:通“环”,环绕。 ③贾(gǔ):通“价”,这里指报酬。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食之不能尽其材(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往见伯乐( ) (4)去而顾之( )17.下列加点的“而”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视之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执策而临之 D.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18.翻译下列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19.用文段中原话填空:【乙】文介绍这匹骏马“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这个故事印证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答案B2.(1)辱没,受屈辱 (2)有时 (3)名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4)等同,一样 (5)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正确的方法 (6)通晓3.B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5.D6、(1)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2)想要跟普通马相当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7、伯乐 槽间千里马 刘备 隆中决策人 8.C9.(1)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2)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10、示例: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对即可)11、A 12.A13、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14、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15、【甲】文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乙】文告诉我们应学会“厚积薄发”。16.(1)通“才”,才能 (2)吃完 (3)拜见 (4)回头看17.B18.(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人知道他的好马。19.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