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2散文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2散文阅读(含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梳理文章的情节,填写下面的表格,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送春
宗璞
①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②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么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③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联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④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
⑤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
⑥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⑦“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⑧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⑨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⑩我知道,春归去了。
⑪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指征。
⑫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选自《宗璞散文精选》,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划分为两个部分,并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部分(第①— 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_____—⑫段):__________________
2.“年轻画徒”画的二月兰的姿态是怎样的?作者心中二月兰的“典型姿态”又是怎样的?
3.结合语境,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1)这花开得好放肆!(从加点词语感情色彩角度)
(2)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从修辞手法角度)
4.文章的题目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1. 第一部分(第①—⑤段) 二月兰开得“放肆”声势浩大; 第二部分(第⑥—⑫段) 作者感悟到的二月兰的精神。
2.“年轻画徒”画的二月兰是灰暗的、伶仃的、可怜的,毫无生气;作者心中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是大片大片的,是千军万马,它们高扬活力,尽情尽性,有持久的精神。
3.(1)“放肆”的原义是轻率、毫无顾忌,本是贬义词,这里贬词褒用,指二月兰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的欣赏和赞美之情。(2)“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块花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二月兰开得美丽而繁盛,使人印象深刻;“花朵们往松墙的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放肆”,从静动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有情趣和动感。
4.为后面写二月兰蓦然消失、伴春而去作铺垫,更显它的忠心和执着的品质。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的划分。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第⑥自然段“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从实写二月兰转入“画”二月兰,是思路的一个转折和深化;二月兰如此可爱,而不少人却不知其为何物,所以要请人画,这就向着第二层文意过渡了,所以第⑥自然段有过渡作用。据此分析,第①到第⑤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根据第①段“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可知,描写了二月兰的“声势浩大”,第⑥段到⑫段是第二部分,根据第⑫段“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分析可知,是作者感悟到二月兰的精神。
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⑥段“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分析,“年轻画徒”画的二月兰是灰暗的、伶仃的、可怜的,毫无生气;作者心中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是在第⑦段“‘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可知是大片大片,千军万马,它们充满活力,尽情尽性,有持久的精神。
3.(1)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放肆”本义: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含有贬义。结合“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分析,这里贬义褒用,“放肆”一词写出了二月兰开花时无拘无束的率真,开得旺盛、繁密、热闹。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旺盛生命力的赞叹和喜爱之情。(2)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分析。“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块花毯”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是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二月兰的花朵当作人来写,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旺盛的生命力,开得美、开的盛,使人印象深刻,富有情趣。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文章前半部分第①段“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第②段“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第③段“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到,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第④段“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等从颜色、范围、态势等方面描写二月兰开花的旺盛生命力。文章第①段、第⑤段先极力渲染二月兰的“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而第⑪段的“二月兰蓦然消失”,这样写更能突出二月兰的个性精神。结合第⑫段“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可知,人人不喜欢“送春”,二月兰却既“迎春来,伴春在”,又坚持“送春去”,不推托送春的任务,从而表现出忠心与执着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之冬
简墨
①济南的冬天虽然已不像老舍先生笔下那么暖,但还是比别处要好得多,至少风就不多——济南位于济水之南,北面黄河流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V”形,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里,感觉安稳,滋润,被庇佑,会有安全感。
②况且,济南的南北西东,皴皴点点、大大小小都有山,或漫长延展,或独自成城,挡住了西边北边来的寒流。于是,万物睡下大地歇,不大也不小的济南城在冬天,就像一个还在孕育中的宝宝,舒服地躺在子宫里,吮吸着泉汁的甘甜。这个宝宝里还套有许多“宝宝”,一环一环,无穷无尽——所有的生命组成一个整体,人类以及与人类共生共存的所有,一同受用着造化的这份惠泽。
③而造化安排四季,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一季有一季的道理,谁也不能代替谁,真是美妙。就说济南的这个季节吧,味道全变了,好像一面好好的白墙壁,撕掉油画,换上了一张水墨——秋去冬来,美也换了形式。
④那些小草甸也和柳树一样,迟迟地不肯皈依季节,从新绿到葱绿到翠绿再到墨绿,墨绿很久,然后定格在黄绿上,直到最冷的日子,才一夜间老去,却洁净轻盈,仍像一大块玉,安静又神圣。老去的柳树也好看,柔软的铁线垂悬有序,根根透风,在蓝天上垂钓麻雀——麻雀双脚蹦跳的样子多可爱呀。老去的白杨树就更有趣了,巨大的鸟巢突然显现,让一棵树变成了一个家,深褐浅褐,草啊细木棍啊,被鸟儿唾液粘得结实,看着乱七八糟,实则精巧非常。鸟巢同树长在了一起,一溜溜的,隔不远就有一个,足有三两百之多,如同一封封装着家书、寄向人间的信封,平凡,然而神奇。【甲】也足可想象,里面暖和和的,盛有五七百个鸟蛋,天蓝天青地睡在里面。到春天就是五七百只小鸟儿,通身清洁,微湿着绒毛,伸长着脖子,张着小嘴儿(张得大到看不见一点脸,足有它们的小身子一样大了),露出嫩黄的喙,“啊、啊、啊”撒着娇给那老鸟儿要吃的。小草甸即便老去也并不干硬,小面包似的搁在这里那里,毛茸茸的,带着糖霜。而老去啊,也实在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呢,那是时间在沉淀,在积攒力量和迸发的欢乐——如果你见过春风是怎样将绿从小草甸萎掉的根底下吹出来,就该为了小草甸的老去而鼓掌。它们懂得,万物互有关联,彼岸无非此岸,生生死死是不必忧惧的。
⑤大明湖也经常忘了结冰,大雾茫茫,日夜蒸腾,衬得湖心岛成了仙境。还有一种鸟儿,一到冬天就成群结队地飞来湖面,老济南人叫它们“老等”,因为似乎光知道定那里站桩,等着鱼。【乙】看着傻乎乎的,眼却雪亮,“老等”看上的鱼一个也跑不了——有时候,你会看到一排“老等”整齐地站在那里,长喙,缩着脖子,眯着眼,乖顺地低垂黑翅膀,坦着猪油白的圆肚子,一动不动,倒像一排安静的黑白键等着你去按。
⑥大大小小的泉池,更加起劲地,哗哗哗,冒着热气似的白气——在西郊,兴济河畔,森林公园的千亩林海附近,以及东郊的遥墙,北边的商河,真的都涵养有温泉呢,一年四季温乎乎的,像有个好老人边打着盹儿,边不停地煲着一个咕嘟嘟冒泡的锅子,炉膛里的火儿小小的,可是不灭。
⑦下一场雪总是好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冬天也笼着泉上“热气”的城市。可都快过年了,还没下雪。现在下雪的次数越来越少了,那些飘飘洒洒的圣洁之物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然而,济南是不贪的,一场小雪就能将它黑咕隆咚的夜抹白,对整个阴霾深广的世界全部原谅了。
⑧一下雪,人们就纷纷从自己热腾腾的小窝里钻出来,急匆匆,奔向街头。相互问候的话也成了:“下雪了。”“下雪了。”脸上带着笑。一场雪后,世间所有都泛着一点天空似的浅蓝色,像一张张日报,公开发行,坦白于天下。太阳还没出来,你的朋友Y上街拍照,一不小心拍了几十张形态各异的雪人照,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这件事显得多么愉快而必要,仿佛在冬天,济南人要赶着做的,只有堆雪人这一件事。
⑨说不清哪一天,天上忽然热闹起来,泉城广场,植物园,小清河两岸,小山包周围,黄河大堤……一切宽阔的地方,不论哪里的天空,都飞满了长着翅膀的“彩云”,顺着风向,在蓝色的大幕布下“啊啊”齐唱。鸽子被一时间冒出的景象吓呆了,只会“扑棱”一声,从这边枝头,到那边的屋顶,大得夸张、也好看得夸张的“鹞鹰”,“蝴蝶”,“画眉”,“蜈蚣”……都在天上飞着。
⑩其实真正飞着的,是手里牵着长线的人呢——小孩子满头大汗,小孩子身边壮年的大人满头大汗;小孩子牵着长长的线跑,大人跟着小小的孩子跑,他们的身体和心都跟着那风筝飞,上天去了,后来就不知飞到了哪里。平展展的大地也被他们迅疾的来来去去,踩成了弧形。
⑪老人放风筝哪会这么毛躁,他们稳稳坐在小马扎上,掌握一股极大的力量而不动声色,像是一尊佛。
⑫这时候,离春天就不远了。
5.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些特点的?请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6.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7.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1)老去的柳树也好看,柔软的铁线垂悬有序,根根透风,在蓝天上垂钓麻雀——麻雀双脚蹦跳的样子多可爱呀。(从修辞角度)
