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 (2份,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0 句子翻译(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0 句子翻译(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0句子翻译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0句子翻译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l "_Tc21966" 【课标要求】 PAGEREF _Tc21966 \h 2
\l "_Tc6653" 【主要题型】 PAGEREF _Tc6653 \h 2
\l "_Tc5785" 【命题趋势】 PAGEREF _Tc5785 \h 2
\l "_Tc20604" PAGEREF _Tc20604 \h 2
\l "_Tc12836" 考点 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PAGEREF _Tc12836 \h 3
\l "_Tc17382" PAGEREF _Tc17382 \h 3
\l "_Tc31837" 句子翻译三个小技巧 PAGEREF _Tc31837 \h 3
\l "_Tc5105" 考法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PAGEREF _Tc5105 \h 4
\l "_Tc11193" 考法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PAGEREF _Tc11193 \h 7
\l "_Tc9350" PAGEREF _Tc9350 \h 13
\l "_Tc9884" 知识点一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口诀 PAGEREF _Tc9884 \h 13
\l "_Tc514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PAGEREF _Tc5142 \h 13
\l "_Tc1258" 文言文翻译的口诀 PAGEREF _Tc1258 \h 14
\l "_Tc2395" 知识点二 文言文翻译的特殊句型 PAGEREF _Tc2395 \h 14
\l "_Tc12080" 知识点三 翻译句子的基本步骤 PAGEREF _Tc12080 \h 16
\l "_Tc15465" PAGEREF _Tc15465 \h 16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阅读古代诗文名篇,考查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等。
【考查形式与内容】
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其中,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命题趋势】
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方式和考点是相对稳定的。命题人通常会选择浅易的叙事或史传类文言文,一般不会选择纯粹论说类文本。尽管设题的方式不同,但试题一般都指向对文本理解能力的考查。
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
考点 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三个小技巧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
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要准确把握。
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 “达” “雅”
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考法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2023·四川雅安)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醉翁亭记》有删改)
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案】野花开放,有一股(或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芳,花;发,开放;秀,茂盛;繁阴,浓密的绿阴。
(2023·黑龙江哈尔滨)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穑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
(1)浮光跃金: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这是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2)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023·内蒙古)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案】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像奔腾的骏马。
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湍:湍急;甚:比;若:好像;奔,指飞奔的马。
(2)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2023·青海西宁)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①。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②,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
(节选自赵垣《云阳洞北小港记》)
【注释】①凉樾低荫:树荫低垂,十分凉爽。樾,树荫。②解箨(tuò):脱壳。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
(2)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心乐之 港之上芳树丛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答案】1.(1)穿透 (2)向北 2.B 3.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透。
(2)句意:(我们)从云阳洞口向北走四十步。北:向北。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看到的、听到的景物/结构助词,的;
B.连词,因为/连词,因为;
C.代词,它/助词,表示祈使语气;
D.介词,作为/介词,对、向;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
考法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2023·山东日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蒙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鸟林,围曹仁于南郡。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围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①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
曹公屯皖,大开稻田。蒙曰:“烷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于是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侵展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蒙回寻阳,未期而卢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权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复令蒙讨之。蒙至,诛其首恶,余皆释放,复为平民。
权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憾。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②、夜不能寐。后更增笃,年四十二,卒于内殿。蒙未死时,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敕主者命绝之日皆上还,丧事务约。权闻之,益以悲感。
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图武将而已乎!
