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6页。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其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贼既至( )
2.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句原文,加以证明。
5.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举出一个事例。在今天,你是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呢?
【答案】1. 同“避”,躲避 已经 2.(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2)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3.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乙】“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5.(1)示例:文天祥宁死不向元军投降;苏武被扣于匈奴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史可法宁死不向清军投降,甘愿处死;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为变法流血牺牲……(写出一个即可)
(2)示例:在危难关头,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作为国人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异:在和平时期,每个人都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付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故患有所不辟也”的句意是: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贼既至”的句意是:贼人已经来到。既:已经。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非独(不仅)、是心(这种心)、皆(全,都)、耳(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遂(于是,就)、还(回)、获全(获得保全)”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的意思是:(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远来相视”省略了主语“荀巨伯”,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作答。【乙】文叙写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文章中“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体现荀巨伯是个“贤者”。荀巨伯的行为也符合【甲】文所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和“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说的“贤者”的标准。
5.开放性试题。
(1)从积累的中华民族历史上仁人志士的“舍生取义”的事迹概括作答。如:文天祥被无军俘虏后,宁死不屈,拒绝降元;闻一多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等,答案是多元的。
(2)“舍生取义”意思是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做到无私奉献,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能从维护正义而不怕牺牲有角度来谈理解即可。答案为唯一。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古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蹴尔而与之( )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苟为后义而先利( )
7.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定( )
例句:万乘之国
A.予独爱莲之由淤泥而不染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9.给下列句子断句,(限5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0.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
【答案】6. 同“德”,感激。 用脚踢。 益处 如果 7.B 8.(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2)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 9.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0.甲文: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乙文:“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得出人应该将“仁义”排在第一位。
【分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得:同“德”,感激;
(2)句意为:用脚踢给别人吃。蹴:用脚踢;
(3)句意为: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益处;
(4)句意为:如果轻义而重利。苟:如果;
7.例句中的“之”解释为:助词,的;
A.“之”解释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之”解释为:助词,的;
C.“之”解释为:到
D.“之”解释为:代词;
故选B。
8.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
(2)重点字词:未有,没有;遗,遗弃;亲,父母。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故可断句为: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0.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把握。甲文根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分析,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根据“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分析,观点是:重义而轻利(先义后利)。
【点睛】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
天汉元年,武帝遣苏武持节①送匈奴使②留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取材于《苏武传》)
注:①[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②[匈奴使]指从前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臣。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⑤[羝dī]公羊。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 (4)蹴尔而与之(_________)
(5)留匈奴凡十九岁(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从表达方式上来,甲文侧重_________,乙文侧重___________;出自甲文的成语“_________”,出自乙文的成语“____________”
1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阅读乙篇,简要说明“舍生取义”的品格在汉朝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1.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同“德”,感恩,感激 踩踏 总共 12.(1)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13. 议论 记叙 舍生取义 苏武牧羊 14.示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因此当灾祸来临时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
(3)句意: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4)句意: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蹴:踩踏。
(5)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凡:总共。
12.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辩:同“辨”,意为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2)重点词:已:停止;本心:指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达方式和积累成语。
