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第3页
    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梳理文中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文末老人反复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终于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①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不同。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外面玩,而我不行,稍微剧烈的运动我都不能做。我无数次问过爸爸:“为什么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爸爸书生气十足,给我讲了很多“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道理,可我并不想听。
    ②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普通孩子。
    ③6岁的时候,我终于做了手术,爸爸告诉我:“从今天起,你就是个普通孩子了。”我终于能跑、能跳、能出去疯玩了,我还有了一个好朋友——格子。我们用同一张课桌,课间一起上厕所,放学后一起做作业。
    ④我把最心爱的漫画书借给格子看,上面有爸爸排了好长时间的队得来的作者签名。这本书在我最孤独的日子里陪伴着我,可格子把它转借给了别人,而且,传着传着就弄丢了。
    ⑤我快急哭了,格子却觉得我小题大做:“不就是一本书吗?我赔给你!“这怎么能是重新买一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呢?我气坏了,跟她大吵了一架,我们俩谁也不理谁了。
    ⑥格子很快就和班里其他的女生好了,还偷偷把我的秘密告诉了别人。不久,消息就在学校里传开了,大家都说我的心脏病是先天性的,做过手术,极有可能会传染,有时候大家凑在一起聊得很热闹,我一走近,声音立刻就停了,然后大家就散了。我这才知道,自己被孤立了。
    ⑦那种感觉比当初没有朋友更让人难受。就在这时,爸妈跑过来跟我商量,是否想要个弟弟或者妹妹。我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大人们果然都是骗我的。如果我真的完全好了,和正常人一样了,同学们为什么会那样对我?爸妈又为什么非要再生一个孩子?
    ⑧事实证明,爸还是很爱我的,他说服了妈妈,放弃了再生一个孩子的打算。
    ⑨但是,我很快就发现,爸爸对我翻脸了。他从来不敢惹我生气,生怕我哭得厉害了会犯病。即便我无理取闹,他也不舍得凶我。
    ⑩现在却全然不同了,爸爸突然对我凶了起来。我赖在家里懒得出门,不想完成老师布置的跳绳任务,哪怕天黑了他都非押我下楼去跳:炒菜的时候发现家里没盐了,他不管我愿不愿意,就催我去买;我忘了戴红领巾,见到楼下的爷爷没打招呼……这些原来都算不上事儿,但现在统统都成了正经事儿,值得爸爸再三跟我较真儿。
    ⑪我自然不会任由爸爸摆布,慢慢学会了用各种手段和他斗智斗勇。我撒谎,和同学去游乐园坐过山车,一个人出去旅行时偷偷把高铁票换成飞机票……这些都是我之前不敢想、不能做的,却在和爸爸的较真中,不知不觉地做了个遍。
    ⑫我成功地做了一个普通人能做的很多事,几乎忘了自己生过病。填报高考志愿时,赌气似的选了一座远方的城市,没有告诉任何人。我要证明我从此完全自由了。
    ⑬我本以为爸爸会大发雷霆,会强迫我改回去,但他破天荒地没有反对,反而乐呵呵地为我准备行李。我看着他收拾东西的背影,觉得他已经老了,没有心气再跟我斗了。
    ⑭大学时光过得飞快,在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后,我才开始后悔离家太远。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父母身边,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⑮在家待着的那段日子,我跟妈妈说了很多心里话。她跟我念叨,当初他们想要“二孩”也是为了我,我从小多病,很少有小伙伴和我一起玩,他们是怕我太孤单了……妈妈说:“你别怪你爸后来那样对你,其实他是最疼你的,你受了委屈,他比你还难受。”我怎么可能怪他,又怎么会不知道他对我的良苦用心?
    ⑯那时,我身体上的病虽然好了,但心里还依然敏感、自卑,唯恐被人当成异类。爸爸怕我困在自己结的茧中出不来,才对我一反常态,不惜用各种招数逼我。我哭,我生气,我吼着跟他吵架,慢慢学会了发泄情绪,慢慢学着去做一个普通人,慢慢地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⑰生活回归正常后,我关注了爸爸的微博,发现他最近更新了一条:“曾经觉得何其不幸,我们穷尽一生的努力,也不讨是个典通人,然而,我们又何其有幸,能来到这个世上做一个普通人。”看完,我在下面点了个赞。
    1.请按先后顺序,从“我”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事件。
    2.文章用多段内容描写“我”与格子交往的情节,有何用意?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本文是如何表现父爱主题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①在“我”质疑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时,爸爸给“我”讲了很多道理。②因为“我”的抵触,爸爸说服了妈妈放弃了再生一个孩子的打算。③“我”的病治好了,爸爸处处跟“我”较真儿,“我”用各种手段跟爸爸斗智斗勇。④高考时,“我”故意选了一所远方城市,爸爸没有反对,收拾行李,送“我”上大学。⑤“我”关注爸爸的微博,并点赞。(答出任意四点,意思对即可) 2.①突出“我”对友谊的渴望和珍视,表现“我”对成为普通人的向往。②表现出“我”的自卑、敏感,以及被同学们孤立时的难过。③为后文写爸妈想生二胎的真正原因埋下伏笔。④为后文写爸爸一反常态的种种行为做铺垫,反衬爸爸对“我”深沉的爱。(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3.①做一个“普通人”幸也不幸,“不幸”的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幸”的是终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拥有“平常心”的普通人。②这段话表现了爸爸的豁达洒脱以及对“我”的殷殷期待,再次强调深沉的父爱。(意思对即可) 4.①直接表现父爱。爸爸与“我”较真的各种事件,体现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上大学时爸爸乐呵呵地为“我”准备行李,并不为“我”的冲动而生气,体现了爸爸细腻的爱。②侧面烘托父爱。妈妈多年后告诉“我”他们想生二胎,以及爸爸各种逼迫“我”的真正原因,侧面烘托了爸爸对“我”深沉的爱。(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抓住题干中的“先后顺序”筛选出发生在“我”与爸爸之间的故事,注意要以“我”的角度概括。
    由第①段“我无数次问过爸爸……可我并不想听”可知,在“我”质疑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时,爸爸给“我”讲道理;
    由第⑧段“事实证明,爸还是很爱我的,他说服了妈妈,放弃了再生一个孩子的打算”、第⑨段“我很快就发现,爸爸对我翻脸了”、第⑩段“现在却全然不同了,爸爸突然对我凶了起来”等内容可知,爸妈放弃生二胎的打算后,爸爸开始一改常态,处处和“我”较真儿;
    由第⑪段“我自然不会任由爸爸摆布,慢慢学会了用各种手段和他斗智斗勇”可知,“我”用各种手段跟爸爸斗智斗勇;
    由第⑬段“我本以为爸爸会,会强迫我改回去,但他破天荒地没有反对,反而乐呵呵地为我准备行李”可知,爸爸没有反对“我”,而是帮“我”收拾行李,送“我”上大学;
    由第⑰段“生活回归正常后,我关注了爸爸的微博”可知,“我”关注了爸爸的微博,并且给爸爸的微博点赞。据此顺序和内容总结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全文,由选文第③段“我还有了一个好朋友——格子。我们用同一张课桌,课间一起上厕所,放学后一起做作业”等内容可知,“我”病好之前是没有朋友的,格子是在“我”手术之后才交的唯一的一个朋友,正因为如此,“我”的秘密才会告诉格子,为下文格子把秘密告诉同学们,“我”被同学们孤立作铺垫;
    根据第⑥段“我一走近,声音立刻就停了,然后大家就散了。我这才知道,自己被孤立了”、第⑦段“那种感觉比当初没有朋友更让人难受”等内容可知,“我”被孤立后,才明白“我”并没有立刻变成一个普通人,内心敏感、自卑,才有了下文爸爸为了让“我”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所做的一切努力。
    同时,格子和“我”的事情为后文写爸爸的种种行为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反衬出爸爸对“我”深沉的爱。据此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结尾句子的理解。
    “曾经觉得何其不幸,我们穷尽一生的努力,也不过是个普通人;然而,我们又何其有幸,能来到这个世上做一个普通人”,内容上,写出了做一个“普通人”的幸与不幸,“穷尽一生的努力,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即不幸,“能来到这个世上做一个普通人”即幸,直接点明文章中心。
    情感上,这句话为爸爸微博更新的内容,不仅表现出爸爸的豁达洒脱,也暗含了他对“我”的希望与期待,再次强调了父爱的深沉。
    4.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体现。
    通读文章,根据选文第⑩段“现在却全然不同了,爸爸突然对我凶了起来”、第⑬段“我本以为爸爸会,会强迫我改回去,但他破天荒地没有反对,反而乐呵呵地为我准备行李”等内容可知,爸爸默默为“我”做了很多事,如爸爸各种与“我”较真儿的事件,以及上大学时爸爸乐呵呵地为“我”准备行李,并送“我”上大学的事件等,这些事情是“我”知道并直接参与的,因此,这是从正面直接表现爸爸对“我”的爱;
    根据选文第⑮段“在家待着的那段日子,我跟妈妈说了很多心里话。她跟我念叨,当初他们想要“二孩”也是为了我,我从小多病,很少有小伙伴和我一起玩,他们是怕我太孤单了”、第⑯段“爸爸怕我困在自己结的茧中出不来,才对我一反常态,不惜用各种招数逼我。我哭,我生气,我吼着跟他吵架,慢慢学会了发泄情绪,慢慢学着去做一个普通人,慢慢地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模样”等内容可知,为了不让“我”孤单,他们打算要二胎;为了让“我”学会发泄情绪,爸爸各种与“我”较真儿。这些事都是“我”后来通过妈妈之口才知道的,因此,这是从侧面反映了爸爸对“我”深沉的爱。据此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围巾
    ①我满怀崇敬之情,去拜访两位老人。一位是个头不高黑红脸膛的瘦弱老人,一旁是比他还瘦的老伴。两位老人像一对日夜不倦、吐丝不止的春蚕,从早到晚织围巾,一年四季织围巾,十四个年头坚持不懈织围巾。
    ②老人织的围巾,不买卖,不送亲朋,不赠好友,而是送给生活在祖国边疆的人们。
    ③玉麦小学,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该校新生在国庆节前夕收到千里迢迢寄来的围巾。孩子们围上红色、黄色、天蓝色、雪白色的围巾,顿时感到暖融融的。原来,围巾老人被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放牧守边的精神深深感动,精心编织了一批围巾,赶在2020年秋季开学之时寄过去。师生们决定回送老人一份有意义的礼物。9月27日,乡小学与两位老人进行视频连线。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玉麦乡标志性山坡上,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师生们向国旗敬礼,也向尊敬的爷爷奶奶敬礼。老两口与师生们同唱国歌,老人那饱经沧桑的眼睛,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眼睛,在激昂的旋律中一起湿润。