(2)小草甸即便老去也并不干硬,小面包似的搁在这里那里,毛茸茸的,带着糖霜。(从抒情方式角度)
8.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在甲和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5.①安稳(或安全)②小草甸、大明湖 ③安静(或美妙)④雪后的济南城和天空 ⑤热闹;
6.温暖、闲适、欢快;
7.(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树和麻雀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的好看和麻雀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间接抒情;利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草甸拟人化,并把它比喻为“毛茸茸的,带着糖霜”的小面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小草甸的喜爱。 8.本文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如甲句中“微湿着绒毛,伸长着脖子,张着小嘴儿”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撒着娇给那老鸟儿要吃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鸟儿可爱,使文章富有表现力。
【解析】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第一空,通过第①段中“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里,感觉安稳,滋润,被庇佑,会有安全感”和第②段中“况且,济南的南北西东,皴皴点点、大大小小都有山,或漫长延展,或独自成城,挡住了西边北边来的寒流。于是,万物睡下大地歇,不大也不小的济南城在冬天,就像一个还在孕育中的宝宝,舒服地躺在子宫里,吮吸着泉汁的甘甜”的内容,可概括为:安全;第二空,通过第④段中“那些小草甸也和柳树一样,迟迟地不肯皈依季节,从新绿到葱绿到翠绿再到墨绿,墨绿很久,然后定格在黄绿上,直到最冷的日子,才一夜间老去,却洁净轻盈,仍像一大块玉,安静又神圣”和第⑤段中“大明湖也经常忘了结冰,大雾茫茫,日夜蒸腾,衬得湖心岛成了仙境”的内容,可概括为:小草甸和大明湖;第三空,通过第③段中“而造化安排四季,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一季有一季的道理,谁也不能代替谁,真是美妙”和第④段中“那些小草甸也和柳树一样,迟迟地不肯皈依季节,从新绿到葱绿到翠绿再到墨绿,墨绿很久,然后定格在黄绿上,直到最冷的日子,才一夜间老去,却洁净轻盈,仍像一大块玉,安静又神圣”的内容,可概括为:美妙或安静;第四空,通过第⑦段中“下一场雪总是好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冬天也笼着泉上‘热气’的城市”,第⑧段中“一下雪,人们就纷纷从自己热腾腾的小窝里钻出来,急匆匆,奔向街头”,第⑨段中“说不清哪一天,天上忽然热闹起来,泉城广场,植物园,小清河两岸,小山包周围,黄河大堤……一切宽阔的地方,不论哪里的天空”的内容,可概括为:雪后的济南街道和天空;第五空,通过第⑧段中“一场雪后,世间所有都泛着一点天空似的浅蓝色,像一张张日报,公开发行,坦白于天下。太阳还没出来,你的朋友Y上街拍照,一不小心拍了几十张形态各异的雪人照,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这件事显得多么愉快而必要”和第⑨段中“说不清哪一天,天上忽然热闹起来”的内容,可概括为:愉快或热闹。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作品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解答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通过第①段中“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里,感觉安稳,滋润,被庇佑,会有安全感”和第②段中“况且,济南的南北西东,皴皴点点、大大小小都有山,或漫长延展,或独自成城,挡住了西边北边来的寒流。于是,万物睡下大地歇,不大也不小的济南城在冬天,就像一个还在孕育中的宝宝,舒服地躺在子宫里,吮吸着泉汁的甘甜”的内容,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感到温暖的感情;通过第④段中“那些小草甸也和柳树一样,迟迟地不肯皈依季节,从新绿到葱绿到翠绿再到墨绿,墨绿很久,然后定格在黄绿上,直到最冷的日子,才一夜间老去,却洁净轻盈,仍像一大块玉,安静又神圣。老去的柳树也好看,柔软的铁线垂悬有序,根根透风,在蓝天上垂钓麻雀——麻雀双脚蹦跳的样子多可爱呀。老去的白杨树就更有趣了,巨大的鸟巢突然显现,让一棵树变成了一个家,深褐浅褐,草啊细木棍啊,被鸟儿唾液粘得结实,看着乱七八糟,实则精巧非常。鸟巢同树长在了一起,一溜溜的,隔不远就有一个,足有三两百之多,如同一封封装着家书、寄向人间的信封,平凡,然而神奇”的内容,可知作者细心观察自然,清闲安适的感情;通过第⑧段中“一场雪后,世间所有都泛着一点天空似的浅蓝色,像一张张日报,公开发行,坦白于天下。太阳还没出来,你的朋友Y上街拍照,一不小心拍了几十张形态各异的雪人照,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这件事显得多么愉快而必要”和第⑨段中“说不清哪一天,天上忽然热闹起来”的内容,可知作者通过雪后济南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表达出欢乐愉快的感情。
7.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和语境,按照题干要求角度进行分析。(1)通过句中“老去的柳树也好看,柔软的铁线垂悬有序,根根透风,在蓝天上垂钓麻雀——麻雀双脚蹦跳的样子多可爱呀”的内容可知,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树和麻雀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去柳树姿态的好看和麻雀蹦蹦跳跳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它们赞美和喜爱。(2)通过句中“小草甸即便老去也并不干硬,小面包似的搁在这里那里,毛茸茸的,带着糖霜”的内容可知,本句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并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先将小草甸拟人化,然后把它比喻为“毛茸茸的,带着糖霜”的小面包,说明小草甸即便老去也并不干硬,仍然很吸引人,含蓄婉转地表达出作者对小草甸的喜爱之情,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8.考查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把握和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并理解全文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句子内容,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分析把握其语言特点。甲句,通过句中“也足可想象,里面暖和和的,盛有五七百个鸟蛋,天蓝天青地睡在里面。到春天就是五七百只小鸟儿,通身清洁,微湿着绒毛,伸长着脖子,张着小嘴儿(张得大到看不见一点脸,足有它们的小身子一样大了),露出嫩黄的喙,‘啊、啊、啊’撒着娇给那老鸟儿要吃的”的内容可知,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鸟儿可爱,使文章富有表现力;乙句,通过句子“看着傻乎乎的,眼却雪亮,‘老等’看上的鱼一个也跑不了——有时候,你会看到一排‘老等’整齐地站在那里,长喙,缩着脖子,眯着眼,乖顺地低垂黑翅膀,坦着猪油白的圆肚子,一动不动,倒像一排安静的黑白键等着你去按”的内容可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等”的憨态可掬,使文章富有表现力。示例:文章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如乙句中“看着傻乎乎的”“坦着猪油白的圆肚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倒像一排安静的黑白键等着你去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等”的憨态可掬,使文章语文富有表现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洒满阳光的晒谷场
洪忠佩
①稻田收割谢幕,便迎来了晒场的开场。
②等母亲用笸萝把稻谷担到晒场时,晒场上已经很热闹了。通常,像担谷这些重体力的事,在村里都是男人做。可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这些活儿就只能落在母亲肩上。
③割禾抢时,晒谷抢天。此刻,村里人一个个在晒场上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在驮晒簟,有人在抬风车。和我年龄相仿的少年也不闲着,扛扫帚,扛谷耙。
④一床一床的晒簟铺展开来,如划了线般整齐。晒簟是篾片编织的,铺开的面积有两块露天电影幕布拼接起来大小。家家户户将笸箩里的稻谷倒在晒簟上,用谷耙呼啦呼啦地耙开耙匀,整个晒场在阳光下,似是淌金一样。母亲站在晒簟边,一手攥住笸萝的箩沿,一手使劲拍着箩底,生怕还有稻谷粘在笸萝之中。
⑤晒场在土墩上,地势高于平地。我站起身,就能够看到村庄的全貌,田段和一丘一丘的梯田。我知道,过不了几天,一丘丘稻田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种上一畦畦的苞芦、黄豆。远远地,我还看到田埂上的禾庄在游走——禾戽半斜着,几乎看不到驮禾戽的人,好似只是禾戽在缓慢地移动。晒场上没有遮挡,即便有草帽遮住头顶上的阳光,也挡不住无处不在的燥热。倚在风车边,我忙不迭地把笸萝倒过来,底朝天,再叠上两只,这样就有了短暂的阴凉处。
⑥午后阳光明晃晃地刺眼。偏偏母亲在这个时候要我和她一起去晒场耙谷翻晒。我晒藕了,想悄悄溜走,结果被母亲拦住。她抚着我的头说:“眼下农忙,你去看看村里哪个小孩不帮父母搭把手?”
⑦看到母亲满头大汗,我没有作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尽管民谚说,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但母亲还是交代我用谷耙去翻晒,上午、中午、下午各一次。至于稻谷是否晒得干燥,全凭母亲的经验。接近傍晚时,母亲会从晒簟里抓一小撮稻谷,放在掌心搓一搓,接着拿起一粒放进嘴里,“咔嚓”一声把谷粒咬碎,只见她满意地笑道:“晒干了,饱满着呢。”
⑨呼呼呼,风车迎风转动。母亲身材瘦小,需要踮起脚尖,才能把笸箩里的稻谷倒进风车的漏斗里。风车过滤掉混在稻谷中的稗子与杂质。母亲捶着腰说:“今年接春接得好,冷浆田里收成好。忙点累点算什么,有收有晒就是好日子。”
⑩暮色里,炊烟在鳞瓦的屋顶上升起,母亲还要忙着把晒干的稻谷归仓。翌日清晨,雾霭在山间缭绕,村里鸡犬相闻,又是一天村庄生活的开始。母亲比啁啾的鸟儿还早。她在莱园里已经摘了一篮豆角,说是趁天气晴好赶着去焯水晒。
⑪一个晒场,盛放着一个村庄。在山里村庄,晒场宽阔、平整。一年四季,轮番晒出的,不仅是稻谷,还有油茶籽、豆角、辣椒、黄豆……夜晚,偶尔也有露天电影和戏班登场。乡亲在晒场上一边看戏一边聊天……
⑫一晃,过去好些年了。那些年,田野与晒场不仅磨砺了我的肩膀和耐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一家一户的炊烟,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⑬梯田中的有机稻谷,金灿灿的,又将迎来一年的丰收季。我仿佛闻到了田野收割的气息,以及稻谷与阳光的味道。刹那间,家乡田野与晒场上经年的往事奔涌而来。母亲笑着说:“九成开镰,十成进仓。有梦想,就有奔头。”农家田地上的事物,收藏的都是满满的阳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3日,有删改)
9.梳理文章的情节,填写下面的表格。
10.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母亲会从晒簟里抓一小撮稻谷,放在掌心搓一搓,接着拿起一粒放进嘴里,“咔嚓”一声把谷粒咬碎,只见她满意地笑道:“晒干了,饱满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在第七段横线上补充我的心理描写。看到母亲满头大汗,我没有作声,____________
11.文章以“洒满阳光的晒谷场”为题,有哪些妙处?
12.劳动是崇高和美丽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劳动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9. 午后 母亲要我和她一起去晒谷场耙谷翻晒 母亲忙着把晒干的稻谷归仓 翌日清晨
10. 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检验谷子是否晒干时动作的熟练(或情景),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母亲如此的辛劳,我又怎么忍心悄悄的溜走,不帮忙呢?
