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6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浣溪沙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文学家,政治家,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相关介绍 晏殊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相关介绍诗歌朗读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唱新词,旧——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之情。诗歌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 既是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写出了作者慨叹时光的流逝,人世的变更再也无法挽回。诗歌赏析 这个句子运用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伤春怀旧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蕴含美好事物的消逝,常常会伴随着新事物的重现的哲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歌赏析杨慎:“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词品》)沈际飞: “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着诗不得。(《草堂诗余正集》)张宗橚: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 (《词林纪事》)名家点评小园香径独徘徊。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一个“独”字也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诗歌赏析 这首词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伤春怀旧之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蕴含美好事物的消逝,常常会伴随着新事物的重现的哲理。归纳总结采桑子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关介绍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相关介绍诗歌朗读1、本文的诗眼是什么?西湖好2、“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是动态还是静态? 这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诗歌赏析3、“隐隐笙歌处处随”运用什么感官描写? 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诗人泛舟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归纳总结理解性默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淡远的春景的诗句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诗句是:无风水面琉璃滑诗中写船动惊禽,为旅行平添一份兴奋点的诗句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课堂练习相见欢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相关介绍 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时。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相关介绍诗歌朗读诗歌赏析 1、词的上片是通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词的上片是通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诗歌赏析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作者想到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担忧之情。 诗歌赏析3、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原乱,簪缨散”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几时收” 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难以收复的无奈、担忧之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诗歌赏析 本词通过对诗人登楼所见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的愿望,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归纳总结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代表作品有《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等。相关介绍 这首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相关介绍诗歌朗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说说从蓝色的词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常记”词人是在回忆往事。 “沉醉”:大醉。表达了作者心底的欢愉。诗歌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作者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不知归路”写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一是因为酒醉,二是因为流连忘返,陶醉。诗歌赏析“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怎样理解?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藕花深处” 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她的忘情心态。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兴尽晚回舟诗歌赏析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诗歌赏析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诗歌赏析归纳总结 这首词写词人追忆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活动,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