    ④地处东海的北礵岛,冬天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人。牛年春节前,守岛官兵收到老人邮寄来的一批色彩缤纷的围巾。戴上爱心围巾的官兵们笑容洋溢,胸中荡漾着无限温暖。他们找来精美鹅卵石,一面画上海鸥、渔船、护渔舰艇、灯塔和哨兵;另一面写上心里话:赠予敬爱的爱心爷爷/北霜岛全体官兵。一同寄来的还有感谢信:“您的爱心,给了我们极大的幸福感。军队是人民的钢铁长城,人民是军队的坚强靠山。我们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坚决完成好光荣使命,誓死守护祖国的万里海疆。”
    ⑤帕米尔高原的解放军某边防连,长年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守边巡防,今年3月也意外收到两个包裹。打开包裹,一道道“彩虹”闪闪发光,一条条色彩纷呈的围巾展现在眼前。官兵们赞叹围巾缤纷的颜色、新颖的款式与精致的编织手艺,胸中升起浓浓暖意。官兵们决定,这些代表祖国和人民心意的珍贵围巾,要奖励给全连的巡逻标兵和训练标兵。训练标兵孙晓坤感慨地说:“戴上金色围巾,胸中就充满金色阳光,再冷的天也暖洋洋的。我要守好祖国的边关,让党和人民放心。”
    ⑥挂在老两口织巾工作间墙上的一张中国地图上,沿着祖国的万里边防海防线,贴上了一百一十三颗醒目和耀眼的红色五角星,照耀着两位老人用围巾温暖的一个个解放军哨所、公安边防派出所、边疆学校。这些年,老两口用坏六架纺车,寄出上万条围巾,也收到许许多多边关人的滚烫心意。其中,有来自祖国各地的锦旗和感谢信、边防官兵的合影和新年贺卡;有来自西藏的哈达,新疆的花帽和绽放在高原的雪莲;有来自边疆海疆的一块块精心挑选打扮的石头……
    ⑦织巾拥军,是老人一家五代人的爱心传承。
    ⑧老人的父亲,是河南省安阳市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老人八岁起就为地下党组织送信,从记事起就看着父母给解放军做鞋子、打手套、织围巾。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老人一直铭记在心——不要忘了解放军,不要忘了守卫祖国的官兵。逢年过节,一大家人从本村外村市内省外团聚老人小院之日,就是四代同堂热热闹闹同织围巾同献爱心之时。
    ⑨一纱一线都是爱。如今,老两口仍然在默默地织围巾。他们要抢在寒冷冬季前,把围巾寄到边疆。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西洪沟村,八十六岁的老人赵中福,老伴张娥梅,孜孜不倦,织出了温暖,织出了大爱。
    ⑩而老人反复说的只有一句话:围巾谁都能织。我做了件普通事,不值得说。
    (选编自《中国作家网》)
    5.梳理文中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6.第①段的画线句子把老人比作春蚕,形象贴切,请简要分析。
    两位老人像一对日夜不倦、吐丝不止的春蚕,从早到晚织围巾,一年四季织围巾,十四个年头坚持不懈织围巾。
    7.玉麦小学师生把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作为回送老人的有意义的礼物,请分析“有意义”体现在哪里。
    8.第8段用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末老人反复说:“我做了件普通事,不值得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5. 送鹅卵石; 写感谢信; 边防连官兵。 6.老人织围巾和春蚕吐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相同;春蚕是勤劳、奉献精神的象征,用春蚕来比喻老人,形象地赞美老人勤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7.用隆重的升旗仪式表达对老人的崇高敬意,有意义;以这种方式表达师生们的感激和传承爱心之意,有意义。 8.交代老人一家织围巾的缘起和传承,丰富了文章内容;更好表现老人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的奉献精神;让老人的形象更丰满;更能感动读者,激发读者向老人学习的热情。
    9.示例一:这确实是件普通事,不值得说。不给分。
    示例二:虽然是件普通事,但值得说。(能说出值得说的理由,酌情给分)
    示例三:这不是件普通的事,很值得说。(能说出不普通和值得说的原因)
    “普通”“不值得说”理由示例:织围巾是件普通小事,大家都能做。不值得说。
    “不普通的事”理由示例:(1)十四年坚持织围巾;(2)无偿赠送给祖国边疆的人们;(3)五代人传承织围巾;(4)给边疆的人们送去温暖、幸福和爱心。
    “值得说”理由示例:(1)虽是凡人小事,但平凡而伟大;(2)表现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3)不忘初心、拥军爱民的精神。(4)传递正能量,成为学习的榜样。
    【解析】5.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守岛官兵”和“收到后”的提示,找到④段“守岛官兵收……他们找来精美鹅卵石,一面画上海鸥、渔船、护渔舰艇、灯塔和哨兵”,可概括为:送鹅卵石;
    (2)根据题干“守岛官兵”和“收到后”的提示,找到④段“守岛官兵收……一同寄来的还有感谢信……”,可概括为:写感谢信;
    (3)根据题干“收到后”“奖励标兵”的提示,找到⑤段“帕米尔高原的解放军某边防连,长年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守边巡防,今年3月也意外收到两个包裹”,可概括为:边防连官兵。
    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第①段的画线句“两位老人像一对日夜不倦、吐丝不止的春蚕,从早到晚织围巾,一年四季织围巾,十四个年头坚持不懈织围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人”比作“日夜不倦、吐丝不止的春蚕”。春蚕是勤劳、奉献精神的象征,用春蚕来比喻老人,形象地赞美老人不辞辛苦、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两位老人的敬意。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③段“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玉麦乡标志性山坡上,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师生们向国旗敬礼,也向尊敬的爷爷奶奶敬礼”可知,意义之一是用隆重的升旗仪式表达对老人的崇高敬意;根据③段“老两口与师生们同唱国歌,老人那饱经沧桑的眼睛,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眼睛,在激昂的旋律中一起湿润”可知,以这种方式表达师生们的感激和传承爱心之意。
    8.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根据⑧段“老人的父亲,是河南省安阳市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老人八岁起就为地下党组织送信,从记事起就看着父母给解放军做鞋子、打手套、织围巾。”可知,此处交代了老人的背景,明确了老人有如此行为的原因;
    根据“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老人一直铭记在心——不要忘了解放军,不要忘了守卫祖国的官兵”可知,表现了老人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的奉献精神,使老人的形象更丰满,丰富了文章内容;
    根据“逢年过节,一大家人从本村外村市内省外团聚老人小院之日,就是四代同堂热热闹闹同织围巾同献爱心之时”可知,让读者为他们一家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而感动,再将感动转化为向老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学习。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我们在分析看法的时候,主要针对老人的行为是否是“普通事”,是否“值得说”两方面来分析。
    如果认为是“普通事”、“不值得说”,应根据⑩段“围巾谁都能织”分析,老人做的事情只是处于个人意愿,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并没有伟大到值得向外宣传的地步;
    如果认为“不是普通事”、“值得说”,则可以根据①段“两位老人像一对日夜不倦、吐丝不止的春蚕,从早到晚织围巾,一年四季织围巾,十四个年头坚持不懈织围巾”、②段“老人织的围巾,不买卖,不送亲朋,不赠好友,而是送给生活在祖国边疆的人们”等,从两位平凡的老人却一直坚持做一件并不平凡的小事,世代传承坚持十四年之久,并且无偿赠送给祖国边疆的人们,给边疆的人们送去温暖、幸福和爱心,说明“不普通”;根据⑦段“织巾拥军,是老人一家五代人的爱心传承”、⑧段“四代同堂热热闹闹同织围巾同献爱心之”和⑨段“一纱一线都是爱……织出了温暖,织出了大爱”等,说明他们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大爱无疆、拥军爱民的精神,能传递正能量,成为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精神是值得向大众宣传,并值得大众学习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纺车声声
    常书侦
    ①近日回到阔别多年的乡下老家,打开屋门,母亲在世时用过的那架纺车依旧挂在南墙上,盖满尘土。
    ②我掸去上面的尘土,抚摸着纺车的摇臂,似抚摸着母亲的胳膊,娘的体温依稀还在。纺车是外公亲手打造的,是母亲嫁给父亲时带的嫁妆。地出嫁那天,外婆一再嘱咐她:“只要学会纺花织布,就会有好日子过,婆家也才会看得起你。”母亲含泪别过外婆,与纺车一道,来到这个穷得几乎要散架的家。
    ③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母亲“嗡嗡”的纺花声中,这个贫困的家庭终于出现了转机。母亲用她纺出的线,把这个几乎要散架的家捆绑起来,度过了一道道难关。母亲的到来,无疑给这个家庭注射了一支强心剂。每逢乡亲们夸母亲吃苦能干的时候,母亲总是微微一笑,其中的甘苦和辛酸,哪个能说得清,道得完?每当母亲给我讲述这些往事之后,随着的就是一声沉重的叹息和一脸无奈与迷茫。作为一位农家妇女,或许她能够做的,或者能够做到的,也就是这些。而为了这些,她已经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难怪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她的头发就已经是花白的了。
    ④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母亲的纺车声中度过的。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日子非常艰辛难熬,家里的日常费用几乎全靠母亲的纺花织布来维持。为了能够给我凑足新学期必须缴纳的学费和书本钱。母亲拼着命给生产队和别的人家纺花织布。白天她要和父亲一起下地劳动,晚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把一家老小安置入睡后,便坐在炕头上摇起纺车,“嗡——嗡——嗡,嗡——嗡——嗡……”一声声,一阵阵,无休无止。纺车声声里,饱含着母亲对儿女的热切期盼,饱含着母亲对幸福生活的无比向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当我第一次睡醒后,看到母亲正在摇动纺车纺花;第二次醒来后,母亲依旧在纺花;第三次醒来后,母亲仍在纺花。有一次我睡醒后,却没有听到母亲的纺车声,我急忙爬起来,在昏暗的油灯下,发现实在疲乏的母亲正依偎在纺车上打瞌睡。我扯扯娘的袄袖,轻轻地唤醒她,让她进被窝睡觉。她含混地应答几声,又重新打起精神,缓缓地摇起了纺车。
    ⑤每次我睡觉时,炕头上,纺车前,都是一大堆搓成卷的棉絮,待清晨起来时,那些棉絮已全部变成线穗,整整齐齐排列在一起。它们在无言地向我诉说着母亲的艰辛和执着的追求。