11.①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出了农民赶晒粮食的忙碌与辛劳。②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农民勤劳的品质,抒发了他们丰收的喜悦之情。③“晒谷场”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④“阳光”象征了希望,“洒满阳光”也象征着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12.①劳动场景美。“划了线般整齐”“似是淌金一样”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劳动场景的美。②劳动者的精神美。“踮起脚尖”“锤着腰”“暮色里”“笑着说”等词语描写了母亲的勤劳乐观的精神美。③劳动之余的生活美。劳动之余在晒场上娱乐、聊天等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美。
【解析】9.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快速浏览原文,找到相天的语句标画下来,摘抄或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母亲把相谷担到晒场上”对应文章的第②段。第一二空,从文章第⑥段“午后阳光明晃晃地刺眼。偏偏母亲在这个时候要我和她一起去晒场耙谷翻晒”,可以概括出:午后,母亲要我和她一起去晒谷场粑谷翻晒;
第三空,根据第④段“暮色里,炊烟在鳞瓦的屋顶上升起,母亲还要忙着把晒干的稻谷归仓”,可以提取出:母亲还要忙着把晒干的稻谷归仓;
第四空,根据“母亲趁着天晴好赶着把豆角焯水晒”找到第⑩段“翌日清晨,雾霭在山间缭绕,村里鸡犬相闻”,可以提取:翌日清晨。
10.①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仔细观察句子,加点词语“抓、搓一搓、放进、咬碎”等可知,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稻谷是否晒得干燥,全凭母亲的经验,一系列的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检验谷子是否晒干时动作的娴熟,表现母亲勤劳能干的品质,表达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②本题考查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抓住人物在文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当时的心理活动,要运用第一人称,根据语境“眼下农忙,你去看看村里哪个小孩不帮父母搭把手”。母亲话里的意思是农忙时节,小孩子应该帮忙干活,因此此处应是既然母亲想让“我”干活,“我”不忍心母亲一人辛苦干活,有了替母亲分担的心理,其次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即可。
示例:母亲如此不辞辛苦地撑起家里,我也应尽自己一份力,悄悄溜走看来的不对的了。
11.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赏析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等等。
①“洒满阳光的晒谷场”提示了文章主要内容,写村里人一个个把稻谷担到晒场晾晒的事。天气尚炎热时去晒谷,体现他们的辛劳与不易。②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洒满阳光的晒谷场”为线索组织材料,回忆了“我”和母亲在晒谷场做的几件事,从担谷子,到晒谷子,翻谷子,过滤,归仓,再到晒豆角。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晒谷场”,在文中反复出现,推进故事发展,彰显人物形象,突出主旨,赞美了父老乡亲们勤劳淳朴,热爱劳动的品格,表达他们丰收的喜悦。
③“洒满阳光”寓意勤劳的人们用辛勤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乐观向上的,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劳动美”,再依据文章内容梳理即可。
根据第③段“割禾抢时,晒谷抢天。此刻,村里人一个个在晒场上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在驮晒簟,有人在抬风车。和我年龄相仿的少年也不闲着,扛扫帚,扛谷耙”,第④段“一床一床的晒簟铺展开来,如划了线般整齐”“整个晒场在阳光下,似是淌金一样”都生动地体现出劳动场景的美。
根据第根据第⑨段“需要踮起脚尖,才能把笸箩里的稻谷倒进风车的漏斗里。风车过滤掉混在稻谷中的稗子与杂质。母亲捶着腰说……”第十三段“母亲笑着说:‘九成开镰,十成进仓。有梦想,就有奔头。’”都体现了母亲在劳动时勤劳乐观的精神美。
根据第⑪段“夜晚,偶尔也有露天电影和戏班登场。乡亲在晒场上一边看戏一边聊天……”劳动之余在在晒场上娱乐、聊天等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美。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诱人的豆花
王晓林
①小时候,我们家很穷,每至年末,生产队分给我家的黄豆少得可怜,母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收藏好,待到春节时方可派上用场,用来制成味美可口的油炸豆腐。田土下户后,我家每年都要产黄豆三四百斤,除了少量用作交公粮外,基本上作为自家食用。每到寒暑假期,母亲都要做豆花给我们几姊妹吃,她说豆花是家人团聚的美味。
②做豆花是件颇费工夫的事,也是一个辛苦的过程。母亲总会在头天晚上筛选好颗粒饱满的黄豆,然后用水浸泡、发胀数小时,等到第二天就可磨豆了。弯弯的磨钩挂在屋檐下,我和弟弟把它取下来挂在磨把上。母亲则用干净水将石磨洗过一遍,在磨口备上桶接豆浆,然后用勺子将泡胀的黄豆一勺一勺地添进磨眼。我们紧握磨杆,顺时针用力推,石磨便“叽嘎—叽嘎—”地转动起来,一圈,两圈……洁白的琼浆沿着石磨缓缓地流下,随着不停地推拉,盆里的黄豆越来越少,从磨心涌出的浆越来越多,汇聚磨槽流向水桶。
③煮浆通常用大灶。那时我常到灶屋帮着烧火,把柴添进灶膛,用火钳把火拔得旺旺的。哧哧的火苗,从柴草上冒出来,欢快地舔着锅底,顺着锅向上飘起,青烟穿过高过屋脊的烟囱在青瓦缝隙里盘旋……在灶间,被火烤着,暖烘烘的。柴火熊熊,偶尔还发出轻微的爆裂声,十来分钟后,锅里也开始“嗞嗞”地冒出热气,不一会儿便沸腾起来,香味也开始在灶间弥漫开来。
④是滤豆浆的时候了。母亲熟练地拿来干净的滤帕,绷在早已备好的呈漏斗状、十字形滤架上,并夹绑牢实。一桶豆浆倒进去后,母亲不敢马虎,两手握住滤架,左颠右簸,循环往复。那豆渣就留在滤帕里,豆浆就流进了地面上的大盆里。如果需要加水,母亲就会叫我们去添;如果要把大盆里的豆浆倒进锅里,母亲也会叫我们去把滤架掌好。一家人分工负责,协调配合,不用多长时间,就把豆浆滤完了。
⑤接下来,母亲再把浆倒入锅里,我又把柴放进灶里将浆烧开。母亲用汤勺上卤水,顺着一个方向慢慢地滴加入豆浆中。随着母亲灵巧移动的手,锅里慢慢地出现了絮状的沉淀物。母亲点卤的动作更慢了。“卤水要不多不少,点豆花时要微火,还得用小瓢在锅里转来转去,以便让卤水青和豆花均匀地发生作用……”母亲如数家珍,做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筲箕去榨豆花,使其绵实、凝结。豆花大功告成。母亲用菜刀在豆花上划出横竖交织的印痕,舀出了墩墩豆花,还会加上窖水淹着。那豆花色泽白亮,清香滑嫩,令人垂涎欲滴,那窖水略黄,带碱味,回甜,每次都让我们大饱口福。
⑥如今,为了省时省力,大多数农家纷纷添置了打米机、磨面机等微型电器,家乡的石磨“叽嘎”声逐渐少了。2010年父亲去世前,我和姊妹在翻修房屋时将石磨移除并弃置野外。随着父母的相继离去,石磨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不知为什么,行走在都市里的大街小巷,每每抬头看见豆花饭馆的店牌,我就会忆起老家的石磨,忆起像母亲的乳汁一样的豆浆……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13.本文以“豆花”为线索,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将豆花的制作过程补充完整。
筛选黄豆→浸泡豆粒→_____→大火煮浆→_____→微火点豆花→_____
14.请赏析下面句子的精妙之处,并对它进行朗读设计。
哧哧的火苗,从柴草上冒出来,欢快地舔着锅底,顺着锅向上飘起,青烟穿过高过屋脊的烟囱在青瓦缝隙里盘旋……
15.本文对母亲描写不多,但其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6.本文题目为“诱人的豆花”,但文章最后一段却主要在写石磨,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3. 用力磨浆 滤帕滤浆 用筲箕榨豆花
14.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欢快地舔”形象生动地写出火被烧得很旺的样子。“哧哧”“冒”“欢快”“舔”“飘起”“盘旋”要读重音,语速稍慢,语调轻快,读出“我”帮着煮豆花,看见火苗旺想到可以吃豆花的激动喜悦心情。
15.从母亲将少得可怜的黄豆做成可口美味的炸豆腐,看出她善于持家;从母亲每年寒暑假给我们做豆花,看出母亲疼爱孩子;从母亲做豆花的整个熟练过程,看出她的勤劳能干;从母亲点卤水的动作及所说的话看出她是一个小心细致的人;从母亲让大家分工负责做豆花,看出她善于协调家庭关系,让大家和谐相处。
16.最后一段作者通过写磨豆的石磨逐渐被机器代替,看到豆花饭馆想起母亲做的豆浆,点明文章主旨:“诱人的豆花”包含了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表达“我”对母亲以及故乡的怀念。
【解析】1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联系第②段中“等到第二天就可磨豆了。弯弯的磨钩挂在屋檐下,我和弟弟把它取下来挂在磨把上。母亲则用干净水将石磨洗过一遍,在磨口备上桶接豆浆,然后用勺子将泡胀的黄豆一勺一勺地添进磨眼。我们紧握磨杆,顺时针用力推,石磨便‘叽嘎—叽嘎—’地转动起来,一圈,两圈……洁白的琼浆沿着石磨缓缓地流下”的内容可概括为:石磨磨浆;
第二空,联系第④段中“是滤豆浆的时候了。母亲熟练地拿来干净的滤帕,绷在早已备好的呈漏斗状、十字形滤架上,并夹绑牢实。一桶豆浆倒进去后,母亲不敢马虎,两手握住滤架,左颠右簸,循环往复。那豆渣就留在滤帕里,豆浆就流进了地面上的大盆里”的内容可概括为:滤帕滤浆;
第三空。联系第⑤段中“随着母亲灵巧移动的手,锅里慢慢地出现了絮状的沉淀物。母亲点卤的动作更慢了。‘卤水要不多不少,点豆花时要微火,还得用小瓢在锅里转来转去,以便让卤水青和豆花均匀地发生作用……’母亲如数家珍,做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筲箕去榨豆花,使其绵实、凝结”的内容可概括为:用筲箕榨豆花。
14.考查对句子的赏析和朗读设计。解答时,可从修辞手法或词语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设计。
由“欢快地舔”可以判断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灶火烧得很旺的样子。只有火烧得旺,豆花才能够煮得好,侧面衬托出“我”因能吃豆花而喜悦、激动的心情;同时还要注意那些能够体现出“我”激动心情的修饰语或者动词,如“哧哧”“冒”“飘起”“盘旋”。接着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朗读设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重读,语速可以稍微慢一些,语调要轻快些。
15.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
