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2份,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原卷版).docx
    • 解析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解析版).docx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原卷版)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原卷版)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原卷版)第3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解析版)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解析版)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 人物形象探究(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人物形象探究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13人物形象探究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TOC \ "1-3" \h \u \l "_Tc21764" PAGEREF _Tc21764 \h 2
    \l "_Tc29168" 【课标要求】 PAGEREF _Tc29168 \h 2
    \l "_Tc12036" 【考点解读】 PAGEREF _Tc12036 \h 2
    \l "_Tc17265" 【命题趋势】 PAGEREF _Tc17265 \h 2
    \l "_Tc19875" PAGEREF _Tc19875 \h 2
    \l "_Tc6483" 考点 人物形象探究 PAGEREF _Tc6483 \h 3
    \l "_Tc30045" PAGEREF _Tc30045 \h 3
    \l "_Tc27164" 考法一 人物形象理解 PAGEREF _Tc27164 \h 3
    \l "_Tc24250" 考法二 人物情感分析 PAGEREF _Tc24250 \h 7
    \l "_Tc1" PAGEREF _Tc1 \h 12
    \l "_Tc30646" 知识点一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PAGEREF _Tc30646 \h 12
    \l "_Tc13092" 人物形象概况常用词语 PAGEREF _Tc13092 \h 13
    \l "_Tc14755" 知识点二 探究情感与主旨 PAGEREF _Tc14755 \h 14
    \l "_Tc23168" 情感主旨类题目解题技巧 PAGEREF _Tc23168 \h 14
    \l "_Tc32464" PAGEREF _Tc32464 \h 15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阅读古代诗文名篇,考查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等。
    【考点解读】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要紧扣题目要求,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层次,即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
    主要考查点有:人物形象分析概况,人物情感分析,主旨探究。
    【命题趋势】
    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方式和考点是相对稳定的。命题人通常会选择浅易的叙事或史传类文言文,一般不会选择纯粹论说类文本。尽管设题的方式不同,但试题一般都指向对文本理解能力的考查。
    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
    考点 人物形象探究
    考法一 人物形象理解
    (2023·四川巴中)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①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②。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③厚衣并束之日暴④,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⑤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钱汤镬⑥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栘(yí)中监:汉初官名。②取当:取得相当的补偿。③旃(zhān):同“毡”。④暴(pù):晒,后作“曝”。⑤由:同“犹”,像。⑥斧钺(yuè)汤镬(huò):指汉代两种残酷的刑罚。斧钺,以大斧砍。汤镬,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镬中烹。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愚公和苏武在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答案】同:不怕困难,意志坚毅顽强,有恒心。
    异:愚公有造福子孙的宏愿,有远见卓识。苏武是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结合“‘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为移走两座大山,率领子孙,无惧寒暑,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乙文叙述了苏武宁死不屈终不投降的故事。结合“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武留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的内容可知,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利诱,拒不投降,十多年坚守节义和爱国忠国之心综上分析可知,他们都是无畏困难、坚毅顽强的人。不同点在于愚公是有造福子孙的宏愿与远见卓识的人,而苏武是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们的身份不一样。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智慧的长者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任命苏武为举中监,派他出使匈奴。当时匈奴派到汉朝的使者有很多都归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以便取得相当的补偿。单于派显贵大臣归降的汉人卫律劝说苏武,苏武不答应。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重要的官职(来诱惑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停止供给苏武饮食,很多天苏武都不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给他穿上用毡制成的厚毛衣服并且把他捆起来在太阳下面暴晒,苏武的意志更加坚定,始终不肯屈服。(他)说:“臣子为君主效劳,就像儿子为父亲效劳。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被大斧砍死,被放在沸水的大锅里烹死也无所畏惧,高官显爵也不以为荣。”匈奴也因此而敬重苏武。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来。”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
