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频考点22 雷雨雷暴-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22 雷雨雷暴-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题技巧】
一、概念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该自然现象主要发生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常出现于春夏两季。它通常伴随着滂沱大雨或冰雹,而在冬季时甚至会随暴风雪而来,因此属强对流天气系统
二、形成原因
1、水汽
要形成雷暴,低层大气中必须有大量的水汽形成于热带海洋或大型湖泊上空的气团。由于下垫面水分蒸发而变得更加潮湿。这些潮湿的大气与周围干燥的大气相比,密度更小。于是气团上升,它包含的水蒸气凝结成云中的小水滴,在凝结过程中,水蒸气释放的潜热让大气升温。使其上升至更高,更冷的位置,导致更多的水蒸气凝结。
2、抬升
当暖气团抬升至大气中较冷的区域时,水汽凝结并释放潜热。冷锋中密度大的冷气团推着暖气团向上运动。如同气团沿着山脉抬升一样,在温暖的地面区域,如城市热岛、水体等,同样能为气团抬升提供热量,但是只有水蒸气凝结时释放的潜热才能维持云的抬升。
3、稳定度
如果周围的大气依旧比抬升的气团冷,这种不稳定的状况会使云继续上升。云在上升过程中释放的潜热,又继续促使云抬升,但是如果周围大气的密度和抬升气团的密度相近,云就会停止上升。
三、影响
1、好处:
带来降水:如果晴天多了就会太干燥,这个时候来电雷暴,就能在短时间内向这里输入大量的水汽,让它能够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
肥沃土壤:给下部的水汽带去被分解好的氮氧,在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结合之后,就能让降水中充满营养物质了,农田接受了这样的水分,当然也就更肥沃了
2、坏处:
①影响飞机通行:雷暴是一种极端危险的天气现象,穿越在云端的飞机如果遇见雷暴是很危险的。因为飞机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金属导电体,很容易就成为雷暴攻击的第一目标。雷暴云中的上升、下降气流对飞行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成熟阶段的雷暴云,最强的上升气流可达到50-60米/秒,同台风不相上下,航空器在雷雨区内飞行,飞机会遇到严重颠簸,使飞行高度在几秒内升降几十米到几百米。严重时,飞行仪表失真,飞机操纵困难甚至失控,是导致飞行事故最危险的天气现象之一]。
②击毁建筑物:高大的建筑物在雷暴天气中很容易被雷击中,由于雷暴中夹带的闪电具有较高的能量,建筑物是很容易被击毁的。所以建议高大的建筑物都应该装上避雷针,免遭雷暴。
③击伤人畜:雷暴带有的高能量是人类和动物都无法承受了,一旦被雷击中,便是非死即伤。
④引发火灾:被雷击中时,一般都带有强大的电流通过,电流积聚后会产生电火花,遇见可燃物便会迅速蔓延形成火灾
【专项突破】
一、单选题
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下图示意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地年均雷暴天数分别可能为( )
A.45天、45天B.45天、55天C.55天、45天D.55天、55天
2.丙地年均雷暴天数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汽含量B.盛行风向C.沿岸寒流D.地形地势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等值距为10,甲地外侧相邻等值线为50,北侧等值线为50,西南侧等值线为60,根据小于小的原则,所以甲地取值范围为40—50,乙地外侧等值线为50,东北侧等值线为50,西南侧等值线为40,根据大于大的,所以乙地取值范围为50—60,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沿岸有寒流流经,寒流对沿岸地区降温作用显著,导致丙地气温较低。根据材料信息“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可知,雷暴发生需要暖湿空气强烈上升,丙地气温较低,不利于暖湿空气上升,不利于雷暴天气较少,C正确;丙地位于沿海地区,水汽含量充足,A错误;盛行风向和地形地势不是影响雷暴天气的主要因素,BD错误。故选C。
【点睛】雷暴是热带和温带地区可见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发生时可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和强降水,例如雨或冰雹。雷暴可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常见的例子是夏季午后,但也可能在冬季随暴风雪发生,被称为雷雪。
雷暴是局地强对流天气,由旺盛的积雨云所引起,伴随强风、强降水和雷电,可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我国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多发。下图为一次典型雷暴天气的云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青藏高原雷暴天气频次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4.雷暴天气难以预报的主要原因是( )