(节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四》)
[注]①柴(zhài):用木围护四周,引中为堵塞之意。②咄唶(duōjiè):叹息。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回寻阳,未期而卢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
(2)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
【答案】(1)吕蒙返回寻阳,不到一年,卢陵的贼寇再次作乱,将领们征讨(却)未能抓获。
(2)(孙权)屡次想去探望吕蒙的病情如何,又担心劳烦惊动(吕蒙),(于是)常在墙上凿洞观望吕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重点词:期:满一年;起:作乱;禽:通“擒”,捕捉。
(2)句重点词:数:屡次;颜色:面容、脸色;劳:劳烦;穿:指凿洞;观;观望。
【参考译文】
这一年,吕蒙与周瑜、程普等人一起在乌林的西面大败破曹,将曹仁围困在南郡。周瑜派甘宁前去据守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去包围甘宁,甘宁被围困,形势十分危急,(于是甘宁)派使者向周瑜请求救援。众将军都认为目前兵力不足,没法分兵(去救甘宁)。吕蒙(却)对周瑜、程普说:“留下凌统(在这里守着),我与你们(一起)前往(夷陵),解除围困,(按照现在的)局势应该用不了多少时间,我担保凌统能守此地十天。”(吕蒙)又劝说周瑜派三百人用木头阻塞险道,(这样)在敌人逃跑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他们的马匹。周瑜听从了吕蒙的建议。(吕蒙等)率领大军到达夷陵,当天就开战,杀伤敌人过半。敌人(放弃围城)夜里逃跑,走到用木头阻塞的道路时,骑兵都丢弃马匹徒步逃跑。周瑜紧迫追击,缴获了三百匹马,立即用船把这些马匹运回了东吴。
曹操在皖县驻兵,大力开垦稻田。吕蒙说:“皖县田地肥沃,如果一旦粮食丰收,他们的兵员就会添增,像这样一连几年,曹操的势态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早点除掉他们。”于是孙权亲自征讨皖县,召见各位将领,询问有何计策。吕蒙就推荐甘宁担任升城都督,在前线督率攻城,吕蒙率领精兵紧随其后。凌晨进攻皖县,吕蒙手持鼓槌擂响战鼓,士兵们都踊跃登城,到吃早饭时攻克了城池。吕蒙回到寻阳,不满一年,庐陵的贼寇闹事,诸将领征讨(贼寇)却不能(将他们)擒获。孙权说:“鸷鸟有上百只,不如一只鹗。”(孙权)又命令吕蒙前往征讨。吕蒙到庐陵后,杀死贼寇的首领,将其他的人全部释放,恢复他们平民的身份。
孙权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坚决不接受黄金和钱,孙权不答应。适逢吕蒙发病,当时孙权在公安,(就把吕蒙)接来安置在(自己的)内殿,招募国内有能治好吕蒙疾病的人,赏赐千金。当时有医者用针刺吕蒙,孙权为吕蒙的疼痛而痛苦难过。(孙权)想多去探望吕蒙,又害怕劳烦惊动(他),常在墙上凿洞观望吕蒙。(孙权)看见吕蒙能稍稍吃点东西就高兴,对身边的人有说有笑,否则就叹息不止,晚上睡不着觉。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四十二岁时死在孙权的内殿。吕蒙还没死时,就把孙权赏赐给自己的金银珠宝等赐物全部交付给府库收存,命令主管人员在他死后(将财物)全数上交,丧事务必简办。孙权听说这些,更加悲痛感动。
有评价说:吕蒙勇猛有谋略,知晓军务。起初(他)虽然不计后果肆意杀人,但是终于克制自己,(他)有国士的气量,哪里仅仅只是一个武将而已呢!