    (2023·湖北恩施)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 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事先。④画:谋划,筹划。⑤拊:抚摸。
    【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两处均以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甲乙两文的结尾均为“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是侧面描写。
    根据甲内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是因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惊人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让鲁肃大加赞赏,于是“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结尾“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根据“因为肃画五策”“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可知,是因为吕蒙给鲁肃谋划了五条对付关羽的计策,让鲁肃大加赞赏。“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同样从侧面突出了吕蒙开始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劝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考法二 人物情感分析
    (2023·湖北十堰)阅读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
    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两文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小石潭记》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
    结合“如鸣珮环,心乐之”、“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结合《钴鉧潭西小丘记》“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的意思“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分析可知,可见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合“‘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分析可知,文中“弃地”小丘的际遇暗示当时作者人生际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据此可知,《钴鉧潭西小丘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2023·湖南湘潭)阅读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④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泰、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④鸾:凤凰一类的鸟。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请说说甲乙两段选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两文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甲文还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通过对山水之美的生动描绘,从而引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的感受,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表现了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展现了神女峰纤丽奇峭的美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
    据此表达甲乙两段选所表达情感的异同即可。
    【点睛】【甲】参考译文;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参考译文: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拜谒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2023·浙江金华)完成下面的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甲]
    答黄鲁直①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②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③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④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⑤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⑥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⑦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元丰元年初,北京国子监教授黄鲁直致信被贬徐州的苏轼,并附《古风》二首。苏轼次韵奉和,并回了这封信。黄鲁直,即黄庭坚。②〔孙莘老〕苏轼的朋友。下文的李公择,也是。③〔即〕靠近,这里是结交的意思。④〔君子〕指当时的权贵。⑤〔阔疏〕疏远。⑥〔辱〕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屈辱了。⑦〔审〕详知。
    [乙]
    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①
    黄鲁直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②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③,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④。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选自《黄庭坚诗集注》)
