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讲练测(2份,原卷版+解析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讲练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02基础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讲练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02基础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讲练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02基础练原卷版doc、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讲练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02基础练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02 基础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⑪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⑫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⑬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 从实验精神出发,探讨王阳明“格”竹子最终头痛而宣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 说说丁肇中希望今天的中国学生怎样做研究。3. 请赏析第⑦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句中的加点字。4. 丁肇中为什么对中国学生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1. 他只是消极的观察,而没有积极的探测(或者答“他只是消极的对着竹子硬想,没有动手实验”);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2. 要重视实验精神(或者积极的探测);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为实验选定适当的目标(或者实验中有眼光,勇气,判断力和灵感);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3. “新”给“知识”起了限制作用,并不是指所有的知识,“只能”强调了唯一性,科学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来得到,强调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4.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②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或者传统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的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实验);③格物致知精神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的;④格物致知精神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⑤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解析】【1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第④段中“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的内容可概括为: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通过第⑤段中“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的内容可概括为: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通过第⑪段中“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内容可概括为:他只是消极的对着竹子硬想,没有动手实验。【2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第⑨段中“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的内容可概括为: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为实验选定适当的目标;通过⑬段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的内容可概括为:要重视实验精神,积极探测,同时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3题详解】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联系第⑦段中“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的内容,“新”字给“知识”的范围上起了限制作用,说明并不是指所有的知识,而是“新”知识。“只能”在句中强调了途径的唯一性,说明科学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来得到,突出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谨。4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第③段中“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的内容可概括为: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通过第⑪段中“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内容可概括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或者传统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的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实验;通过第⑬段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的内容可概括为:格物致知精神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的,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通过第⑬段中“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的内容可概括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一次讲演(节选)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②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5. 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6. 文中“你们”指是谁?7. 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8. 选段中“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9. 这段文字验证了《闻一多的说和做》中“说” 的方面,从中可以表现闻一多的 精神。【答案】5.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6. “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 7. 杀害李公仆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8. “黑暗”指反动统治; “光明”指人民解放。 9. 大无畏革命【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根据②段“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中“我们有这个信心”后面的冒号是重要的提示,提示了中心句,就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6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根据①段“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和“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可知,“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7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理解。②段“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中的“千百万个李公朴”是指千百万个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争取民主的人民,他们前仆后继,同国民党反动派作不懈斗争,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8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及斗争更加残酷。联系上下文“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可知,“打破这个黑暗”即推翻反动统治,“争到光明”即人民赢得自由、民主、解放。【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闻一多的说和做》讲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两方面的“说”和“做”,比照选文内容可知,选文讲的是革命者方面的内容。选文是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所以侧重“说”。面对敌人的暗杀,闻一多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表现了他的大无畏精神,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敌人的愤恨。10.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 , , , ,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⑤表现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A. ①②④⑤③ B. ②①④③⑤ C. ⑤④③①② D. ②⑤④③①【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横线前语句“浅阅读……”分析,后面应是继续“浅阅读”的话题。②句是讲“浅阅读”不利的方面,是对文段首句讲“浅阅读”的优点反方向陈述,所以应紧随其后,先排除AC两项,再作比较。⑤句是对“浅阅读”不足的进一步陈述,故紧随②句,排除B。第④句是针对“浅阅读”的缺点做出的假设,抓住关键词“如果”,可确定紧承第⑤句;抓住关键词“那么”,可确定第③句是紧承第④句的;故选D。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的孩子太辛苦①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气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军人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们印象深刻。首先一踏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孩子们立即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客人好!”明显是下了大功夫排练出来的。这情景与西方学校走廊里都能听见教室热烈的讨论声迥然不同。再看老师授课时,孩子们的背挺得笔直,待老师提问时,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唯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许多老外诧异之余,私下里气愤地指责中国教师对孩子太残酷。②中国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一个10岁孩子的一天典型日程表是这样的:清晨6点30分爬起来匆匆赶往学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英语补习班继续学习,晚上要一直忙到午夜睡觉前一刻,才精疲力竭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的目标是为了使孩子长大了争当“哈佛女孩”“牛津男孩”。这些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而光会整天啃书本的书呆子,在西方是没人搭理的,在西方人眼里书呆子与傻瓜没什么两样。③让西方人感觉新鲜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华人小姑娘见到一屋子父亲的朋友、同事,会被父母扯着胳膊提醒她:“还不快叫叔叔阿姨。”于是可怜的小姑娘无奈地、蚊子般嗡嗡地挤出来“叔叔、阿姨好!”然后她就被勒令到一旁自己乖乖地玩儿去。而在西方,没有让孩子称外人叔叔、阿姨的习俗,孩子会被允许与大人一起聊天讨论,西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如“小大人”般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时常被鼓励的。记得一位中国女士询问一位美国9岁小女孩在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时,那女孩掏出自己与一男孩的合影说,这是她最亲密的男朋友。惊得中国女士目瞪口呆,侧眼观察一旁的美国妈妈仍然一脸坦然地微笑着。小姑娘还又赶着夸赞其男友“英俊”。中国女士兴趣盎然地与小姑娘讨论起什么样的男人称得上英俊,小姑娘居然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时不时地对中国女士的论点大声回敬:“NO!”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④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个性化和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尝试得好)”的赞许。一位华人女大学生,感叹其以往的“乖”孩子成长经历,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力、思维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比如教师要求课下读参考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美国同学个个自信、口若悬河地道出独到而有见地的评论,而她在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时却说不出多少东西来,明显弱于那些刚会走路就与大人说话“没大没小”惯了的西方青年。⑤到底怎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11. 读了本文,你认为“苦”在文中指的是什么?12. 造成孩子“苦”的原因是什么?13. 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中西方学生各自长处。14.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没大没小”与前文哪一处相照应?15. 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悟。①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玩儿起水来。德国家长对此往往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②中国有些家长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也有的家长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答案】11. “苦”指中国孩子的学习负担重、时间长,行为和思想被固定化、程式化,处处受到制约,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 12. 原因是家长的急功近利、望子成龙的心理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僵化。 13. 中国学生:行为习惯好,知识较全面、牢固。西方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表达能力强。 14. 与前文的“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相照应。 15 合乎题意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概括能力。找出中国孩子苦的句子和关键词,加以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一题比第一小题又深了一层,需要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再总结概括。3.此题意在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回答时要语言简练,条理清晰。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前后照应的把握能力。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是做好此题的关键。5.本题综合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拓展能力和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此类题要结合课文和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