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训练(二)(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训练(二)(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公斤,创造新纪录,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考查词句表达效果赏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
段新权
①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
③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型优异,穗大粒多。兴奋的袁隆平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袁隆平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
④1962年,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英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
⑤这年暑假,他去中国农科院,找大学时候的老师、遗传学专家杨国荣。杨老师悄悄告诉他一些国外研究的情况。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他决定放下“月光花红薯”,专攻水稻杂交。
⑥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⑦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
⑧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这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此,杂交水稻开始真正大面积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和粮食生产。
⑨杂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名声大振。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准备提拔他担任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领导。袁隆平诚恳地说:“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别的不说,在搞科研这一点上,倘若真当上领导,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院里本来要给袁隆平换一间大一点的办公室,但袁隆平坚决不同意,说:“何必浪费呢。”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每年手里的经费成千上万,但他对科研工作的经费也非常“吝啬”。
⑩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袁隆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但他还是以原来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仍旧是那个朴素的如农民一样的老头。
⑪50年来,在促进水稻增产这座科研高峰上,袁隆平及其团队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多次创造水稻大面积平均亩产的世界纪录。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宣布,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4期中国超级稻亩产达1026.7公斤,创造新纪录。
⑫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家再大,也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你每天也只能吃三餐饭,所以,我对钱这个东西看得很淡,够用就行。
——袁隆平
②他是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联合国首席农业顾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然而至今,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他每天至少去一次农田。几十年来,除了多一些皱纹,整个人没变过。
(《一个价值一亿元的名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标题“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表意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且满怀对袁隆平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富有感染力。
B.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写英美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还有他的大学老师杨国荣,目的是突出袁隆平不为权威束缚、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C.作者写袁隆平,既概括介绍,又细描细绘,点面结合,富有说服力。其中写袁隆平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地勘察稻穗就是特写镜头。
D.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饱含深情,像“吝啬”就是正话反说,似贬实褒。
2.本文第①段介绍了人物的相关信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原文语句简要概括袁隆平的形象特征。
4.《论语》中有言“躬行君子。”选文第⑥段正体现了袁隆平这一品格,请摘录其中一句,抄写下来。
5.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发?
【答案】1.AC
2.开头第①段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经历,高度评价他的杰出贡献。饱含对袁隆平的赞美、钦佩之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突出主旨,统摄全篇,使文章结构紧凑。
3.袁隆平是个①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从文中他在分配志愿书上写下的话可以看出来;他也是个②不畏艰苦,坚忍不拔,有勇敢顽强意志的人,从文中“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农民都自叹不如”这句可以看出;他还是个③执着于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的人,从文中“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可以看出。
4.示例: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5.含义是:84岁的袁隆平,本该颐养天年,但他一心想着为祖国、为人类做出贡献,仍然心存壮志,坚持不懈地奋斗。体现了老当益壮(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启发①:学无止境,奋斗无止境。启发②: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启发③:目标明确,不懈奋斗。启发④:有了目标,更要刻苦钻研。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表述错误,根据本文第②段“1953年,23岁的袁隆平”,第③段“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第④段“1962年”,第⑥段“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第⑦段“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第⑧段“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第⑨段“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第⑩段“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第⑪段“2014年10月10日”可知,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序;
D.本文没有用到抒情的表达方式,因此“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表述错误;
故选AC。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
内容上:联系第①段“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可知这是概括了袁隆平的经历,根据“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可知,这是介绍袁隆平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作者强调袁隆平生平经历和为中国为世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可以看出作者对袁隆平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也为全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结构上:联系第①段“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可知,这与标题“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相照应,结合后文可知这篇文章是围绕袁隆平的经历和成就来写的,因此第①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统摄全篇,使文章构成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和紧凑。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联系本文第②段“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可看出袁隆平是个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联系本文第⑥段“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可知,袁隆平是一个不畏艰苦,坚忍不拔,有勇敢顽强意志的人;
联系本文第⑦段“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以及第⑥段“‘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第⑫段“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可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执着于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的人;
4.“躬行君子”的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其中“躬行”是亲身实践。第⑥段里描写袁隆平亲身实践的句子如:
①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
②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谈启发。
理解: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情感上来分析。内容上:联系“84岁的袁隆”“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可知,写出了袁隆平虽然已经是高龄,但是依旧怀揣梦想,坚持奋斗,联系“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可知,写出了袁隆平为人类事业孜孜不倦,体现了他坚持不懈老当益壮的精神,表达的是作者对他的高度赞美之情。
启发:从袁隆平虽已84岁仍然想着攻关目标,不断钻研,启示我们要学无止境,奋斗无止境;从袁隆平提出的希望“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启示我们要不畏困难,敢于挑战以及目标明确,不懈奋斗;从袁隆平为了达成目标不断地实地考察和钻研启示我们要有了目标,更要刻苦钻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大碗
铁扬
①那时,乡人吃饭用三种碗,大、中、小。中号碗用途最广,乡人吃饭多用它。小号碗属于孩子,是中号碗的半碗。大号碗的容量是中号的一倍或更多,人们管这种碗叫钵碗,家里的壮劳力吃饭用它,女人们吃饭不用大碗,我母亲却有一只,这是她的专用,且每年只用一次,那是她生日。当母亲端起这碗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了。