    【注释】①这是甲文所述《古风》二首之一。②〔桃李〕喻指当时的权贵。下文“桃李终不言”,意思是苏轼受到当时权贵的嫉恨、排斥。③〔孤芳忌皎洁〕孤芳因皎洁而受到妒忌。④〔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梅子自古为有用之材,用以喻人,指人才应该成为国之栋梁。
    1.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2.苏轼在甲文中说“喜愧之怀,殆不可胜”,请说说他“喜愧”的原因。
    【答案】1.使用敬辞 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互相欣赏与敬重。 2.苏轼早先读黄鲁直诗文,就想与他交往,收到鲁直来信,喜不自胜。鲁直在信中对苏轼十分恭敬,苏轼觉得很惭愧。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可见苏轼对黄庭坚的欣赏与敬重。“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意思是江梅长有美好的果实,生长在桃李滋生的场地。黄庭坚以“江梅”喻苏轼,同样表现了他对苏轼的欣赏与敬重。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写苏轼早先读黄鲁直诗文,就想与他交往;“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写苏轼收到鲁直来信,喜不自胜;黄庭坚给苏轼的书信“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让苏轼觉得很惭愧。
    【点睛】参考译文:
    苏轼这里再次叩头拜见黄鲁直教授。我第一次欣赏您的诗文,是在孙莘老家,当时不觉耸肩惊讶,认为这不是当代人能够写出来的文章。孙莘老说:“这个人,了解他的人还不多,你可以给他宣扬一下。”我笑着回答:“这人必定如纯金美玉一般,就算他不去接触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哪里用我去宣扬呢?”看他的文章来揣度他的为人,必定是看轻身外之物,注重自身品德之人,如今正直的君子没有不被争相起用的。这以后我与李公择在济南相会,见到了更多您的诗文,对您的为人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知道您风度超然脱俗,与众不同,且品格超拔,不受世俗的羁绊,不是得不到当今君子的赏识,也不像我这样放浪形骸,与世俗格格不入,交不到好的朋友。今日看到您的书信,礼数甚是恭敬,态度极是谦卑,好像是见到了一个让您害怕的人,这又何必呢?我一直想以书信与您结交,却害怕唐突,不料得到您的书信,欣喜之余不禁有些惭愧。只因自从入夏以来,家人不断有人生病卧床,断断续续直到如今,所以回信很是缓慢,希望您不要介意。您寄来的《古风》两首诗,以物寄托深意,真是具备古代诗人的风格,而我并不是您所推崇备至的人。我也作了次韵诗寄给您,见笑见笑。秋天的暑气还很重,不知您的生活如何?没有机会见面,希望您保重身体,善自珍重。
    知识点一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考向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方法提炼】
    1.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角度
    (1)从分析正面描写入手。
    ①分析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如《陈涉世家》中陈胜所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语言可看出陈胜是一位胸怀大志,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农民起义领袖。
    ②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有时语言可以刻意去伪装,但行为、动作却很容易暴露自身的特点,而且往往表现在细节上。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一语句写出了宋濂小时候嗜学、勤学、苦学的品质。
    ③关注人物心理。人物的心理会烙上个人精神品格的印记。
    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写出了作者身处逆境旷达的胸怀。
    ④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人物的神态(表情)是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
    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的神态由开始的“不悦”到“怫然怒”,再至“色挠”,形象地写出了秦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2)从分析侧面描写入手。
    人物的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或人物,或者通过描写他在周围事物中所产生的反响,从侧面间接地表现该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具体答题步骤
    (1)认真看清题目,带着问题通读文本,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语言、行动等)。
    (2)准确理解文意,将人物描写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文,进行概括和归纳。
    (3)在描述人物性格特征时,一般用二至三个词语来形容,尽量用四字词语。
    如:信守诺言、虚心好学、机智勇敢、治学严谨、宽厚待人、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知错就改、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豁达乐观、实事求是……
    【知识梳理】
    人物形象概况常用词语
    【为人】为人宽厚、谦逊大度、豁达大度、胸襟宽广、慷慨大度、宽容大度、宽容礼让、不计前嫌、委曲求全、心胸开阔、以德报怨、诚实正直、为人诚信、深明大义、敢于担当、高度责任感、机智聪明、自我反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寡言沉稳、能言善辩、不拘小节、随性率真、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不慕功名、淡泊钱财、生活节俭
    【为官】刚正不阿、守正不阿、正直刚毅、不徇私情、廉洁守法、廉洁奉公、不畏权贵、性格耿直、忠心耿耿、廉洁自律、不惧权势忠君爱国、尽忠职守、公私分明、公而忘私、执法公正、为官清廉、公正严明、正直无私、亲政奉公、为官清正、清廉不贪 、不谋私利为民作主、亲政为民、爱民如子、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爱护百姓、关心百姓疾苦、为百姓着想、体恤民情、关心百姓任人唯贤、察人准确、明察秋毫、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顾全大局、勇于担责、足智多谋、治理有方、具有政治远见
    【为臣】善于劝谏、勇于直言、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待人】平等真诚、互相尊重、舍己为人、慷慨待客、虚心听取他人建议