A.破坏力强B.发生频次高C.突发性强D.天气现象罕见
【答案】3.B 4.C
【解析】3.由材料可知,雷暴发生的条件需要充沛的水汽和抬升条件,一般地面的温度需要较高,故应发生在夏季,夏季白天青藏高原温度较高,与周边地区相比同高度大气受地面加热强,形成充足水汽和抬升动力,上升气流显著,大气不稳定,水汽含量高,出现雷暴的频率较高,其它季节出现雷暴的频次较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雷暴是局地强对流天气,因此雷暴天气的范围较小,空间尺度较小,雷暴天气的突发性较强,历时时间较短,C正确; 我国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多发,因此并不罕见,D错误;破坏力强、发生频次高与是否难以预报关系不大,排除AC。故选C。
【点睛】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强对流天气,雷暴一般被分为热雷暴、天气系统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热雷暴是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而形成;天气系统雷暴是由于天气系统能够产生系统性上升运动,在气团不稳定、水汽多的条件下,空气对流发展而形成的雷暴;地形雷暴是暖湿不稳定空气在山地迎风坡被强迫抬升而形成的雷暴。
每次雷暴天气,都会造成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大量航班延误或取消,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低层大气中水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海洋上空含量低于陆地上空②裸地上空含量低于森林上空
③城市中心含量高于周围郊区④存在固、液、气三态的转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6.材料中涉及的雷暴天气现象所在大气层的厚度,在下列各地中最大的是( )
A.广州B.南京C.济南D.北京
7.大型飞机正常航行时所处的大气层( )
A.存在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B.主要组成成分是氮气、氧气和水汽
C.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D.存在对生物具有保护意义的臭氧层
【答案】5.D 6.A 7.D
【解析】5.结合水循环知识,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水面(海洋、地表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且故海洋水汽较陆地上空含量高,①错误;裸地的植被覆盖率低于森林,因此裸地上空水汽含量低于森林上空,②正确;城市中心植被覆盖率低于郊区,故城市中心植物蒸腾进行大气的水汽含量低于周围郊区,③错误;随着气温变化,水存在固、液、气三态的转化,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故选D。
6.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的厚度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随着气温下降而下降。四地中,广州纬度最低,气温最高,大气对流最旺盛,对流层厚度也最大,A正确,排除BCD。故选A。
7.大型飞机正常航行时位于平流层,平流层内具有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对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电离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中间层上方及热层),A错误;主要大气组成成分是氮气、氧气和水汽的大气层是对流层,B错误;平流层因有臭氧吸收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加不断上升,C错误。故选D。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雷暴是一种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可能伴有闪电、强风、降水等现象,按形成时不同的大气和地形条件,雷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下图示意陕西华山和安徽黄山两个站点雷暴逐年发生日数。完成下面小题。
8.黄山站点年均雷暴日数明显多于华山的原因是( )
A.纬度B.地形
C.水源D.植被
9.研究发现,华山与周边站点雷暴日数呈现出向东西两侧递减的趋势,原因是( )
A.受山谷风影响,谷地内部多上升气流
B.受山地阻挡影响,暖湿气流易被抬升
C.受冬夏季风影响,东西两侧降水量大
D.东西两侧为农田,受人类干扰强度大
【答案】8.A 9.B