②这时的母亲从一个什么地方捧出这只大碗,自言自语着说:“今天换个大碗。”说着把锅里的“饭”不声不响地盛入碗中,坐在自己刚劳作过的灶前,呼呼喝起来。那时灶膛的余火尚在,余火映着她那一张平时就显黑的脸,脸上只是一派的满足,神情十分悠闲。没有人去向母亲祝贺,那时的我们只知道这是母亲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对于母亲来说,有别于三百六十五天的任何一天。她端出了大碗。
③在平常的日子里,母亲是一个不显山水的人,她少言语,多劳作,担负着全家人衣食的运转,具有一双“解放脚”的母亲从早到晚只是在家中行走着。于是院中的各个角落就会传出风箱声、织机声、刷锅声、叫鸡声、叫猪声、棒槌的捶布声直到晩间的纺车声。母亲是没有时间和我们说话的。待到说话时,她不得不把内容压缩到最短。“走吧。”这是她催我上学了。“睡吧。”当然这是催我上床。“给。”那是她正把一点吃食交给我,或一块饼子或一块山药。也许正是因了母亲那简短的吩咐和呼喊,我们做子女的才心领神会、无条件地接受着、执行着。
④我奶奶却是一位见过世面说话唠叨的人,她嫌母亲把饭食做得单调又少于和她交流,常常朝母亲没有人称地唠叨着:“给你说事,也不知你记住没记住。也不知你明白不明白。你说就煎这两条鱼……”她是说我母亲煎的鱼不合她的口味。当然,鱼在我们那里是稀罕之稀罕,我娘不会做鱼,经常被奶奶嫌弃。
⑤有一年母亲没有端出她的大碗,那是1947年,北方农村大变革的年代,一天当持枪的民兵要带走奶奶时,母亲却站了出来,她对来人说:“叫我吧。”她边说边向门外走去。于是替奶奶服刑的母亲便被集中到村中一家大牢似的大屋里。送饭的任务则落到我的头上。奶奶把稀薄的稀饭盛入一个瓦罐,我信手从碗橱上拿下一只中号黑碗,刚要出门。奶奶却把一只大碗递过来说:“用大碗。”这是母亲的大碗,我后悔我为什么没有想到。
⑥我低头走过大街去给母亲送饭,躲避着村人的眼光,走到“牢”门,经过检查,我从“号”中喊出母亲,我看母亲在一个背静处吃饭。她把饭盛在她的大碗中,想了想说:“你想出未的?”我说:“是奶奶。”母亲的嘴在碗边上停歇片刻,呼呼喝起来。那饭很稀,母亲呼呼地、饥不择食地喝着。我看母亲少有的“吃相”,心里酸酸的。
⑦几年后,时局归于平静,我们这班投身革命的子女,有能力使母亲重新开始她的另一种生活了,争着抢着要把她从老家接出来。然而一个噩耗传来,她去世了。得了一种没有诊断清楚的胃肠道大出血病。父亲虽然是医生也没有能够挽救她的生命。
⑧我接父亲的电话由省城回家奔丧,出殡时长子要戴重孝,打幡,摔“老盆”。打幡、摔盆是葬礼中的重中之重。热情的乡亲(一位先前押送母亲的民兵)为母亲买来崭新的瓦盆。这时父亲却有了新意,他举出了母亲的大碗,把大碗交到我的手中说:“摔它吧。”
⑨我按照长孝子的规矩,痛哭着,跪在母亲的棺前,举着这“盆”朝着母亲的棺头,用力摔去,母亲的大碗被我摔得粉碎,我努力完成着父亲这个代表着全家人的心愿。可惜,奶奶己过世,奶奶若健在,我猜她也会有此提议的。她要用此举来补充婆媳间的那些小不愉快吧。
⑩至今,我仍赞美父亲的举动,有了这举动才完美了母亲的丧事,也完美了母亲的一生,完美了一家人对这位女性的敬重。
⑪几十年过去了,为研究民间的瓷绘艺术,我酷爱收集瓷片。为此我四处寻找、发现。但,每当我摆弄起瓷片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遗憾。我的瓷片里却没有我母亲那只大碗的一星半点。
6.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大碗”讲述的事情。
文章讲述了母亲的大碗的故事,依次为①________________→母亲替奶奶服刑时,奶奶让我用大碗送饭→②________________→几十年后,我收集的瓷片中再也找不到大碗的一星半点
7.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余火映着她那一张平时就显黑的脸,脸上只是一派的满足,神情十分悠闲。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母亲的嘴在碗边上停歇片刻,呼呼喝起来。
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⑪段画线句“但,每当我摆弄起瓷片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遗憾”的理解。
9.文章③④段运用了插叙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6.母亲生日时,用大碗盛饭 母亲去世出殡时,母亲的大碗被“我”摔碎
7.(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生日时用大碗盛饭,在灶前吃饭的情景,表现了她内心的欣慰和满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淳朴艰苦、易于满足。
(2)示例:“停歇”是停止、停息的意思,写出母亲在得知“我”用大碗送饭是奶奶的主意时的反应,运用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表现了母亲惊异、感动的复杂心理变化。
8.示例:每当我摆弄瓷片时,总会想起母亲,为她的离世而痛苦;为未能留下母亲大碗的瓷片而遗憾。母亲一生辛苦操劳,生活好转时患病离世,“我”未能尽孝,是“我”永远的痛苦和遗憾。表达了“我”对母亲勤劳朴素、宽厚仁慈高贵品质的赞颂,对她永远的怀念和眷恋。照应题目,直抒胸臆、升华主题。
9.示例:文章③④段运用插叙手法,插叙了母亲平时少言语、多劳作的性格特点及奶奶因此对她的嫌弃、不满。为下文写母亲不计前嫌、主动替奶奶服刑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少言寡语却又宽宏大量、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
【解析】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本文围绕“大碗”展开,结合文中第①段“当母亲端起这碗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了”和第②段“这时的母亲从一个什么地方捧出这只大碗,自言自语着说:‘今天换个大碗’”可以概括出:母亲生日时,用大碗盛饭;
结合第⑨段“我按照长孝子的规矩,痛哭着,跪在母亲的棺前,举着这‘盆’朝着母亲的棺头,用力摔去,母亲的大碗被我摔得粉碎,我努力完成着父亲这个代表着全家人的心愿”可以概括出:母亲去世出殡时,母亲的大碗被“我”摔碎。
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1)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从“脸上只是一派的满足,神情十分悠闲”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结合上文“这时的母亲从一个什么地方捧出这只大碗,自言自语着说:‘今天换个大碗。’说着把锅里的‘饭’不声不响地盛入碗中,坐在自己刚劳作过的灶前,呼呼喝起来”可知这天是母亲的生日,她换了一个大碗盛饭在灶前吃饭,“满足”体现了了她此刻内心的心情,结合第②段“没有人去向母亲祝贺,那时的我们只知道这是母亲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对于母亲来说,有别于三百六十五天的任何一天。她端出了大碗”可以看出虽然没有得到别人的祝贺,但母亲依然高兴,体现了她的乐观和易于满足。
(2)题干要求赏析加点词语。
首先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停歇”是停止、停息的意思;结合第⑥段“我低头走过大街去给母亲送饭,躲避着村人的眼光,走到‘牢’门,经过检查,我从‘号’中喊出母亲,我看母亲在一个背静处吃饭。她把饭盛在她的大碗中,想了想说:‘你想出未的?’我说:‘是奶奶’”,这里写出了母亲在得知“我”用大碗送饭是奶奶的主意时的反应,“母亲的嘴在碗边上停歇片刻”,生动地描绘出了母亲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惊异和感动。
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⑪段“我的瓷片里却没有我母亲那只大碗的一星半点”,所以画线句“但,每当我摆弄起瓷片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遗憾”中的“痛楚和遗憾”是因为作者摆弄瓷片时,总会想起母亲,为她的离世而痛苦;
结合第⑨段“我按照长孝子的规矩,痛哭着,跪在母亲的棺前,举着这‘盆’朝着母亲的棺头,用力摔去,母亲的大碗被我摔得粉碎,我努力完成着父亲这个代表着全家人的心愿”,作者也为未能留下母亲大碗的瓷片而遗憾;
结合第⑦段“几年后,时局归于平静,我们这班投身革命的子女,有能力使母亲重新开始她的另一种生活了,争着抢着要把她从老家接出来。然而一个噩耗传来,她去世了”,可见作者的母亲一生辛苦操劳,生活好转时患病离世,而“我”却未能尽孝,这也是“我”永远的痛苦和遗憾;
结合第⑩段“至今,我仍赞美父亲的举动,有了这举动才完美了母亲的丧事,也完美了母亲的一生,完美了一家人对这位女性的敬重”,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勤劳朴素、宽厚仁慈高贵品质的赞颂,对她坚韧而顽强的毅力的赞美;同时,本句话作为结尾,照应题目“母亲的大碗”,直抒胸臆、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9.本题考查对插叙手法的分析。
文章第③段“平常的日子里,母亲是一个不显山水的人,她少言语,多劳作,担负着全家人衣食的运转,具有一双‘解放脚’的母亲从早到晚只是在家中行走着”,主要插叙了母亲平时少言语、多劳作的性格特点;
第③段“于是院中的各个角落就会传出风箱声、织机声、刷锅声、叫鸡声、叫猪声、棒槌的捶布声直到晩间的纺车声。母亲是没有时间和我们说话的。待到说话时,她不得不把内容压缩到最短”,叙写了母亲少言寡语,但是勤劳能干,整天都在为家中事情忙碌的情形;
第④段“我奶奶却是一位见过世面说话唠叨的人,她嫌母亲把饭食做得单调又少于和她交流”,插叙了奶奶嫌弃母亲做饭单调并且少话的内容;插叙的内容也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
结合第⑤段“有一年母亲没有端出她的大碗,那是1947年,北方农村大变革的年代,一天当持枪的民兵要带走奶奶时,母亲却站了出来,她对来人说:‘叫我吧’”,插叙的内容为下文写母亲不计前嫌、主动替奶奶服刑作铺垫,奶奶之前对母亲诸多嫌弃,但是母亲却替奶奶服刑,由此也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宽宏大量、勇于担当的人;此外,插叙的叙述方式使文章不至于平铺直叙,缺少波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长寿草
唐常春
①看到阳台上花盆里的长寿草,我便想起天堂里慈祥的母亲,想起她最喜欢吃的长寿面。
②六年前,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长寿草的种子,把它撒在两个花盆里,定期浇水施肥。在她精心伺候下,长寿草生长很快,并且长得很茂盛。
③母亲喜欢早餐用长寿草的绿叶做汤面。她先把水烧开,往锅里打一个鸡蛋或者放切细的瘦肉,然后把面条放进去煮熟,再把洗好的绿叶放进去焯一下就出锅,最后在碗里滴点麻油,我们称这样的汤面为“长寿面”。母亲患有胃下垂病症,一点辣的食物都不能吃,而我们又喜欢在面条里放点辣椒,所以早餐要分开做。母亲每次吃长寿面都吃得津津有味,还一再叫我们吃,说吃了对身体好。我故意问她怎么个对身体好法?她想了想,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反复强调这长寿草曾救过娘家人的命。为了验证母亲的话,我查了有关长寿草的资料,这草虽然不起眼,但其叶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有益气、安神、降血压之功效,民间称其为“神奇”的“不老长寿药草”,“星火计划”中将其列为“名贵中药材”之首位。
④我想,这草既然这么有营养,母亲又特别爱吃,我不能“横刀夺爱”,就那么一点点绿叶,我们吃了,她就没得吃了,但我又不能把这想法说出来。有一次实在拗不过母亲,我试着尝了一片绿叶,细腻、油滑,带点苦涩,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于是,我便以绿叶不好吃为由,打消了母亲让给我们吃的念头。
⑤母亲过世后,我伤痛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当看到她种的花草就触景生情,所以也无心打理。不久,有的凋谢了,有的枯萎了,唯有长寿草叶常青。那天我到阳台晾衣服时,发现长寿草的枝头上挂满绣球状的小花蕾。没过几天,竟然开出一朵朵紫红色的五角星花!花儿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令人心情格外舒畅。那一朵朵绽放的花儿,像母亲慈祥的笑脸,闻入我的眼帘和心田。翠绿色的叶子呈心脏形散开,仿佛向我招手致意。长寿草也是有灵性的,虽然它的主人已经远逝,但它仍然忠实地守护着主人的家,守护着主人的亲人,经受住了风吹雨打,它希望主人的家人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乐趣。同时也告诉我们,母亲一直活着,它们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⑥想起母亲临终前交代要管理好长寿草的嘱托,我受到极大触动,并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第二天早上,我小心翼翼摘下几片绿叶,按母亲所教的做法,加了点瘦猪肉,放入煮好的面条里,吃时感觉和原来吃的完全不一样,味道鲜嫩,清甜可口。
⑦“做菜要用心去做,再苦的菜只要有益健康,吃起来都是甜的……”母亲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从那以后,我成为长寿草的新主人,不定期为它锄草、松土、浇水、施肥,像母亲生前一样细心照料着它,使它的生命充满阳光。
⑧母亲,您在天堂种了长寿草吗?还常做长寿面吃吗?就快到您的节日,不孝女做您最喜欢吃的长寿面给您吃,提前祝您节日愉快,我们一切都好,您不要挂念!