(2023·四川绵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壬子,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悉以行营兵数万陈于相州安阳水之南。皇甫遇①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将数千骑前觇②契丹,至邺县,将渡漳水,遇契丹数万,遇等且战且却。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遣矣。乃止,布阵,自午至未,力战百余合,相杀伤甚众。皇甫遇马毙,因步战。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授之,遇乘马复战。久之,稍解,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遇曰:“知敏义士,不可弃也。”与彦超跃马入契丹阵,取知敏而还。俄而契丹继出新兵来战。二将曰:“吾属势不可走,以死报国耳。”日且暮,安阳诸将怪觇兵不还,安审琦曰:“皇甫太师寂无声问,必为虏所困。”语未卒,有一骑白遇等为虏数万所围。审琦即引骑兵出,将救之,张从恩曰:“此言未足信。必若虏众猥至,尽吾军,恐未足以当之,公往何益?”审琦曰:“成败,天也。万一不济,当共受之。坐失皇甫太师,吾属何颜以见天子!”遂逾水而进。契丹望见尘起,即解去。遇等乃得还,与诸将俱归相州,军中皆服二将之勇。契丹亦引军退,其众自相惊曰:“晋军悉至矣。”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皇甫遇:后晋名将,曾任太师;②觇:chān,侦察。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投之,遇乘马复战。
(2)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答案】(1)他的仆人杜知敏把自己骑的马给了他,皇甫遇乘上马再次进行战斗。
(2)当时契丹主正在邯郸,听说后,立即向北遁走,不敢过夜,一直到了鼓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其仆:他的仆人。以:用:投:给。遇:皇甫遇。复:再,又。
(2)重点词语:闻:听说。即时:马上。北:名词作状语,向北。遁:逃跑。至:到。
【参考译文】
壬子(十五日),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将全部行营兵数万列阵在相州安阳水之南。皇甫遇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率领数千骑兵往前方窥测契丹情况,到了邺县,将要渡过漳水,遇上数万契丹兵,皇甫遇等边战边退;到了榆林店后,契丹大队人马来到,皇甫遇与慕容彦超二将谋议说:“我们现在退走,将会死尽无遗了!”便停止退却,布设军阵,从午时到未时,力战百余回合,相互杀伤很多人。皇甫遇的马战死,便舍马进行步战;他的仆人杜知敏把自己骑的马给了他,皇甫遇乘上马再次进行战斗。很长时间之后,危困稍见缓解;寻找杜知敏,已经被契丹擒去,皇甫遇说:“杜知敏是个义士,不能丢弃他。”便与慕容彦超跃马杀入契丹军阵,夺取了杜知敏才回来。不一会儿,契丹又派出新兵来战,二位将领说:“我们这些人已经不能退走,只能以死报国了。”太阳将要落山,拒守在安阳的诸将奇怪前去探测的兵马不见回来,安审琦说:“皇甫太师一点消息也听不到,必定是被北虏所围困。”话还未说完,有一人骑马来报,说皇甫遇等人被北兵数万人包围;安审琦立即引领骑兵出来,将要去救援,张从恩说:“此话未必可信,假如虏兵真的蜂拥而至,即使把我军全部派出,恐怕也不足以迎战,您去了能有什么用?”安审琦说:“成功或者失败,是天意,万一不管事,理当共同承受其后果。假如胡虏不继续向南来侵犯,而把皇甫太师白白丢失了,我们这些人有何面目去见天子!”于是渡过安阳水而向北进军。契丹兵看到烟尘扬起,便马上解围而逃跑。皇甫遇等才得以回来,与诸将一起返归相州,军中都叹服皇甫遇与慕容彦超二将的勇烈。契丹也引兵退归,其兵众自相惊恐地说:“晋军全部过来了!”当时契丹主正在邯郸,听说后,立即向北遁走,不敢过夜,一直到了鼓城。
(2023·四川甘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出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有删改)
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答案】(1)等到学成,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糊涂与平庸了。
(2)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迄:到、等到;亦:也;昏与庸:糊涂和平庸。
(2)恃:依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败:毁。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2023·湖北黄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②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③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④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⑤。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古文观止·屈原列传》)
【注释】①左徒:楚国的官,仅次于最高行政长官令尹。②害:嫉妒。③属(zhǔ):撰写。④伐:夸耀。⑤内:接纳,收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答案】(1)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
(2)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为:制定;莫:没有。
(2)可:可以,能够;信:信任。
【参考译文】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君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上官大夫想夺过来修改,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了屈原。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说:“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知识点一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口诀
【考向分析】
课标在古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于过几年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