【甲】文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乙】文讲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宁愿选择死也不愿丧失气节,被匈奴扣留19年的故事,赞美了苏武是个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因此,从表达方式上来,甲文侧重议论,乙文侧记叙重;出自甲文的成语“舍生取义(意思是: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出自乙文的成语是“苏武牧羊(意思是: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14.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从【乙】文句子“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知,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从这些可以看出他的言行都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当灾祸来临时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匈奴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苏武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②。堂高数仞,榱题③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④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说大人,则藐之》)
【注】①说(shuì):游说,向……进言。②巍巍然:高高在上的样子。③榱(cuī)题:指屋檐的前端。④古之制:古代的礼乐制度。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行道之人弗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一箪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7.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举例说明。
18.“文以载道”,语段(一)和语段(二)都闪耀着孟子思想的光辉。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两个语段中孟子观点的异同,并就其中一个观点,结合生活举例。
【答案】15.B 16.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17.语段(一)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取意浅近,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18.相同点:不为名利地位所动,不贪图物质享受,不会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放弃自己的本心。
不同点:语段(一)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观点如:舍生取义。结合生活举例:如在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的“最美逆行者”就是舍生取义思想的践行者(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好处/虚报;
B.都解释为:祸患;
C.路/说;
D.食物/同“饲”,喂养;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的时候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如使:假如,假使。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欲:所想要的。莫:没有。甚于生:超过生命,此处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的语序为“于生甚”;于:比;则:那么。凡:凡是。得生者:求得生存的手段。何:什么。也:句末语气词。
17.考查对类比写作手法的理解。
根据语段(一)“鱼,我所欲也;能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能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这里作者先从生活实际出发,抛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以及面对这个问题自己是如何取舍的,以“鱼”和“能掌”来类比“生”和“义”,由“舍鱼而取熊掌”自然引出“舍身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表达上看,既使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又富有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注意。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相同点:根据语段(一)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孟子面对“富贵和贫贱”不改初衷,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初心。根据语段(二)中“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可知,孟子在这里阐述了如果自己得志不会贪图享乐,面对高高在上的诸侯也不卑不亢,因此综合以上内容可知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孟子坚守个人内心固有的道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时不卑不亢的品质,做到了不失本心。
不同点:语段(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了舍生取义;语段(二)“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体现“舍生取义”观点的事例如:最美校长张桂梅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女孩改变命运,落下一身病根也无怨无悔。
体现“不畏强权,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观点的事例如:华春莹在面对美国对中国的污蔑和挑衅时,强势回怼“关于如何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美方恐怕没有资格告诉中方怎么做”。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
孟子说:“游说诸侯,就得藐视他,不要在意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基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满桌的美味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几百人,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尽情饮酒作乐,驰骋射猎,随从的车辆上千辆,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他所做的,都是我所不做的;我所做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害怕他呢?”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令弟子趣⑥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同“趋”。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蹴尔而与之 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
(3)辞而行 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
2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C.为宫室之美 为宫室、器皿(《核舟记》)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论语》)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2.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标示2处)
孔 子 辞 不 受 入 谓 弟 子 曰 吾 闻 君 子 当 功 以 受 禄
23.(1)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
(2)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一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答案】19. 用脚踢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辞别 通“向”,从前 20.B 21.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22.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23.(1)可以,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
(2)参考答案。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蹴:用脚踢。
(2)句意为: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句意为:辞别景公离去。辞:辞别。
(4)句意为: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乡:通“向”,从前。
20.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代词,借来的书;
B.介词,对于/介词,对于;
C.连词,为了/动词,做,刻;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呼:吆喝;尔:用作后缀,不译;与:给;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的;弗:不。