(摘自《小品文选刊》2020年第2期)
10.结合全文说说题目“长寿草”的含义。
11.文中提到了“我”两次尝长寿草的体验,味道有何不同?为什么?
12.赏析下列句子中两个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没过几天,竟然开出一朵朵紫红色的五角星花!花儿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令人心情格外舒畅。
13.请结合文中主要写法及主旨说说本文与《紫藤萝瀑布》的异同。
【答案】10.是母亲种在花盆里的一种花草;是母亲生命的延续;是母爱的表现。
11.因母亲特别爱吃, “我”吃掉怕母亲没得吃,第一次略带苦涩为由,说不好吃;第二次吃时有怀念母亲的情愫在里面,吃得用心,因此也就品出了它的美味。(意思相近即可)
12.“竟然”突出了长寿花开花给“我”带来的巨大惊喜;“格外”突出了长寿花的清香带给“我”心情上的愉悦和畅快。
13.相同之处是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不同之处,《紫》是表达了作者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的感受,本文则是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之情。
【解析】
10.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
从第②段“六年前,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长寿草的种子,把它撒在两个花盆里,定期浇水施肥。在她精心伺候下,长寿草生长很快,并且长得很茂盛”可知,“长寿草”是母亲种在花盆里的一种花草;
从第⑤段“母亲过世后,我伤痛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也告诉我们,母亲一直活着,它们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可知,“长寿草”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从第⑦段“‘做菜要用心去做,再苦的菜只要有益健康,吃起来都是甜的……’母亲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从那以后,我成为长寿草的新主人,不定期为它锄草、松土、浇水、施肥,像母亲生前一样细心照料着它,使它的生命充满阳光”可知,“长寿草”是母爱的表现。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次吃“长寿草”在第④段“有一次实在拗不过母亲,我试着尝了一片绿叶,细腻、油滑,带点苦涩,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于是,我便以绿叶不好吃为由,打消了母亲让给我们吃的念头”可知,因母亲特别爱吃,“我”吃掉怕母亲没得吃,第一次略带苦涩为由,说不好吃;
第二次吃时在第⑥段“想起母亲临终前交代要管理好长寿草的嘱托,我受到极大触动,并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第二天早上,我小心翼翼摘下几片绿叶,按母亲所教的做法,加了点瘦猪肉,放入煮好的面条里,吃时感觉和原来吃的完全不一样,味道鲜嫩,清甜可口”可知,此次吃“长寿草”有怀念母亲的情愫在里面,吃得用心,从“味道鲜嫩,清甜可口”知,“我”也就品出了它的美味。
12.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能力。可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关键词语的使用,从“本义、含义、主题与情感”三方面来理解分析。
“竟然”是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突出了长寿花在母亲过世后,“我”伤痛了很长一段时间开花给“我”带来的巨大惊喜;“格外”是程度副词,表现了长寿花的清香带给“我”心情上的特别的愉悦和畅快的感觉。程度很高,印象很深。
13.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
《紫藤萝瀑布》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可知,是表达了作者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的感受;
本文从第⑧段“母亲,您在天堂种了长寿草吗?还常做长寿面吃吗?就快到您的节日,不孝女做您最喜欢吃的长寿面给您吃,提前祝您节日愉快,我们一切都好,您不要挂念”可知,则是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之情。
可知,两文主旨不同,本文借“长寿草”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
我的青春里有你
放学回来,你在厨房做饭,听见关门的声音,隔着玻璃,声嘶力竭地喊:“洗手,别忘了换鞋,冰箱里有洗好的苹果,饭一会儿就好了。”真不知道,你每天说一遍烦不烦。除了换水果的名字,没有任何新意。
我常常怀疑你有没有过青春。我对着忙碌的你说:“卷子要签字,我放在桌子上了。”不久,你就来砸我卧室的门:“你给我出来!这也太不像话了!不是答应我要认真学习的吗?一个女孩子,没有一次说话算数的!”
让你签字的,是我的第一张零分数学试卷,数学老师用红笔作了精辟简短的点评——抄袭。所以,我绝不可能开门。你终于不再砸门,换成了一句怒气冲冲的话:“你给我等着,今天你不要吃饭了!”
17点45分,你不得不去医院。老妈病了,你要去陪床。我听见你离开,才悄悄打开卧室的门。饭桌上摆着饭菜,签好字的卷子摆在一旁。
抄袭事件很快就过去了。因为你忙,忙着繁杂的工作,忙着照顾生病的妈妈和不听管教的我。你的时间被细化到以分计算,没有浪费的可能。你手机总会时不时唱起一首不知名的歌,提醒你该写报告了,该给妈妈送饭了。或是清晨六点该叫我起床了。
学校艺术节,是我的重要时刻。我和班里的同学准备的英语短剧《十年青春祭》,是仅次于教师大合唱的人气节目。我费尽力气争来扮演“赫敏”的机会,多希望在台上能穿一套订制的魔法袍。但你看着名目庞大的报价单,表情很崩溃,你说:“学习都学不好,还有闲心搞这个。现在家里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
我只好和你打一张感情牌:“老爸,你有过15岁吗?你15岁的时候,就没有一件不合道理,却特别想做的事吗?”