    【为父】教子有方
    【为友】直言规劝、真诚相待、坦诚待人
    【为子】富有孝心
    【求学】不耻下问、聪慧好学、虚心求教、善于反思、勤奋好学
    【为文】才思敏捷、文采过人、富有才华、博学多才
    【处事】深谋远虑、当机立断、处事果断、处变不惊、考虑周全、思维僵化、随机应变
    【缺点】自私自利、贪生怕死、丧失气节、随时逢迎、丢失自我。
    知识点二 探究情感与主旨
    【考向分析】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的必考知识点,情感与主旨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型。常见题型有: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中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作者为什么会……(激动、忧愤等)?阅读第X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赞扬/否定。
    【方法提炼】
    情感主旨类题目解题技巧
    一、借“题”解“文”。
    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文章中大多会有对人物、景物、事件的评价,对人物、事物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评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马说》原文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本题表面上看是分析标点符号变化而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议论抒情句对文章主旨或作者写作意图进行探究。这样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的能力。
    二、筛选法。
    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有时候答案并没有体现在整篇文言文中,而是在某个片断中。这就要求我们答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后,结合题干局部探究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
    主要步骤:首先找准与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其次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直揣摩上下文意就能把握文章主旨。
    三、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句子,这样可以快速的答题。
    四、结合写景句和写作背景分析。
    文言文的写景句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文章后的写作背景往往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从写景句中体悟作者情感;“知人论世”,挖掘文章主旨。
    【答题要领】
    1.理清对象、了解情节、圈划(描写、议论)句子。
    2.重视文中描写人物(形象)言行的句子,弄明白他(它)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结果怎么样。
    3.不要就事论事,应从个案中归纳出普遍性的道理。(一个人、一件事要上升到所有人、所有事 。如是物要上升到人。)
    4.本着一个人物一个角度,多个人物多个角度,主要人物主要角度的原则,进行主旨理解,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作为答案。
    (2023·浙江舟山·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寄晏尚书①
    又郡之山川,接于新定,谁谓幽遐,满目奇胜。衢歙二水,合于城隅,一浊一清,如济如河。百里而东,遂为浙江。渔钓相望,凫鹜交下。有严子陵之钓石②,方干③之隐茅。又群峰四来,翠 盈轩窗。白云徘徊,终日不去。岩泉一支,潺漫斋中,春之昼,秋之夕,既清且幽,大得隐者之乐。
    惟恐逢恩,一日移去。且有章、阮④二从事,俱富文能琴,夙宵为会,迭唱交和,忘其形体。郑声⑤之娱,斯实未暇,往往林僧野客,惠然投诗。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于君亲之恩知己之赐宜何报焉?今有郡斋歌诗一轴拜献,庶明前言之不诬尔。
    (选自《范仲淹全集》,有删减)
    【注释】①本文是范仲淹谪守睦州(今属浙江桐庐)期间所写。晏尚书,即晏殊,对范仲淹有举荐之恩。②严子陵之钓石:相传东汉隐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地。③方干:唐代诗人。④章、阮:即章岷、阮逸,二人是范仲淹在睦州的僚属。⑤郑声:与雅乐相对,如民间音乐。
    材料二:
    1.材料一中范仲淹向晏殊描绘了睦州优美的山水风光。请你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欣赏山水景色,体悟作者情感。
    ①骈散结合 ②画面的光线与色彩 ③丰富的声音
    2.古文中的许多虚词,它们有丰富的意义和不同的作用。请联系材料一,体会下面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
    3.范仲淹览景遣情,寄之诗歌。材料二中的哪一首诗歌与材料一创作于同一时期?请结合诗文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推测。
    【答案】1.示例:骈散结合,使文章整齐匀称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群峰四来,翠盈轩窗。白云徘徊,终日不去”以整齐的句式铺排了绮丽秀美的山水风光,表现了陶冶其间的愉悦、欢快之意。 2.“其”语气词,表强调。在这个郡的乐趣,竟然如此之多!范仲淹被贬到睦州,但当地山光水色秀丽灵韵,文化古迹点缀其间,他从容悠闲地徜徉在山水间,唱和诗文,不亦乐乎。他不在意个人得失,把贬谪睦州看作皇帝对年老重臣的一种特殊恩赐,且始终有一颗审美的慧心,可见其面对逆境时的豁达胸怀。 3.我认为是《游乌龙山寺》。诗歌中范仲淹陶醉于白云、青山、奇花灵草之间,导致出山迟,“信是栖真地”,认为此地确实是栖息的好地方,可见他乐山好水以及从容悠闲的心态,潇洒乐观的生活态度,《寄晏尚书》同样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山水,表达了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心境相近。《瀑布》中范仲淹借瀑布的“孤直”和水色的清澈,以及瀑布似与“蛟龙”争斗的声态,警示自己要永葆清正廉洁、忠诚正直的节操,在诗歌内容和情感上与《寄晏尚书》并不相同。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赏析。结合文章内容,从备选赏析角度任选其一进行分析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又群峰四来,翠盈轩窗。白云徘徊,终日不去”,高峻连绵的山峰,苍翠的植物与终日缭绕的白云相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翁郁茂盛、生机盎然的画面,表现了陶冶其间的愉悦、欢快之意。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和作用分析。
