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4页。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秦兵逼淝水而陈①,晋兵不得渡。谢玄②遣使谓阳平公融③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④曰:“但引兵少却, 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⑤而杀之,蔑⑥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陈:同“阵”,布阵。②谢玄:东晋将领。③融:即符融,前秦将领。④坚:即苻坚,前秦皇帝。⑤蹙:逼近、逼迫。⑥蔑:没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彼竭我盈
②望其旗靡
③若移陈少却
④但引兵少却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遏之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B.惧有伏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C.我以铁骑蹙而杀之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战于长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翻译句子。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⑵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4.对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进行对比。
B.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都用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C.甲文中鲁国能战胜齐国是的原因是战前能取信于民,战时能把握战机。
D.乙文中秦兵大败的原因是苻坚和符融的战略指挥不当,同意让军队后退,失去战机。
【答案】1.(1)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倒下;(3)稍微;⑷只要 2.D 3.(1)(齐军)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2)苻融也认为是对的,于是就指挥部队后退。 4.B
【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句意为: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靡:倒下;
(3)句意为:如果把你们的阵势移动一下稍稍退却。却:稍微;
(4)句意为:只须带兵稍稍后退。但:只要。
2.考查对一词多义和用法的理解。
A.之:代词,指敌方军队/补齐音节,不译;
B.焉: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助词,呢;
C.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示顺承;
D.于:均为介词,在;
故选D。
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再,第二次;衰,减弱;三,第三次;竭,耗尽。
(2)句重点词语:亦,也,以为然,认为是对的;遂,于是;使,指挥;却,后退。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都用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有误,阅读两文可知,甲文用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乙文只有语言描写;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秦兵紧靠着淝水列阵,晋兵不能渡河。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符融说:“你孤军深入,却把阵势摆在淝水边,这是持久的打算,而不是想速战速决。如果把你们的阵势移动一下稍稍退却,让晋兵渡过淝水,来决一胜负,不是很好吗!”秦的众位将领都说:“我军人多他们人少,不如阻挡他们,使他们不能渡河,可以万无一失。”符坚说:“只须带兵稍稍后退,让他们渡到一半时,我们用铁骑践踏而杀死他们,这样没有不能取胜的!”符融也认为对,于是指挥军队稍稍退后。秦兵于是开始后退,(这一退)无法停下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踩踏而死的士兵,躺满原野塞满河川。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等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二)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应募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注: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寝食难安 安步当车
B.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 从风而靡
C.一鼓作气 欢欣鼓舞 擂鼓助威
D.忠之属也 忠心耿耿 志虑忠纯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文中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语段(一)中的曹刿和语段(二)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
【答案】5.B 6.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牺牲”“加”“信”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7.①鲁庄公和曹刿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详细经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②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鲁庄公在政治上的鄙陋;③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8.曹刿:鲁国国难当头,“曹刿请见”说明他忠心爱国;“战则请从”,冒着危险,亲赴战场,这又是爱国壮举;在“齐师败绩”时,他认真观察,冷静分析,指挥若定,又能表现他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源于他的忠诚爱国。
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召出使月氏,足见爱国;被匈奴抓住,他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坚守使者的身份可见其坚贞与爱国。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安:奉养,安身/安定,安稳/安稳;
B.靡:都是倒下;
C.鼓:击鼓/打鼓/一种打击乐器;
D.忠:尽职/忠诚/忠诚;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弗:不。加:虚报夸大。以:按照。
7.本题考查语言描写及作用。
根据“‘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交代了了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根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等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不同的形象;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的道理。
根据“刿曰:‘未可。’……遂逐齐师。”可知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根据“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8.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两文中的主人公都是爱国的形象,只不过他们的表现不同。
根据(一)文“齐师伐我”“曹刿请见”,可知他忠心爱国;根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他一心为国;根据“战则请从”,可知,为国家不惧艰险;根据“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可见,爱国壮举;根据“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可知,在战场上他沉着指挥应战这些都体现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
根据(二)文“骞以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可知,张骞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应召,爱国之心立现;根据“骞持汉节不失”“骞与甘父俱亡归汉”,可知,这些都体现了张骞坚守使者的身份、始终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二)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没有人与他们联合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打击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与随从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出使月氏。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俘获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和随从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两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 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成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
(节选自《资治通鉴》)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诸军初至石头/至霸上及棘门军
B.贼众方盛/方七百里
C.侃从之/隶而从者