那一刻,你愣住了,嘴唇张了又合,合了又张,仿佛下了一百次决心才对我说:“你会在网上卖东西吧?”你趴到床下翻了很久,拖出一把裹在灰色布袋里的老吉他。说实话,我真有点失望。我拍了照片,传到网上,配了一条格外醒目的广告词——“速来围观,吉他中的木乃伊”。
第二天,就有人回帖报价:“1200,卖吗?”我很惊讶,生怕他看错,好心提醒说:“你把图片放大看清楚,那可是把木乃伊!”“我最多出1500,你卖了吧。”不会吧!竟然越来越贵了。
一个周末,班主任家访,老师坐在客厅沙发上,对你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是好孩子,就是鬼主意太多。”你点点头说:“嗯。”“考试抄袭,还给男生凳子上放图钉……完全不像女生。”你又点头说:“嗯,嗯。”“教育是学校家庭双方面的事,你可不能放松啊。”你说:“我一定好好教育她。”
班主任走了之后,家里安静得可怕。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等你酝酿好情绪大爆发。你却忽然站起身,放了张50元的钞票在桌上说:“自己订外卖吧,今天不想做饭了。”
那天,你一直在屋子里不出来。我隔着门缝,偷偷察看情况。没想到你在网上看电影,屏幕上两位大叔在拼命恶搞。你看着屏幕,双肩微微地抖。我敲了敲门,小心地问:“外卖来了,要不要吃?”你却只是摇摇头,没说话。我怀疑你哭了,可你始终没回头。
你变得不爱挑我的毛病了,还常常夸赞我。偶尔会对着镜子发呆,或是一个人哼歌。有时候你还会坐下来,和我讨论一下《哈利·波特》。我把你的突变,归结为那两位大叔恶搞的电影。妈妈有点恍然地说:“你说的是那部《老男孩》吧?你爸的青春都在里面了。”
我听了老妈的注解,对那部片子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坐在回家的地铁上,我就顶着流量的重压,用手机上了电影网。原来,那就是中学时代的你:考试也会抄袭,回家也要挨骂。你打过架,也玩吉他,深爱着摇滚和迈克尔·杰克逊。
那天我回到家,你在厨房里做饭。你听见我关门的声音,隔着玻璃喊:“去洗手,别忘了换鞋,冰箱里有切好的橙子,饭一会儿就好了……”我却拉开厨房的门,大声对你说:“干吗让我把吉他卖了,那是无价的。”那一刻,挂着围裙的你,举着锅铲,愣住了。
你说,你不想骂我了。因为当你回顾了自己的青春,才明白长大是一夜之间的事,所有说教,都不如自己醒悟来得重要。
所以,对不起,醒悟的我悄悄删除了你手机里的清晨闹铃。不是恶作剧哦。我只是觉得,我可以在清晨六点叫醒自己了,叠好被子,热一杯牛奶,烤两片面包,然后在上学前,敲你的房门说:“老爸,起床了,你的早餐在桌子上。”我想,你说得没错,成长就在一夜间发生了。
校艺术节开幕的那天,我请你和妈妈做嘉宾。别惊讶台上的我没穿赫敏的魔法袍,而是背着把破吉他。你还会惊讶我唱的这首歌吧?老妈出院的那天,告诉了我一个秘密:你手机里难听的歌,是你当年唯一的原创。
好吧,现在你该知道我为什么要用你难听的歌换下赫敏的魔法袍了吧?因为我发现,陪我长大的,从来不是哈利·波特奇幻的魔法,而是你。我庆幸,我的青春里有你!
(原文有删节)
14.读选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将选文前半部分写的事情补充完整。
“老爸”为“我”做饭、准备水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耐心听班主任总结“我”犯的那些错误,“老爸”躲进自己房间看网络电影,哭了。
15.请谈谈选文画横线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那一刻,挂着围裙的你,举着锅铲,愣住了。
16.“醒悟的我”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17.选出下列说法中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
A.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在文中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选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长大往往是一夜之间的事,自己醒悟了是一个人长大的关键。
C.选文的语言风格调皮、随性又很有生活气息,符合“我”的个性和年龄特征。
D.选文的结尾照应了题目,用问句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答案】14. 看到我的零分数学卷大怒,但还是给“我”签了字,并给“我”留了饭菜 决心卖掉自己少年时喜爱的老吉他,给我买魔法袍
15.运用外貌描写,具体展现了父亲每日为我做饭时的形象,把父亲的忙碌、辛苦、对“我”的爱表现得具体形象,使父亲的形象更具体鲜明;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当时的意外、震惊和感动,突出“我”变化之大。
16.关心、敬重、宠爱、理解、感激、佩服。
17.D
【解析】
14.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1-4段“卷子要签字,我放在桌子上了”“你给我出来!这也太不像话了!不是答应我要认真学习的吗?一个女孩子,没有一次说话算数的!”“饭桌上摆着饭菜,签好字的卷子摆在一旁”可得:看到我的零分数学卷大怒,但还是给“我”签了字,并给“我”留了饭菜;
结合第6段“我费尽力气争来扮演“赫敏”的机会,多希望在台上能穿一套订制的魔法袍”,第8段“你趴到床下翻了很久,拖出一把裹在灰色布袋里的老吉他”,第15段“干吗让我把吉他卖了,那是无价的”可得:决心卖掉自己少年时喜爱的老吉他,给我买魔法袍
15.本题考查把握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划线句子中,“挂着围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举着锅铲”是动作描写,“愣住”是神态描写。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xx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结合上下文“那天我回到家,你在厨房里做饭”“去洗手,别忘了换鞋,冰箱里有切好的橙子,饭一会儿就好了……”分析,可知写出了父亲的忙碌、辛苦、对“我”的爱。结合“干吗让我把吉他卖了,那是无价的”“你说,你不想骂我了。因为当你回顾了自己的青春,才明白长大是一夜之间的事,所有说教,都不如自己醒悟来得重要”可知,写出了父亲看到“我”的突然醒悟与懂事时的意外、震惊和感动,突出“我”变化之大。
16.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情感。
第12段“那天,你一直在屋子里不出来。我隔着门缝,偷偷察看情况。没想到你在网上看电影,屏幕上两位大叔在拼命恶搞。你看着屏幕,双肩微微地抖”“外卖来了,要不要吃?”“我怀疑你哭了,可你始终没回头”写出了“我”对父亲的关心。
第17段“我可以在清晨六点叫醒自己了,叠好被子,热一杯牛奶,烤两片面包,然后在上学前,敲你的房门说:‘老爸,起床了,你的早餐在桌子上。’”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敬重。
第14段“原来,那就是中学时代的你:考试也会抄袭,回家也要挨骂。你打过架,也玩吉他,深爱着摇滚和迈克尔·杰克逊”写出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第18段“你手机里难听的歌,是你当年唯一的原创”写出了“我”对父亲的佩服。
第19段“因为我发现,陪我长大的,从来不是哈利·波特奇幻的魔法,而是你。我庆幸,我的青春里有你!”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感激。
17.D.“用问句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错误。结合后面的回答“因为我发现,陪我长大的,从来不是哈利·波特奇幻的魔法,而是你。我庆幸,我的青春里有你!”可知,“现在你该知道我为什么要用你难听的歌换下赫敏的魔法袍了吧?”这个设问句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故选D。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油菜花开
祁云枝
①迎春花在节气中醒来,苏醒在尚未展叶的枝条上,开始用黄色的小喇叭,一一唤醒草木邻居。玉兰率先脱掉茸毛外套,踮脚、侧腰,那甜丝丝的花香,便一缕缕氤氲在空气里。桃花接力,未曾开口,已粉面含羞,夭夭倾城;连翘、金钟、棣棠,对镜贴花黄;樱花、海棠、紫荆、丁香,都以最美的姿态,登上了春的舞台。
②和这些千娇百媚的春花不同,油菜花的出现,像一大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一起涌来,肩并肩,手挽手,每位成员,都自带光芒。大地透亮,如片片黄绿色的海。江西婺源、云南罗平、陕西汉中等地,因为油菜花,成为这个季节里令人向往的地方。