    “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意思是:在这个郡的乐趣,竟然如此之多!“其”为语气助词,表强调。结合注释可知,本文是范仲淹谪守睦州(今属浙江桐庐)期间所写。由“有严子陵之钓石,方干之隐茅。又群峰四来,翠盈轩窗。白云徘徊,终日不去。岩泉一支,潺漫斋中,春之昼,秋之夕,既清且幽,大得隐者之乐”“且有章、阮二从事,俱富文能琴,夙宵为会,迭唱交和,忘其形体。郑声之娱,斯实未暇,往往林僧野客,惠然投诗。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可知,范仲淹被贬到睦州,但当地山光水色秀丽灵韵,文化古迹点缀其间,他从容悠闲地徜徉在山水间,唱和诗文,不亦乐乎。他不在意个人得失,把贬谪睦州看作皇帝对年老重臣的一种特殊恩赐,且始终有一颗审美的慧心,可见其面对逆境时的豁达胸怀。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阅读材料一可知,《寄晏尚书》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山水,表达了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瀑布》是范仲淹在庐州欣赏庐山瀑布时所作。大意:瀑布与平常的溪流不同,它是从大山高处倾泻而下,卓尔不群。从大山高处倾泻而下的时候何等气势,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能保持自己的清直不污。那气势仿佛蛟龙恶斗,发出的隆隆的粗响声好似下冰雹。晚间瀑布飞流直下与晚霞流云相接的辽阔壮观景象,真是如诗如歌,自然如画。《瀑布》中范仲淹借瀑布的“孤直”和水色的清澈,以及瀑布似与“蛟龙”争斗的声态,警示自己要永葆清正廉洁、忠诚正直的节操。
    《游乌龙山寺》通过描绘山寺的景色和自然元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描绘了山峰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无穷的力量。其次,诗中的“万事不到处,白云无尽时”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意境。白云象征着无尽的时间和无限的可能性,而“万事不到处”则暗示了人生中的种种困扰和烦恼并不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应该超越这些琐事,追求更高的境界。诗中的“异花啼鸟乐,灵草隐人知”描绘了山寺中的异花和鸟儿的欢乐,以及灵草的神秘。这些景象传达了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氛围,也暗示了山寺的独特之处和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诗中的“信是栖真地,林僧半雪眉”表达了作者对山寺的认同和敬重。这里的“栖真地”指的是修行的地方,而“林僧半雪眉”则描绘了山寺中的僧人,给人一种清净和超脱尘世的感觉。表现出诗人乐山好水以及从容悠闲的心态,潇洒乐观的生活态度;
    据此可知,材料二中的《游乌龙山寺》与材料一创作于同一时期。
    【点睛】参考译文:
    睦州的山川,与新定相连接。谁能想到遥远之处,满眼都是奇妙的胜境。衢水和歙水两条河,在城郊汇合,一条浑浊一条清澈,像济水像黄河。向东流了一百多里,就是浙江。鱼儿和钓者众多,水鸟聚焦。有严子陵的钓石,方干隐居的茅屋。四面山峰簇拥,满窗翠色。白云浮动,整日在天上。一条从山泉中发源的小溪,在斋旁流过。春天的白日,秋天的傍晚,既清和又幽静,这真是隐者的乐趣啊。
    唯恐碰到皇上降恩,有一天离开。并且有章岷、阮逸两位同事,都擅长为文弹琴,经常通宵与他们诗文唱和,乐趣无穷。沉醉于民俗音乐,这实在是没有空闲的时候呀。常常有山林中的僧人和客人,欣喜地前来向我投诗。在这个郡的乐趣,竟然如此之多!对于君王、亲人,知己朋友的恩情,应该怎么回报呢?如今有一轴郡斋歌诗献给你们,希望表明之前我说的确实不假。
    (2023·福建厦门·模拟预测)阅读欧阳修相关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诗歌、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乙)
    有美堂记(节选) 欧阳修
    夫举天下之至美与其乐,有不得兼焉者多矣。若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今其民幸富完①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馀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②之间,可谓盛矣。
    故临是邦者,喜占形胜,治③亭榭,相与极游览之娱。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④而尽得之。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
    【注释】①富完:富足而完好。②杳霭:云雾缥缈的样子。③治:修筑。④寓目:过目。
    4.下列对《采桑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是词牌名,全词语言清新活泼。
    B.这首词描写了词人伫立在岸边的所见所闻。
    C.作者写景手法细腻,笔下景物动静相随。
    D.“西湖好”总领全词,饱含作者的赞美之意。
    5.解释乙文中的加点词。
    (1)物盛人众 (2)惟金陵、钱塘 (3)环以湖山
    6.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B.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C.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D.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7.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与极游览之娱。
    (2)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
    8.小语默写时总是将“轻舟”的“轻”误写成其它同音字,请你结合词句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帮助她正确理解“轻”的内涵,以避免这个错误。
    9.《有美堂记》中写到了哪几种“乐”?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说。
    【答案】4.B 5.(1)充足,多,丰富 (2)只 (3)环:环绕 6.D 7.
    (1)朋友们就能一边相会,一边游览,一边享受山水的快乐。(2)这就是人们说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这个堂却又兼有钱塘之美的原因啊。 8.“轻”既指小舟的轻便,又指心情的轻松。表达了作者泛舟颍州西湖时愉悦的心情。示例:“轻”有轻快、轻巧之意,这个字也流露出词人在出游赏景时,内心的愉悦、欣喜之情,所以默写的时候需要根据内容进行判断,不要写成其它同音字了。 9.①百姓生活安定富裕,幸福快乐;②朋友聚会的快乐;③游山玩水的快乐。
    【解析】4.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B.“词人伫立在岸边的所见所闻”有误,“轻舟短棹西湖好”的意思是: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这首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盛:丰富。