2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句意为: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孔子辞不受”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是“入谓弟子曰”的具体内容,作宾语。故断句为: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23.(1)本题考查选取论据。
首先理解【乙】文的内容,“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此处讲述了孔子因觉得不合乎礼仪,拒绝不接受景公的赠地。这和【甲】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一致,所以可作为事实论据。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解答时应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的要求。
第一问: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孟子的“义”是一种“羞恶之心”。当今社会,“义”应该是一种正义,一种道义,一种仁义,一切有益于国家、社会、人民的行为;而仅为个人私利服务的哥们义气、江湖义气不是真正的“义”,因为它的本质不是为国为民。
第二问:选取一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言之成理,举例正确即可。
示例: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董存瑞在千钧一发之际,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炸毁了敌人的暗堡,壮烈牺牲。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A)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B)
吕氏春秋(节选)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③。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注】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养:供养。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同舍生皆被绮绣B.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D.入谓弟子曰/太守自谓也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B.孔子辞不受(告辞)
C.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D.其不知丘亦甚矣(了解)
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7.请用“/”给选文B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28.下列对选文A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B.“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D.《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
29.结合选文B,简要分析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24.B 25.B 26.(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7.令弟子趣驾/ 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 官在鲁司寇 28.C 29.孔子是一个崇尚道义、恪守节操的君子:从他拒绝景公赠送廪丘可见,因为他认为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解析】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舍:放弃/学舍;
B.苟:同为“苟且”;
C.乡:同“向”,从前/同乡;
D.谓:对……说/称呼;
故选B。
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注意根据语境进行词义的判断。
B.句意:孔子推辞不接受(赠地)。辞:推辞。选项有误,故选B。
2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每个重点字词的含义,特别是出现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同时需要注意特殊句式。本题注意:
(1)非独:不仅。是:这种。丧:丢失。“贤者能勿丧耳”是省略句,意思是“贤能之人能够不丢失这种本心”。
(2)万钟:丰厚的俸禄。加:好处。于:对。加: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是反问句,意思是“丰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27.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这句话的大意: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来是一介布衣,官职是鲁国司寇。“令弟子趣驾”“辞而行”是孔子的两个动作行为;“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是对孔子的身份及官职的介绍。故停顿应该是: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由原文第一段可知,“舍生取义”者的表现应该是“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并非“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故选C。
29.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选文B的“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分析,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功劳。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君子无功不受禄,他做到了“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是一个崇尚道义、恪守节操的君子。
【点睛】参考译文:
(A)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B)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遏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后)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①,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②,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岳飞》)
【注】①宵肝(gàn):即宵衣食。宵,夜。肝,晚。天不亮就穿衣,天很晚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国事。②营第:建造住宅。
3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3)玠益敬服( ) (4)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
3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B.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C.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吴素服飞,愿与交欢。
33.【甲】文中孟子将“生”与“义”置于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从而阐发了_________的观点。这里主要运用了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提出论点,说理深刻。
【乙】文中写了岳飞孝敬母亲、_________、听劝戒酒、_________这四件事,由此可以看出岳飞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30.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更加 有人 31.B 32.(1)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2)吴玠一向(素来、向来、平素)佩服(敬仰、敬服)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 33. 舍生而取义(舍生取义) 比喻(类比) 拒受名姝 辞帝为之营第 示例:有责任、有担当(围绕岳飞孝敬、自律、知错就改、以天下为己任等诸方面来写,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30.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句意: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如:假如,假使。
(3)句意:吴玠更加敬仰他了。益:更加。
(4)句意: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或:有人。
