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讲练测(2份,原卷版+解析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讲练测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03巩固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讲练测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03巩固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讲练测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03巩固练原卷版doc、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讲练测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03巩固练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03 巩固练一、综合性学习1. 综合性学习。学校开展“用优秀寓言故事滋养心灵”主题活动,你所在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要创作一个课本剧——《我与愚公相遇在2022年》。(1)为配合课本剧演出,小组同学要做一幅海报,以下最适合作海报宣传语的一项是( )A. 线条的舞蹈 力量的旋律 B. 农夫荷锄立 老少话桑麻C. 立下移山志 开辟新天地 D. 劳动的身影 理想的憧憬(2)小组同学查阅了创作课本剧的若干方法,你认为不适合本次创作的一项是( )A. 认真地阅读原作 B. 确立剧作主题C. 颠覆人物的形象 D. 设计矛盾冲突(3)为突显“用优秀寓言故事滋养心灵”的主题,体现积极昂扬的时代精神,小组同学正在设计课本剧的结尾,请你将以下台词补充完整。愚公:孩子,2022年的今天,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山”,你该怎么做?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 (2)C (3)例:爷爷,我遇到了学习困难之“山”,我要发扬您的移山精神,攻坚克难。【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立志挖山,坚持不懈,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所以C项“立下移山志、开辟新天地”最适合做海报宣传语;故选C。【小问2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改写的时候注意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课本剧的特点:①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②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③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由此理解,C项“颠覆人物的形象”不适合本次创作;故选C【小问3详解】考查语言表达。根据对故事的理解,在课本剧的结尾,面对愚公的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感悟,注意体现积极昂扬的时代精神。示例:愚公爷爷,我遇到了“贪图玩乐”“颓废”之山,我会以您为榜样,激起斗志、立志学习、坚持不懈。二、对比阅读【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乙】岳飞,宇鹏举。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②八石,学射于周同③,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④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注释】①负:具有;②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③周同,人名,岳飞的射箭师傅。④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名为鹏/因以为名 B. 父义之/其殉国死义乎C. 诵习达旦不寐/一狼假寐 D. 尤好《左氏春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作者庄子是战国时期人,李清照和岳飞是南宋同时期的人。B.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C. 乙文“未冠”的意思是“没戴帽子”,这里指岳飞勤于练武射箭,不在意穿戴。D. 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但丙文“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了甲文的语句,气势磅礴,颇有豪放之风。5. 【甲】【丙】两篇古诗文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 【乙】文中岳飞形象是否和庄子笔下的大鹏形象契合,请结合事例分析。【答案】2. B 3. (1)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2)(如果)你因时势所需而被重用,一定会为国献身,为正义而死吧! 4. C 5. 示例:均用了夸张和想象的写法,根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甲文运用了夸张想象写法,写出了鹏鸟之大;丙词李清照借助梦境描述想象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夸张和想象写法,写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6. 示例: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岳飞少负气节,像徙于南冥的大鹏一样志存高远;岳飞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学射于周同,像借助海运、扶摇、六月息的大鹏一样善借外力;岳飞家贫力学、达旦不寐,勤学苦练,像怒而飞的大鹏一样奋发有为。【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字;B.赞许/忠义;C.睡觉;D.爱好;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2)汝,你。为,被。用,重用。其,表推测。殉国,为国而死。【4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C.“未冠”意思是未成年,本项有误。故选C。【5题详解】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中的“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意为: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这句话运用想象与夸张手法,表现了鹏鸟的硕大。丙词中的“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样是作者的想象,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答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九万里风鹏正举”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大鹏乘风直上九万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与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与追求。【6题详解】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表现了大鹏的志向高远。乙文中的“少负气节”表现了岳飞的志向高远。甲文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表现了大鹏关于借助外力乘风远游。乙文中的“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表现了岳飞学习古代先贤的兵法知识,又向周同学习,同样是关于借助外力的表现。甲文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现了大鹏的奋发有为。乙文中的“家贫力学”“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同样表现了岳飞的奋发有为。所以岳飞的形象与大鹏的形象是契合的。【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乙】岳飞,字鹏举。岳飞出生时,有大雁般的鸟,在屋顶上飞鸣,其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从小就很有气节,敦厚少言,家中贫困却爱好读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家里很贫穷,捡柴火点亮当做蜡烛照明,通宵达旦的诵读学习,不睡觉。天生神力,还未成年,能拉开三百斤重的弓,射八石重的箭,在周同门下学习射箭,学完了老师的技艺,能熟练地的使用弓箭。老师周同死后,岳飞每到初一十五便在老师坟前设坛祭奠。他的父亲岳和赞许他,说:“你将因这个时代而大展宏图,也许将为国死难或为忠义而死吧。”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水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为诏救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②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阔,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7.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主于水安病笃A.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B. 故天将降人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D. 休侵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亮 身 率 诸 军 攻 祁 山 戎 陈 整 齐 赏 罚 肃 而 号 令 长 明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10. 街亭之战,蜀国战败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案】7. C 8.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敲而号令长明。 9. 诸葛亮派马谡督率爸军前进(在前面行进),和张邰在衡亭大战。 10. (1)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2)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3)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句意是: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于:介词,在。A.句意:未尝不叹息,对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而痛恨。于:介词,对于;B.句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给某人。于:动词,给;C.句意:曾在自家园子里射箭。于:介词,在;D.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于:介词,从;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时可结合句意以及语法结构来分析。