D.若峻攻垒/仿佛若有光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2)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案】9.A 10.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11.(1)共同点:①头脑冷静,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②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
(2)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李根建议修筑白石垒,起到了稳固防守阵营的作用;当众人听闻敌军击鼓整队,非常恐惧的时候,孔坦冷静分析,稳定了军心,为后边坚守白石垒打下基础。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辨析。
A.均为“到”的意思;
B.正/方圆;
C.听从/跟从;
D.如果/好像;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语意及古汉语句式特点,可划分。本句大意为“连夜筑垒 ,至天明即成。传来敌军击鼓整队的声音,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夜筑垒”点明筑垒的时间,“至晓而成”点明筑成的时间。“闻峻军严声”点明形势的紧张。“诸将咸惧其来攻”表现诸将的畏惧心理。据此可划分为“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1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
(1)分析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的共同点。①齐军逃跑后,鲁庄公马上要下令追击,曹刿阻止。曹刿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同意追击;各路军队刚到石头城,就想和敌人决战,陶侃阻止,认为“应当待以时日,用智谋战败他”。由此可见二人都“头脑冷静,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②曹刿总结阻止鲁庄公进攻的理由“彼竭我盈,故克之”;陶侃阻止诸位将领的理由是“叛贼气势正盛,难以与之争锋”。由此可见二人都“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
(2)分析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首先要分析战争形式,其次要点明他们做了什么,最后阐述其作用。李根,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建议修筑白石垒,其作用是稳固防守阵营;孔坦,在众人听闻敌军击鼓整队之声非常恐惧的情况下,冷静分析当前形势,认为敌军不会来犯,从而稳定了军心,为后边坚守白石垒打下基础。
【点睛】参考译文:
乙:各路军队刚到石头城,就想和敌人决战。陶侃说:“叛贼气势正盛,难以与之争锋。应当待以时日,用智谋战败他。”此后,多次交战无所建树,监军部将李根请求修筑白石垒,陶侃同意。连夜筑垒,至天明即成。传来敌军击鼓整队的声音,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孔坦说:“不会。如果苏峻进攻石垒,必须等待东北风大,使我方水军无法来救。今天天晴无风,贼寇必定不来。他们之所以整队,定是派军队由江乘出击,攻掠京口以东地区。”结果真如此。陶侃派庾亮率二千人据守白石。苏峻率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四面围攻,未能攻克。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①军严声,诸将成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2)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峻:指晋朝反叛将领苏峻。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既克,公问其故
(2)再而衰
(3)诸将咸惧其来攻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战于长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B.故逐之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C.不然 烨然如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D.令我水军不得往救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14.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
B.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
C.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
D.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6.曹刿和陶侃的作战指挥才能有哪些共同点?
【答案】12.(1)已经 (2)第二次 (3)都,全 13.B 14.D 15.(1)(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那里)有埋伏。(2)陶侃派庾亮用(率)二千人驻守白石(营垒)。 16.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善于选择(把握)作战时机。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已经胜利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既:已经;
(2)句意: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再:第二次;
(3)句意: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咸:全,都。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在/对;
B.故:都意为“于是、就”;
C.然:是这样/……的样子;
D.令:使/下达命令;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断句。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句意:监军部将李根请求修筑白石垒,陶侃同意。连夜筑垒,至天明即成。
据此断句为: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难测:难以推测;惧:害怕;伏:埋伏。
(2)使:派遣;守:驻守。
1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和【乙】文“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可知,曹刿和陶侃的作战指挥都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
根据【甲】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和【乙】文“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等内容可知,曹刿和陶侃的作战指挥都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点睛】参考译文:
【乙】各路军队刚到石头城,就想和敌人决战。陶侃说:“叛贼气势正盛,难以与之争锋。应当待以时日,用智谋战败他。”此后,多次交战无所建树,监军部将李根请求修筑白石垒,陶侃同意。连夜筑垒,至天明即成。传来敌军击鼓整队的声音,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孔坦说:“不会。如果苏峻进攻石垒,必须等待东北风大,使我方水军无法来救。今天天晴无风,贼寇必定不来。他们之所以整队,定是派军队由江乘出击,攻掠京口以东地区。”结果真如此。陶侃派庾亮率二千人据守白石。苏峻率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四面围攻,未能攻克。
(五)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曹刿论战(节选)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谢翱传(节选)
宋濂
①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①人。父钥,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②其学,有大节。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③,长揖军门④,署咨事参军。
②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翱挟酒以登,设天祥主⑤荒亭隅,再拜跪伏。酹⑥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元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③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释】①长溪:福建省霞浦县。②世:继承。③开府延平: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④长揖军门:投拜军营,文天祥抗元,谢翱曾率乡兵来投,任咨议参军。⑤主:死者的牌位。⑥酹:以酒浇地作祭奠。
17.初三教材中选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______》。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 ( )
(2)翱一布衣尔 (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B.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C.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D.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21.阅读甲诗丙文,谢翱祭拜文天祥亡灵的原因是:_______;阅读乙丙两文,谢翱和曹刿的共同点是:______(以上两空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22.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格调悲壮,气贯长虹;丙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读来感人至深。
B.甲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的志向;乙文主要运用对比和对话形式刻画人物。
C.从乙文和丙文中可以看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
D.从诗文中可见,文天祥、曹刿、谢翱都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质。