    (2)句意:只有“金陵”“钱塘”这两个城市了。惟:只有。
    (3)句意:整个城市被环绕在西湖和山林之中。环:环绕。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此句可译为:只有在有美堂上看风景,登高望远,既可以看到山水之美,又可以看到人居物产之盛,可谓尽收眼底啊!根据句子结构分析可知,“独所谓有美堂者”句意完整,做整个句子的主语成分;“山水登临之美”和“人物邑居之繁”是并列的短语,共同构成了“有美堂者”的宾语,需要断开以示区分;“一寓目而尽得之”是对前面描述的“山水登临之美”和“人物邑居之繁”的总结和评价,需要断开。古此句可断为: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故选D。
    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
    (1)相与:一起;游览之娱:享受山水的快乐。
    (2)盖:……的原因;斯:这个。
    8.本题考查理解词语。
    “轻舟短棹西湖好”的意思是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轻舟:轻便的小船。表达了诗人对泛舟游湖的喜爱和愉悦。这个字不仅描绘了轻盈的舟船在湖面上悠然前行的画面,还传递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同时,“轻”字与“短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动态感,仿佛诗人正轻松地划着小船在湖中游玩。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据此回答即可。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关于“物乐”,选段中提到金陵、钱塘两地作为繁华都会,百货聚集,物产丰富,人们生活富裕,享受着各种物质带来的快乐。同时,这两地还有美丽的山水景观,能够让人们欣赏自然之美,这也是一种“物乐”。例如,“金陵兼有天下之美”这句话,就说明了金陵是一个物质丰富的地方,有各种美好的事物可以让人享受。而“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这句话,则强调了钱塘的美不仅仅在于山水之美,也在于其丰富的物质。
    其次,关于“人乐”,选段中提到百姓安乐、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等方面。人们习工巧、造华丽府第,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而金陵、钱塘两地交通便利,闽商海贾云集此地,商业繁荣也带来了社会的和谐与欢乐。人们建造亭榭、游山玩水、极尽游览之乐,朋友聚会的快乐,这也是一种“人乐”。例如,“今其民幸富完安乐”这句话,就强调了百姓生活的富足和安乐。而“治亭榭”、“相与极游览之娱”等描述,则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娱乐的追求和享受。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乙文:
    天底下山水的秀美与人们能从中得到的快乐往往是不能两全的。如果既要在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集市,又要有山水秀美的地方,能给有钱的人娱乐,我看只有“金陵”“钱塘”这两个城市了。现在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富裕安好,幸福快乐。又多熟悉工艺技巧,城市中的屋宇非常漂亮。这样的房屋约有十万多座。整个城市环绕在西湖和山林之中,非常好看。在大江的码头上云集有福建来的很多艘商船,这些商船极其忙碌地进进出出于钱塘江辽阔浩渺的烟波里,这是繁盛啊。
    到这个地方来的人,大家都要寻找个好的地方,筑起了亭台和水榭,朋友们就能一边相会,一边游览,一边享受山水的快乐。只有在有美堂上看风景,登高望远,既可以看到山水之美,又可以看到人居物产之盛,可谓尽收眼底啊!这就是人们说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这个堂却又兼有钱塘之美的原因啊。
    (2023·河南周口·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0.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写出了西湖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是独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对西湖雪景异乎寻常的痴迷。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从舟子口中说出,说明舟子理解他们的“痴”意。
    D.“絮起风中”是指白霄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写出了雪花飘舞的美丽景象。
    11.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2.甲文段中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13.两个文段的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 11.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1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及舟,由舟及人,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3.①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赏及不同于众人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也寄托了作者的故国之思。②乙文写出了作者享受自然美景的乐趣,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舟子看到的是作者和金陵人“痴”于美景,并没真正理解他们的的“痴”意;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堤”、“亭”、“舟”、“人”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及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写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生气与魅力。
    1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等句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乙文描写雪后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作者吃饱以后,随手作了一幅雪景图送给僧人的行为更是这种喜爱之情的直接表现。本文通过写雪景,表达了文人雅士的自然之趣,流露出作者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望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散开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的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①,不任刑罚。袁安②闻之,疑其不实,阴③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有改动)