通过第①段中“小时候,我们家很穷,每至年末,生产队分给我家的黄豆少得可怜,母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收藏好,待到春节时方可派上用场,用来制成味美可口的油炸豆腐”的内容可知,母亲能将少得可怜的黄豆做成美味可口的炸豆腐,表现出母亲善于持家;
通过第①段中“田土下户后,我家每年都要产黄豆三四百斤,除了少量用作交公粮外,基本上作为自家食用。每到寒暑假期,母亲都要做豆花给我们几姊妹吃,她说豆花是家人团聚的美味”的内容可知,母亲每年寒暑假都给孩子们做豆花吃,表现出母亲疼爱孩子,重视亲情;
通过第②段中“做豆花是件颇费工夫的事,也是一个辛苦的过程。母亲总会在头天晚上筛选好颗粒饱满的黄豆,然后用水浸泡、发胀数小时,等到第二天就可磨豆了。……母亲则用干净水将石磨洗过一遍,在磨口备上桶接豆浆,然后用勺子将泡胀的黄豆一勺一勺地添进磨眼”,第④段中“是滤豆浆的时候了。母亲熟练地拿来干净的滤帕,绷在早已备好的呈漏斗状、十字形滤架上,并夹绑牢实。一桶豆浆倒进去后,母亲不敢马虎,两手握住滤架,左颠右簸,循环往复。……如果需要加水,母亲就会叫我们去添;如果要把大盆里的豆浆倒进锅里,母亲也会叫我们去把滤架掌好”,第⑤段中“接下来,母亲再把浆倒入锅里,我又把柴放进灶里将浆烧开。母亲用汤勺上卤水,顺着一个方向慢慢地滴加入豆浆中。随着母亲灵巧移动的手,锅里慢慢地出现了絮状的沉淀物。母亲点卤的动作更慢了”的内容可知,母亲做豆花的技术娴熟,表现出母亲勤劳能干;
联系第④段中“是滤豆浆的时候了。……一家人分工负责,协调配合,不用多长时间,就把豆浆滤完了”的内容可知,母亲让大家分工负责做豆花,表现出她善于协调家庭关系,让家人们关系融洽、和谐相处。
通过第⑤段中“‘卤水要不多不少,点豆花时要微火,还得用小瓢在锅里转来转去,以便让卤水青和豆花均匀地发生作用……’母亲如数家珍,做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筲箕去榨豆花,使其绵实、凝结。豆花大功告成。母亲用菜刀在豆花上划出横竖交织的印痕,舀出了墩墩豆花,还会加上窖水淹着”的内容,由母亲点卤水的动作及所说的话,表现出她的小心细致;
16.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主旨。
阅读文章内容可知,本文详细写了母亲为我们制作豆花的过程,“诱人的豆花”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联系第⑥段中“如今,为了省时省力,大多数农家纷纷添置了打米机、磨面机等微型电器,家乡的石磨‘叽嘎’声逐渐少了。2010年父亲去世前,我和姊妹在翻修房屋时将石磨移除并弃置野外。随着父母的相继离去,石磨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不知为什么,行走在都市里的大街小巷,每每抬头看见豆花饭馆的店牌,我就会忆起老家的石磨,忆起像母亲的乳汁一样的豆浆……”的内容可知,作者通过写磨豆的石磨逐渐被机器代替,看到豆花饭馆想起母亲做的豆浆,以此点明了文章主旨:“诱人的豆花”不仅指豆花本身的美味,还包含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以“诱人的豆花”为题不仅表达了“我”对豆花的喜爱,还表达出了“我”对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自行车
曾业桃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味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象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显得那么温乖;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黑暗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左后面,弟弟则坐前面。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17.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四个场景,请参照前后两个场景的形式,把另外两个场景补充完整。
平日里,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乐情景→____→生病时,父亲夜晚送儿治病的温馨情景→___
18.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
19.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
20.请以作者的身份(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表达对文中父亲的深深谢意。(不少于80字)
【答案】17.节日里,我和弟弟翘首以待争提食品的热闹情景(或“欢乐”、“快乐”); 上学时,父亲风雨无阻送儿上学的艰辛情景。
18.①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父子生活情境的点点滴滴。②寓情于物(或“借物寄情”这类),再现父亲对儿女的挚爱之情。③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意蕴丰厚独特。④点明文章写作对象。
19.(1)神态描写。描摹出父亲丢失自行车后伤心的样子,表现出父亲对自行车的珍爱之情。
(2)(动作描写)“穿过、跨过、冲去”等连贯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我与弟弟反应速度之快,体现我们等待心情之切,也表现了我与弟弟听到隐隐铃声的喜悦之情。 20.示例:爸爸,谢谢您!您用自己破旧的自行车载着我们走过快乐的童年,走过漫长的求学之路,走过风雨的人生。我现在终于明白理解了您的爱。那自行车凝聚着您深深的感情,凝聚着您对孩子的那份挚爱之情。那自行车承载了您为家庭和我们奔波、操劳的全部记忆。
【解析】17.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平日里,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乐情景”的提示,找到④段“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味的食品”和⑤段“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可概括为:节日里,我和弟弟翘首以待争提食品的热闹情景(或“欢乐”、“快乐”);
(2)根据题干“生病时,父亲夜晚送儿治病的温馨情景”的提示,找到⑦段“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可概括为:上学时,父亲风雨无阻送儿上学的艰辛情景。
18.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根据②段“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③段“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④段“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味的食品”、⑥段“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和⑦段“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可知,“父亲的自行车”不仅点明了写作对象,还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作者围绕“父亲的自行车”讲述了小时候和父亲的美好回忆,所以“自行车”点明了写作对象,还推动了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
根据③段“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⑥段“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和⑦段“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可知,“父亲将对子女的挚爱寄托在自行车上,所以,“父亲的自行车”表面上是回忆父亲的自行车,实际是在记叙与父亲有关的往事,突出父爱伟大,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根据⑧段“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可知,这个题目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19.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根据①段“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中的“没有吭声”“神情沮丧”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描摹出父亲丢失自行车后伤心难过;结合尾段“父亲黯然的神情……”可知,把这一部分和“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作类比,表现出父亲对自行车的珍爱之情。
(2)要求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③段“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句中加点词“穿过”“跨过”“冲去”是一系列动词,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写出“我”和弟弟反应速度之快,结合前文“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可知,表现了“我”和弟弟心情之切,喜悦之极。
20.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表达。文章通过回忆父亲的自行车,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之情。作答时,要以作者的角度对父亲表达谢意,富有真情实感。
示例:每当想起父亲的自行车,父亲对我点点滴滴的关爱就浮现在我的眼前,令我感慨万千,感动不已。我时时告诉自己一定要感激父亲,决不辜负父亲对我的爱。父亲,诗词歌赋诵不完您为我付出的爱,加减乘除,算不尽你为我付出的心血。千言万语只想凝结成一句美好的话:“爸爸,谢谢您,儿子不会让你失望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野上的柴火饭
明前茶
①讲老实话,同学在微信群中发出30年前的老照片时,我已经无法把眼前这拨志得意满的中年人,与当年那些白衣蓝裤的青涩小子联系在一起。猜了10位同学,弄错一半。发照片的人不耐烦了,又发出一张照片,是一帮同学围着一个原野上的土灶欢快地敲打饭盆。好啦,仿佛接通了电源,我一下子把土灶周边所有同学的姓名,连同他们的绰号一同想起来了!
②真的,谁能忘得了初三那年的柴火饭?
③那是中考前4个月,我们进入隔周就有模拟考,都有排名的胶着期。白热化的竞争让班里的气氛变得十分微妙。不停地传出各种小道消息,不是考分的反超让昔日好友突然冷淡下来,就是某尖子生的错题本突然消失了两天,第三天,它静悄悄地回到了主人的桌肚里。怀疑与戒备浮漾在空气里,防范别人的满腹委屈,被防范的更是委屈。竞争必定是有你没我么?友谊必定会在前途面前分崩离析么?这样沉重的命题就这样摆在15岁的少年面前。(A)那个早春,教室里的气氛阴郁得能滴出水来。
④忽然,传来震动人心的消息:初三年级本要取消的春游照常进行,而且,我们要去一个刚刚建成的森林公园,在划定的生火区,自己搭一个土灶,捡柴火来把全班的饭做好!
⑤加上带队老师,那可是56个人的饭!消息灵通人士已经打听到,有的班要做腊肉菜饭,有的班要做手擀面条,那我们要做什么饭?班主任夏老师是一位拄着拐杖的中年人,他的一条腿因为儿时的疾患从膝盖处截肢了,然而,他依旧是一个事必躬亲的勤务兵。他十分豪气地用拐杖轻点教室的木门,说:咱们4班,要搞就搞一个难忘的,咱们来包饺子!