“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戎陈整齐”是述补结构,其后应断开;再结合本句的意思“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可知,断句应为: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敲而号令长明。【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句式以及字词的意思:使:派。督:督促。与:和。于:在。“与郃战于街亭”是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应是“与郃于街亭战”。【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原文“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可知,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这是蜀国战败的一个原因;再根据原文“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阔,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可知,因为诸葛亮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也即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导致蜀国战败;根据“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可知,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也是导致蜀国战败的原因之一。【点睛】【参考译文】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派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魏明帝西迁坐镇长安,命令张郃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诸葛亮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周亚夫破吴孝景三年①,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②轻,难与争锋。愿以梁③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④,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⑤。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⑥,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⑦。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⑧,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却⑨。(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注】①孝景三年:公元前154年。②剽:勇狂。③梁:梁地。④荥阳:现河南郑州荥阳大部分地区。⑤深壁而守:深沟高垒坚守不出。⑥便宜:有利。⑦后食道:后方粮道。⑧后吴奔壁东南陬: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弃来。⑨却:仇怨。1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1)愿以梁委之 委:__________ (2)上许之 许:___________(3)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 东北:________ (4)乃引而去 去:___________12. 请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断三处)吴 兵 乏 粮 饥 数 欲 挑 战 终 不 出。1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2)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14. 选文中的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1 ①. 放弃 ②. 同意,允许 ③. 向东北 ④. 离开 12. 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 13. (1)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前往。(2)在这时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 14. ①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他采用了断绝叛军粮道的计划,成功地平定叛乱可以看出;②刚直不阿,从他设有听从皇帝让他去救梁国的命令可以看出:③果断冷静,从营中有乱,他却处变不惊可以看出。【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1)愿以梁委之: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委:放弃。 (2)上许之:景帝同意这个意见。许:同意,允许。 (3)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东北:向东北。 (4)乃引而去:于是就撤退离去。去:离开。【12题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的能力。此句的意思是“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不出来”。因为“乏粮”,所以“饥”;“数欲挑战”的结果是“终不出”。故应断为“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注意关键词语:(1)日,天天;便宜,有利:往,前往。(2)乃,才;是,正确。【14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中第一段“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分析,周亚夫采用了断绝叛军粮道的计划,成功地平定叛乱可以看出他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根据文中第二段“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分析,他没有听从皇帝让他去救梁国的命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根据第二段“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分析,营中有乱,他却处变不惊,可以看出他的果断冷静。【点睛】参考译文:孝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叛乱。周亚夫以中尉代行太尉之职,领兵向东进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争锋相对。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这个意见。太尉(周亚夫)已经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前往。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不出来。夜里,汉军营中受惊,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过了一会儿,又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角。不久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在这时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而由此梁孝王和太尉有了仇怨。课外阅读昔有二翁,同邑而居。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襄②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句,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有删改)【注】①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冀陕一带。②曩:从前,过去。1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同邑而居 邑:城邑 B. 向吾远游冀、雍 向:从前C. 二翁偕往 偕:一同 D. 越钱塘,绝长江 绝:断绝16.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三处。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胜。17.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吾力尚可,无需相扶。18. 选文中甲翁对登泰山的态度有哪些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5. D 16. 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17. 我的力气还可以,不需要相互搀扶。 18. 转变:由最初担心“恐力不胜”到后来认为乙翁登山的想法“甚善”和坚定信心“无需相扶”。原因:受到了乙翁所举愚公移山例子的激励和自身实践的影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D.此句句意为:渡过钱塘江、长江。绝,横渡,越过。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句意为: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了。“余”指“我”,做主语,其前断开;“然”是连词,表示转折,其前断开;“矣”是语气词,用在句末,跟“了”相同。故应断句为“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注意关键词:尚,还; 相扶,相互搀扶。【18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人物情感变化及理解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文中描写甲翁心理的句子,当乙翁提出去登泰山时,甲翁说“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可见他的畏惧;后来乙翁说了愚公移山的例子,甲翁说“甚善”,并和乙翁一同登泰山,并在登泰山时说“吾力尚可,无需相扶”,可见他信心大增。由此可见他先是畏惧,后是有了信心。从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他态度转变的关键是乙翁举了愚公移山的例子来劝说他,愚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同时登泰山的实践影响了他。【点睛】参考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邑里。乙翁说:“以前我曾去河北、陕西远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有想法和我一起去吗?”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了。"乙翁说:“你的话错了,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这辈人才过六十岁,哪里老呢?”甲翁说:“(你说得)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一同去了,渡过钱塘江、长江,来到了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想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需要相互搀扶。”从太阳出来到傍晚时分,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