    ⑥母亲摇动纺车时低声哼唱的小曲,是世界上最温馨、最动听的音乐。那盏为母亲照亮的油灯,可是娘亲心目中希望的黎明?纺车原本粗硬的枣木把手,被母亲长满老茧的手磨得尖细而光滑。纺车声声,摇去了母亲的多少个日日夜夜和一组组春夏秋冬。在纺车声声里,母亲过早地霜染双鬓、皱满额头。儿时的我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长大后挣了大钱,给母亲打造了一架金子做的纺车。当我把这个梦告诉母亲后,母亲笑着说:“难为儿的这片孝心。娘不盼儿挣金山银山,也不盼有什么金纺车银纺车,盼的是我儿有出息,识文断字,娶一个贤惠媳妇,吃得饱穿得暖,美美满满过日子,这样娘就知足了。“
    ⑦这,就是母亲最大的心愿;这,就是母亲的纺车人生。纺车声声唱深情,纺出银线牵儿行。大富大贵娘不盼,只盼家有欢笑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第31期,有删改)
    10.文章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11.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段中“晚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一句中“拖”字的表达效果。
    1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13.文章结尾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收获。
    【答案】10.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11.“拖”字形象地写出母亲白天劳作的艰辛和劳作后的疲惫,可即便如此,母亲晚上仍坚持纺花织布,突出了母亲的坚韧和执着。 12.示例:①吃苦能干:母亲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花织布;②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母亲摇动纺车时低声哼曲;③关爱子女:唯一的企盼是儿子美美满满地过日子。 13.①承接上文母亲的话语,并由此收束全文;②用诗句结尾,新颖别致,并与文章内容及标题相照应;③点明文章主题,表达出对母亲的热爱和赞美。 14.示例:文章回忆了作者儿时母亲面对艰难的生活,不失生活的信心,用自己的双手纺花织布,撑起快要散架的家。作者母亲的言行让我懂得,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能害怕,不能放弃,要勇敢面对并努力战胜它,这样生活才能变得更美好。
    【解析】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联系“我掸去上面的尘土,抚摸着纺车的摇臂,似抚摸着母亲的胳膊,娘的体温依稀还在”,结合第①段中“母亲在世时用过的那架纺车依旧挂在南墙上”的内容可知,纺车是母亲常用的物件,看到它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似抚摸着母亲的胳膊,娘的体温依稀还在”是指抚摸着纺车的摇臂,感受到母亲的体温,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11.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
    结合“白天她要和父亲一起下地劳动”分析,“拖”这里指母亲白天和父亲下地劳动非常辛苦、劳累,身体疲惫和乏力,联系后文“把一家老小安置入睡后,便坐在炕头上摇起纺车”的内容可知,母亲晚上还要坐在炕头上摇起纺车,突出了母亲的坚韧,表现了母亲勤劳、吃苦耐劳的品质。
    12.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联系第④段中“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母亲的纺车声中度过的。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日子非常艰辛难熬,家里的日常费用几乎全靠母亲的纺花织布来维持。为了能够给我凑足新学期必须缴纳的学费和书本钱。母亲拼着命给生产队和别的人家纺花织布。白天她要和父亲一起下地劳动,晚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把一家老小安置入睡后,便坐在炕头上摇起纺车”的内容可知,母亲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花织布,表现了母亲吃苦能干;
    联系第⑥段中“母亲摇动纺车时低声哼唱的小曲,是世界上最温馨、最动听的音乐。那盏为母亲照亮的油灯,可是娘亲心目中希望的黎明?纺车原本粗硬的枣木把手,被母亲长满老茧的手磨得尖细而光滑。纺车声声,摇去了母亲的多少个日日夜夜和一组组春夏秋冬。在纺车声声里,母亲过早地霜染双鬓、皱满额头”的内容可知,母亲摇动纺车时低声哼曲,表现出母亲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
    联系第④段中“纺车声声里,饱含着母亲对儿女的热切期盼,饱含着母亲对幸福生活的无比向往”,第⑥段中“母亲笑着说:‘难为儿的这片孝心。娘不盼儿挣金山银山,也不盼有什么金纺车银纺车,盼的是我儿有出息,识文断字,娶一个贤惠媳妇,吃得饱穿得暖,美美满满过日子,这样娘就知足了’”的内容可知,母亲关爱孩子,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期盼孩子生活美满;
    联系第⑤段中“每次我睡觉时,炕头上,纺车前,都是一大堆搓成卷的棉絮,待清晨起来时,那些棉絮已全部变成线穗,整整齐齐排列在一起。它们在无言地向我诉说着母亲的艰辛和执着的追求”的内容可知,表现了母亲勤劳执着。
    13.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从结构上来看:
    联系第①段中“近日回到阔别多年的乡下老家,打开屋门,母亲在世时用过的那架纺车依旧挂在南墙上,盖满尘土”的内容可知,“这,就是母亲最大的心愿;这,就是母亲的纺车人生。纺车声声唱深情,纺出银线牵儿行。大富大贵娘不盼,只盼家有欢笑声!”,承接第⑥段中母亲的话语,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纺车声声”,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从内容上来看:“纺车声声唱深情,纺出银线牵儿行。大富大贵娘不盼,只盼家有欢笑声!”,用诗句结尾,新颖别致,揭示主旨,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14.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谈收获即可。
    示例:本文记叙了母亲白天和父亲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坐在炕头上摇起纺车;为了能够给“我”凑足新学期必须缴纳的学费和书本钱,母亲拼着命给生产队和别的人家纺花织布等内容,表现了母亲勤劳、吃苦耐劳、爱孩子、执着的品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母亲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忙碌,不辞辛劳、无怨无悔,我们应该爱我们的母亲,做一个懂得感恩、孝顺父母的人。
    (四)阅读《怀念插图》,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我童年和少年的阅读记忆里,小人书和带插图的小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有一个中间人物名叫亭面糊的与人喝酒,画面上两人围一张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那碟中的菜不过是贺友直先生随意画出的一些不规则的块状东西,却叫我觉得特别香,引起我格外强烈的食欲。
    ②又比如少年时读前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觉得正是那些画得很“帅”的插图帮了我和小说的忙,使我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对特务和“好人”有了如看电影般的直接认识,也使小说变得更加生动而有光彩。
    ③我第一次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在二十岁以前。当时除了被孙犁先生的叙述所打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画家张德育为《铁木前传》所作的几幅插图。其中那幅小满儿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图,尤其让我难忘。
    ④小满儿是《铁木前传》里的一个重要女性,我一直觉得她是孙犁先生笔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画中的小满儿,在深夜来到住在她家的干部屋里,倚坐在炕上毫不扭捏地让干部给她倒一碗水。深夜的男女单独相处,村人对她的种种传闻,使干部对她心生警惕。然而她落落大方地与干部闲聊,探讨怎样才能了解人的内心。这时她的眼光甚至是纯净的,没有挑逗的意味,虽然在这个晚上她美艳无比,头上那方印着牡丹花的手巾,那朵恰巧对在额前的牡丹花给整个的她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又孤傲的色彩,使人想到,在轻佻和随便的背后,这女人的情感深处也有着诸多的艰难和痛苦。在这插图的下方,有一行小说中的文字:“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至少现在,他就不能完全猜出这位女人的心情。”
    ⑤张德育先生颇具深意地选择并刻画出孙犁先生赋予小满儿的一言难尽的深意,他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这幅插图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孙犁先生这部小说本身。
    ⑥前不久我终于和久未联系的张德育先生通了电话。从他那里得知,那是五十年代末,他刚从中央美院毕业,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一次读到《铁木前传》,立刻被打动,向领导提出要为这小说作插图,并专门到冀中乡村体验生活。虽然他也是出身乡村,在他心中,也存有小满儿这样的女孩子的形象的,可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到了有别于他山东老家的冀中平原。他还讲到,作品完成之后他去孙犁家听意见,孙犁兴奋地招呼老伴出来,然后他们两人一块儿问张德育:你是不是见过小满儿?
    ⑦张德育没有见过小满儿,但孙犁夫妇的惊讶已经把他的成功告诉了他。我很少听见作家对对插图画家的认可,我也深知画家能画出作家心中珍爱的人物的不易,但是张德育做到了,他画出了孙犁心中的小满儿,不凡的《铁木前传》因此具有了更加非凡的意义。
    ⑧在今天,我们生活在媒体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和各种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插图和小人书已经离我们远去。
    ⑨我怀念在今人看来经济效益低下,又是“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不单是对童年的追忆,那些优秀的插图和小人书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它们不是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也真正有作者的血肉和他所塑造的形象的血肉饱满的混合。
    15.作者的记忆里有哪些书籍或小说中的插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6.作者重点介绍了《铁木前传》的插图及其创作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7.结合文章说说“那些优秀的插图”的“独立的价值”是什么?
    18.如何理解“也真正有作者的血肉和他所塑造的形象的血肉饱满的混合”这句话的含义?