    【注释】①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②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③阴:暗中。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又何间焉
    ②弗敢加也
    ③随恭行阡陌
    ④久留徒扰贤者耳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将鼓之 何陋之有
    B.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
    C.鲁恭为牟令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D.其人讶而起 面山而居
    1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17.【甲】【乙】两文都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请具体分析两文在刻画曹刿和鲁恭形象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18.“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
    (选自《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时汉方事⑤匈奴,式⑥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事]这里指抵抗。⑥[式]卜式。人名。
    【答案】14.①参与 ②虚夸,夸大 ③田间小路 ④只 15.D 16.①衣服食物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 17.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描写曹刿拜见鲁庄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来表现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胆识、爱国家的人。乙文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袁安下属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当地社会的安定和民风的淳朴,侧面刻画了鲁恭以德治民的形象。 18.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①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间:参与。
    ②句意:我不敢虚报。加:虚夸,夸大。
    ③句意:(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阡陌:田间小路。
    ④句意: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徒:只。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音节助词,无实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B.介词,在/介词,比;
    C.动词,做/动词,是;
    D.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故选D。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①安:养;弗:不;以:把。
    ②所以:……的原因;欲:想要;之:的。
    1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对甲文的翻译,可见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通过描写曹刿拜见鲁庄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来表现出曹刿是一个有胆识、爱国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的人。
    乙文中“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袁安下属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当地社会安定和民风淳朴,侧面刻画了鲁恭以德治民的形象。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从材料一“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可知,弦高是普通商人;从“犒以十二牛,宾秦而而却之,以存郑国”可见,他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的体现。
    从材料二“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可知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为国家贡献力量。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的体现。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乙文: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那个人问那个小孩:“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不能抓。那人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我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袁安。”
    材料一: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
    材料二: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2023·广西南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尝为晋君赐②矣,许君焦、瑕,朝济③而夕设版④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⑤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⑥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有删改)
    【注释】①执事:对对方的敬称。②为……赐:施恩。③济:渡河。④设版:修筑防御工事阙。⑤封:分界。⑥阙(quē):侵损,削减。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怀怒未发 怒而飞(《北冥有鱼》)
    B.言于郑伯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C.天子之怒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郑既知亡矣 今亡亦死(《陈涉世家》)