【方法提炼】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文言文翻译的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
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
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知识点二 文言文翻译的特殊句型
【考向分析】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的必考知识点,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型,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于后置等特殊句型是句子翻译的常考点,也是易错点。
【方法提炼】
(一)表陈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判断语气,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表疑问句或反问:
1.不亦……乎
用于反问句中变肯定语气,可译为“不是….吗”“难道不是….吗”
2.如(若、奈)…..何
表示征询语气,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可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
3.庸….乎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么”“哪里….呢”。
4.何以(奚、恶、安)…..为,何(奚、恶、安)…..为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用….做什么”“为什么….呢”“要…..干什么呢”。
5.何….之有
以宾语前置的形式(有何…..)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有什么…..呢”
6.得无……邪(乎)
表示推测语气的反问,可译为“该不是….吧”,“莫非……吧”
7.无乃….与(乎)
表示对情况推测的商量语气,可译为“恐怕要….吧”。
8.能无….乎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呢”。
9.岂……哉(也,也哉、乎、欤)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么”“怎么…..呢”。
(三)表选择:
1.与…. 孰……
表示以询问的方式比较人或事的高下得失,可译为“与…..相比,谁更…..”
2.与其….孰若
表示舍前取后的选择,可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3.宁….不….
表示取前舍后得选择,可译为“宁愿….也不……”
4.与….无宁….
表示取前舍后得选择,可译为“与其…..宁可….”“与其…..不如….”
5.宁…..又安(岂)能…..
表示取前舍后得选择,可译为“宁愿….又怎么能….”
知识点三 翻译句子的基本步骤
【方法提炼】
翻译文言句子有七个基本步骤
1.读。反复阅读语句,把握句子基本大意。
2.审。仔细洞察句子中是否含有特殊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意复词),词类活用现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文言固定句型等。
3.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切分。
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运用相关方法把切分的词语对译成现代汉语,遇到拿捏不准的词语,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其意思。
5.连。立足文本,联系语境,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运用相关方法,把上面翻译的词意连缀成现代汉语语句,写在草稿纸上。
6.查。确保连缀成的句子通顺,表意明确完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7.誊。把翻译好的句子誊写在答题卡上。
【注】以上七个步骤,其中前三步可同时进行,第4.5两步是关键,关系着翻译的成败。
(2023·福建厦门·模拟预测)阅读欧阳修相关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乙)
有美堂记(节选) 欧阳修
夫举天下之至美与其乐,有不得兼焉者多矣。若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今其民幸富完①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馀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②之间,可谓盛矣。
故临是邦者,喜占形胜,治③亭榭,相与极游览之娱。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④而尽得之。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
【注释】①富完:富足而完好。②杳霭:云雾缥缈的样子。③治:修筑。④寓目:过目。
1.下列对《采桑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是词牌名,全词语言清新活泼。
B.这首词描写了词人伫立在岸边的所见所闻。
C.作者写景手法细腻,笔下景物动静相随。
D.“西湖好”总领全词,饱含作者的赞美之意。
2.解释乙文中的加点词。
(1)物盛人众 (2)惟金陵、钱塘 (3)环以湖山
3.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B.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C.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D.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4.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与极游览之娱。
(2)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
5.小语默写时总是将“轻舟”的“轻”误写成其它同音字,请你结合词句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帮助她正确理解“轻”的内涵,以避免这个错误。
6.《有美堂记》中写到了哪几种“乐”?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说。
【答案】1.B 2.(1)充足,多,丰富 (2)只 (3)环:环绕 3.D 4.
(1)朋友们就能一边相会,一边游览,一边享受山水的快乐。(2)这就是人们说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这个堂却又兼有钱塘之美的原因啊。 5.