③阳光和煦,微风轻摇。当我把目光定格一朵小花时,我发现了油菜花的秘密,看到了动植物之间互惠共赢的亲密关系。
④指甲盖大小的四枚花瓣,十字形两两相对,围绕在花蕊身旁,如一首精妙的绝句。无数朵十字小花,绽开一嘟噜,连成一大片。说花瓣如诗,只是我的看法,在蜜蜂眼里,这花瓣,是它进食的餐桌。无以计数的花瓣餐桌,每一桌,都铺好了明黄的桌布,等待贵客蜜蜂来访。
⑤细看,质如宣纸的花瓣上,有枝杈形的暗纹。这是油菜花给蜜蜂精心设计的路标,箭头直指花心里的蜜汁。四长两短的六枚雄蕊,弯腰凑在雌蕊身旁,它们已商量妥当,接下来,油菜花与蜜蜂,要进行一场合作。
⑥尊贵的客人来了。一只蜜蜂,翅膀似晃动着一团雾,在我的眼前盘旋了一小圈后,停在一朵油菜花上。蜜蜂身体浑圆,穿着黑黄相间的条纹衣裳,阳光下,泛出金属的色泽,看起来结实有力。它对我视而不见,急慌慌落座花瓣餐桌,享用起油菜花捧出的花蜜。少顷,为了吸食更多的蜜汁,蜜蜂把整个头部都没入花心,身体弯成了弓形,一点儿也不在意自己的吃相。它那毛茸茸的背部,很快,就沾满了花朵用雄蕊抖落的花粉。
⑦享用完这朵花里的蜜汁后,小家伙搓搓手,又抹了抹嘴巴,急匆匆飞走。这一次,甚至没来得及遛弯,就降落到另一朵油菜花上。它太忙了,马不停蹄地赶赴花儿的宴席,从这朵到那朵,一刻也不停歇。看过一篇文拿,说一只蜜蜂,一天要造访几千朵花采蜜。几千朵花哦,是个劳模呢。
⑧此刻,天地间明艳安详。眼前的油菜花,一门心思开花;蜜蜂,也一门心思采蜜。
⑨我站在油菜花丛中,感受它扑面而来的光芒,久久不愿离开。
⑩记忆,在一朵朵油菜花上流转。
⑪在我的家乡渭北旱塬,每年春天,绿色的麦苗间,油菜花盛开的样子,真叫人欢喜。仿佛有人用太阳光沾了金粉和露水,一笔一画在乡亲们的责任田里画出一个个金色的太阳。那时,年少的我们,在田埂边,尽情演绎“儿童急走追黄蝶”的游戏。
⑫油菜花开的时候,村庄变得热闹。追逐花期的放蜂人,不知道何时把一排排蜂箱整齐地码放到田间地头,他们就住在一旁搭起的帐篷里。蜜蜂嘤嘤嗡嗡地飞入油菜花地,田野上,响起交响曲。
⑬我幼年的记忆里,与油菜花一起出现的,还有油花卷。蒸油花卷的面粉,是自家地里产的麦子磨的,花卷里的清油,也是自家的油菜籽压榨的。母亲心灵手巧,她蒸的油花卷,层层叠叠如盛开的鲜花,貌美,暄软,油香。还没有出锅,香味就充盈整个屋子。一层面饼,若是抹上辣椒面和菜籽油,便蒸出一屉红白相间的康乃馨;若是抹上紫甘蓝,就绽开紫玫瑰;加了韭菜葱花,又开出绿雏菊……
⑭工作以后,我在餐馆里多次吃到油花卷,面粉更白,外形更美,有的甚至加了巧克力。但怎么吃,都没有记忆中醇香。
⑮又一只蜜蜂飞来,在它忙碌的嘤嗡声中,我的思绪,再次回到油菜花。我伸出手指,轻轻触摸蜜蜂采过蜜的那朵小花,忽然间明白,油菜花金黄的“绝句”,只有忙碌的蜜蜂,才能真正吟咏出甜蜜的味道。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文章题为“油菜花开”,开头为什么要写迎春花、玉兰、桃花等花开?
1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的画线句。
享用完这朵花里的蜜汁后,小家伙搓搓手,又抹了抹嘴巴,急匆匆飞走。
20.文章第⑩段写道“记忆,在一朵朵油菜花上流转”。请分条概括流转在油菜花上的记忆。
21.如何理解第⑭段写工作后吃的油花卷,“怎么吃,都没有记忆中醇香”?
【答案】18.描写了在春天到来时各种花次第开放,引出对油菜花开的描写(为引出下文油菜花作铺垫);与油菜花开形成对比;突出油菜花盛开时与众不同的特点。
19.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蜜蜂人格化(或是:赋予蜜蜂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忙碌采蜜的情景(或:享用完花蜜后的可爱动作,生动有趣),赞美了蜜蜂的不辞辛苦、勤劳能干(或表达了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20.流转在油菜花上的记忆有:①年少的我们,在田埂边游戏;②放蜂人放蜜蜂采蜜;③母亲做油花卷。
21.记忆中的油花卷是用自家的小麦菜油由母亲做成,寄托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对母亲的勤劳能干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和表现手法。
根据本文第①段“迎春花在节气中醒来,苏醒在尚未展叶的枝条上,开始用黄色的小喇叭,一一唤醒草木邻居。玉兰率先脱掉茸毛外套,踮脚、侧腰,那甜丝丝的花香,便一缕缕氤氲在空气里。桃花接力,未曾开口,已粉面含羞,夭夭倾城;连翘、金钟、棣棠,对镜贴花黄;樱花、海棠、紫荆、丁香,都以最美的姿态,登上了春的舞台”可知这里是描写了春天各种花开放的盛壮,联系本文第②段“油菜花的出现,像一大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一起涌来,肩并肩,手挽手,每位成员,都自带光芒”可知,第①段写其它的花为写油菜花做了铺垫,并且“和这些千娇百媚的春花不同”一句将“油菜花”和其他花进行对比,突出的是油菜花开放时的独特状态,表达的是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情。
19.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作答时可参考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情感。
手法:根据第⑦段划线句中的关键字词“享用”“搓搓手”“抹”等可知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蜜蜂拟人化;
内容:根据划线句“享用完这朵花里的蜜汁后”可知蜜蜂是在采蜜,根据“急匆匆飞走”可知写出了蜜蜂忙碌采蜜的情景,“小家伙搓搓手,又抹了抹嘴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享用蜜汁后的可爱情态;
情感:联系第⑧段“蜜蜂,也一门心思采蜜”以及第⑨段“我站在油菜花丛中,感受它扑面而来的光芒,久久不愿离开”可知,表达了“我”对蜜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0.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时可参考答题模式:某人+某事。
根据本文第⑪段“那时,年少的我们,在田埂边,尽情演绎‘儿童急走追黄蝶’的游戏”可知,这是年少时与油菜花有关的记忆,可概括为:年少的我们,在田埂边游戏;
根据本文第⑫段“油菜花开的时候,村庄变得热闹。追逐花期的放蜂人,不知道何时把一排排蜂箱整齐地码放到田间地头,他们就住在一旁搭起的帐篷里”可概括为:放蜂人放蜜蜂采蜜;
根据本文第⑬段“我幼年的记忆里,与油菜花一起出现的,还有油花卷”“母亲心灵手巧,她蒸的油花卷,层层叠叠如盛开的鲜花,貌美,暄软,油香。还没有出锅,香味就充盈整个屋子”可概括为:母亲做油花卷。
21.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联系本文第⑭段“工作以后,我在餐馆里多次吃到油花卷,面粉更白,外形更美,有的甚至加了巧克力。但怎么吃,都没有记忆中醇香”可知,工作以后吃到的油花卷并非不好吃,联系本文第⑬段“我幼年的记忆里,与油菜花一起出现的,还有油花卷。蒸油花卷的面粉,是自家地里产的麦子磨的,花卷里的清油,也是自家的油菜籽压榨的。母亲心灵手巧,她蒸的油花卷,层层叠叠如盛开的鲜花,貌美,暄软,油香”可知,“我”留恋的是家乡的油花卷,留恋的是母亲做的油花卷,“我”由衷地赞美母亲的心灵手巧;“一层面饼,若是抹上辣椒面和菜籽油,便蒸出一屉红白相间的康乃馨;若是抹上紫甘蓝,就绽开紫玫瑰;加了韭菜葱花,又开出绿雏菊”这是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船票的温暖
①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码头处的风特别的大,我站在长长的码头上的长廊前无助地徘徊着。长江码头的对岸,就是我想回的家。
②看着购票大厅上方大红色的显示屏,不停在显示着下一班船的时间和购票金额。而我,却是一脸的茫然和无助。出来时走得急,忘了带钱包,身上的钱根本不够去买一张船票。
③我眼巴巴地看着排着队购票的人群,希望能遇上一个认识的人。
④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蚕食着我那一点点的希望,看着越发暗黑的天空,越来越少的购票者,我知道我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了。接下来,我唯一该做的,就是赶紧去乘上公交车,回到我住的地方。到明天一早,我再赶到码头来。可我住的地方离码头太远了,得转三辆公交车,花上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即便我在想着回去,我的眼睛还是不自觉地在购票的人群中穿梭着。
⑤“先生,是不是有难处啊?”一个声音叫住了我。
⑥我看到一个戴着一顶帽子的中年男人正看着我。
⑦我点了点头,告诉了男人没钱买船票的事。男人问我:“需要多少钱?”