    20.下面对《唐雎不辱使命》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秦王居高临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言辞委婉,唯唯诺诺,有失明君的风度
    B.唐雎列举刺客事例反击秦王,暗示自己将效法他们,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C.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而唐雎反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可见唐雎英勇无畏。
    D.选文人物生动、特点鲜明,而且语言简洁、情节曲折,突显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2.《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展现人物形象,揣摩下面的对话,仿照秦王示例,说说唐雎是用哪种语气来回答秦王的?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A.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示例:秦王用盛气凌人的语气发问,因为安陵君不愿交换安陵国,表现出秦王骄横欺诈特点。
    2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庄公之言为“忠之属也”,唐雎和烛之武的表现也可评价为“忠之属也”,请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说说他们“忠”的表现和你的启示。
    【答案】19.B 20.A 21.(1)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2)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22.唐雎是用义正言辞语气来回答秦王的,因为他站在正义的一方,为守护自己的国土而抗争,表现出唐雎不卑不亢、大义凛然的特点。 23.甲文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不畏强暴,宁死为国视为“忠”;乙文烛之武虽曾不被重用,但以国为重,答应郑伯请求,独退秦师也视为“忠”。当国家危难时,要放下个人小我而成就家国大我。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名词,怒火\形容词,愤怒;
    B.介词,对、向\介词,对、向;
    C.助词,的\代词,他;
    D.灭亡\逃跑;
    故选B。
    2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A.“……安陵君言辞委婉,唯唯诺诺,有失明君的风度”表述错误。从“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可见安陵君是直接拒绝了秦王的,并不是“言辞委婉,唯唯诺诺”。
    故选A。
    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色挠:面露胆怯之色;长跪:为了向对方表示敬重,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跟,就是长跪;谢:道歉。
    (2)壮:壮年;犹:尚且。
    2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要确定好正确的语气,就要对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然后再模仿着秦王语气分析的句式,先确定语气再阐述道理这样的结构形式来组织语言。
    根据前文“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内容,再联系“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可知,唐雎为守护自己的国土而抗争,站在正义的一方,所以应该是用义正言辞语气来回答秦王,表现出唐雎不卑不亢、大义凛然的特点。
    23.本题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可知,甲文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不畏强暴,宁死为国视为“忠”;
    从“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许之”可知,乙文烛之武虽曾不被重用,但以国为重,答应郑伯请求,独退秦师也视为“忠”。
    由此可见,当国家危难时,要放下个人小我而成就家国大我。对于我们来说,学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即使是生命,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随时可以贡献。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选文
    角度
    内容
    情感


    以“足下”称鲁直


    以物喻人
    以“江梅”喻苏轼
    瀑 布(宋)范仲淹
    迥与众流殊,发源高更孤。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
    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游乌龙山寺(宋)范仲淹
    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
    万事不到处,白云无尽时。
    异花啼鸟乐,灵草隐人知。
    信是栖真地,林僧半雪眉。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5 文学、名著常识(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5 文学、名著常识(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5文学名著常识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5文学名著常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1 字音字形(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1 字音字形(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1字音字形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与练专题01字音字形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1讲 分析人物形象(练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21讲 分析人物形象(练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21讲分析人物形象练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第21讲分析人物形象练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