⑥这阵仗可就大了!第二天,我们排队上车的时候,有人带着最大号的脸盆,准备和面;有人带着一整锅剁好的饺子馅;有人豪迈地带来折叠小圆桌,准备擀饺子皮;还有人出乎意料地带着啤酒瓶,他的盘算是,万一没人找得着擀面杖,啤酒瓶也许能凑合擀面。
⑦夏老师迅速分了工,一拨人重砌土灶,一拨人和面包饺子。后一拨工作其实基本靠夏老师一个人,因为那位声称能用啤酒瓶擀面的家伙,都没法用擀面杖擀出一张合格的饺子皮来。(B)唯有夏老师一面飞旋一面搓动,一张饺子皮就飞了出来。
⑧最后一拨什么技术活都不会干的,被夏老师指派去捡枯柴。老师特别叮嘱说,所有的枯柴都要就地折断,仔细捆扎,不要像猪八戒的钉耙一样四仰八叉地拖回来。
⑨我就在这最后一批人马中。我们飞奔而去,四散找寻,进入了春天的杂树林。水杉树尚未发芽,硕大的鸟巢依旧显露;白杨树已经亮出了无数新叶,犹如银亮的手掌在翻飞炫耀;香樟树正进入换叶季,老叶与新叶的更替让它释放出奇妙的香气。我一面捡拾枯枝一面谛听着鸟鸣,被做题与考试郁塞的头脑豁然一清。我意识到,在我们紧盯鼻尖一寸处拼命记诵和努力时,这个春天最清鲜活泼的一面已经来临。鸟鸣如口哨唱和,如丝弦密奏,如对歌调侃,喜悦如泉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心。我突然意识到这顿柴火饭的意义,它把一大群被考试压榨得灰头土脸的少男少女释放到这烂漫的春光中,让他们明白,人生除了那一厘米宽的分数条,还有别的出路与意义。
⑩30年后,我们已不记得自己的名次,不记得谁有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不记得彼此的嫉妒与恩怨;我们只记得老师手里飞快旋出的饺子皮,记得烧灶同学鼻尖上的炭灰,记得有人把捆柴火的结香枝条,连同枝条上的黄花绕成一个花环,戴在我头上。我们只记得同学少年,言笑晏晏。
21.围绕着“原野上的柴火饭”,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请补充完整。
22.赏析第③段(A)和第⑦段(B)两个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A)那个早春,教室里的气氛阴郁得能滴出水来。
(B)唯有夏老师一面飞旋一面搓动,一张饺子皮就飞了出来。
23.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24.本文为什么怀念30年前初三那年的柴火饭?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21.①沉重或郁闷;②兴奋或振奋;③喜悦或轻松;④怀念或珍惜。
22.(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初三学习竞争的激烈,突出了同学之间不和谐紧张的气氛。或用早春的美好景象反衬同学之间不良竞争的氛围。(B)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师擀面速度之快,表现了夏老师擀面技术的熟练,也营造了春游时快乐的氛围。
23.示例一:“我猜老同学在微信群中放出来的30年前的老照片里面的10位同学,弄错一半”与“同学又发出一张初三春游煮柴火饭的照片,我一下子把土灶周边所有同学的姓名,连同他们的绰号一同想起来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那次春游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表达了“我”对同窗之情、师生之情的怀念。
示例二:“春游前我和同学眼睛只盯着分数、名次”与“春游后我们从自然的美好景象和做柴火饭的过程中意识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对分数名次也释然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那次春游带给我们的美好启迪。
示例三:文章将中考前4个月班里白热化竞争的微妙气氛和大家为了那顿原野上的柴火饭而分工合作、团结和谐的氛围作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原野上的那顿柴火饭在调节心情、化解友谊危机方面的重要性。
24.本文怀念30年前初三那年的柴火饭是因为柴火饭把一大群被考试压榨得灰头土脸的少男少女释放到烂漫的春光中,让他们明白,人生除了那一厘米宽的分数条,还有别的出路与意义,例如同学之间的情谊,师生之间的情谊。这些于人生来讲,弥足珍贵!
【解析】21.本题考查梳理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从第③段“这样沉重的命题就这样摆在15岁的少年面前。那个早春,教室里的气氛阴郁得能滴出水来”,可概括①处的情感为:沉重或郁闷;
从第④段“忽然,传来震动人心的消息”,第⑥段“有人带着最大号的脸盆,准备和面;有人带着一整锅剁好的饺子馅;有人豪迈地带来折叠小圆桌,准备擀饺子皮;还有人出乎意料地带着啤酒瓶”,可概括②处的情感为:兴奋或振奋;
从第⑨段“我一面捡拾枯枝一面谛听着鸟鸣,被做题与考试郁塞的头脑豁然一清”,“鸟鸣如口哨唱和,如丝弦密奏,如对歌调侃,喜悦如泉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心”可概括③处的情感为:喜悦或轻松;
从第⑩段“30年后,我们已不记得自己的名次,不记得谁有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不记得彼此的嫉妒与恩怨;我们只记得老师手里飞快旋出的饺子皮,记得烧灶同学鼻尖上的炭灰……”,可概括④处的情感为:怀念或珍惜。
2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A句:从句中“阴郁得能滴出水来”,可以看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第③段“那是中考前4个月,我们进入隔周就有模拟考,都有排名的胶着期。白热化的竞争让班里的气氛变得十分微妙”,可以看出夸张修辞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初三学习竞争的激烈;再结合第③段“不停地传出各种小道消息,不是考分的反超让昔日好友突然冷淡下来,就是某尖子生的错题本突然消失了两天,第三天,它静悄悄地回到了主人的桌肚里。怀疑与戒备浮漾在空气里,防范别人的满腹委屈,被防范的更是委屈”,可知突出了同学之间不和谐紧张的气氛。
B句:从句中“飞旋”“搓动”“飞了出来”等词语,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两个“飞”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师擀面速度之快,结合句中“一面飞旋一面搓动”,可知表现了夏老师擀面技术的熟练,再结合第⑨段“我一面捡拾枯枝一面谛听着鸟鸣,被做题与考试郁塞的头脑豁然一清”,“鸟鸣如口哨唱和,如丝弦密奏,如对歌调侃,喜悦如泉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心”,可知老师的动作描写也营造了春游时快乐的氛围。
23.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作用。先举例,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作用即可。
第①段“同学在微信群中发出30年前的老照片时,我已经无法把眼前这拨志得意满的中年人,与当年那些白衣蓝裤的青涩小子联系在一起。猜了10位同学,弄错一半”与第①段“又发出一张照片,是一帮同学围着一个原野上的土灶欢快地敲打饭盆。好啦,仿佛接通了电源,我一下子把土灶周边所有同学的姓名,连同他们的绰号一同想起来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第②段“真的,谁能忘得了初三那年的柴火饭?”,第⑩段“30年后,我们已不记得自己的名次,不记得谁有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不记得彼此的嫉妒与恩怨;我们只记得老师手里飞快旋出的饺子皮,记得烧灶同学鼻尖上的炭灰……”,可知突出了那次春游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表达了“我”对同窗之情、师生之情的怀念。
第③段“那是中考前4个月,我们进入隔周就有模拟考,都有排名的胶着期。白热化的竞争让班里的气氛变得十分微妙。不停地传出各种小道消息,不是考分的反超让昔日好友突然冷淡下来,就是某尖子生的错题本突然消失了两天,第三天,它静悄悄地回到了主人的桌肚里”春游前我和同学眼睛只盯着分数、名次,与第⑨段“我突然意识到这顿柴火饭的意义,它把一大群被考试压榨得灰头土脸的少男少女释放到这烂漫的春光中,让他们明白,人生除了那一厘米宽的分数条,还有别的出路与意义”对分数名次的释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那次春游带给我们的美好启迪。
2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从第⑨段“我突然意识到这顿柴火饭的意义,它把一大群被考试压榨得灰头土脸的少男少女释放到这烂漫的春光中,让他们明白,人生除了那一厘米宽的分数条,还有别的出路与意义”、第⑩段“30年后,我们已不记得自己的名次,不记得谁有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不记得彼此的嫉妒与恩怨;我们只记得老师手里飞快旋出的饺子皮,记得烧灶同学鼻尖上的炭灰……”,可知本文怀念30年前初三那年的柴火饭是因为柴火饭把一大群被考试压榨得灰头土脸的少男少女释放到烂漫的春光中,让他们明白,人生除了那一厘米宽的分数条,还有别的出路与意义,例如同学之间的情谊,师生之间的情谊。这些于人生来讲,弥足珍贵!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的树
徐祯霞
①这些树是河西长廊边的柳树,这些成型成行的柳树,都有10年以上的树龄了,它们精壮旺盛,以它们的柔美与飘逸,装点着一座小城的婀娜和风韵。
②只是,到了冬天,寒风起,霜叶摧,娇柔的柳树往往经不起这霜寒的摧残,柳叶一片片凋零,如被追赶的蝴蝶,空留一树枯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一地黄叶和断枝,常令我怜惜和哀叹。
③而今天,在这样一个( )的早晨,我又看到了这些树,它们是昨日的树,却又已不再是昨日的树,它们干净而坚挺,傲岸挺立,像一队一队的士兵,站立在河西长廊,又像是小城的守卫者,气宇昂扬,姿态威武。它们似乎都以壮士扼腕的豪情走向新生,以另外一种壮美的姿态呈现在小城人的面前。而这样的树,积蓄一冬的力量和营养,在来年,应该是更加葱茏和优美的。
④有时候觉得人也跟树一样,需要清理和修剪。在生命的成长中,我们在不断地( )营养,不断地长粗长壮,而在这同时,也会长出一些旁枝和废枝,我们可能会做错一些事,说错一些话,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如果每一年的冬天,我们也能像树一样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身心进行一次整理和清理,让自己的优点继续发扬光大,努力地让自己的缺点从生命中去除,在来年,以一种健康而饱满的姿态重新生长,那也是一种新生。
⑤儿子今年已经大三了,转眼就快大学毕业。在儿子成长的路上,我没有少操心,从他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再到上小学,上中学,最终考上大学,在他20年的生命中,倾注着我无数的心血。我希望儿子会长成一棵枝叶葱茏的大树,但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棵冬日的树,在最严寒的季节里依然能够傲然挺立,不屈地面对生活,笑看人生。
⑥在人一生的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诱惑和浸染,这要靠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对于不良因素的抵抗力。父母则是那个啄木鸟,见到孩子身上的坏毛病和坏习惯要及时清除,及时纠正,让一棵小树苗端端正正、健健康康地向上成长。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器,要比一棵树艰难得多,而这依赖于家庭的教育,也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
⑦正在这时,儿子打来电话,说他和同学登山去了。我便对他说,冬日爬爬山,暖和,也可强身健体。你多看看冬日的树,它们都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着。儿子说,山上有柏树、松树,都青绿着,还有很多的树,叶子都已落尽。不过,一些泡桐树上还挂着奶白色的果壳,像是倒挂的风铃,挺美。在儿子的眼里,自然是丰富的,他也确实用自己的视角看出了自然的生态,但愿他能在观察自然中悟出生命的真谛。