    1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5.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前苏联很多带插图的小说;孙犁先生的小说《铁木前传》。 16.说明张德育先生的插图让作者难忘;突出了插图艺术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赞颂了张德育先生的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非凡的艺术成就。 17.它们不是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也真正有作者的血肉和他所塑造的形象的血肉饱满的混合。 18.是指好的插图艺术作品既凝聚了绘画者的心血,也蕴涵着文学创作者的思想。 19.对纸质阅读时代插图艺术的怀念以及对插图艺术回归的呼唤。
    【解析】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文章首段“比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有一个中间人物名叫亭面糊的与人喝酒,画面上两人围一张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那碟中的菜不过是贺友直先生随意画出的一些不规则的块状东西,却叫我觉得特别香,引起我格外强烈的食欲”可知,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第②段“又比如少年时读前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觉得正是那些画得很‘帅’的插图帮了我和小说的忙,使我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对特务和‘好人’有了如看电影般的直接认识,也使小说变得更加生动而有光彩”可知,前苏联很多带插图的小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第③段“我第一次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在二十岁以前。当时除了被孙犁先生的叙述所打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画家张德育为《铁木前传》所作的几幅插图。其中那幅小满儿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图,尤其让我难忘”可知,孙犁先生的小说《铁木前传》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③段“当时除了被孙犁先生的叙述所打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画家张德育为《铁木前传》所作的几幅插图”可知,说明张德育先生的插图让作者难忘;
    根据第④段“小满儿是《铁木前传》里的一个重要女性,我一直觉得她是孙犁先生笔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第⑤段“张德育先生颇具深意地选择并刻画出孙犁先生赋予小满儿的一言难尽的深意,他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这幅插图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孙犁先生这部小说本身”等语句可知,插画艺术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对于文学作品有重要作用;
    根据第⑥段“从他那里得知,那是五十年代末,他刚从中央美院毕业,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一次读到《铁木前传》,立刻被打动,向领导提出要为这小说作插图,并专门到冀中乡村体验生活。虽然他也是出身乡村,在他心中,也存有小满儿这样的女孩子的形象的,可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到了有别于他山东老家的冀中平原”,第⑦段“我很少听见作家对对插图画家的认可,我也深知画家能画出作家心中珍爱的人物的不易,但是张德育做到了,他画出了孙犁心中的小满儿,不凡的《铁木前传》因此具有了更加非凡的意义”可知,张德育先生为了给《铁木前传》作插图专门到冀中乡村体验生活,体现其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其的赞美。
    1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独立的价值”,找到第⑨段“那些优秀的插图和小人书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它们不是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也真正有作者的血肉和他所塑造的形象的血肉饱满的混合”,据此回答即可。
    18.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画线句“也真正有作者的血肉和他所塑造的形象的血肉饱满的混合”,联系结尾段“我怀念在今人看来经济效益低下,又是‘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不单是对童年的追忆,那些优秀的插图和小人书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它们不是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可知,“真正有作者的血肉”指的是真正优秀的插画艺术是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他所塑造的形象的血肉饱满的混合”指的是蕴涵着文学创作者的思想,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饱满,而不是简单的“机器的制造”,是有灵魂的。
    19.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深切的怀念曾经看过的插画,如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前苏联很多带插图的小说,孙犁先生的小说《铁木前传》。且具体的讲述了孙犁先生的小说《铁木前传》中插画小满儿的形象,讲述了张德育先生为了给《铁木前传》作插图专门到冀中乡村体验生活,体现了老一辈插画艺术家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表现作者对他们非凡的艺术的成就的赞美。结尾段“我怀念在今人看来经济效益低下,又是‘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直接点明作者情感——对纸质阅读时代插图艺术的怀念;联系结尾段中的“那些优秀的插图和小人书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它们不是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也真正有作者的血肉和他所塑造的形象的血肉饱满的混合”可知, 插图艺术作品既凝聚了绘画者的心血,也蕴涵着文学创作者的思想,是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了对插图艺术回归的呼唤。
    (五)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笋
    ①也不是突然闯入这片竹林的。昨晚抵达这里,我们本就打算游览这座山的竹海。等吃过了早饭,我们就会出发。只是早晨醒得早,我起床推开窗子,发现昨晚下榻的宾馆就在竹林里。于是我出了宾馆,信步就走进了这一大片竹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半夜里听到的雨淋声,竟然不是下雨,而是风吹竹林,竹叶发出的簌簌声。
    ②风停了,竹林无边地安静下来。竹林梢上有竹林乌的叫声。眼前竹子秀颀的枝干湿淋淋的。竹叶上蓄含着的露珠,不时地往下嘀嗒。静静地走在竹林里,空气异常地清新。【甲】我贪婪地张开嘴巴,就有一滴露珠在额头沁凉一下,然后滚进了嘴里,嘴里有一丝甜甜的味道。越往竹林的深处走,竹林里鸟声就越远,代替它的是一种噗噗的声音。声音沉闷且有节奏。伴随这种声音的,还有一种突然的炸裂声。那声音“啪”地一下,仿佛过年时一个淘气的孩子,放了一个炮仗就突然转身跑了。
    ③定了定神,我四下里张望,这下就看见遮天蔽日的竹林里,生长的那一大片的竹笋了。不是雨后春笋,春笋也咕嘟嘟冒着。这里一棵,那里一棵,遍地都是。胖乎乎,圆滚滚的竹笋,头顶着金黄色的竹箨①,身子被厚厚笋衣紧紧地包表。在高高的翠竹下,在浅浅的草丛或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缝里,都能看见它的身子。有的探头探脑,调皮地抖落笋衣上晶莹的露珠;有的还很羞涩,躲在一些灌木里,待微风吹动灌木的绿叶时,它才露出毛茸茸的笋尖。
    ④仔细听,原来这声音全是它们发出来的。竹笋们的喧闹,有点像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拳打脚踢。那噗噗之声先从竹箨里出来,待终于撑破竹箨,它就发出啪啪的剥离和拔节声。声音落处,若认真地看,还可以看到竹箨自然张开的样子,那“啪”地一声,仿佛就宣告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我驻足聆听,这里一下,那里一下,竹林里四处都是噗噗啪啪的声响。【乙】整个竹林似乎都响动了起来,使人如同置身一家医院的婴孩房一般,周遭全是活泼和新鲜。
    ⑤太阳出来了。阳光被细密茂盛的竹叶遮挡着。偶尔从竹叶缝隙里射进来的阳光,只要照射到竹笋的身上,那竹笋立即纤毫毕现,有的还伸出一两片细嫩的绿叶,像是竹林做的一个梦。放眼望去,金褐色的笋衣拥抱着笋尖,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金属光泽。而在它的头顶,那些高大的竹林,浓浓密密的枝叶径自摇曳,竹子亭亭玉立的,宛若一个个身披绿纱的妙龄女子轻挪着脚步,恬静而优雅。
    ⑥很快,就有人喊我回去吃早饭了。那一天我们也如约游览了天柱山的竹海。无涯的竹林确实像是一片大海,竹林的大海。竹海里波浪起伏,有时汹涌地荡起层层碧波;有时平静,像是晾晒一匹长长的绿绸。满目青翠、幽深和清凉——后来,我还看到了竹林里的瀑布、溪流,还有加入了春笋的各式佳肴。但因为记得早晨听到春笋的拔节声,面对鲜嫩的竹笋,我却不敢动一下筷子了。
    (原载《解放日报》,有删改)
    [注]①箨(tuò):竹笋外层一片一片的皮。
    20.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置身竹林听到的声响:有_____发出的簌簌声,竹林鸟的叫声,还有_____发出的“噗噗”声,以及竹箨破裂和_____的瞬间发出炸裂般“啪”的声音。
    21.请按要求品析文中划线句子。
    (1)【甲】我贪婪地张开嘴巴,就有一滴露珠在额头沁凉一下,然后滚进了嘴里,嘴里有一丝甜甜的味道。(词语运用的角度)
    (2)【乙】整个竹林似乎都响动了起来,使人如同置身一家医院的婴孩房一般,周遭全是活泼和新鲜。(修辞手法的角度)
    22.试分析第5段的作用。
    23.文章题为“听笋”,但作者为什么却在最后一段花费笔墨写天柱山的竹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0. 答案示例:①竹叶被风吹动 ②竹笋在竹籍里生长 ③竹笋拔节 21.【甲】答案示例:“贪婪”原意为渴望而不知满足,含贬义。文中贬词褒用,生动写出“我”漫步竹林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的情态,充分体现我内心的愉悦和惬意。(其他词语也可以)
    【乙】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充满声响的竹林比作一间婴儿房,形象地写出了竹林里春笋生长拔节声的此起彼伏,表现了竹笋生长时蓬勃的生命力。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 22.第5段从视觉角度写竹笋,表现竹笋恬静优雅之美,丰富了笋的形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竹笋写到竹林、竹子,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天柱山竹海的描写。 23.答案示例:作者在竹林中听到竹笋生长的声音时,就惊奇于竹笋生命力的蓬勃旺盛,而天柱山竹海的壮阔景象,正是这遍地竹笋长成后形成的,这使作者对竹笋所蕴含的强大生长力量更生敬畏之情。
    【解析】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从①段的“原来我半夜里听到的雨淋声,竟不是下雨,而是风吹竹林,竹叶发出的簌簌声”可得第一空答案:竹叶发出的簌簌声;从④段的“竹笋们的喧闹,有点像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拳打脚踢。那噗噗之声先从竹箨里出来,待终于撑破竹箨,它就发出啪啪的剥离和拔节声”可得第二三空的答案:竹箨发出的“噗噗”声;剥离的瞬间发出炸裂般“啪”的声音。
    21.考查语句赏析。
    甲:“贪婪”原意为渴望而不知满足,含贬义。联系前句“静静地走在竹林里,空气异常地清新”可知,“贪婪”在句中不是贬义,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行走于竹林当中,心情呼吸着异常清新的空气的情态。联系作者在句中描写的自己的感觉“嘴里有一丝甜甜的味道”可知,表现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愉悦与惬意。
    乙:从修辞角度看,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四处都是噗噗啪啪声音的竹林比作一家医院的婴孩房,结合“周遭全是活泼和新鲜”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剥离和拔节时带给人的活泼、热闹和新鲜之感,体现了竹笋生长时旺盛的生命力。联系作者感情可知,流露出了作者听到竹笋剥离和拔节声时的喜悦之情。
    22.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本段是作者亲眼所见,所以是从视角的角度写竹笋,联系本段末句“宛若一个个身披绿纱的妙龄女子轻挪着脚步,恬静而优雅”可知,主要表现了竹笋恬静优雅之美。前一段主要表现竹笋旺盛的生命力,本段表现竹笋恬静而优雅的特点,丰富了竹笋的形象。从结构上来看,本段从竹笋过渡到写竹林,“而在它的头顶,那些高大的竹林,浓浓密密的枝叶径自摇曳”,引出末段对于天柱山竹海的描写,所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3.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的理解。
    从标题及主要内容看,文章的重点是写“听笋”,结合④段“那噗噗之声先从竹箨里出来,待终于撑破竹箨,它就发出啪啪的剥离和拔节声”可知,那“啪”的一声,仿佛就宣告了一个新生命诞生,这些声音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活泼和新鲜,感受到生命拔节时的惊喜。结尾段写无涯的竹林确实像是一片大海,有时汹涌,有时平静,这是生命的律动。再结合最后一句“因为记得早晨听到春笋的拔节声,面对鲜嫩的竹笋,我却不敢动一下筷子”可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所以,这一大段写天柱山的竹海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引人深思。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既是主人,也是座上客
    叶倾城
    ①有一桩细小的经历我一直记得。十六七年前,我在北京,要写一个跟奶品有关的采访,联系了一家牛奶企业的员工,她的职责是在各地的超市培训销售员。在电话里,她听起来口齿清楚、言笑晏晏。
    ②当时正渐渐入冬,我转了好几次车才找到她的住处,要先穿过一个高声放着音乐的超市,上楼后再经过一个震天动地的游戏机厅。昏黑的楼道里,前面又出现一个小小楼梯,直通阁楼——我几乎没勇气上去了。
    ③她在阁楼房间门口招呼我,模糊的一个黑影。我硬着头皮走进去,感觉很不好。灯一开,我意外地放松下来:全屋色调是带着暖意的橘黄色,像一只睡得懒懒的猫。
    ④房间很小,而且不是规整的长方形,但一眼看过去,只觉井井有条,床铺、衣架、小书架都与墙贴合得严丝合缝,简直像量身定做的。
    ⑤我惊叹。她略不好意思地笑:“天天去家居城跑呗,跑多了自然就遇到合适的。”
    ⑥被褥当然都叠得好好的,杂物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很小的方桌上,一本摊开的书,一支笔旁边,是一个胖胖的空酸奶瓶,里面插了三支芦苇。
    ⑦我嗅到她身上若隐若现的奶香。
    ⑧她的家、她自己,都一尘不染,带着清洁的暖,让我想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⑨我惊奇极了:她学历不高、收入菲薄,没有余钱购买奢侈品,但她把自己的生活收拾得舒适简洁且宜人。
    ⑩人人都会说,心安之处就是家。或抱怨,你没有给我安全感,所以这里不是我的家。不,她在说,安是自己缔造的,屋顶下一个女子有滋有味的好生活,便是安全、安静、安宁,便是幸福。哪怕这只是一间窄小的出租屋。
    ⑪后来我回到武汉,有一次要拍个视频,网购的三角架迟迟没有收到。我向亲友们打探谁家有现成的,一位老师热情地说:“我有,你来我家。”
    ⑫我和老师不熟,只知道她退休了,怎么好意思上门打扰。但老师一直邀请,工作日程又实在很紧,我就去了。
    ⑬让我吃惊的是,她家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里面有三脚架、摄像机、画室、投影仪、三角大钢琴等艺术工作需要的很多东西。
    ⑭老师一生家境宽裕,热爱艺术。在晚年,她遭遇爱人的背叛而与之分开,儿女各有自己的生活。她什么都有,有钱有闲暇有大房子有健康,但——空荡荡的家里,总像缺了什么。
    ⑮有一次,有人怯生生地拜托她:“老师,能不能将您家地下室借我们用一下,开个小读书会?”
