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课件,共31页。
李清照如梦令部门名称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作者简介】文体:易安体含义: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俗,清秀而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流转,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特点1.以寻常入词。李清照在《词论》中词“别是一家”。不追求辞藻华丽,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大量使用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口语,来明明白白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词作自然清丽,极富情趣。2.格调清丽凄婉。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家庭优裕,而且二人对金石书画的收藏鉴赏志趣相投,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加之北宋时期歌舞升平,所以在其婚姻早期,词作多以空灵清丽为主;而婚姻中后期,李清照经历的国家破裂和颠沛流离之后,其词作以凄婉风格为主。3.倜傥有丈夫气。李清照虽然是个女词人,但是他的“易安体”绝非一般的“闺阁之词”。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就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这个评价便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倜傥气质。她在《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便表现出其忧国之念,不下陆游《诗愤》,显示出其性格刚烈的一面。 作者生平(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豆蔻年华,春光淡荡试新衣第二阶段:明月入梦,和羞试理并双枝第三阶段:国破南渡,角声催断梦伤悲第四阶段:一别永诀,秋坟瘦却损梨枝(少女时期)(结婚早期~南渡之前)(国破南渡)(赵明诚之死及晚年生活)视频 李清照 自我介绍第一阶段(豆蔻年华) 此时正值北宋盛世,太平日久,曾有北宋文人孟元老对昔日繁华有此番的描绘:“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夫妻二人都在女儿身上倾尽了所有的温情和怜爱,除了教习文章外,还给了她最丰厚无忧的童年。不觉间,她已成长为一位灵动活泼的少女,带着动人的馨香,静静绽放。所幸的是,她的父母是宽厚开明的,没有用封建社会对女子苛刻的清规戒律把她锁在寂寞深院,倒是能让她常常旋舞于自然之间,自由地呼吸。 写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她十六岁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朗读指导:语气:欢快、喜悦。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 韵母都是“u”。重音指导:强调喝酒的地点、时间,重读 “溪亭”“日暮” 。强调喝醉这一状态,重读“沉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力争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融入意境。 常常记起那次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误进了荷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鸥鹭。 说说词中的“常记”,回忆的是何事。请说明时间、地点、人物状态和事件。赏析诗歌想一想: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表现: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词人因何而“醉”?因美酒和美景而“醉”。醉 除了美景、美酒,还有什么会让李清照“醉”? 还有词人和自己的伙伴在一起的那种美好情谊,对年轻时那些美好生活的回忆,都让她深深陶醉。 李清照的“醉”既是酒醉更是陶醉。其实不管“兴”也好,“记”也罢,“醉”也好,还是“误”也好,作者是“字字如金”。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醉”所以“误”,因为“醉”,所以常常记起。如何理解两个“争渡”表达出的情感? 两个“争渡”,表现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沙洲上的水鸟都吓得纷纷飞起。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沙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从这首词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李清照?天性贪玩活泼有强烈的生命力任情豪放不受拘束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整体赏析主 旨 归 纳 这首词写词人追忆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活动,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1.理解性默写。(1)当我们流连于自然美景,迟迟不愿离去时,可 借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这种感受。(2)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词人嗟叹天色已晚, 慌乱中误闯荷花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典型考题】4.班级文学社要编一部诗词集,你认为《如梦令》适合收录到下面哪个单元( )A.思乡怀人 B.寄情山水 C.理想追寻B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及艺术上有何特色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词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出西湖之美景,犹如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同时,注重了动静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动写静的方法,把西湖清新可爱之美表现得美不胜收,并寓情于景,令读者想象而思考。第二阶段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伉俪深情,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结束太学求学生活,出仕为官。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赵李两家相继被卷入其中,赵明诚兄弟受到牵连,一度入狱,不久都被罢官。其后,李清照随赵家屏居青州(今属山东)十年,夫妇猜书斗茶,花前月下,相从赋诗。两人共治金石之学,她又独撰《词论》,阐述对词的看法,伉俪之谐古今罕见。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复出后,历任莱、缁(今均属山东)等地知州,李清照均随夫赴任共同生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第三阶段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因明诚丧母而奔丧至建康。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其后李清照随南宋朝廷辗转江南各地,夫妇二人平生所收集的金石书画在颠沛流离中几乎丧失殆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第四阶段 赵明诚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后又改嫁。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思君如流水,人远天涯近。在凄凄惨惨的晚年,李清照匆匆年华,已随岁月凋残。在尘世一隅,孑然一身,苦苦守着那些曾经属于彼此的故事。刻在岁月里斑驳的记忆,每当回望,都已变得苍白。在你的眼眸深处,只留下了他当年温和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