⑧我在树下慢慢地走着,有一丝新绿映入我的眼中,那是一株小柳芽,不知是( )留下来的不屈的生命,还是在严寒中勃发出的新芽,它嫩绿而又鲜亮,在粗壮的树干中,就像是寒枝中绽放出的一朵新梅,那样俏皮而可爱,那样清新而美好,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在最严寒的日子里,生命也会爆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而正是它们,给予我们生活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⑨太阳慢慢地从东方的山头升起,穿过那一棵一棵的柳树,发出万道金光。我的身心也渐渐变得温热。冬日不仅是严寒,它也有阳光普照。我在阳光的照耀下,继续向前走去。
25.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清凉吸取、侥幸B.清冷汲取、侥幸
C.清冷吸取、幸运D.清凉汲取、幸运
26.文章第④段首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7.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文字。
一些泡桐树上还挂着奶白色的果壳,像是倒挂的风铃,挺美。
2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冬日不仅是严寒,它也有阳光普照。
29.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冬日的树”的理解。
【答案】25.B
26.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人也需要及时清理和修剪。(意思对即可)
2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泡桐树上的奶白色果壳比作倒挂的风铃,形象生动地写出冬日泡桐果壳的形色之美(想象中的声音之美),表达儿子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与欣赏。(意思对即可)
28.写出冬日天气特点,不只有严寒也有阳光普照,又表达了作者内心充满希望和力量。(意思对即可)
29.①“冬日的树”指经过严冬、经过清理,积蓄营养、以更加健康饱满状态生长的树;
②“冬日的树”也指如儿子一样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作者期望他们也能如“冬日的树”一样不屈地面对生活;
③“冬日的树”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抓住树的特点,由树及人,引人深思。(意思对即可)
【解析】25.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清凉:凉而使人清爽。清冷:凉爽而微寒;冷清,冷落。空一,根据②段“到了冬天,寒风起,霜叶摧,娇柔的柳树往往经不起这霜寒的摧残,柳叶一片片凋零”和③段“我又看到了这些树,它们是昨日的树,却又已不再是昨日的树,它们干净而坚挺,傲岸挺立”,可知此处应填“清冷”;排除AD;吸取:吸收采取。汲取:吸取;吸收。吸取与汲取的区别:1、搭配对象不同,汲取往往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搭配,如“汲取经验”、“汲取教训”、“汲取智慧”等等。吸取的搭配对象非常广泛,既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也有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如“吸取器”、“吸取式”,而“汲取”却没有这一用法。2、适用范围不同。汲取一般只用于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小。吸取可用于抽象或具体的事物,适用范围较大。3、使用方式不同。汲取词性比较文雅庄重,通常出现在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口语中一般不用。吸取较通俗,除了书面语之外,在大众口语中也广泛使用。空二,根据④段“我们在不断地( )营养,不断地长粗长壮”语境,应使用“汲取”;排除C;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利益或免去不幸。也指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幸运:很难发生的好事竟然发生,侧重运气好,多用于形容人的机遇好。空三,根据⑧段“在最严寒的日子里,生命也会爆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和具体语境“不知是( )留下来的不屈的生命”可知,此处应使用“侥幸”;仍排除C;故选B。
2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④段首句“有时候觉得人也跟树一样,需要清理和修剪”意思是人也需要和树一样经过“清理和修剪”才能健康成长。结合③段“它们似乎都以壮士扼腕的豪情走向新生,以另外一种壮美的姿态呈现在小城人的面前。而这样的树,积蓄一冬的力量和营养,在来年,应该是更加葱茏和优美的”可知,本句紧承上文冬天的“清理和修剪”对树的重要;结合④段“在生命的成长中,……我们也能像树一样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身心进行一次整理和清理,让自己的优点继续发扬光大,努力地让自己的缺点从生命中去除,在来年,以一种健康而饱满的姿态重新生长,那也是一种新生”和⑤段“儿子今年已经大三了……我希望儿子会长成一棵枝叶葱茏的大树,但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棵冬日的树,在最严寒的季节里依然能够傲然挺立,不屈地面对生活,笑看人生”可知,开启了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因此,本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根据⑦段画线句“一些泡桐树上还挂着奶白色的果壳,像是倒挂的风铃,挺美”,将泡桐树上的奶白色果壳比作倒挂的风铃,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倒挂的风铃”不仅有形态美,而且具有声音美,生动形象地写出冬日泡桐果壳的情态;结合“在儿子的眼里,自然是丰富的,他也确实用自己的视角看出了自然的生态,但愿他能在观察自然中悟出生命的真谛”可知,蕴含着儿子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与欣赏。
28.本题考查语句理解。⑨段画线句“冬日不仅是严寒,它也有阳光普照”,既说明了冬天有寒冷,也说明了冬天也有阳光;结合③段“而今天,在这样一个清冷的早晨”和⑨段“太阳慢慢地从东方的山头升起,穿过那一棵一棵的柳树,发出万道金光”,可知,准确客观地写出了冬日天气特点;结合前面语句“我的身心也渐渐变得温热”和后面语句“我在阳光的照耀下,继续向前走去”可知,蕴含着“我”内心充满希望和力量。
29.本题考查标题理解。根据第④段“而这样的树,积蓄一冬的力量和营养,在来年,应该是更加葱茏和优美的”和第⑨段“而正是它们,给予我们生活无穷的希望和力量”可知,“冬日的树”是指经过修剪、清理后积蓄营养,以健康饱满状态重新生长的希望和力量;根据第⑥段“我希望儿子会长成一棵枝叶葱茏的大树,但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棵冬日的树,在最严寒的季节里依然能够傲然挺立,不屈地面对生活,笑看人生”可知,“冬日的树”也指如儿子一样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作者期望他们也能如“冬日的树”一样不屈地面对生活;根据①段“这些树是河西长廊边的柳树,这些成型成行的柳树”、③段“我又看到了这些树,它们是昨日的树,却又已不再是昨日的树”、④段“有时候觉得人也跟树一样,需要清理和修剪”、⑤段“我希望儿子会长成一棵枝叶葱茏的大树,但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棵冬日的树”、⑥段“一个人的成器,要比一棵树艰难得多,而这依赖于家庭的教育,也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⑦段“儿子说,山上有柏树、松树,都青绿着,还有很多的树,叶子都已落尽”、⑧段“我在树下慢慢地走着,有一丝新绿映入我的眼中”和⑨段“太阳慢慢地从东方的山头升起,穿过那一棵一棵的柳树”可知,“冬日的树”贯穿全文,是行文的线索;根据④段“有时候觉得人也跟树一样,需要清理和修剪”可知,抓住树的特点,由树及人,引人深思。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硬汉教师
王木春
①1919年,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三年级,由于家境贫穷,他的经济来源基本来自做家庭教师。既然为了“救穷”而当家庭教师,一般人凡事都尽量委曲求全,只要达到目的即可。邹韬奋不然,丝毫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他对学生功课要求异常严格,姿态摆得很高:“你要我教,我就是这样;你不愿我这样教,尽管另请高明。”
②一次,他去一个大户人家当家教。家庭里有位呼风唤雨的权威人物,全家上下对他服服帖帖,遇见他都得起立致敬。家人称他为“老虎”。这天,“老虎”突然光临书房,邹韬奋正在考问某学生的功课,学生一见“老虎”来,条件反射般地要站起来立正致敬。邹韬奋偏不许学生这样做,还特别强调自己上课的时候绝不允许任何人来干扰。这举动在大家庭里可是石破天惊之事,全家都认为这下“虎”威大作,非撵走教书先生不可。结果,此事居然不了了之。事后,邹韬奋掷地有声地说:“我所以敢于强硬,是因为自信我在功课上对得住这个学生的家长。同时我深信不严格就教不好书,教不好书我就不愿干,此时的心里已把‘穷’字抛到九霄云外了!”
③除了自信和负责任外,这还跟邹韬奋遇事不苟且、一往无前的硬汉性格有关。
④1921年,邹韬奋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中华职业学校教英文。
⑤有一年,邹韬奋教商科三年级,班上一位学习极差的学生,平时成绩平均还不到10分,大考的成绩则不过5分,离及格线60分实在太远了。这样的学生却一直顺利地升到三年级,这让邹韬奋十分纳闷。一打听,才知道该生的来头不小,父亲是教育系统里一位颇有势力的人物,据说,与学校的董事们关系非同寻常。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会顺着竿子爬,“成人之美”。然而,邹韬奋偏偏不理会这一套“潜规则”,他先给这个学生不及格。接着,按部就班让其进行补考,该生的成绩依然是个位数。于是,邹荫奋不让该生升级。
⑥家长怒气冲冲直接跑到校长办公室去交涉,理由是英文老师邹韬奋对他儿子有成见,故意为难他。邹韬奋把平时的记录出示给校长看,校长无话可说。邹韬奋还对校长表态:如果成绩这么差的学生也可以升级,他立刻辞职,校长另请高明。
⑦这位有权势的家长,依然不罢休。校长被纠缠得无路可走,只好把皮球踢给邹韬奋,对家长说,要不要升级,他校长也无权干涉,职权在教师手中,让家长去摆平邹韬奋。家长哪会去找邹韬奋,他径自去两个校董事那里诽谤邹韬奋。幸好两位校董事平时对邹韬奋在学校的情况一清二楚,没有听信谎言。最终这位家长只好花一大笔钱把孩子送出国去留洋。而邹韬奋也并未因此事受到任何影响,继续留在学校里兼职教书。
⑧千家驹先生在一篇纪念邹韬奋的文章中回忆,抗战前,蒋介石一直想笼络邹韬奋,曾叫上海大亨杜月笙亲自陪邹韬奋去南京见他,请他做御笔“陈布雷第二”。杜老板拍着胸脯担保绝对无问题。没料到,邹韬奋宁肯流亡国外,也不愿去见蒋。又一次,邹韬奋在香港办《生活日报》时,广东军阀陈济棠特地派副官接邹韬奋去广州一谈,并承诺事后要送他三千大洋,邹韬奋亦婉辞谢绝。
⑨邹韬奋的“硬”,是硬到骨子里的。
30.请简要概括文章详写邹韬奋是“硬汉教师”的两个事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这举动在大家庭里可是石破天惊之事。(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2)然而,邹韬奋偏偏不理会这一套“潜规则”,他先给这个学生不及格。(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2.文章写“学生一见‘老虎’来,条件反射般地要站起来立正致敬”的用意何在?