    ⑯她不想家里来闲杂人等,她都没听说过“读书会”,却又觉得是跟文化有关的东西,迟疑一下就同意了。
    ⑰难得地,家里再一次人声鼎沸,许多张带着渴求的脸,如林间聚满了雀。老师自己也旁听,熟悉的字眼有了不同意义,陌生的字眼像推开一扇窗,新空气涌进来,她大口呼吸,身心都为之一醒。
    ⑱又陆陆续续,有人要借她的场地开小型演唱会,她便为此购买了相关设备。
    ⑲年轻的老师带学生画画,学生数量少,租不起画室。她一如既往地豪爽;“就在我这里吧。”
    ⑳已不年轻但尚未成名的电影人需要场地,给投资人放自己拍的片子,她装出一间试影室。
    ㉑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㉒她很洒脱:“我这把年纪了,要钱还有什么用?做这些事让我开心。”
    ㉓而我,此刻也是被帮助的年轻人,她帮我拍摄,做PPT,剪辑,上传。又叮嘱我,要开读者见面会或者新书发布会,也可以过来——这里有好咖啡。
    ㉔像什么被叩击,我想起多年前那位带着淡淡牛奶馨香的女孩子,她们的面容叠加起来,仿佛是同一个人,从少女到老太太。
    ㉕清寒的时候,把自己安排得妥妥当当,所谓独善其身。富而闲的日子,便来关心全世界,所谓兼济天下。不汲汲于名利,却与活生生的人须臾不分。
    ㉖年少时,不怕吃苦,不怕迎接未来;当老去,乐于学习,乐于摆脱过去。
    ㉗天下是一桌永远不散的宴席,她们既是主人,也是座上客,是坐在上首指点江山的老太太,也是在桌旁端茶送水的长孙媳妇。
    ㉘我想,幸福没有别的面目,无非是,爱自己,爱他人,而且一以贯之。
    (选自《读者》2021年第10期)
    24.联系下文看,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5.第④段中说“但——空荡荡的家里,总像缺了什么”。你认为缺了什么?
    26.文中的退休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7.本文构思巧妙,请从人物安排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8.阅读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24.突出环境的嘈杂、昏暗,反衬小屋的整洁、温馨,从侧面表现小屋主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25.缺家人的陪伴,缺家庭的温馨,缺幸福的感觉。 26.文中的退休老师是一个①热情、豪爽、洒脱,②热爱艺术、乐于学习,③不汲汲于名利的人。 27.文章①先写女员工把自己的生活收拾得舒适简洁且宜人,“独善其身”,②后写退休教师乐于帮助他人,“兼济天下”,③再将女员工与退休教师两个人物形象“叠加”,④形成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物形象,构思新颖独特。 28.示例:如文末所说“幸福没有别的面目,无非是,爱自己,爱他人,而且一以贯之”。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
    “要先穿过一个高声放着音乐的超市,上楼后再经过一个震天动地的游戏机厅”突出了环境的嘈杂;“昏黑的楼道里”突出了环境的黑暗;“要先穿过一个高声放着音乐的超市,上楼后再经过一个震天动地的游戏机厅。要先穿过一个高声放着音乐的超市,上楼后再经过一个震天动地的游戏机厅”则写出了小屋位置的闭塞。
    结合第③段“全屋色调是带着暖意的橘黄色,像一只睡得懒懒的猫”,第⑥段“被褥当然都叠得好好的,杂物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很小的方桌上,一本摊开的书,一支笔旁边,是一个胖胖的空酸奶瓶,里面插了三支芦苇”可知,小屋的布置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写周围环境的嘈杂、黑暗,是为了反衬小屋的温馨和屋内主人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爱。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⑭段中说“但——空荡荡的家里,总像缺了什么”,结合前文内容“在晚年,她遭遇爱人的背叛而与之分开”可知,退休老师缺少家庭的温馨;根据“儿女各有自己的生活”可知,退休老师缺少家人的陪伴;根据“老师一生家境宽裕,热爱艺术”可知,退休老师不缺钱、闲暇、大房子和健康,但没有幸福和开心的感觉。
    2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阅读全文,从第⑪段文字“我向亲友们打探谁家有现成的,一位老师热情地说:‘我有,你来我家’”,第⑫段文字“我和老师不熟,只知道她退休了,怎么好意思上门打扰。但老师一直邀请”,第⑲段文字“年轻的老师带学生画画,学生数量少,租不起画室。她一如既往地豪爽:‘就在我这里吧’”,第⑳段文字“已不年轻但尚未成名的电影人需要场地,给投资人放自己拍的片子,她装出一间试影室”等可知文中的退休老师是一个热情、豪爽、洒脱的人;
    从第⑭段文字“老师一生家境宽裕,热爱艺术”,第⑰段文字“老师自己也旁听,熟悉的字眼有了不同意义,陌生的字眼像推开一扇窗,新空气涌进来,她大口呼吸,身心都为之一醒”可知退休老师热爱艺术、乐于学习;
    从第㉑段“一切都是免费的”,第㉒段“我这把年纪了,要钱还有什么用?做这些事让我开心”等文字可以看出退休老师是不汲汲于名利的人。据此作答即可。
    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构思手 法的分析梳理能力。
    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第①至⑩段,叙述了一位女员工把自己的简陋的屋子收拾的温馨、舒适、干净的故事,突出了女员工“独善其身”的品格;然后⑪至㉓段又写了一位热情、豪爽、洒脱,热爱艺术、乐于学习,不汲汲于名利的退休教师帮助他人的故事,这部分突出了退休教师“兼济天下”的品格;最后㉔至㉗段将两个人物形象“叠加”起来,形成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物形象,最后一段点明自己对幸福含义的理解,全文构思新颖独特。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阅读体会与感悟、启示的归纳能力。阅读启示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来谈,可以从文章中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品质来谈自己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解,也可以从文末作者对幸福的理解来谈启示。
    示例: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尽自己所能表达爱,拥有幸福,传递幸福。
    (七)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皮囊
    ①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走到大厅时,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②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讲话偶尔文绉绉。
    ③众人皆喑哑。
    ④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的冰冷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因为我很舍得。”
    ⑤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即文中的“我”)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⑥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⑦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给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阿太的儿子)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再次把舅公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⑧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⑨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的另一面,这让我觉得阿太是个很______的人,______。
    ⑩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⑪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一一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⑫知道阿太去世,是在一个很平常的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从此之后,阿太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了。”
    ⑬那一刻我才明白阿太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29.选出对选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 )
    A.选文③段加点的词“喑哑”意为“嘶哑”,是众人对阿太的做法发出的不满的声音。
    B.选文⑤段外婆临死前交代阿太要帮着照顾“我”,也从侧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疼爱。
    C.选文⑦段写阿太两次将自己的儿子扔到海里,说明阿太是个心肠硬少爱心的人。
    D.选文⑫段写阿太最后留的话“没有皮囊这个包袱了”,表现了阿太生无可恋,视死如归的心情。
    30.分析选文⑧段画线的句子,不伺候皮囊等同于不爱惜身体吗?怎样理解阿太说“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31.选文⑨段是过渡段,请根据⑥段画线句,在⑨段横线处仿写出恰当的句子。(字数、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32.细读选文⑪段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来描写阿太,作用是什么?
    (2)阿太“不甚明白地笑”便会令我释然了许多,请描写出那一刻我的心理活动。
    33.分析选文结尾句画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答案】29.B 30.不等同;不能太娇惯自己的身体,只有能锻炼自己(能吃苦,学习技能,意志坚强等)的人才能成材。 31.示例:阿太是个很柔弱的人,摔伤的之后便经常大哭。 32.(1)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阿太饱经沧桑(年岁已高),安详(慈爱)的样子。
    (2)示例:阿太的人生经历的坎坷一定会比我多很多,可她还能这样安详地笑,我眼下经历的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33.总结全文,照应了⑦段“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点明了阿太的生活观,表现了阿太的豁达乐观,写出了阿太对我的影响(我对阿太的尊敬等)。
    【解析】29.考查词句赏析。
    A.联系第②段中的“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可知,加点词表现了大家对阿太说的话的不解;
    C.阿太两次将自己的儿子扔到海里,是为了让他的身体经受锻炼,从而学会游泳,是一种爱的体现;
    D.联系第⑫段中的“黑狗达不准哭”可知,阿太这句话表现了她临死之时对我的不舍与无奈;
    故选B。
    30.考查句子理解。首先要明确观点:不伺候皮囊不等同于不爱惜身体。联系第⑦段中的“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阿太的儿子)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再次把舅公扔到水里”可知,阿太说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身体经受锻炼,才能学会某种技能,才能吃得了苦,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而这些都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31.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
    第一空:根据“我还是看到阿太的另一面”可知,应是与“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相反的一面。可填写为:阿太是个很柔弱的人。
    第二空:根据第⑩段中的“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可知,阿太柔弱的表现是在摔伤以后经常大哭。可填写为:摔伤的之后便经常大哭。
    32.考查词句赏析。
    (1)“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是对阿太的神态描写。联系第⑩段中的“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可知,此时的阿太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老人,饱经沧桑。“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阿太饱经沧桑(年岁已高)。“不甚明白地笑”表现了阿太安详慈爱的样子。
    (2)联系本段中的“然而每次遇到挫折”和“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可知,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找到阿太,向她述说一番之后,心里就会释然很多。由此可以推知,我是因为看到阿太这么高的年纪,一定经历了很多的沧桑,如同文中提到的外婆去世,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可阿太还能这么安详的笑,自己受的这点挫折又算什么呢?于是就释然了。
    33.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画线句照应了第⑦段“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是阿太说的同一句话。这句话体现了阿太一种生活态度,身体一定要得到锤炼,才能成才,不可过于疼惜身体,传达了阿太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我记住了”阿太的这句话,表现了阿太对我的影响与我对阿太的尊敬。
    (八)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的杏树
    陈海强
    ①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抱着最后一箱子图书搬进这处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疑心看花了眼,于是出门抵近观察,结果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
    ②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小杏树还是那么认真地遵守着与春天的约定,早早便在春风中呼唤着我的注意。春分之后,昼渐渐长了,夜渐渐短了,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一连几日,我起床后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绽放的杏花。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
    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我自然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要零落成泥。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要紧的事情。有几天事情稍多,白日里误了时辰,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黑暗的背景前,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夜里有雨随风而至,晨起后从树篱上捡起几朵杏花,放在手心端详无需放大镜,花茎上毛茸茸的细节纤毫毕现。这才看清,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
    ④或许,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株大柿子树。此树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儿拳头大小。
    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真切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维护树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观察后决定将这段枝杈锯掉,以免哪天掉落伤人。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旁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那在空中立体舒展的枝叶如今平平地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
    ⑥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儿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有段时间,我短暂地居家办公,便有了更多时间注意小杏树。我惊奇地发现,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有时候,我从小杏树下走过,看到小路上已经撒满落花,不禁担忧树上还能结几枚杏子。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哗哗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⑦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又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
    ⑧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时,隔着朦胧的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本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一位老人从小杏树下经过,正抬头张望新绽的叶芽。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杏树枝头风吹过的声响。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选自2022年04月06日《人民日报》)
    3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路见证小杏树成长的过程,图文记录,感受它的外形美,领悟其精神美
    B.第②段划波浪线句子细腻传神地写出枝头杏花含苞待放情态,带给读者无限想象
    C.小杏树与周围树木相比,瘦弱不堪,称呼它“小”是因为“我”对它有怜悯之情
    D.本文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像小杏树这样努力成长的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美
    35.杏花成为青杏经历了哪些考验?请概括。
