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一章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城镇化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113/0-173908186661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一章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城镇化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113/0-1739081866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一章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城镇化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695113/0-17390818667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一章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城镇化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一章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城镇化,共7页。
学习目标
1.理解城镇化的含义、标志和意义(作用)。
2.结合实例或图表材料,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和区域差异。
4.运用实例和材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说明应对策略。
必备知识梳理
1.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乡村人口向________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__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镇人口________、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________、城镇建设用地规模________。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__________占总人口的比例。
[指点迷津] 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
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比重是一个相对数值,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__________水平。
(5)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________增长。
②提高________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________环境。
④增强区域________和谐。
2.城镇化的推力和拉力
(1)城镇化的拉力主要有:城市__________多、收入____、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城镇化的推力主要有:农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________、生态环境恶化等。
3.世界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世界城镇化表现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________,城镇化水平______。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________得多。城镇化处于________水平。
4.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当城镇________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________。
②主要的城镇环境问题:________污染、水污染、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
①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城市人口________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________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②主要的社会问题:__________、住房紧张等。
(3)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
①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城镇化________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________。
②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__________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③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曾出现过__________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知识体系构建】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镇化
2.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思路
(1)要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3.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典例] [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
A.单核模式发展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D.金字塔式发展
(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解题能力培养]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 (2)
[借题发挥] 城镇化坐标图的判读
判读步骤分析:
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镇化阶段。
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图a和图c,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
[2023·广东卷]如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1~2题。
1.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2.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第48课时 城镇化
必备知识梳理
1.(1)城镇 城镇 (2)增加 上升 扩大 (3)城镇人口 (4)经济发展 (5)①经济 ②资源 ③居住 ④社会
2.(1)就业机会 高 (2)收入低
3.(1)缓慢 加快 上升 (2)早 高 晚 较低
4.水圈 环境污染 新区 交通 (1)①生产 下降 ②大气 垃圾 (2)①规模 规划 ②交通拥堵 (3)①快速 较多 ②经济发展 ③环境污染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
[真题感悟]
[典例] 答案:(1)B (2)A
[变式演练]
1~2.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向阶段Ⅱ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Ⅰ,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故选B。
答案:1.D 2.B
时间
表现
18世纪中叶之前
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很低,增长________
18世纪中叶之后
世界城镇化速度________,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迅速________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镇化
表
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
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
解
联
系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一章乡村和城镇第49课时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一章乡村和城镇第47课时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7城镇化,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