【解析】8.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雷暴是一种局地性强对流天气,所以雷暴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大气不稳定;南方地区由于纬度低,热量较北方丰富,所以对流运动普遍较北方更强,北方纬度相对高,空气湿度小,所以黄山站点年均雷暴日数明显多于华山的原因是纬度因素,A正确。华山和黄山都属于山地,海拔高,地形差异较小,B错误;雷暴是强对流天气,水源和植被对雷暴的影响小,CD错误。故选A。
9.华山为山地地形,容易形成山谷风,谷地上升气流主要是在夜间发生,夜间热量应该下降,加之容易出现地形逆温,不易出现雷暴天气,A错误。山地对气流运动具有阻碍作用,夏季气温总体较高,且山地容易造成下垫面受热不均,大气不稳定,易形成热雷暴;山地对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起到抬升作用,且该地位于中纬度,在春夏之交,冷暖气流容易在此交汇,暖湿气团被抬升,产生锋雷暴,B正确。山地受地形抬升降水多,应多于同纬度东西两侧,降水量多少主要与雷暴产生的结果有关,而不是形成原因,C错误。人类活动对雷暴产生基本上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属强对流天气系统。
二、综合题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天气是指伴随有雷击、闪电和暴雨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北疆地区位于天山山脉北部,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多沙漠、戈壁,雷暴多发。相关研究显示,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空间分布与地形地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下图示意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分布。近年来,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
(1)指出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2)推测北疆地区雷暴多发的季节,并分析该季节雷暴多发的原因。
(3)简析雷暴天气对北疆地区的主要危害。
【答案】(1)分布不均,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整体上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年均雷暴日数较盆地多;天山周边是雷暴多发区等。
(2)夏季。 原因;夏季,西风携带水汽量大,空气湿度大;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大气层结构不稳定);较为暖湿的西风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暖湿空气在抬升过程中冷凝,释放出潜热,加剧抬升运动等。
(3)雷暴天气过程中产生极大风速,会摧毁建筑物;雷暴天气过程中伴随的强降雨,会造成洪灾;雷暴活动中伴随的强电流、强电磁辐射等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如击毙人畜、引发火灾等。
【分析】本题以北疆地区雷暴日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雷暴天气的影响因素及其危害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北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分布并不均衡,整体上西多东少,天山地区较为集中,雷暴多发,山地年平均雷暴日数较盆地较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分布情况与环境相关性较大。
(2)结合上题可知,雷暴产生属于本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气温高,气压低,空气对流强烈的夏季更容易发生,因此,北疆地区雷暴多发的季节多集中在夏季。夏季时,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因此气温较高,空气对流活动较强;同时,西风带北移影响该区域,西风从大西洋上携带大量水汽,增大空气湿度,遇天山地形阻挡、抬升,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下降,冷凝过程中释放潜热,继续加强了空气对流,加剧空气抬升,使对流进一步加强,形成雷暴天气。
(3)结合所学知识,雷暴天气属于不稳定的强对流天气,气压差大,产生巨大气压梯度力,在产生过程中会产生极大的风速,风力作用会摧毁建筑物,带来风灾;同时空气强烈上升,形成强降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农业发展,同时短时间内强降水有可能会造成洪涝灾害;同时,雷暴活动过程中,由于激发不稳定的能量,有可能伴随着强电流、强电辐射等,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比如击毙人畜,引发火灾,对生产生活危害巨大。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如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
(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引发的地质灾害?