    36.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赏析加点词)
    (2)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赏析句子)
    37.第⑤段写大柳树被锯去旁枝这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8.文章写到“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小杏树有哪些生存智慧?请分析。
    【答案】34.C 35.①身处逼仄空间;②遭受鸟雀啄食;③遭遇风雨袭击。 36.(1)“盘踞”的意思是“非法占据”,在句中是形容杏花开得热烈奔放,这样用词,不仅没有贬低的意思,反而能表现杏花勃发的生命力。
    (2)运用比喻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写出杏花的外形与颜色,极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7.①写出了小杏树头顶出现的豁然开朗只是短暂的,强调了它生存空间常常被其他大树挤占,表达了作者对小杏树的真切关怀。②将小杏树与大树在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突出小杏树的顽强,也体现了小杏树的生存智慧。 38.①小杏树身处逼仄之地,年年赴春天之约努力开花结果,是一种适应环境、心无旁骛的智慧。②小杏树在风雨中临危不乱、气定神闲,是一种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智慧。③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草木的影响,这是万物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智慧。
    【解析】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第④段“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可知“我”称呼它为“小杏树”是因为与周围高大树木相比,它显得小。本项中“瘦弱不堪,称呼它‘小’是因为‘我’对它有怜悯之情”错误;
    故选C。
    3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④段中“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可得:身处逼仄空间;
    结合第⑥段中“我惊奇地发现,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可得:遭受鸟雀啄食;
    结合第⑥段中“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可得:遭遇风雨袭击。
    3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①“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用词生动。“盘踞”一词原义是“非法占据”,在“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这一语境中,“盘踞”形容一朵早开的杏花在高高的向阳枝头开得热烈奔放,占尽春光。“盘踞”一词,贬义褒用,不仅没有贬低的意思,反而更能表现杏花生命力之旺盛勃发。
    ②“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此句把杏花比作微缩的枝形吊灯,把花蒂比作瓶子,把赭色花托比作小提篮,连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写出杏花的外形与颜色,极富画面感,写出了杏花花形的美丽和色彩的诱人,结合文章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杏花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3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第⑤段中“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旁枝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可知大柳树被锯去巨大的旁枝,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但仅过了几个星期,它头顶空中的区域又被大香椿树和柿子树占领,可见小杏树头顶出现的豁然开朗只是短暂的,它生存空间依然被其他大树挤占了,表达了作者对小杏树生存空间被侵占的不满,表现了作者对小杏树的关怀之真切。
    结合第⑤段中“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可知,大风袭来,作者对小杏树非常担心,然而小杏树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却是临危不乱、气定神闲,通过对比突出了小杏树顽强的生命力,也体现了小杏树适应各种自然条件生存智慧。
    38.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⑤段结尾,“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具体表现可结合上下文分析。
    结合第④段中“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第⑦段中“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可得:小杏树身处逼仄之地,年年赴眷天之约努力开花结果,是一种适应环境、心无旁骛的智慧;
    结合第⑥段中“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可得:小杏树在风雨中临危不乱、气定神闲,是一种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智慧;
    结合第⑦段中“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影响。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可得: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草木的影响,这是万物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的智慧。
    (九)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味道
    周钰姣
    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②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
    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的给我看。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
    ④“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
    ⑤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
    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甜糕。”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
    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
    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
    ⑪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糕。
    ⑫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
    ⑬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⑭“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
    ⑮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糕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⑯“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
    ⑰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
    ⑱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
    ⑲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糕,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小宝,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⑳“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39.文章首段描绘了怎样的春日图景,有什么作用?
    40.文章第⑧段:“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中加点字“藏”和“躲”用得很妙,请说说你的理解。
    41.请找出与文中第④段“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2.文章第⑤—⑬段采用了哪种记叙的方式,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3.母亲问孩子们清明糕是什么味道,儿子说“淡淡的甜”,女儿说“是春天的味道”,你怎么看?
    4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春天的味道》。
    【答案】39.文章首段描绘了一幅春花色彩斑斓、野菜争相冒出地面的春日图景。引出下文的记叙(或烘托氛围)。(意思对即可) 40.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明草的不易找寻,以及清明草的动作情态(意思对即可)。 41.照应句为第⑩段:“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
    照应的句子触发了作者的回忆,两个句子相互映衬,更有助于表现爱的传承。 42.文章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回忆了外婆带着“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突出文章主旨(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对子女的爱和子女的孝顺,同时也表现了家的温馨)。 43.儿子说的是味觉的真实感受(清明糕原有的味道);女儿说的是温暖美好的情味(是母亲给予的爱的味道和幸福的味道)。(一个写实,一个想象,意思对即可) 44.题目是文章的线索;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围绕“春天的味道”展开;题目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留给读者更多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春天的味道是外婆给予“我”的爱和亲情,是多年之后“我”对外婆的怀念;春天的味道是“我”给予孩子们的爱和幸福;春天的味道是爱的传承,是对幸福生活的珍惜。(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解析】39.本题考查句段概括和作用理解。
    第一问
    根据①段“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写的是春花的色彩和野草的茂盛,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春花色彩斑斓、野菜争相冒出地面的春日图景。
    第二问
    从内容上看,描绘了春花色彩斑斓、野菜争相冒出地面的情景;
    从结构上看,根据②段“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可知,引出下文关于“清明草”和“清明糕”的故事的记叙。
    40.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第⑧段:“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中加点字“藏”和“躲”本来是写人的动作,这里将清明草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③段“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明草的动作情态,突出了清明草的不易找寻及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特征的特点。
    41.本题考查照应及作用。
    第一问
    根据题干“与文中第④段“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相照应的句子”的提示,找到第⑩段“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可得答案;
    第二问
    根据⑤段“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可知,照应的句子触发了作者的回忆;根据⑳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可知,两个句子相互映衬,更有助于表现爱的传承的主题。
    42.本题考查插叙及作用。
    根据⑤段“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可知,这一部分属于插叙;根据⑤段“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可知,交代了外婆带着“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根据⑳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可知,表现了“春天的味道传递”的主题。
    4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⑲段“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糕”中的“清香微甜”,可知⑰段“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中儿子的回答是指清明糕原有的味道,是实写;
    根据⑳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中“春天的味道”是指甜蜜生活、爱的传承等含义可知,⑱段“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中女儿的话是想象,指温暖美好的情味。
    44.本题考查题目理解。
    作用:
    根据题目本身“春天的味道”的结构和意思,能引起人们的疑问——春天会有味道吗?春天会是什么味道呢?可知,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温馨、甜蜜;
    根据⑱“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和⑳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结合①至④段春风起我带儿女找清明草、⑭至⑱段“我”学外婆的样子给孩子们做清明糕以及⑤至⑬段回忆小时候外婆叫“我”识别清明草和做清明糕的往事,可知,全文故事情节围绕“春天的味道”展开,“春天的味道”不仅是行文的线索,也暗含着文章的主题。
    含义:
    根据第⑭段“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和⑱“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可知,“春天的味道”之一是;清香微甜的清明糕的味道;
    根据第⑬段中“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第⑲段中“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粑,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和⑮段“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糕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可知“春天的味道”之二是:“我”和外婆之间的甜蜜生活回忆;包含着“我”对外婆的怀念;
    第㉑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可知“春天的味道”之三是:“我”和孩子间其乐融融的生活;同时,这句话蕴含着春天的味道是爱的传承,是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意,可看做“春天的味道”之四。
    (十)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盛开的君子兰
    刘建春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刚步入3月,连日来风和日丽,催开了楼下花圃里各种花。
    ②一日,给阳台上的花草浇水,发现长了5年的君子兰突然冒出好几个花骨朵,它们被12片绿叶紧紧簇拥着,像襁褓中的婴儿,酣然沉睡。我好一阵兴奋,多年的辛勤培育终于要有结果了。
    ③当12个细小的花骨朵逐渐冲出绿叶的怀抱,把自己亮丽地展现在阳光下时,我开始数着日子,期盼着花开的那一天。5天后,6个花骨朵脱颖而出,红艳饱满。8天后,中间那朵率先绽放,宛如一顶美丽的桂冠,端庄秀逸,落落大方。9天后,另外5个花苞相继绽开。12天后,余下的6个花苞全都灿然开放,像凌波仙子,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把不大的阳台装点得春意盎然。
    ④12片绿叶簇拥着12朵花,寓意着一年12个月有着圆满的年轮,怎不令人欣喜不已!我第一时间想到要把这好消息告诉送我君子兰的张老师。
    ⑤5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楼下小区散步,偶见家住5楼的从中学退休的张老师正在小区的花圃里侍弄10多盆君子兰。这些君子兰大都叶片细小,而且都只有五六片,好像是刚长出的幼苗,青翠欲滴。我很喜欢君子兰,它是花丛中的谦谦君子,极富灵性,且有着吉祥、幸福、美满的寓意。一友人曾赞之曰“不染浮尘贵自尊,秉厚德馨君子度”。
    ⑥我冒昧地向张老师索要:“张老师,能不能送我一盆君子兰,我拿回去自己种。”张老师略一沉吟,欣然答应,他把有6片叶子的一盆君子兰送给我:“要注意浇水,不要枯萎了。如果遇见叶斑病,一定要及时施肥,对症下药。”
    ⑦几年过去,君子兰叶子长到9片,期间,有片叶子的根茎枯黄了,我只好剪掉。没想到几天后,又一片青绿的新叶从根系里冒出来。我高兴地继续浇水。不久,又长出两片新叶。现在共有12片叶子,每片叶子都厚实光滑,如碧玉琢成,直立似剑,一派勃勃生机。
    ⑧去年我外出避暑一个多月,回来后,只见君子兰叶子焉黄,奄奄一息。我赶紧让干透的泥上浸满清水,再轻轻把清水浇洒在叶片上。不几日,君子兰又鲜活起来,每一片叶子都郁郁青青。
    ⑨今年2月初,我下楼漫步,见张老师又在花圃里侍弄花草。我只看见一盆君子兰,又新增加了几盆紫罗兰。“那些君子兰怎么都不见了?”我疑惑。张老师淡然道:“都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了。疫情期间不能出去,在家养养花也很好,既避免了出去可能被感染,又居家修身养性。”
    ⑩我家的君子兰开花后,我找过张老师好几次,可一直没找到他。一天,我下楼遇见物管的陈师傅,他告诉我,张老师2月底就回贵州大山老家去了。他把5年前种下的最后一盆君子兰带给他年轻时支教的小学校,说今年君子兰肯定会开花,他要让孩子们在盛开的君子兰前开心快乐!