⑧我说了个数字,男人二话没说就把钱掏给了我。看着男人给的钱,我反而有些发愣了。我居然问他:“你为什么给我钱?”
⑨男人笑了,说:“难道你不需要吗?”
⑩我从包里掏出纸、笔,要记下他的地址,好还他钱。
⑪男人制止了我,我有些急了,脸都涨得通红,说:“你不信我?”
⑫男人却摇摇头说:“不用还。”男人想了想,又说,“下次如果你碰到像你今天这样没钱买船票的人,我希望你也可以像我帮助你一样帮助他,让这张船票的温暖可直延续下去。”男人边说,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如我一样曾经窘迫的他,一次遭遇过的,关于一张船票的温暖的故事。我点了点头,说“好!
⑬后来我还真在码头上碰到了如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那是一个穿着有些时尚的学生,我能在他焦虑的目光中看出他和我以前一样的窘迫。在他一片惊讶中我毫不犹豫就给了他买船票的钱,在他一脸感激时告诉了他如他一样的我以前的遭遇,并希望他能把这一张船票的温暖延续下去。
⑭学生很高兴地点着头,再三答应着。
⑮那次是我第一次帮助别人。
⑯而至今,我已记不清帮助过多少这样需要帮助的人。但他们是不是真的会和我和曾经帮助过我的那个男人一样,去延续那一张船票的温暖,我始终有些怀疑。
⑰直到有一天,在购票排队的人群旁,有一个如我当年一样表情的人在不停徘徊着,满脸都是焦虑。我刚想迈开步要去帮助他时。在我身后的那个年轻人,居然先我一步走上了前。
⑱我很清晰地听到年轻人问清了那人的缘由,并且很快就把那人需要的钱给了他。紧接着,我还听到年轻人和那人讲着一张船票的温暖延续的故事。这很让我震惊。
⑲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被谁帮助过的,也许正是我帮助过的人帮助过的。
⑳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
㉑重要的是,我们帮助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㉒这比什么都重要。
22.根据表格内容提示,从文中选择词语填空。
23.文章开头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4.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眼巴巴地看着排着队购票的人群,希望能遇上一个认识的人。
25.本文以“一张船票的温暖”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22.无助(答“茫然”亦可) 发愣 怀疑 震惊
23.环境描写(答“动作描写”亦可)。渲染天气的寒冷,烘托出“我”着急和失望的心情,为下文写男人给“我”钱买船票,“我”获得心灵的温暖做铺垫。
24.“眼巴巴”是“急切盼望”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渴望遇到熟人并渴望得到帮助的焦急心情。
25.①“一张船票的温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②题目中“温暖”一词揭示了文章的主题;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
【解析】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信息筛选能力。筛选是一定要把握对应原则:即事件——心理。完成此题,首先划出该事件在文章中的具体段落,然后在这些段落中找出表现“心理”的词。
第一空,事件:“我”忘带钱包。在文中第②-④段,“而我,却是一脸的茫然和无助”可提取心理的词:茫然和无助。“无助”更能表现“我”当时的心理。
第二空,事件:男人给“我”钱。在文中第⑥段,“我反而有些发愣了”,可提取表示心理的词:发愣。
第三空,事件:“我”帮助他人,在第⑯段“我始终有些怀疑”,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会和我和曾经帮助过我的那个男人一样,去延续那一张船票的温暖”。表示心理的词是“怀疑”。
第四空:事件:“我”目睹温暖传递。在文中第⑱段,“这很让我震惊”,可提取表示心理的词:震惊。
23.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通常的答题模式是: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的内容+烘托的人物的心情。
此文开头第一句“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码头处的风特别的大”,点明了天气情况,属于环境描写,因“我”当时苦于无钱买船票,寒冷的天气更衬托了“我”内心的无助,所以此处环境描写渲染了天气的寒冷,烘托“我”着急和失望的心情,引出了下文男人给“我”钱买船票的情节,为“我”获得心灵的温暖等做铺垫。
另外,“我站在长长的码头上的长廊前无助地徘徊着”又属于动作描写,“站”“徘徊”传神地写出了“我”的焦急和失望,以及内心的无助。
24.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时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揣摩。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词语的意思+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刻画)的内容。
“眼巴巴”的本义是形容急切的盼望;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再结合上文①②段可以找出“眼巴巴”的内容:“我”想回家,可是忘了带钱包,心情很是无助和焦急,“希望能遇上一个认识的人”,写出“我”此时非常渴望遇到熟人并得到帮助。
25.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的作用。
结合此文所写的内容可知,全文围绕“船票”展开,题目是文章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本文旨在表达:通过一张船票传递出的“温暖”,“温暖”就是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是文章的主题,所以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主题。“一张船票的温暖”,初看题目,不禁发出疑问:一张船票有何温暖?是什么温暖?所以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秘密
刘士帅
①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年轻时从事地质工作,天南海北跑遍。到了退休年龄,原本可以留在城里颐养天年,可父亲偏要回到乡下,就为了老家屋后那片闲置的土地。
②回到乡下,父亲换上了早年的粗布衣服,穿上了母亲生前亲手给他做的布鞋,开启了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清晨天刚蒙蒙亮,父亲便早早起来,到门前的河堤随意走走,顺便来几嗓子他喜欢的京剧。当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时,父亲的早餐也已经准备停当端上了炕桌。透过明亮的后窗,父亲的目光锁定了窗外那片阔大的空地。
③一场春雨过后,天地被濯洗得清清亮亮。天更蓝了,树更绿了,那片空地也愈发润泽了。父亲操起已经有些陌生的农具,在那片空地上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劳作。父亲像一位乡间的手艺人,那片空地就是他的作品—分割菜畦,翻土,施肥……父亲一样样做得有条不紊。累了,就坐在地头歇歇,喝几口茶,看看枝头的鸟,流动的云,问或跟路过的村里人聊几句。当年轻时的那些奔忙结束,父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慢生活,那样的慢是底色,在父亲的世界里,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如舒缓的乐曲,徐徐飘过头顶的天空。
④农谚上说:“清明前后,栽瓜种豆。”父亲事先备下了各种蔬菜种子,不早一日,不晚一日,单等清明那天播种。那些平整松软的菜畦,像列队的卫兵,几天后就绿出了一份新意。父亲整日围着他的那片园子转,看看这畦,又瞅瞅那畦,哪里干了补点水,哪里洼了填点土,目光中满是柔情。
⑤那个周末,我们回家看望父亲,父亲的园子里早已热闹非凡。黄瓜,豆角爬上了架,西红柿、茄子也不甘示弱,纷纷伸展开叶片,朝气蓬勃。至于那些韭菜、茴香,远远的就用自己独特的味道呼朋引伴。父亲晒黑了,但内心总有抑制不住的喜悦,从脸上的褶皱里飞出来。
⑥最先发现异样的是妻子。妻子偷偷跟我说:“你注意没有,爸种的每哇菜都是妈生前种过的品种。爸种的每种菜的位置与妈生前种的位置完全一样。”我仔细观察父亲种的那些菜,黄瓜畦紧挨着豆角畦,西红柿畦的邻居是茄子哇,韭菜哇和茴香畦俨然一对亲兄弟……这完全是母亲多年不变的种菜布局风格呀。
⑦父亲退休执意回到农村老家的秘密,就这样被我们识破了—年轻时父亲常年在外,与母亲聚少离多。总算盼着退休了,母亲却弃他而去。看来,父亲想回老家是想找寻关于母亲的记忆啊!那间老屋中有母亲在时的味道,那些菜畦里有母亲曾经洒下的汗水,父亲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在怀念母亲,更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排遣寂寞。当父亲躺在母亲生前睡过的位置,当父亲洒下的汗水和母亲当年的汗水融进同一块园地,那一定是父亲心底最深的领悟和最痛的诉说。
⑧发现了父亲心底的秘密,我和妻子都没有说破。只是,从那以后,我们一有时间,就回到乡下看望父亲,和父亲一起享受真正的“田园生活”。
(选自《扬子晚报》)
26.文章以“父亲的秘密”为题,有哪些作用?