33.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34.有同学认为“严苛教师”为题目比较好。你认为呢?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30. 邹韬奋不许自己上课时有任何人来干扰。 邹韬奋坚决不让未及格的学生升级。
31.(1)指邹韬奋不许学生在课中向家族权威人物立正致敬,并强调不准任何人来干扰课堂的行为太超出常规、常理了,让人们非常震惊。
(2)“潜规则”本指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准则,用来形容其他老师为不及格学生开绿灯的事情,突出了邹韬奋不畏强权,力求对学生负责,坚守教育公平底线的品质。
32.侧面描写。写出家庭里的这位权威人物的厉害,侧面烘托出邹韬奋是一个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认真负责,不畏强权,讲原则的老师。
33.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总结上文事例中邹韬奋的自信和负责任;引出下文邹韬奋遇事不苟且、一往无前的事例。
34.原标题更好一些。因为原标题中“硬”字是文眼,点出了邹韬奋刚正不阿,坚守原则,绝不妥协的性格。表现了作者对邹韬奋的赞美之情。“严苛教师”只是点出了他的严格,没有突出人物形象也不利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解析】3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一个硬汉教师的事例在第②段“一次,他去一个大户人家当家教。家庭里有位呼风唤雨的权威人物,全家上下对他服服帖帖,遇见他都得起立致敬。家人称他为‘老虎’。这天,‘老虎’突然光临书房,邹韬奋正在考问某学生的功课,学生一见‘老虎’来,条件反射般地要站起来立正致敬。邹韬奋偏不许学生这样做,还特别强调自己上课的时候绝不允许任何人来干扰”, 可知邹韬奋不许自己上课时有任何人来干扰。第二个硬汉教师的事例在第⑤段“有一年,邹韬奋教商科三年级,班上一位学习极差的学生,平时成绩平均还不到10分,大考的成绩则不过5分,离及格线60分实在太远了。这样的学生却一直顺利地升到三年级,这让邹韬奋十分纳闷。一打听,才知道该生的来头不小,父亲是教育系统里一位颇有势力的人物,据说,与学校的董事们关系非同寻常。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会顺着竿子爬,‘成人之美’。然而,邹韬奋偏偏不理会这一套‘潜规则’,他先给这个学生不及格。接着,按部就班让其进行补考,该生的成绩依然是个位数。于是,邹荫奋不让该生升级”,可知邹韬奋坚决不让未及格的学生升级。
3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赏析。(1)理解加点词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石破天惊有使人震惊之意,这句话出现在第②段,“家庭里有位呼风唤雨的权威人物,全家上下对他服服帖帖,遇见他都得起立致敬”,可看出权威人物很有影响力,“邹韬奋正在考问某学生的功课,学生一见‘老虎’来,条件反射般地要站起来立正致敬。邹韬奋偏不许学生这样做,还特别强调自己上课的时候绝不允许任何人来干扰”,可以看出邹韬奋不许学生在课中向家族权威人物立正致敬,并强调不准任何人来干扰课堂的行为是超出常规、常理的行为,让人们非常震惊。(2)词语赏析要先写出本义,再写出文中的意思,最后加上情感。潜规则本义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无局限性,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这里指其他老师为不及格学生开绿灯的事情,而邹韬奋却不这样做,通过对比突出了邹韬奋不畏强权,力求对学生负责,坚守教育公平底线的品质。
3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这句话出现在文中第②段,“一次,他去一个大户人家当家教。家庭里有位呼风唤雨的权威人物,全家上下对他服服帖帖,遇见他都得起立致敬”,可以看出这位人物的权威,但邹韬奋不许学生在课中向家族权威人物立正致敬,并强调不准任何人来干扰课堂,所以这句话为了从侧面烘托邹韬奋是一个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认真负责,不畏强权,讲原则的老师。
3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一般中间段落的作用有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等作用。这句话分两个部分,自信和负责任和遇事不苟且、一往无前。其中自信和负责任对应第②段的内容,遇事不苟且、一往无前对应第④——⑧段,所以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4.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文中人物邹韬奋是刚正不阿,坚守原则,绝不妥协的性格,原题中的“硬”字可以鲜明的体现出来,表达作者对邹韬奋的赞美之情;而“严苛教师”只是点出了他的严格,而无法突出他的性格特点,也无法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所以原标题更好一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父亲
汪曾祺
①我父亲行三。我的祖母有时叫他的小名“三子”。他是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生的,故名菊生,字淡如。他作画时有时也题别号:亚痴、灌园生……
②我父亲会做各种玩意。元宵节,他用通草为瓣,用画牡丹的西洋红染出深浅,做成一盏荷花灯,点了蜡烛,比真花还美。清明节前,他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只蜈蚣,是绢糊的,他用药店里称麝香用的小戳子约(约:用秤称)蜈蚣两边的鸡毛——鸡毛必须一样重,否则上天就会打滚。他放这只蜈蚣不是用的一般线,是胡琴的老弦。我们那里用老弦放风筝的,家父实为第一人。他带了几个孩子在傅公桥麦田里放风筝。这时麦子尚未“起身”,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春服既成,惠风和畅,我父亲这个孩子头带着几个孩子,在碧绿的麦垅间奔跑呼叫,为乐如何?
③夏天,他给我们糊养金铃子的盒子。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一小块一小块,再合拢,接缝处用皮纸糨糊固定,再加两道细蜡笺条,成了一只船、一座小亭子、一个八角玲珑玻璃球,里面养着金铃子。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爬,吃切成小块的梨,张开翅膀“叫”。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撒下一片绿光,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④他时常周济穷人,参与一些有关公益的事情,因此在地方上人缘很好。民国二十年发大水,大街成了河。我每天看见他蹚着齐胸的水出去,手里横执了一根很粗的竹篙,穿一身直罗褂,他出去,主要是办赈济。我在小说《钓鱼的医生》里写王淡人有一次乘了船,在腰里系了铁链,让几个水性很好的船工也在腰里系了铁链,一头拴在王淡人的腰里,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激流,到一个被大水围困的孤村去为人治病,这写的实际是我父亲的事。不过他不是去为人治病,而是去送“华洋义赈会”发来的面饼。这件事写进了地方上人送给我祖父的六十寿序里,我记得很清楚。
⑤父亲很喜欢我。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他说我半夜醒来就笑,那时我三岁。我到江阴去投考南菁中学,是他带着我去的。住在一个市庄的栈房里,臭虫很多。他就点了一支蜡烛,见有臭虫,就用蜡烛油滴在它身上。第二天我醒来,看见席子上好多好多蜡烛油点子。我美美地睡了一夜,父亲一夜未睡。我父亲很会做菜,而且能别出心裁。我的祖父春天忽然想吃螃蟹。这时候哪里去找螃蟹?父亲就用瓜鱼,给他伪造了一盘螃蟹,据说吃起来跟真螃蟹一样。“虾松”是河虾剁成米粒大小,掺以小酱瓜丁,入温油炸透。我也吃过别人做的“虾松”,都比不上我父亲的手艺。
⑥我现在还常常做梦梦见他。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掺和进来了。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3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父亲用绢糊蜈蚣风筝,用胡琴的老弦做线,用小戳子约鸡毛,表明父亲心灵手巧。
B.父亲办赈济送面饼的事被写进祖父的六十寿序里,说明父亲的善举感动了当地人。
C.本文采用多件生活琐事刻画了一个多才多艺、善良聪明、细心体贴的父亲形象。
D.本文语言风趣幽默,以孩子口吻追忆父亲,深情款款,写出了童稚,充满童真。
36.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爬,吃切成小块的梨,张开翅膀“叫”。(从描写角度分析)
(2)这时麦子尚未“起身”,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从修辞角度分析)
37.文中画横线处作者说“我的童年是很美的”,请简要概述“美”在哪里?
38.“我”梦中的事原本和父亲不相干,为什么“我”常常梦见他?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35.D
36.(1)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致地描写了金铃子在玻璃盒子里“爬”、“吃”、“张开”等动作,侧面表现了父亲的手巧多才,表达我对父亲的赞美、崇敬之情。
(2)“麦子尚未‘起身’”一句运用拟人,将还未长成的麦子当做还没有站起来的人来写,写出了春天的麦子还未长得很高很直但又有韧性、不怕被踩的特点 37.我的童年美在:
①(物质层面)因为父亲心灵手巧,我拥有许多精美的玩具。
②(精神层面)由于父亲的陪伴,我的童年充满了自由、快乐。
也可按以下思路作答:
①元宵节,父亲给我们做精致美丽的荷花灯,让人羡慕。
②清明节,父亲糊逼真的风筝并带着我们在麦田自由快乐地奔跑。
③夏天,父亲给我们糊养金铃子的盒子,外表精致好看。
④秋天,父亲用西瓜皮雕成西瓜灯,让我们高兴一晚上。 38.“我”梦中发生的事情虽然与父亲无关,但他常常“掺和”进我的梦中,说明父亲对我的影响极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随着四季流转,父亲会制作各式花灯、风筝,养金铃子,伴我度过了很美的童年。
父亲热心公益,周济穷人,人缘好,他的性格品质对我影响很大,我会以他为原型写小说。
父亲很会做菜,对我和家人都细心照顾,虽然我自小失去母亲,但父亲很爱我,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解析】35.D.“语言风趣幽默”错误。结合第②段“我父亲会做各种玩意”,第③段“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第⑥段“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不知道怎么会掺和进来了”等句子可知,文章近似口语般娓娓道来,没有任何精雕修琢,有着一丝淡淡的幽默。故选D。
36.(1)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本句是对人物的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划线句子中,“爬”“吃”“张开”等动词的运用,可见是对金铃子的动作描写。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结合“他给我们糊养金铃子的盒子。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一小块一小块,再合拢,接缝处用皮纸糨糊固定,再加两道细蜡笺条,成了一只船、一座小亭子、一个八角玲珑玻璃球,里面养着金铃子”可知,写金铃子的动作从侧面表现了父亲的手巧多才,表达我对父亲的赞美、崇敬之情。(2)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麦子尚未‘起身’”赋予麦子以人的情态,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拟人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这里要写的对象是麦子,“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写出了春天的麦子还未长得很高很直但又有韧性、不怕被踩的特点。
37.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第②段“我父亲会做各种玩意。元宵节,他用通草为瓣,用画牡丹的西洋红染出深浅,做成一盏荷花灯,点了蜡烛,比真花还美”写元宵节,父亲给我们做精致美丽的荷花灯,让人羡慕。“清明节前,他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只蜈蚣,是绢糊的,他用药店里称麝香用的小戳子约(约:用秤称)蜈蚣两边的鸡毛——鸡毛必须一样重,否则上天就会打滚。他放这只蜈蚣不是用的一般线,是胡琴的老弦。我们那里用老弦放风筝的,家父实为第一人。他带了几个孩子在傅公桥麦田里放风筝”写清明节,父亲糊逼真的风筝并带着我们在麦田自由快乐地奔跑。第③段“夏天,他给我们糊养金铃子的盒子。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一小块一小块,再合拢,接缝处用皮纸糨糊固定,再加两道细蜡笺条,成了一只船、一座小亭子、一个八角玲珑玻璃球,里面养着金铃子”写夏天,父亲给我们糊养金铃子的盒子,外表精致好看。“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撒下一片绿光,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写秋天,父亲用西瓜皮雕成西瓜灯,让我们高兴一晚上。