【答案】(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滑坡、崩塌、泥石流。
【分析】本题以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常见天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与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海风型雷暴气团源地是海南岛周围海域。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海南岛雷暴天气北多南少,判断其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是北部高,南部低。气温差异影响,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强,形成雷暴天气多。
(3)夏季,海南岛多雷暴天气,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它往往伴随着阵雨、狂风或冰雹,其形成与气温、空气湿度、地形等要素密切相关,如图示意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
(1)以110°W为界,简述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规律。
(2)图中虚线区域内年均雷暴天数较少,试分析原因。
(3)雷暴天气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请从个人角度说出防御措施。
【答案】(1)110°W以东,大致从南向北减少或从北向南增加;110°W以西,大致从东向西减少或从西向东增加或从内陆向沿海减少或从沿海向内陆增加。
(2)虚线区域北部: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对流弱;虚线区域南部:寒流降温减湿;夏季气候干旱,空气湿度小。
(3)雷暴天不要站在空旷处、高处和大树下;雷暴天不用手机、上网、看电视等;雷暴天减少外出;提高防雷电意识等。
【分析】本题以美国雷暴为材料,涉及雷暴天数分布规律、防灾减灾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应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题意,读图可知:110°W以东,雷暴天数大致从南向北减少或从北向南增加;110°W以西,雷暴天数大致从东向西减少或从西向东增加或从内陆向沿海减少或从沿海向内陆增加。
(2)根据材料,影响雷暴天气的要素有气温、空气湿度、地形等,读图可知,虚线区域位于大陆西岸近海,地形相差不大,从西向东抬升(受地形抬升影响,雷暴天气应较多),而该地实际雷暴天气较少,因此地形暂不考虑,主要考虑因素为气温、空气湿度因素,因此,将该区域分为南部、北部,北部纬度较高,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得出答案:虚线区域北部: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对流弱;南部纬度较低,为地中海气候,得出答案:虚线区域南部:寒流降温减湿;夏季气候干旱,空气湿度小。
(3)根据题意,从“个人角度”考虑,防御措施为:雷暴天不要站在空旷处、高处和大树下;雷暴天不用手机、上网、看电视等;雷暴天减少外出;提高防雷电意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西南部面朝北部湾,北临十万大山,是西南水汽北上进入我国的主要通道。广西防城港市是我国著名的“雨窝”(受地理位置、地形作用和水汽输送等综合因素影响形成的唯一降水中心且频繁发生极端强降水的区域)。防城港市降雨时往往云层较厚,并受近地面水汽输送和水汽变化的影响,云层底部和顶部在夜晚温度变化不一致。大气对流旺盛,夜晚多雷暴,给防城港市带来较大的威胁。下图示意2016—2020年防城港市年均降水的空间分布。
(1)描述防城港市年均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防城港市南部沿海易形成“雨窝”的水汽条件。
(3)请解释防城港市夜晚雷暴发生频率高的原因。
【答案】(1)降水空间分布不均;降水大致自南向北减少;南部沿海降水量最大,北部降水量最少。
(2)水汽来源——地处沿海地区,空气湿润,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丰沛的水汽(或海风从海上带来丰沛的水汽);水汽运动——北部山地阻挡,水汽难以北进;水汽变化——空气湿度大,水汽易凝结。
(3)夜晚云层顶部降温快,底部降温慢;且夜晚云层底部暖湿气流不断被补给,加大了云层底部与顶部的温差;同时,底部水汽在凝结过程中不断放热,云层内对流旺盛,导致夜晚雷暴多发。
【分析】本题以广西防城港市年均降水空间分布为材料,设置3小题,涉及降水的空间分布、水汽条件及雷暴发生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等降水量线分布不均匀,说明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看,等降水量线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减小,说明降水大致自南向北减少;南部沿海地区等降水量线数值较大,表明南部沿海降水量最大,北部地区等降水量线数值小,说明北部降水量最少。
(2)由材料可知,广西防城港市是我国著名的“雨窝”,受地理位置、地形作用和水汽输送等综合因素影响。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汽来源:“广西南部面朝北部湾”的沿海位置决定了其空气湿度较大,当地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风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也是重要因素。 水汽运动:由材料“北临十万大山”可知,北部十万大山的阻挡,使得水汽在此聚集,形成“雨窝”的条件。 水汽变化:受海洋影响,空气湿度大,在持续降温的过程中,水汽容易凝结,有利于降水形成。
(3) 结合材料“云层底部和顶部在夜晚温度变化不一致。大气对流旺盛,夜晚多雷暴”可知,从温差和对流的角度展开分析。夜晚时,云层顶部散热快、降温快,底部因水汽充足且有暖湿气流补给,降温慢,从而加大了云层底部与顶部的温差;同时底部水汽凝结放热给气流抬升提供能量,又加剧了对流,导致雷暴在夜晚多发。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25 霜-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21 季节的判断-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20 季风-2025届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专项突破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