【答案】17.送东阳马生序 18. 适逢 平民 19.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一定用诚心(合理裁决)。或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0.C 21. 感念文天祥的知遇之恩,敬佩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 平民,爱国 22.C
【解析】1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明初文学家。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初三教材中选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送东阳马升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会:适逢,正赶上。
(2)句意为: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布衣:平民。
19.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三”不是实指,是多次的意思。“复再拜”是“又拜了两次”的意思是,本句翻译为:谢翱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故选C。
2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第一空:根据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敬佩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
根据丙文“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署咨事参军”分析可知,感念文天祥的知遇之恩。
第二空:根据乙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和丙文“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分析可知,二者都是“平民”。
根据乙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和丙文“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分析可知,二人都爱自己的国家。
22.C.有误。丙文没有体现“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的主张。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刻画了谢翱的人物形象。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丙)①谢翱,字皋羽,福建长溪人。他的父亲谢钥写了《春秋衍义》《左氏辨证》,流行于世。谢翱继承父亲的治学,具有高远宏大的志节。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谢翱曾率乡兵来投拜军营,让谢翱暂时代理谘事参军。
②等到南宋灭亡以后,文天祥被俘而死,谢翱悲痛难忍,只身在浙江以东地区游荡。浙江桐庐建有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台,威严高耸达千丈。谢翱带着酒登临高台,在台上荒亭的一角设立文天祥的牌位,举手行了两遍礼,然后跪倒在地。祭奠完毕,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就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的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唱完以后,竹如意与石头都碎了。第二年乙未年间,谢翱因为肺病发作而死,时年四十七岁。
③我称颂评价他说: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在朝中不曾有什么高官爵位,只因为受到了文天祥的知遇,谢翱不辜负文天祥的知遇,难道会辜负国家吗?谢翱可以说是才德非凡之士。
(六)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掎(jǐ):牵制
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小信未孚( )
(3)乃敕各持一把茅( )
(4)以火攻,拔之( )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2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 尔 势 成 通 率 诸 军 同 时 俱 攻
26.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27.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答案】23.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使信服 命令 攻克、攻取(攻占、攻下) 24.(1)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将士疲惫,心情(神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 25.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26.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27.语言描写(对话)。讲究战略战术;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句意: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3)句意: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敕:命令;
(4)句意:用火攻攻破他。拔:攻克、攻取(攻占、攻下)。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狱:诉讼事件;虽:虽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疲:疲惫;意:心情、神情;沮:沮丧;复:再、又。
2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顷刻之间火势形成,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进攻。
“一尔势成”点明“通率诸军/同时俱攻”的时机;“通率诸军”“同时俱攻”为顺承关系,在中间应断一处;
故断为: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2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陆逊从刘备的性格入手分析,认为刘备狡猾,在刘备的军队刚集结时,刘备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进攻,而如今刘备驻军时间久了,却没有占到便宜,将士疲惫,心情沮丧,无计可施了,所以判断攻击的时间就是今天;可用原文“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回答。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第三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写曹刿认识到勇气对于作战的重要性,在“齐人三鼓”后选择击鼓进进攻;在齐军撤退后,没有立即追击,担心齐国作为大国会有埋伏,看到齐军“辙乱、旗靡”后追击;可见曹刿讲究战略战术,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根据【乙】文“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陆逊从刘备的性格入手分析,认为刘备狡猾,在刘备的军队刚集结时,刘备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进攻,而如今刘备驻军时间久了,却没有占到便宜,将士疲惫,心情沮丧,无计可施了,所以判断攻击的时间就是今天;可知陆逊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根据“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可知,陆逊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在火势形成后,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进攻,取得胜利;可见陆逊讲究战略战术;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点睛】
【乙】文参考译文:
闰月陆逊想要攻打汉军。众将领都说:“攻打刘备应在开始时,如今竟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对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严密,攻打他必定没有好处。”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现在(他)驻军长久,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将士疲惫,心情(神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夹击这个敌人,就是今日。”于是先攻打一个营寨,没有取胜。众将领都说:“(这)是白白让士兵送死罢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攻破他们的办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顷刻之间火势形成,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进攻,杀死了张南、冯习等将领,攻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寨。刘备的将领杜路、刘宁等人走投无路,请求投降。
(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太祖比征之①,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②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③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④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⑤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⑥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注】①太祖:指曹操。比:连续。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②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③促:赶快。更,再。④亟(jí):赶紧。⑤敌:对手。⑥纵:纵然。