“轻”既指小舟的轻便,又指心情的轻松。表达了作者泛舟颍州西湖时愉悦的心情。示例:“轻”有轻快、轻巧之意,这个字也流露出词人在出游赏景时,内心的愉悦、欣喜之情,所以默写的时候需要根据内容进行判断,不要写成其它同音字了。 6.①百姓生活安定富裕,幸福快乐;②朋友聚会的快乐;③游山玩水的快乐。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B.“词人伫立在岸边的所见所闻”有误,“轻舟短棹西湖好”的意思是: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这首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盛:丰富。
(2)句意:只有“金陵”“钱塘”这两个城市了。惟:只有。
(3)句意:整个城市被环绕在西湖和山林之中。环:环绕。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此句可译为:只有在有美堂上看风景,登高望远,既可以看到山水之美,又可以看到人居物产之盛,可谓尽收眼底啊!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可知,“独所谓有美堂者”句意完整,做整个句子的主语成分;“山水登临之美”和“人物邑居之繁”是并列的短语,共同构成了“有美堂者”的宾语,需要断开以示区分;“一寓目而尽得之”是对前面描述的“山水登临之美”和“人物邑居之繁”的总结和评价,需要断开。古此句可断为: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故选D。
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
(1)相与:一起;游览之娱:享受山水的快乐。
(2)盖:……的原因;斯:这个。
5.本题考查理解词语。
“轻舟短棹西湖好”的意思是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轻舟:轻便的小船。表达了诗人对泛舟游湖的喜爱和愉悦。这个字不仅描绘了轻盈的舟船在湖面上悠然前行的画面,还传递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同时,“轻”字与“短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动态感,仿佛诗人正轻松地划着小船在湖中游玩。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据此回答即可。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关于“物乐”,选段中提到金陵、钱塘两地作为繁华都会,百货聚集,物产丰富,人们生活富裕,享受着各种物质带来的快乐。同时,这两地还有美丽的山水景观,能够让人们欣赏自然之美,这也是一种“物乐”。例如,“金陵兼有天下之美”这句话,就说明了金陵是一个物质丰富的地方,有各种美好的事物可以让人享受。而“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这句话,则强调了钱塘的美不仅仅在于山水之美,也在于其丰富的物质。
其次,关于“人乐”,选段中提到百姓安乐、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等方面。人们习工巧、造华丽府第,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而金陵、钱塘两地交通便利,闽商海贾云集此地,商业繁荣也带来了社会的和谐与欢乐。人们建造亭榭、游山玩水、极尽游览之乐,朋友聚会的快乐,这也是一种“人乐”。例如,“今其民幸富完安乐”这句话,就强调了百姓生活的富足和安乐。而“治亭榭”、“相与极游览之娱”等描述,则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娱乐的追求和享受。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乙文:
天底下山水的秀美与人们能从中得到的快乐往往是不能两全的。如果既要在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集市,又要有山水秀美的地方,能给有钱的人娱乐,我看只有“金陵”“钱塘”这两个城市了。现在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富裕安好,幸福快乐。又多熟悉工艺技巧,城市中的屋宇非常漂亮。这样的房屋约有十万多座。整个城市环绕在西湖和山林之中,非常好看。在大江的码头上云集有福建来的很多艘商船,这些商船极其忙碌地进进出出于钱塘江辽阔浩渺的烟波里,这是繁盛啊。
到这个地方来的人,大家都要寻找个好的地方,筑起了亭台和水榭,朋友们就能一边相会,一边游览,一边享受山水的快乐。只有在有美堂上看风景,登高望远,既可以看到山水之美,又可以看到人居物产之盛,可谓尽收眼底啊!这就是人们说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这个堂却又兼有钱塘之美的原因啊。
(2023·安徽池州·模拟预测)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①,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②,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节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畋:打猎。②废万机:停下各类繁杂政务。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2)王之蔽甚矣 蔽:
(3)陈禽于旌门 陈:
(4)高祖顾谓群臣曰 顾:
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9.根据【甲】【乙】两文,比较邹忌和苏世长两人性格的异同。
【答案】7. 确实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陈列 回头看 8.(1)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来齐国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2)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足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足一片忠心呀! 9.同:两人都忠君爱国。异: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劝谏;苏世长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气过人。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诚:确实;
(2)句意: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3)句意:(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陈:陈列;
(4)句意:高祖回头看问众位大臣说。顾:回头看。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朝:朝拜;所谓:所说的;战胜:取得胜利;其中“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为部分倒装(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皆于齐朝。此所谓于朝廷战胜。翻译时需调整语序;
(2)私:个人;计:考虑;狂:狂妄,发狂;国:国家;忠:忠心。
9.本题考查比较人物形象。
结合甲文中句子“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由自身经历,委婉地向齐王进谏,可见他很有自知之明,对齐王很忠心;
结合乙文句子“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可知,苏世长回答皇帝的问题时,非常耿直,毫不畏惧,可见他是个性耿直,敢于直谏,对国君忠心,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乙】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后来苏世长跟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回头看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停下各类繁杂政务,参加围猎,收获不够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狂了吗?”苏世长回答说:“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那么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023·云南玉溪·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凿壁偷光》)