31.考查断句。解答此题,可根据句子的对称结构来判断。“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一句,从“文臣”和“武臣”两个方面来说,“文臣不爱钱”与“武臣不惜死”是对偶句,据此可分别在“文臣不爱钱”和“武臣不惜死”后划开。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是: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故选B。
3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字词有:是故:因此,所以。所欲:所喜爱的。甚:比。所恶:所厌恶的。
(2)重点字词有:素:向来。服:佩服。交欢:结为好友。
3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①结合【甲】文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②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据此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③【乙】文中,“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一句写岳飞孝敬母亲;“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写吴玠打扮了美女送给岳飞,“却不受”写岳飞拒绝了名姝,据此可概括为岳飞拒受名姝;“少豪饮,帝戒之曰”写岳飞特别喜欢喝酒,皇帝告诫了他,“遂绝不饮”写岳飞听从皇帝的劝告,从此不再喝酒,据此可概括为岳飞听劝戒酒;“帝初为飞营第”写皇帝曾经想要给岳飞建造一个住宅,“飞辞曰”写岳飞推辞了皇帝辞帝为之营第,据此可概括为岳飞辞帝为之营第。
④从岳飞孝敬母亲可看出岳飞是一个孝顺的人;从岳飞拒受名姝可看出岳飞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从岳飞一开始特别喜欢喝酒,后听从皇帝的劝诫从此不再喝酒可看出岳飞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从他人劝告的人;从岳飞说“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可看出岳飞是一个有责任、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乙】岳飞特别孝顺,他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看望母亲,并把母亲接了回来。母亲患病,很久没好,岳飞必定会亲自给母亲喂药。母亲去世后,岳飞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服侍。吴玠一向佩服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打扮了美女送给他。岳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是臣子贪图享乐的时候呢?”岳飞推辞不接受,吴玠更加敬仰他了。岳飞少年时特别喜欢喝酒,皇帝告诫他说:“等你何时到了黄河以北,才可以这样饮酒。”于是他从此不再喝酒。皇帝曾经想要给岳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3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2)死亦我所恶
(3)蹴尔而与之
(4)乡为身死而不受
35.翻译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①为诞而欲人之信已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已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辩②矣,而亦欲人善已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日:“知虑材性③,固④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⑤与已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⑥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
注:①疾:极力。②治辩:处理事务合宜。③知虑材性:智慧、思虑、资质、本性;④固:肯定;⑤其:指贤人;⑥注错:措置,安排处置。
(选自《荀子·荣辱篇》有删改)
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
B.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
C.行道之人弗受/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成则必不得其所好
37.用“/”为文中划线句断句。
好 荣 恶 辱 好 利 恶 害 是 君 子 小 人 之 所 同 也 若 其 所 以 求 之 之 道 则 异 矣
38.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概括【甲】【乙】文段相同的荣辱观。
(2)为什么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贤人”?
【答案】34.(1)苟且 (2)讨厌,厌恶 (3)踩踏 (4)同“向”,从前 35.(1)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了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6.A 37.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38.(1)都强调了“取义”是荣,“贪利”为辱。
(2)贤人的智慧、思虑、资质、本性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荣辱之心),所以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贤人。不丧失本心的就是贤人。
【解析】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苟且;
(2)句意为: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厌恶;
(3)句意为: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4)句意为: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从前。
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如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莫:没有。则:那么。凡:凡是,一切。得生:保全生命。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重点词语: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辩:同“辨”意为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3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A.想,想要/想,想要;
B.为了/说,说出;
C.行走/行为;
D.同“德”,感激/得到;
故选A。
3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爱好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益,厌恶灾害,是君子小人相同的。但他们追求的途径就不同了”,“好荣恶辱”并列结构,应在“辱”后停顿;“好利恶害”并列结构,应在“害”后停顿;“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主谓结构,应在“也”后停顿。
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以舍生取义为荣;根据“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作者以“万众不辩礼义而受之”为辱。
根据【乙】文认为“先义后利为荣,先利后义为辱”可知,作者认为崇尚“义”是光荣的,崇尚“利”是可耻的。
据此可知,两文都强调了“取义”是荣,“贪利”为辱。
(2)根据【甲】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作者认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贤者能保持罢了;根据【乙】文“‘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已无以异也”可知,人的智慧、思虑、资质、本性,君子与小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因此,只要人人保持这种本心,并处置得当,人人皆可成为贤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
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爱好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益,厌恶灾害,是君子小人相同的。但他们追求的途径就不同了。小人,快速说出荒诞的话,而想别人相信自己;快速做出欺诈行为,而想别人亲近自己;自己做出禽兽的行为,而想别人善待自己。完成行为后也不一定得到他所爱好的。所以君子实践诚信,也是想别人相信自己;君子实践忠诚,也是想别人亲近自己;君子修养正直和治理办事,也是想人善待自己。完成实践后就一定得到他所爱好的。小人没有不伸颈踮脚而祝愿:“我的智慧、思虑、材质、本性,一定比别人贤能。”小人不知道君子和自己没有不同,只是君子措置恰当,而小人措置错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1小说阅读(含解析),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品析词句,崔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1 鱼我所欲也(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6 《卖油翁》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