2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B.“下视其辙”,辙,本意车轮碾出的痕迹,在这里名词动用,意为用车轮压。
C.“奈何复追”,复,还要。
D.“悉如公言”,悉,全,都。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
30.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31.【甲】【乙】两文都是表现战争过程的,通过曹刿、贾诩在战争过程中的言行表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8.B 29.(1)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2)张绣相信了他,就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 30.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31.指挥员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才能战胜敌人。(大意对即可)
【解析】28.B.句意: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辙,车轮碾出的痕迹。故选B。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夫,发语词,不译;测,预测、估量;惧,害怕;(2)之,代词,他;遂,于是;收,集合。
30.考查断句。句意:张绣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大败回去。共三层意思,逐层递进。“绣不从”然后“进兵交战”,最终“大败而还”。故断句为: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31.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第二段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抓住齐军三鼓后士气衰竭时发起进攻,在明确得知齐军不是佯败后下令追击,可知他善于在战场上把握时机。根据乙文中的“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可知,贾诩判断曹操一定会亲自断后,所以劝说张绣不要攻击。曹操虽然打败了张绣却没有用全力,一定是他国内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会急于撤军,此时追击,曹操无心恋战,一定会获胜。由此可知,他在战场上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有利战机。所以两文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指挥员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才能战胜敌人。(大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乙】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早上带领军队撤退,张绣亲自追赶曹军。贾诩对张绣说:“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赶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张绣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大败回去。贾诩对张绣说:“现在赶快再去追,再去交战一定可以胜利的。”张绣拒绝说:“刚才没有听您的话,落得此番田地。现在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贾诩说:“战争形势有变化,赶快前往一定会取得胜利。”张绣相信了他,就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大战后,果然胜利而归。张绣问贾诩说:“我用精英的士兵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而你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用被打败的士兵去交战胜利的士兵,而你说一定会战胜他们。全部都真的如你所说的,可是为什么反过来的都灵验呢?”贾诩说:“这个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能和曹操匹敌。军队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行军时走在最后面;追赶的士兵虽然是精英,将军虽然不凡,他们的士兵也很锐利,所以知道肯定是会失败的。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重要的问题;已经打败了将军,一定率领了轻快的军队迅速行进,虽然留下众多将领行走在最后面,众多的将领虽然英勇,也仍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使用打败的士兵交战也一定会胜利。”张绣因此很佩服贾诩。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选自《论语·学而》)
注:①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丙]
贞观二年,太宗①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②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③,则兆④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⑤,使比屋之人⑥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⑧,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注: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率(shuài):大都,大致。③登:五谷成熟。④兆:兆民,指百姓,一般只用于天子所辖之民。⑤时:季节,此处指农时。⑥比屋之人:借指百姓。⑦敦:重视。⑧畋(tián)猎:打猎。
3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既克,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道千乘之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既属丰稔若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乃入见 乃重修岳阳楼
C.但令天下皆然 吴广以为然
D.使民以时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3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35.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敦 行 礼 让 使 乡 闾 之 间 少 敬 长 妻 敬 夫 此 则 贵 矣。
36.曹刿、孔子、唐太宗都认为__________________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请说说这种思想在他们三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答案】32.D 33.B 34.(1)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会有所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已经穷尽了。
(2)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 35.敦 行 礼 让 /使 乡 闾 之 间 / 少 敬 长 / 妻 敬 夫 / 此 则 贵 矣 。 36.施行仁政(民本、以人为本、取信于民)
曹刿:公平对待百姓的事情,以取信于民。孔子:认真对待政事,取信于人,节约财政开支,不误农时。唐太宗:以人为本,不误农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简静(重视百姓生计,省徭赋,不因自己夺百姓农时)。
【解析】32.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A.参与/间杂;
B.原因/旧的知识;
C.治理/正义;
D.两个都是代词,表示“这”;
故选D。
33.这道题考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代词,指这件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两个都是副词,于是;
C.指示代词,这样/名词,正确;
D.介词,按照/连词,用来;
故选B。
3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
(1)作:振作;再:第二次。竭:穷尽。
(2)时:时机;简静:意思是施政不繁苛;致:得到。
35.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
句子翻译为: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故断为:敦行礼让 /使乡闾之间 / 少敬长 / 妻敬夫 / 此则贵矣 。
3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根据材料[乙]“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知,孔子认为管理国家要慎重,对百姓要讲信用,不能耽误了农时。根据材料[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曹刿认为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才是取胜的关键。根据材料[丙]“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可知,唐太宗认为要以人为本,不误农时,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节俭宁静。由此可知,三个都信为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在治理国家时,一定要以人为本,做到取信于民。
【点睛】参考译文:
[乙]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丙]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人们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1小说阅读(含解析),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品析词句,崔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1 曹刿论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6 《卖油翁》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