    ⑪我只能托春风把君子兰盛开的喜讯带到贵州大山深处的小学校:张老师,你送我的君子兰历经5年寒冬腊月、炎炎酷暑,恪守其坚韧和高洁的秉性,在这3月傲然绽放,这是报春的花啊。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5.文中“张老师”的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46.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A.刚步入3月,连日来风和日丽,催开了楼下花圃里各种花。
    B.现在共有12片叶子,每片叶子都厚实光滑,如碧玉球成,直立似剑,一派勃勃生机。
    (2)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47.本文题为“盛开的君子兰”,为什么多次写到“张老师”?
    48.“一箭兰花万首诗”,请你依据君子兰的气质特点,发挥想象,创作一首咏“兰”小诗,赠送给“张老师”。(分行写下来,不超过六行)
    【答案】45.热爱生活,善良(和善),对人友善(友爱、友好),乐于助人,有社会责任感等。(写出任意两点) 46.(1)选(A)句,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天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随着天气晴好,各种花竞相开放的情景,“催”给人一种急切、欢快的感觉。
    选(B)句,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碧玉雕琢的宝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叶片厚实,色泽光亮,姿态挺拔的特点,表现君子兰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作者的珍爱(喜爱)之情。
    (2)承上启下,抒发感情,引出养兰经历(故事)。 47.君子兰是明线,张老师的精神品质是暗线。故事因张老师送君子兰而展开。借物喻人,深化主旨,热情赞美了张老师。 48.从想象合理、体现事物特征、表达顺畅等方面作答即可。
    【解析】45.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⑤段中的“偶见家住5楼的从中学退休的张老师正在小区的花圃里侍弄10多盆君子兰。这些君子兰大都叶片细小,而且都只有五六片,好像是刚长出的幼苗,青翠欲滴”可得:热爱生活。
    根据第⑥段中的“张老师略一沉吟,欣然答应,他把有6片叶子的一盆君子兰送给我”可得:对人友善。
    根据第⑨段中的“都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了。疫情期间不能出去,在家养养花也很好,既避免了出去可能被感染,又居家修身养性”可得:乐于助人。
    根据第⑩段中的“他把5年前种下的最后一盆君子兰带给他年轻时支教的小学校”可得:有社会责任感。
    46.(1)考查语句赏析。
    A.“催”字把春天人格化,写春天催促,使百花盛开,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联系“风和日丽”和“各种花”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天气转暖,各种花竞相开放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催”还给有一种迫不及待,欢快无比的感觉。
    B.把叶子比作碧玉雕琢的宝剑,这是比喻的修辞。联系句中的“每片叶子都厚实光滑”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叶片厚实,色泽光亮,姿态挺拔的特点。联系“一派勃勃生机”可知,表现了君子兰旺盛的生命力。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看到君子兰后的喜爱之情。
    (2)考查分析语段作用。本段中的“12片绿叶簇拥着12朵花,寓意着一年12个月有着圆满的年轮,怎不令人欣喜不已”承接上文对于君子兰开花的描写。“我第一时间想到要把这好消息告诉送我君子兰的张老师”引出后文自己从张老师那里讨要来君子兰,悉心照顾的情节。所以本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7.考查赏析题目和文本内容。
    读文可知,本文以“盛开的君子兰”为叙事的线索,描写了君子兰的盛开,回忆了张老师送自己君子兰,自己悉心照料,终于开花。疫情期间,张老师把君子兰送给邻居。张老师回到老家,把最后一盆君子兰送给了自己曾支教的学校。“君子兰”是明线。在叙事中,表现了张老师乐于助人,待人友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品质,所以张老师的精神品质是文章的暗线。正是因为张老师送我君子兰,才有了一系列情节的发生。
    联系末段中的“张老师,你送我的君子兰历经5年寒冬腊月、炎炎酷暑,恪守其坚韧和高洁的秉性,在这3月傲然绽放,这是报春的花啊”可知,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以君子兰象征张老师,赞美了他坚韧和高洁的秉性。由物及人,深化了文章主题。
    48.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简意丰,表达对张老师的赞美之情即可。如:兰花美香自溢\开在春天里\带来春的色彩\引来歌和风\蘸墨风水皆入画。
    (十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目。
    萌 芽
    赵 丰
    ①春天,是被一个叫作萌芽的词唤醒的。奉着天意的使者,为自然界的生灵们启开了春之大门。
    ②童年时,最先看到的,是我家老屋门前的柳树萌芽。清晨,我还在被窝里做梦,母亲急急地摇醒我,说太阳快要晒屁股了,你还赖在被窝里,快起来看柳树吐芽芽。芽芽,她把那个词重叠起来,叫得是那样顺畅,那样亲切。
    ③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开始对植物的萌芽上心。天气渐暖,我守候在院子的泥土旁,等待某个小草的萌芽。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草芽从土缝里蹦出来。我注意到,小草出芽时,总是带着鲜嫩的鹅黄色,像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人疼爱。
    ④萌芽,写意的是初春的朦胧之相。芽后的草木,总是绿着面孔,照应着风和日丽,万物复苏。古代的诗人很早就用上了嫩绿这个词,宋代词人柳永在《西平乐》中写下:“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唐代李咸用的《庭竹》诗里也有“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的句子,一直不解“老碧”是什么意思,“碧”是碧绿,而“老”呢?细细琢磨,方才领悟出是老竹发新叶之态。与此对应,这“嫩绿”应当是刚刚长出的竹笋啊。
    ⑤万物吐芽的早春,是诗人内心世界至善至美的境界。
    ⑥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成为诗人爱春惜春的情感寄托。韩愈作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开头两句写的便是初春之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之后这“近却无”的草色,正是早春时节草木的嫩芽。“最是一年春好处”,袒露出对立春之相的极尽赞美。此情此景,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之景。
    ⑦古人描绘新芽,用词极考究。与他的性格一样,辛弃疾用词极为豪放,那句“陌上柔桑破嫩芽”的“破”字极为传神,幼芽逐渐萌发的姿态和膨胀的力量,如爆竹般脆响,炸裂开凝冻的空气。
    ⑧注目新芽,自是阵阵欣喜。杜牧诗亦云,“看著白芽欲吐”,春芽欲吐,心灵复苏,蕴含着朦胧、含蓄之后的舒适与写意,这是绝佳的审美气象。
    ⑨草木之萌芽,可以生佳气。古人以为,佳气者,美好的云气也,是吉祥、兴隆的象征。草木之相,是宇宙间的物象。
    ⑩春芽,收藏的是光阴。“一寸光阴,一寸萌芽。”这是清代收藏家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里的句子。寸,言极少,极小。时光,虽是漫无边际,但却是一点点累积而成。从萌芽的身上看到光阴的,是将生命分分秒秒计算的人。韩泰华是大智之人。一个收藏家,如果懂得收藏光阴,那绝不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
    ⑪常常,我会走进不远处的秦岭。那些熬过了寒冬仍挺拔着的乔木、灌木,那些匍匐于地的草木,初春的节气里无不竞相 出新芽, 远看仿佛连成一片,彰显出内在力量的强大。此情此景,虽是多见,可是如果上心了,这就是人世间的绝佳之境。
    ⑫秦岭之深邃宽广,完全可以为萌芽这样的词找到适宜的安身之地。鸟儿在山涧飞翔,牛羊在山坡上啃草,白云在山壁上缭绕,虫子在泥土下鸣叫,为点点嫩芽营造出生命的意境。我可能不是一个惜时之人,但自从晓得了韩泰华,我就不会忽略这面面山坡的绿芽,守着一寸光阴,看着一寸萌芽,将自己的生命时光仔细拉长。
    ⑬无论心境如何,身子陷于一片萌芽的环境里,总会感觉到舒心。人世间如此多烦恼,何不换个氛围,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我钟情于秦岭,不仅是为了吸纳新鲜的空气,更在于寻找时光如金的那种感觉。草感地恩,方得其郁葱。那么人呢?对于这滋养了我们身心和精神的春芽,用什么去感恩它?人生一路走来,我惊喜地发现,几十个春天的时光,总是被收藏在一个叫萌芽的词汇之中。
    ⑭萌芽,是春天出生的词。
    ⑮萌芽,多么好的表述啊。就像母亲怀抱里的幼童,需要人和大自然的精心呵护,才能长大。
    (选自《散文》海外版,2022年第4期,有删改)
    49.阅读全文,理出文章的情感线索,填写下面的空格。
    上心→疼爱→(1)______→舒心→(2)_______
    50.根据要求答题。
    (1)请说说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蹦”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草芽从土缝里蹦出来。
    (2)请在第⑪段横线上填写一个和“蹦”一样传神的动词。
    51.朗读下面这句话,至少有两个词需要重读。你认为是哪两个?请简述理由。
    几十个春天的时光,总是被收藏在一个叫萌芽的词汇之中。
    52.有人对⑥⑦⑧三段的排列顺序有不同理解。你认为这三段应该怎样排列?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⑥⑦⑧ B.⑧⑦⑥ C.⑥⑧⑦
    53.第⑬段中,作者说“对于这滋养了我们身心和精神的春芽,用什么去感恩它”。阅读全文,说说这春芽怎样滋养了作者的身心和精神。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于这滋养了我们身心和精神的春芽,你准备怎样去感恩它。
    【答案】49. 欣喜 惊喜 50.(1)“蹦”表现了小草嫩芽的情态和动作,充满灵性和活力,显得十分活泼,表达了作者经过等待后看到草芽的惊喜和赞叹之情。(意对即可)
    (2)这里可以用“探”“冒”“顶”等动词。这些动词都比较传神,能够表现出草木发芽时的情形。 51.“几十个”“总是”“萌芽”都可以重读。“几十个”强调时间之长;“总是”强调“我”一直受着“萌芽”的影响;“萌芽”强调“我”感恩的对象。 52.(示例1)A.第⑥段主要写诗人在春天的所见之景、所抒之情,第⑦段侧重写古人描绘新芽考究用词,第⑧段从古人笔下的春芽见其审美情趣,这样排序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显得有条理。
    (示例2)B。第⑧段写的新芽处于“春芽欲吐”的状态,第⑦段描绘的新芽刚刚破土而出,第⑥段所见的草木的嫩芽已连成片,远看可见草色,这是按照草木发芽的生长过程排序,显得有条理。
    (示例3)C。根据所引用诗歌的作者所处的朝代排序,韩愈和杜牧是唐代诗人,韩愈早于杜牧,辛弃疾是宋代诗人。 53.①童年时在母亲的熏陶下,开始关注草木萌芽,发现它的美。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诗词中读出萌芽里蕴藏的诗人内心世界至善至美的境界。③从秦岭的草木萌芽中感受到生命力的强大,悟出时光如金的道理。学习之余,我要更多地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珍惜时间,多阅读,多实践,努力将自己的生命拉长。
    【解析】49.本题考查情感把握。
    根据第③段“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开始对植物的萌芽上心。”可知此时的情感是“上心”。由第③段“小草出芽时,总是带着鲜嫩的鹅黄色,像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人疼爱”可知此时的情感是“疼爱”。