【注】①大姓:大户。②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3)邻居有烛而不逮 不逮:
(4)资给以书 资: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12.【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同为“勤学”,但又各有不同,请说说它们的异同。
1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段选文的感受。
【答案】10.(1)背着 (2)同“披”,穿着 (3)指烛光透不过来 (4)借给 11.(1)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2)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求报酬。 12.相同处:两个人都是克服了生活困难,专心致志地学习。不同处:宋濂不羡慕别人吃穿奢华,一心学习;匡衡凿壁偷光,作佣借书。 13.示例一: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他们都能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学习条件,多读书,读好书,追求丰富的知识。
示例二: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刻苦勤奋、博览群书、虚心请教。(意对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负:背着;
(2)句意: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被:同“披”,穿着;
(3)句意:邻居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 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
(4)句意:就把书借给他读。 资:借给。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在这里指旧棉袍;敝衣:破衣服;略无:毫无;
(2)佣:做雇工;偿:报酬。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结合甲文中句子“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我”当时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事务多;结合乙文中句子“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年纪大。
两文的主人公同为“勤学”,但又各有不同,请说说它们的异同。
相同处:两个人都是克服了生活困难,专心致志地学习。不同处:宋濂不羡慕别人吃穿奢华,一心学习;匡衡凿壁偷光,作佣借书。
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结合阅读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甲】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乙】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钱买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映着(借来的)烛光读书。同乡的文不识,家里是大户人家,富有且家中有很多书。匡衡于是给他家做佣人,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这样,匡衡说:“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赞叹不已,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023·山东滨州·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包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①饼市中,而舍②县之大家③。大家惟吴氏最柔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④,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词。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选自明代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鬻(yù):卖,②舍:租房子,寄居。③大家:世家望族,这里指有钱人家。④嬉敖:嬉戏玩耍。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 (2)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 )
(3)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 (4)时吴氏家延师儒( )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其父独不肯/其真无马邪
D.足肤皱裂而不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17.结合两文段中宋濂和詹鼎的求学经历,谈谈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14. 周到 破旧 改变 邀请 15.D 16.(1)抄完后,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2)老师离开,詹鼎于是就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17.在贫困家境等艰苦条件下,不畏艰难,刻苦勤奋;尊敬老师,谦虚好学;不慕富贵,刻苦学习。能结合文本,谈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至:周到;
(2)句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敝:破旧;
(3)句意: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能改变,就让他读书。夺:改变;
(4)句意: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延:邀请。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代词,代指詹鼎;
B.介词,把/连词,因为;
C.代词,他的/副词,难道;
D.都是连词表转折,但;
故选D。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
(1)录,抄写;毕,完毕,结束;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2)去:离开;遂:于是、就。
1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结合【甲】“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和【乙】“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等内容可知,宋濂和詹鼎家境都很贫寒,但二人均能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最终有所成就。这启示我们:学习生活中无论外在条件有多匮乏,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坚持不懈、用心去学、勤奋好学,最终都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詹鼎,字国器。台湾宁海人。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氏家中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说:“我们本来就是做小生意的人,生了儿子就能够从事这行职业,我的职业不会后继无人就足够了,为什么要跟着读书人呢?”然而詹鼎每节课都认真学习,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能改变,就让他读书。一年之后,詹鼎把他的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氏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学习。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没有人能和詹鼎交谈,他们的老师离开了,于是詹鼎被聘请为吴氏子弟的老师。