38.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②③段“元宵节,他用通草为瓣,用画牡丹的西洋红染出深浅,做成一盏荷花灯”“清明节前,他糊风筝”“夏天,他给我们糊养金铃子的盒子”“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可知,父亲会制作各式花灯、风筝,养金铃子,伴我度过了很美的童年。结合第④段“他时常周济穷人,参与一些有关公益的事情,因此在地方上人缘很好”“我在小说《钓鱼的医生》里写王淡人有一次乘了船,在腰里系了铁链,让几个水性很好的船工也在腰里系了铁链,一头拴在王淡人的腰里,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激流,到一个被大水围困的孤村去为人治病,这写的实际是我父亲的事”可知,父亲热心公益,周济穷人,人缘好,他的性格品质对我影响很大,我会以他为原型写小说。结合第⑤段“父亲很喜欢我。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我父亲很会做菜,而且能别出心裁”可知,写父亲很会做菜,对我和家人都细心照顾,虽然我自小失去母亲,但父亲很爱我,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在结合最后一段“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掺和进来了”可知,我的梦虽然不关乎父亲,可是他却在其中,是因为父亲对我影响之大的缘故,是因为我对父亲思念之深造成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到上王家
王培国
①春天,也许是世间最美的遇见。
②几年前我在上王家村住过一阵子。记得初次踏进这个村子时,一场铺天盖地的茫茫春雪在前夜悄然降临。翌日雪霁,银装素裹的山野、村庄,在明媚的晨曦中缓缓苏醒,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缕缕青蓝的炊烟在覆盖着白雪的屋顶上袅袅浮动,仿佛整座村庄也在晨曦中上升。心里不由得惊叹:好一座白雪山庄。
③日日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走村串巷,与这里的村民日渐熟络,被东家拉着手,叫去喝茶;西家拽着衣袖,请去吃一顿家常饭。有一日傍晚,我无意间走进一户人家,这家只有一位老人守着简陋破败的老屋独居。老人年纪将近七十,儿子出门一去不返,失去了联系。我进门见他木木地坐于屋檐下。听到我的脚步声,他抬眼望了半天忽认出了我,赶忙从一只小木墩上起身,喊一声:王干事。双手有些抖抖索索,显然我的突然出现令他感到意外,不知所措。村人对老人的议论我耳闻不少,说老人性格古怪,与村里许多人合不来。老人请我进屋,我环顾左右,他的泥坯房子昏暗逼仄,一扇木格窗户,糊着窗纸,烟熏火燎,犹如涂了沥青,已难透进半缕光线了。屋内只有一张木桌,一盘土炕,一支长条凳上堆码着几只麻袋,四壁漆黑,俨然是一个黑不溜秋的窑洞。回头再环视屋外的院子,去冬的残枝败叶还在院墙根下凌乱地堆积,破败的屋檐下一张簸箕大的蛛网在风中颤抖。我忽觉心里难过,后背发凉,仿佛这个小小的院落成了上王家的一处“孤岛”,这里仿佛堆积着整个春天都无法消融的寒冷。
④今年的春天,冰雪经不住几日暖阳,转眼便融化为一股股春水,冰冻的每一寸泥土变得松软、湿润。地气渐热,冬眠的草根醒了,种子们发芽,张开了翅膀,上王家的每一处山野转眼就绿了。
⑤老人找到我在乡政府的办公室,我起身给他沏了一杯热茶。他问我这里有没有过期的报纸,村里要给他粉刷墙壁,他自己得准备点什么。“有啊,多着哩!”我从椅子上弹跳起来,兴冲冲地将办公桌抽屉的报纸,一股脑儿搜罗出来。我想起自己明日正好要到村上办事儿,便让老人回家等我明天把报纸送上门。老人一听,连连点头,说好好好……
⑥次日上午,我如约而至,几个小伙子已经在老人的小院里忙活着。阳光满满地铺在廊檐下的脚地,小院之前的狼藉景象不见了。我也加入了他们,一边干着活儿,一边随意地拉着家常。不知不觉太阳已移出窗子,可是,屋子里并没有因此昏暗下来,而是一点点地变得亮堂起来。明亮的光线映亮了老人的脸膛,他的神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终于透出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他欢喜地扶墙瞅视着,或许,好久,好久都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⑦不知何时老人悄悄地拾掇柴火续旺了火炉子,屋内渐渐暖了起来。他在炉盘上烤了几个洋芋,不多时,便散发出浓浓的焦香味儿,弥漫了小屋。我们津津有味地享用这顿洋芋美餐时,红红的火光摇曳着,老人脸上绽开了笑纹说:“这火真好。”他与我聊了许多,说精准扶贫后,比上过去,现在的生活好得多哩……
⑧老人忽然记起了什么,起身走出屋门,不一会儿,只听啁啁啾啾一片,小鸡儿满院子里撒欢儿疯跑起来。老人站在小院中央,手里抛撒着谷粒……小院里欢腾起来。老人沐浴在明晃晃的阳光里像一棵枯树忽然抽出了满身的绿色枝丫,我觉得属于老人的春天终于来了……
(节选自《散文选刊》)
39.文中写了“我”与老人的哪些事情?老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40.分析第四段的作用。
41.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我忽觉心里难过,后背发凉,仿佛这个小小的院落成了上王家的一处“孤岛”,这里仿佛堆积着整个春天都无法消融的寒冷。(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2)明亮的光线映亮了老人的脸膛,他的神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终于透出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42.在国家的好政策和人们热情的帮助下,属于老人的“春天”终于来了。请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你是否也有过属于你的“春天”呢。
【答案】39.①“我”无意间走进老人的家里 ②感谢 ③开心
40.在内容上,写了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上王家的每一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上文几年前的“白雪山庄”形成对比,突出今春的暖。在结构上,为下文老人的家在小伙子们的帮助下,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老人心情的变化作铺垫。
41.(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人的院落比作“孤岛”,表现了老人院落破败不堪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难过。
(2)运用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了老人在小伙子们的帮助下,对屋子发生可喜变化感到欣喜不已。
42.示例:老人的“春天”是国家给予他的温暖,我的“春天”则是同学给予我的暖,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际,每当看到同学们嬉笑打闹,内心是十分的羡慕,但不知道如何融入他们。但我的同桌主动与我交流,我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一起笑过哭过……是她让我内心的“坚冰”融化,迎来了美好的“春天”。
【解析】3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第一空。根据老人的情感,“双手有些抖抖索索,显然我的突然出现令他感到意外,不知所措”,可知事件在第③段,可用本段中“有一日傍晚,我无意间走进一户人家,这家只有一位老人守着简陋破败的老屋独居”概括为“‘我’无意中走进老人的家里”填空;第二空。结合“我给老人找报纸”,可定位到第⑤段,根据“老人一听,连连点头,说好好好”,可概括为“感谢”填空;第三空。结合“我们帮老人打理院子”,可定位到第⑥段,根据“他欢喜地扶墙瞅视着,或许,好久,好久都没有这样开心过了”,可概括为“开心”填空。
40.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第④段“今年的春天,冰雪经不住几日暖阳,转眼便融化为一股股春水,冰冻的每一寸泥土变得松软、湿润。地气渐热,冬眠的草根醒了,种子们发芽,张开了翅膀,上王家的每一处山野转眼就绿了”是环境描写,写出了上王家春天到来的景象。结合第②段中“几年前我在上王家村住过一阵子。记得初次踏进这个村子时,一场铺天盖地的茫茫春雪在前夜悄然降临”,可知第④段中写春到上王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几年前茫茫春雪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今天春天的暖;结构上,为第⑤段“村里要给他粉刷墙壁”的情节作了铺垫,为老人“欢喜地扶墙瞅视着,或许,好久,好久都没有这样开心过了”埋下了伏笔。
4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这个句子在第③段结尾,是“我”无意中走进的一户人家的感受。“仿佛这个小小的院落成了上王家的一处‘孤岛’”,把老人的院落比作“孤岛”,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堆积着整个春天都无法消融的寒冷”,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此句前的“他的泥坯房子昏暗逼仄……破败的屋檐下一张簸箕大的蛛网在风中颤抖”,可知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老人院落破败不堪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难过的感受。(2)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此句在第⑥段中,描写的是老人的院落和屋子被村里的几个小伙子打扫得整洁亮堂起来后的神情。由“他的神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终于透出一缕缕明媚的阳光”分析,可知此句是神态描写的方法,形象描写出了老人因为有人关心,有人照顾,从而心情由原来的孤独苦闷变得愉快开朗的样子。
42.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拓展。本文中的老人,在国家的好政策和人们热情的帮助下,迎来了“春天”。“春天”指的是人心中感觉像春天般的温暖。要求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你曾经感受到的“春天”的温暖,可从亲人、老师、同学等对自己的关爱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如:我曾经是个留守儿童,后来随父母到他们打工的城市去,插班就读五年级。由于语言不通,基础薄弱,学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度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老师们很快就发现了这点,上课时经常提问我,下课后给我补课,鼓励我增强自信心;同学们不排斥我,并且主动帮我解决学习和生活遇到的难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我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逐步提高,成了优秀学生,迎来了幸福的“春天”。
段落
景物
特点
①——②
北面黄河、四周大大小小的山
(1)
③——⑤
(2)
(3)
⑥——⑦
各个地方的温泉
温暖
⑧——⑫
(4)
(5)
晒场开晒时
母亲把稻谷担到晒场上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色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母亲趁着天气晴好赶着把豆角焯水晒
情节
情感
野炊之前
①
准备野炊
②
野炊过程
③
野炊之后
④
“我”与老人的事件
老人的情感
①
意外
“我”给老人找报纸
②
“我们”帮老人打理院子
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1小说阅读(含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按要求作答,文章写了狗的哪几件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小说阅读(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体会下列加点词的作用,人性美在于用善良体察善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散文阅读训练(一)(含解析),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