    根据第⑧段“注目新芽,自是阵阵欣喜”可知此时的情感是“欣喜”。
    根据第⑬段“无论心境如何,身子陷于一片萌芽的环境里,总会感觉到舒心”可知此时的情感是“舒心”。
    根据第⑬段“人生一路走来,我惊喜地发现,几十个春天的时光,总是被收藏在一个叫萌芽的词汇之中”可知此时的情感是“惊喜”。
    50.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1)“蹦”指向高处跳,用“蹦”来形容草芽从土缝里出来的情态和动作,是拟人的写法,突出小草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活力。结合后句“小草出芽时,总是带着鲜嫩的鹅黄色,像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人疼爱”可知,“蹦”也表达出“我”对小草萌芽的喜爱和赞叹。
    (2)⑪段空白处的词语用来形容乔木、灌木,草木出新芽的动作,要求所补充的动词和“蹦”一样传神,即动词中要体现出灵性和生机,让“萌芽”的动作显得活泼。可以使用“钻”“冒”“顶”等动词。
    5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萌芽”是滋养了“我”身心和精神的对象,也是“我”需要感恩的对象;“几十个”写明几十年的春天,强调“我”感恩“萌芽”的时间之长;“总是”写明几十个春天的时光“我”一直受“萌芽”影响,从未间断;这三个词语分别写出“我”感恩的对象、感恩时间之长、影响力之深,都可以重读,任选两个分析即可。
    5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根据第⑥段“袒露出对立春之相的极尽赞美”可知,本段主要写诗人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根据第⑦段“古人描绘新芽,用词极考究”可知此段主要写诗人描绘新芽用词考究。根据第⑧段“春芽欲吐,心灵复苏,蕴含着朦胧、含蓄之后的舒适与写意,这是绝佳的审美气象”可知此段写古人笔下的“萌芽”体现其审美气象。⑥⑦⑧的排列顺序,是按照文章内涵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安排,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情感;
    B.第⑥段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草木的嫩芽已连成片,第⑦段“陌上柔桑破嫩芽”是新芽刚刚破土而出,第⑧段“看著白蘋芽欲吐”是“春芽欲吐”的状态,⑧⑦⑥是按照草木发芽的生长过程排序;
    C.第⑥段引用韩愈的诗句,韩愈是唐朝诗人,768年-824年;第⑦段引用辛弃疾的词句,辛弃疾是宋代诗人,1140年-1207年;第⑧段引用杜牧的诗句,杜牧是唐朝诗人,803年—852年,⑥⑧⑦是按照所引用诗歌的作者所处的年代排序;
    任选其一分析即可。
    5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第①至③段写“我”在母亲的熏陶下,开始对植物的萌芽上心;第④至⑧段写“我”从古诗词中感受诗人对“萌芽”的赞美,感受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第⑨至⑮段写萌芽收藏的是光阴,告诉我们时光如金。据此可知,春芽滋养了“我”的身心和精神。
    (十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写给儿子
    ①再过不到一个月,你就要出远门了。懵懂的小孩子如今长大成人,要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②依然忘不了当年的场景,而且越是回不到过去,越是让人留恋。
    ③还记得我们那次去山西大草原吗?在马仑草原上,你走向远方的时候,特别有一种象征意义。无边的翠绿在眼前铺展开来,坡上草深没足,微风里摇曳着的无数雏菊、独活、桔梗花,自由地醉舞,如梦如幻;忽然一匹奔马、又一匹奔马,从天边渐渐由小而大,又由近而远,巨大的白云如仙山降临。那一群无人放牧的牛或卧或立,在一个低凹无草的平地集合,安静地等待着雨水的到来,它们知道每天都会有礼物。而我的礼物是听到了心中如达达的马蹄声的幸福叩响:有一个少年,口中衔着一支蓝色的小花,正在往远方走去,那么胸有成竹,好像可以一直那么走下去。
    ④那天晚上,我们在草原上看星星。我们仰头久久地凝视无限遥远的星空,感受到宇宙的庄严浩瀚。那夜的星空,有一种纯净的美,也有一种高贵的神秘,正如人类的知识世界,未知世界,等待着你去探索其中无穷无尽的奥秘。
    ⑤我眼前又浮现了一个画面。冬天的北海道滑雪场,我跟你妈妈都很担心:天黑,山高,林深,雪厚,你才第一次拿起雪橇呵!好久好久你都没有在滑道上出现,但是后来你终于来了,居然像一只轻快的小鸟一样从山上飞下来,我们终于都放心下来。除了庆幸,更为你感到骄傲。你是很有潜力的,学东西也厉害,我们的担心可能都是多余的。没有人能确保每件事都成功,在自我尝试中学习是年轻人根本的成长方式。现在你真的成了一个男人,勇敢,自信!相信你将来一定会走得更好,走得更稳,会从更大的天地得到更多的能量,变得更强大,更自信,同时也更开心地生活在未来的世界上。
    ⑥还记得你去“乡村教师夏令营”当小老师的情景吗?你从来没有给大人上过课,尤其是面对来自云南的七十多位乡村教师,用英语讲课。你紧张得不行。然而你终于以流畅的表达,饱满的情感,内容丰富的 PPT,从印度讲到西班牙,又从欧洲讲回云南。那回做小志愿者,你付出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农村的故事,初步体味了帮助别人与自我成长的快乐。希望你永远不要丢掉恻隐之心、赤子之心、诚正之心,永远不要做一个冷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⑦过去的终将过去,迎接你的是一个新的未来。该变的,总是会变。不变的,是那些场景所告诉我们的:譬如,坚定地探索未知,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是不会变的。
    (有删改)
    54.文中作者依次回忆了三个场景,请概括。
    场景一:在大草原上仰望星空;
    场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描写了马仑草原上各种美丽的景物。
    B.营造了空旷悠远、清冷寂寥的氛围。
    C.烘托了少年坚定地走向远方的形象。
    D.流露出对儿子长大成人的欣慰之情。
    56.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飞”的语言表现力。
    57.结合全文,在第⑦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
    58.有人建议将下面场景加入文中,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来到一个陌生小镇,我跟你一块儿骑车。骑行这件事情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犹如探向未知的世界。我们会看见什么样的风景?这个小镇是否值得我们去付出这样的体力?一路上磕磕碰碰,终于,我们拐入一条幽静小径,从丛林当中钻出来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一亮——好大一片峡湾,真是令人兴奋的风景。
    【答案】54. 在北海道雪场学习滑雪 在乡村教师夏令营当志愿者小老师 55.B 5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儿子比作小鸟,“飞”字描写了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儿子滑雪的轻快、熟练,表现出儿子学习新事物之快,以及“我”看到儿子滑下 来时虽感意外,但又十分欣慰、自豪。 57.勇敢地尝试新事物 无私奉献关爱他人 58.可以加入,这个材料是父子骑车探索未知,虽然与看星星这个故事主题相似,但从事的是不同的活动,且在不同的地域,因此加入后更能表达儿子成长过程中丰富的经历,以及“我”对儿子成长的陪伴和希冀。
    不可加入。这个材料是父子骑车探索未知,与看星星这个故事主题相似,因此略显重复。
    【解析】5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答题思路:题干是“依次回忆三个场景”,所给的场景在第④段,那么另外两个场景一定在后面;句式上尽量模仿所给示例。
    (1)结合第⑤段“我眼前又浮现了一个画面。冬天的北海道滑雪场,我跟你妈妈都很担心:天黑,山高,林深,雪厚,你才第一次拿起雪橇呵!好久好久你都没有在滑道上出现,但是后来你终于来了,居然像一只轻快的小鸟一样从山上飞下来,我们终于都放心下来”可概括:在北海道雪场学习滑雪。
    (2)结合第⑥段“还记得你去‘乡村教师夏令营’当小老师的情景吗?”可概括:在乡村教师夏令营当志愿者小老师。
    5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结合第③段“无边的翠绿在眼前铺展开来……在一个低凹无草的平地集合,安静地等待着雨水的到来”可知,这一段描写了马仑草原上各种美丽的景物,正确;
    B.结合第③段“无边的翠绿在眼前铺展开来,坡上草深没足,微风里摇曳着的无数雏菊、独活、桔梗花,自由地醉舞,如梦如幻”等句子可知,这一段营造的是空旷悠远的氛围,但是并不“清冷寂寥”,错误;
    C.结合第③段“有一个少年,口中衔着一支蓝色的小花,正在往远方走去,那么胸有成竹,好像可以一直那么走下去”可知,烘托了少年坚定地走向远方的形象,正确;
    D.结合第③段“而我的礼物是听到了心中如达达的马蹄声的幸福叩响:有一个少年,口中衔着一支蓝色的小花,正在往远方走去,那么胸有成竹,好像可以一直那么走下去”可知,作为家长看到孩子坚定往前走,就是看到孩子的成长,流露出对儿子长大成人的欣慰之情,正确;
    故选B。
    5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词语赏析思路:分析词语本义,语境义,运用的手法,达到的效果,表达的感情。
    结合第⑤段“但是后来你终于来了,居然像一只轻快的小鸟一样从山上飞下来”可知,把儿子比成了小鸟,运用了比喻修辞;“飞”是动作,可判断运用了动作描写;这里写儿子滑雪从山上下来如同小鸟从山上飞下来,小鸟飞翔是轻盈、熟练的,故生动写出了儿子滑雪的轻快、熟练,结合“你才第一次拿起雪橇呵!”可知,看出儿子学习新事物之快;结合“我跟你妈妈都很担心:天黑,山高,林深,雪厚,你才第一次拿起雪橇呵!”可知,面对这些情况,“我”对儿子第一次滑雪很担心,但是儿子表现的非常好,因此“我”看到儿子滑下来时虽感意外,但又十分欣慰、自豪。
    57.本题考查补写、续写。
    结合第⑦段“不变的,是那些场景所告诉我们的”可知,后面内容照应上文三个场景;“坚定地探索未知”照应第④段“未知世界,等待着你去探索其中无穷无尽的奥秘”;故后面两个空要分别照应第⑤、⑥段。
    结合第⑤段“没有人能确保每件事都成功,在自我尝试中学习是年轻人根本的成长方式”可补充句子:勇敢地尝试新事物;结合第⑥段“希望你永远不要丢掉恻隐之心、赤子之心、诚正之心,永远不要做一个冷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补充句子:无私奉献、关爱他人。
    58.本题考查拓展应用。答题思路: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三个画面主体、链接材料主题,分析是否相符,分析有没有存在必要,做出判断,给出理由即可。
    结合链接材料“我们来到一个陌生小镇,我跟你一块儿骑车。骑行这件事情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犹如探向未知的世界”可知,这则材料主要突出的是探索未知世界主题,和第④段内容相符合。如果同意加入,就从主题相符合,可以和第④段内容相配合,从不同地点、不同领域角度突出主题,更加丰富,更加有力等等;如果不同意加入,则从虽然主题相符合,但是内容有重复,让文章显得啰嗦、重复等角度陈述理由。
    送给谁
    收到后
    玉麦小学师生
    视频连线
    守岛官兵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奖励标兵

    相关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体会第③段加点的词语的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 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 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散文知识梳理与答题方法(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 散文知识梳理与答题方法(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散文知识,散文试题的解题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