27.赏析文中画线句,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写出了父亲怎样的形象?
(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8.如何理解第⑦段加点的“父亲心底最深的领悟和最痛的诉说”?
29.在作者看来,“真正的田园生活”有哪些特点?
【答案】26.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父亲执意回老家是为了找寻关于母亲的记忆,父亲用与母亲同样的布局风格种菜来怀念母亲;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7.(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围”“转”“看”“瞅”“补”“填”等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的忙碌,对菜畦的用心;“目光中满是柔情”的神态写出父亲对菜畦的珍爱和呵护。
(2)拟人,“不甘示弱”“呼朋引伴”赋予了农作物以人的心理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蔬菜的长势喜人,表现了父亲园子的生气蓬勃、热闹非凡。
28.父亲心底“最深的领悟”是对生活意义的领悟,指回归田园,过一种自然质朴的慢生活,用汗水浇灌生长并收获。“最痛的诉说”是对母亲的愧疚和哀思。母亲生前,父亲和她聚少离多、缺少陪伴,这样的遗憾无法弥补,所以是“最痛的诉说”。
29.环境清新明亮,生活自然舒适,田园蓬勃茂盛,家庭温暖有爱。
【解析】
26.本题考查题目作用。
(1)结合第一段“可父亲偏要回到乡下,就为了老家屋后那片闲置的土地”、第六段“你注意没有,爸种的每哇菜都是妈生前种过的品种。爸种的每种菜的位置与妈生前种的位置完全一样”、第七段“看来,父亲想回老家是想找寻关于母亲的记忆啊!”等句子可知,“父亲的秘密”是通过回到老家种地、通过所种土地格局与母亲一样等方式来怀念母亲,这是文章主要内容。故作用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父亲执意回老家是为了找寻关于母亲的记忆,父亲用与母亲同样的布局风格种菜来怀念母亲。
(2)“父亲的秘密”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悬念,能够让读者想去探寻父亲的秘密是什么。故作用二: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围着他的那片园子转”“看看”“瞅瞅”“补点水”“填点土”等词都是动词,这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目光中满是柔情”描写的眼神,是神态描写。这里用“围”“转”“看”“瞅”“补”“填”等动词,具体准确描写出父亲一天的行动,父亲好像总有事情要去做,进而写出了父亲的忙碌,父亲总是能发现这缺水、那少土,并且及时补上,看出父亲对这菜畦的用心。“目光中满是柔情”中的“柔情”写出了父亲对菜畦的态度,是非常珍爱和呵护的。
(2)“不甘示弱”“呼朋引伴”都是人的心理和行为,故这里运用了拟人修辞。这两个词语把西红柿、茄子、韭菜、茴香等农作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态和行为。结合“纷纷伸展开叶片,朝气蓬勃”“远远的就用自己独特的味道呼朋引伴”等句子可知,这里生动写出了这些农作物长势喜人,非常有朝气,进而表现了父亲的园子生气蓬勃、热闹非凡。
28.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1)结合第三段“当年轻时的那些奔忙结束,父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慢生活,那样的慢是底色,在父亲的世界里,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如舒缓的乐曲,徐徐飘过头顶的天空”、第四段“那些平整松软的菜畦,像列队的卫兵,几天后就绿出了一份新意”等句子可知,父亲退休后,回到田园,在忙碌的劳动中却过上了一种慢生活,这样的慢生活展现的是生活的一种美好,用汗水浇灌成长和收获,这样的生活是质朴而愉悦的,父亲在这样的质朴慢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意义,这是父亲领悟到的。故父亲心底“最深的领悟”是对生活意义的领悟,指回归田园,过一种自然质朴的慢生活,用汗水浇灌生长并收获。
(2)结合第七段“年轻时父亲常年在外,与母亲聚少离多。总算盼着退休了,母亲却弃他而去”“父亲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在怀念母亲,更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排遣寂寞”等句子可知,过去父亲和母亲聚少离多,父亲对母亲心存愧疚;本来应该是设想退休后团聚,进而弥补母亲,但是退休后母亲却离世,这份不能互相陪伴的遗憾永远无法弥补,这样不能和母亲互相陪伴的遗憾、痛苦、愧疚成为“最痛的诉说”。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思路:“真正的田园生活”这个词出现在文章最后,是对整篇文章中展现的父亲的田园生活的概括,故结合全文来理解“真正的田园生活”。
(1)结合第三段“一场春雨过后,天地被濯洗得清清亮亮。天更蓝了,树更绿了,那片空地也愈发润泽了”可知,父亲的真正的田园生活处在一个非常清新、明亮的环境中。
(2)结合第三段“父亲一样样做得有条不紊。累了,就坐在地头歇歇,喝几口茶,看看枝头的鸟,流动的云,问或跟路过的村里人聊几句”可知,父亲的田园生活非常有序,累的时候也能舒服地休息,故父亲真正的田园生活给人的感觉是自然舒适。
(3)结合第五段“黄瓜,豆角爬上了架,西红柿、茄子也不甘示弱,纷纷伸展开叶片,朝气蓬勃。至于那些韭菜、茴香,远远的就用自己独特的味道呼朋引伴”等句子可知,父亲的田园里面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朝气蓬勃,故父亲真正的田园生活呈现出田园蓬勃茂盛的特点。
(4)结合第七段“看来,父亲想回老家是想找寻关于母亲的记忆啊!”第八段“只是,从那以后,我们一有时间,就回到乡下看望父亲,和父亲一起享受真正的‘田园生活’”可知,父亲想要通过田园生活弥补没有陪伴母亲的遗憾,“我”和妻子一有时间就回去陪伴父亲,一家人温暖有爱,故父亲真正的田园生活呈现出家庭温暖有爱的特点。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巷童谣
张锦江
①这座古老的小城,有着一条又一条似曾相识的古街。一片苍老的青砖瓦舍间,是古巷狭长的扁砖小道。沿街散落着竹行、草行、茶行、煤炭店、茶馆店、杂货店还有旅馆等等。
②夜晚降临时,古街、古巷早已寂静无声。我时常独自一人走在古巷内。那时,我才八九岁,大人派我去买酱油呀、火柴呀之类的杂物,我必须穿过巷子到街头的店铺去。一个人走在巷子里,总有些提心吊胆。不过,那些灰色围墙的屋子里,时断时续、时缓时急地飘荡着一种悠扬的调子。这调子冲淡了不快与恐惧。这是女人常常用手拍着怀里的孩子,在唱、在哼、在念的调子。
③这调子,是这样开头的:
亮月巴巴,
照映他家,
他家有头骡子,
拿棒打打……
④这是一支毫无意义的童谣。然而,在傍晚,人们辛劳一天后,它的旋律始终缠绕于古巷的角角落落,抚慰着那些因生活而疲惫的生命。
⑤饭菜香飘起时,一盏风灯晃进了古巷。随即,一声悠长而苍劲的吆喝声响起;油—炸—臭干—。我常拿着零角钱奔出家门。一个瘦老头儿挑着一副担子,担前置一炭炉,上有铁锅,锅内盛着沸腾的油,锅边的铁丝网上搁着炸熟的臭干。担尖上挂一盏玻璃风灯,担后放着原料。我付了钱,老头儿就给我一串用竹签串着的炸得金黄的臭干,上面还浇了红辣椒糊糊。于是,我一面咬着,一面往回家的路走去。油炸臭干外脆内嫩,在嘴里滑糯生香。若干年后,我想起来,还会直溢口水。
⑥这风灯年复一年地在古巷内晃着,吆喝声不息;这童谣也年复一年地唱着、哼着、念着,久久不散。
⑦然而,这座古老的小城,苍老的迹象越来越多了。古巷的青苔层层叠叠,墙上的青砖凹痕斑斑,黑漆大门已开裂剥落,古城一脸沧桑。我十八岁离开这座小城,每次回来,一眼望去,都是一片灰蒙蒙的世界。小城逐渐深陷在已逝的岁月里。
⑧后来,我发觉这灰蒙蒙的色调,在一片片被抹去。抹去的地方,出现了鲜亮的建筑。半个世纪过去,小城慢慢透亮。