(2023·陕西咸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陟罚臧否
(2)不宜偏私
(3)必能裨补阙漏
(4)立闻亮卒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亮之为政 无丝竹之乱耳
D.发病而死 为人谋而不忠乎
2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21.【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18.①提拔,晋升。②应该。③缺失。④听说。 19.C 20.①)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②你们怎么可以不倾慕并赶上他呢? 2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为:奖惩功过,好坏。陟:提拔,晋升。
(2)句意为:不应该有所不同。宜:应该。
(3)句意为: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阙:缺失。
(4)句意为: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闻:听说。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来/介词,凭借;
B.……的人/……的原因;
C.都是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C。
20.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是以,因此;遗,给,赠与。
(2)句中重点词有:岂,怎么。企慕,倾慕。及,赶上。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找到原文相关语句。
甲文中,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指奖惩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乙文中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讲了诸葛亮的故事,并说他处事公正,并不因亲疏而区别对待。用原文回答,即“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点睛】参考译文:
【甲】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乙】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也是坦荡无私,公正无偏。他曾经上表皇帝,把廖立、李严两位大臣贬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着说道‘我要一辈子呆在南中边地了。’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居然发病死了。因此史官陈寿说,‘诸葛亮治理国家,诚心而公正,对国家忠心并有贡献的,就是仇人也奖赏,对触犯国法,不好好工作的,就是亲人也要处罚’.爱卿,你们怎么可以不钦慕并赶上他呢。”
(2023·陕西咸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节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无从致书以观( ) (2)益慕圣贤之道( )
(3)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4)主人怪( )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以书映光而读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烛而不逮B.择其善者而从之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5.【甲】【乙】两文都刻画了一个勤奋好学的人物形象,请概括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相同点。
【答案】22. 得到 更加 报酬 认为……奇怪 23.B 24.(1)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2)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5.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2)句意为: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益:更加;
(3)句意为: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偿:报酬;
(4)句意为: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怪:认为……奇怪。
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而,连词,表示顺承。
A.连词,表示转折;
B.连词,表示顺承;
C.连词,表示转折;
D.连词,表示转折;
故选B。
2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假,借;余,我。
(2)句重点词语:乃,于是,就;穿壁,在墙上凿洞;映,照着;而,表示顺承。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中可看出主人公借书、抄书,环境艰苦,但依然坚持不懈;从“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等可以看出请教老师时态度恭敬,因此得到了帮助;最终“获有所闻”,成就学业。乙文中匡衡家庭贫困,没有蜡烛照明,为了学习凿壁偷光,还给人作佣工,不要报酬,只求读书,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主人,匡衡因此得到帮助,终成学业。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个主人公均因家贫,致使读书条件不好,但刻苦学习,仍旧通过各种努力,创造读书求学的机会,最终都成就了学业。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却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都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资助给他读,最终他成了大学问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4 句子排序与衔接(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4句子排序与衔接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4句子排序与衔接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15 句子翻译题(讲练)-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高频考点讲与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考点15句子翻译题原卷版docx、考点15句子翻译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专题05句子的连贯(测试)(原卷版+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段综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