⑨又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站在一堆废墟中。儿时住的房子已被推倒,满地的断砖、碎瓦、残木,一地历史的碎片。不过又听说,这座小城要重建一些仿古四合院,重现古街、古巷、古舍风韵。但是,那女人唱的调子,那晃荡的油炸臭干、担子上的风灯,还有那吆喝声,将不复存在,将永远消失了。
⑩这时,我想起那支童谣结尾的几句:
睡到半夜,
起来踏车(水车),
车一倒,打个鸟,
鸟一飞,打个龟,
龟一爬,打个蛇,
蛇一游,打个麻球球。
⑪这支童谣的结尾,也不见有多少意义。
(原文有删改)
30.围绕“古巷”,作者描绘了哪些记忆深刻的场景?请分点概括作答。
31.第⑥段说吆喝声“不息”、童谣“不散”,第⑨段却又表示它们将“永远消失”,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32.结合上下文,品析第⑧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后来,我发觉这灰蒙蒙的色调,在一片片被抹去。抹去的地方,出现了鲜亮的建筑。半个世纪过去,小城慢慢透亮。
33.文章首尾两次引用童谣,却又反复强调这支童谣“没有意义”,这样写有何用意?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30.古巷旧貌;穿行于夜晚的古巷,听到童谣声;在古巷中买臭干;古巷的苍老与变迁;站在古巷的废墟中。
31.不矛盾。“不息”“不散”强调“风灯”“童谣”等来自古巷的美好记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具有长远的生命力;“永远消失”指随着古巷的变迁,原有的美好事物将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2.作者连用“灰蒙蒙”“鲜亮”“透亮”三个形容词,写出了小城的变化过程。“灰蒙蒙”形容古城老旧的样子,从“鲜亮”到“透亮”则写出古城日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词语感情色彩鲜明,表达了作者对古城面貌改变的理解与认同。
33.开头引用童谣,将童谣和童年的温馨记忆联系在一起;结尾引用童谣,表达对记忆中的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叹惋之情;两次引用,意在表明这看似无意义的童谣实则对于人生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尾呼应,前后贯通,情蕴丰厚。
【解析】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由第①段“这座古老的小城,有着一条又一条似曾相识的古街”和“沿街散落着竹行、草行、茶行、煤炭店、茶馆店、杂货店还有旅馆等等”可知,这里描绘的是老城古巷的旧貌;
由第②段“夜晚降临时,古街、古巷早已寂静无声。我时常独自一人走在古巷内”和“那些灰色围墙的屋子里,时断时续、时缓时急地飘荡着一种悠扬的调子”可知,这里描绘的是“我”穿行于夜晚的古巷,听到了童谣声;
由第⑤段“饭菜香飘起时,一盏风灯晃进了古巷”和“我付了钱,老头儿就给我一串用竹签串着的炸得金黄的臭干,上面还浇了红辣椒糊糊”可知,这里描绘的是“我”在古巷中买臭干;
由第⑦段“然而,这座古老的小城,苍老的迹象越来越多了”和第⑧段“抹去的地方,出现了鲜亮的建筑。半个世纪过去,小城慢慢透亮”可知,这里描绘的是古巷的苍老与变迁;
由第⑨段“又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站在一堆废墟中”和“那女人唱的调子,那晃荡的油炸臭干、担子上的风灯,还有那吆喝声,将不复存在,将永远消失了”可知,这里描绘的是“我”站在古巷的废墟中思考那些古街的回忆。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分析第⑥段内容,由“这风灯年复一年地在古巷内晃着,吆喝声不息”和“这童谣也年复一年地唱着、哼着、念着,久久不散”可知,作者在这里说“风灯”不息,“童谣”不散是因为它们是独属于这座古城,这条古巷的美好记忆。联系第②段“这调子冲淡了不快与恐惧。这是女人常常用手拍着怀里的孩子,在唱、在哼、在念的调子”和第④段“在傍晚,人们辛劳一天后,它的旋律始终缠绕于古巷的角角落落,抚慰着那些因生活而疲惫的生命”第⑤段“饭菜香飘起时,一盏风灯晃进了古巷。随即,一声悠长而苍劲的吆喝声响起;油—炸—臭干—”可知,童谣让一个个孩子能够在母亲的怀抱中酣然入睡,也能让一个个辛勤工作的人们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可以得到心灵的抚慰,放下生活的疲惫,风灯让“我”想起了美味的臭干。所以这“风灯”和“童谣”不仅是“我”的记忆,也是千千万万的古巷人们的记忆,它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生活,生命力是长久不息,经久不散的。
再分析第⑨段内容,由“儿时住的房子已被推倒,满地的断砖、碎瓦、残木,一地历史的碎片。不过又听说,这座小城要重建一些仿古四合院,重现古街、古巷、古舍风韵”可知,这里写的是古街的改造和变迁,现在“我”眼前看到的是满地的废墟,曾经古巷的那些建筑变成了断砖残木,这也是曾经过往种种美好回忆的破碎。尽管以后可能还会重建仿古的四合院,但那种熟悉的风韵还能回来吗?还有“那女人唱的调子,那晃荡的油炸臭干、担子上的风灯,还有那吆喝声”,这些文化瑰宝还能存在吗?这些都是不得而知的,作者最后说的“将不复存在,将永远消失了”,正是表达一种痛惜、伤感的情绪。
所以,这两句是不矛盾的,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32.本题考查词句表达效果赏析。
分析句子,由“这灰蒙蒙的色调”、“鲜亮的建筑”和“小城慢慢透亮”可知,这里的三个形容词,为我们细致生动地展现了古城变迁的过程。“灰蒙蒙”形容的是古城古巷老旧斑驳的样子,而再从“鲜亮”到“透亮”则描绘出了老城日新月异,逐渐焕然一新的喜人面貌。词语的感情色彩非常明显,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古城面貌革新是持理解与认同态度的。
3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理解。
通读文章内容,由第①段“这座古老的小城,有着一条又一条似曾相识的古街”和第②段“不过,那些灰色围墙的屋子里,时断时续、时缓时急地飘荡着一种悠扬的调子”可知,作者在开篇引用童谣,是将童谣与作者童年时的古巷记忆联结起来,正因为这一声声哼唱的调子,“我”有了穿过寂静街巷的勇气;由结尾童谣前的第⑨段“但是,那女人唱的调子,那晃荡的油炸臭干、担子上的风灯,还有那吆喝声,将不复存在,将永远消失了”可知,作者在结尾再忆起童谣,是表明自己对于回忆中美好事物即将消失,不复存在的痛惜与伤感之情。这两次引用,使得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贯通,结构完整,意蕴丰富。作者在第④段“这是一支毫无意义的童谣”和第⑪段“这支童谣的结尾,也不见有多少意义”多次强调这支童谣“没有意义”,但是联系文中的第②段“不过,那些灰色围墙的屋子里,时断时续、时缓时急地飘荡着一种悠扬的调子。这调子冲淡了不快与恐惧”和第④段“它的旋律始终缠绕于古巷的角角落落,抚慰着那些因生活而疲惫的生命”可知,童谣于“我”而言,是充满了故事与回忆的。所以作者这是以“无意义”写“有意义”,于这种鲜明的词语表达中含蓄地表现出“童谣”以及那些伴随着“童谣”而来的童年记忆对“我”人生的重要意义。
情节发展
“我”忘带钱包
男人给“我”钱
“我”帮助他人
“我”目睹温暖传递
“我”的心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2散文阅读(含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梳理文章的情节,填写下面的表格,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1小说阅读(含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按要求作答,文章写了狗的哪几件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8 散文阅读训练(一)(含解析),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