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回顾字词和内容,重点品读,分析“小英雄”形象,聚焦环境,体会表达效果,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
题
小英雄雨来(节选)
课
时
第2课时
1.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第二课时:
1.回顾字词及长文章概括内容的方法。(重点)
2.学习重点段落,通过探究、角色扮演的方式,分析雨来形象,深化爱国思想。(重点难点)
3.体会还乡河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
2.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字词和内容
1.听写字词,同桌互查掌握情况,并读一读。
听写完毕后,互相检查生字词读音掌握情况和重点字书写掌握情况,重点检查标红生字。
柳絮 扭身 姥姥 晋察冀 塞在怀里
糠皮 枪栓 捆绑 劫难 呜哩哇啦
枪毙 扒开 尸首 吧嗒 慌忙 胳膊
2.复习概括长文章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和文章主要内容。
方 法
第 一 部 分
第 二 部 分
第 三 部 分
第 四 部 分
第 五 部 分
第 六 部 分
抓 主 要 内 容
列 小标 题
水 性 好
上 夜 校
救 大 叔
受 折 磨
被“枪 毙 ”
智 逃 脱
抓 人 物 语 言
列小 标 题
“往河沿跑”
“我们爱自
己的祖国”
“对谁也不
许说”
“没看见”
“雨来是个
好孩子”
“雨来没有
死”
过渡:从我们列出的小标题来看,哪部分内容最能表现雨来是小英雄?
点拨:(第四部分)是啊,第四部分写雨来与敌人作斗争,不管他们是诱惑,还是威胁,雨来都没有暴露交通员李大叔,最能表现雨来是小英雄。
二、重点品读,分析“小英雄”形象
1.聚焦重点,感受“小英雄”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部分,画出描写雨来的语言和动作,且能让你感受到他的英雄形象的句子。
①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②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③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讨论:这三次对雨来的描写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出示:
——找出不同和相同之处。
不同:三次说话背景不同。
第一次:鬼子刚开始问,态度温和哄骗雨来。
第二次:鬼子诱惑、威胁雨来。
第三次:鬼子用尽残忍手段折磨雨来。
相同:三次“没看见”
不管敌人怎么问,雨来只说“没看见”,对交通员李大叔的保护意识非常坚定。 那雨来这三次都是怎么和敌人周旋的呢?让我们进入角色,感受一下。
2.角色扮演,具体分析雨来形象。
合作探究:提取第四部分中的对话,形成小剧本。一人扮作敌人,一人扮作雨
来,演一演,体验雨来和敌人的周旋,并品味反复语言“没看见”的作用。
关注细节:“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
合作探究:雨来为什么这么做?可以看出雨来是个怎样的孩子?
——雨来想骗过鬼子。
——雨来是个机智聪明的孩子。
关注细节:扁鼻子军官的动作——扔书、塞奶糖、摇摇头、轻拍雨来肩膀
合作探究:雨来面对敌人的威胁和诱惑,是怎么做的?体现了他什么特点?
——雨来面对威胁不恐惧、不卑不亢,面对诱惑不接受。
——雨来勇敢面对威胁,不受敌人诱惑,是个勇敢、坚强不屈的孩子。
关注细节:扁鼻子军官的动作——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脸上打了两巴掌;揪起一块,咬着牙拧;胸脯上打了一拳。
合作探究:雨来面对敌人的毒打,是怎么做的?体现了他什么特点?
——雨来咬着牙,仍然不屈服。
——雨来遭受折磨,仍不屈服。雨来是个宁死不屈的孩子。
(3)指导朗读,品味反复手法的效果。
①指导朗读,体会感情的递进。
三次不同的背景,三句相同的“没看见”,老师说背景,学生读反复语句“没 看见”,读出情感上的递进。
师:当鬼子摆出一副假慈悲的样子,企图哄骗雨来的时候,雨来将计就计——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师:当鬼子软硬兼施,诱惑雨来,威胁雨来的时候,雨来面不改色——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师:当鬼子恼羞成怒,原形毕露,折磨雨来的时候,雨来毫不畏惧—— 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②品味反复,体会表达效果。
——三次不同的背景,三句相同的“没看见”,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宁死 不屈的品质。
——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这种手法叫反复。反复并不是简 单的重复,而是能使意思表达更充分,情感抒发更强烈。
③聚焦反复语言,体会主旨。
思考:文中还有一处运用反复手法,找出来。想想:为什么要反复出现三次?
出示:
①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②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 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预设:
——前两句出现在第二段 (雨来) “上夜校”,说明雨来在夜校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句出现在第四段 (雨来) “受折磨”,雨来的爱国情怀在这里得到了具体体现。
朗读:师生齐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相机点拨:热爱祖国、歌颂英雄,是这篇小说的思想主旨和情感主线。课文借助反复的手法,串联“上夜校”和“受折磨”两部分,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三、聚焦环境,体会表达效果
1.找出课文中描写还乡河景色的语段。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2.读一读,四人小组探究:这三处景色描写有什么不同?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
——景色:美
——作用:介绍环境,雨来家乡美,美的景孕育美好的人
第二处
——景色:红
——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气氛紧张,预示雨来将要流血牺牲
第三处
——景色:静
——作用:衬托人们的心情 衬托人们心情沉重、悲痛
四、课堂拓展,感受同龄少年的爱国之情
资料 2:抗战时期,少年英雄的影像合集。
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今天认识了少年英雄雨来。打开历史的长卷,在抗日救亡时期,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时刻,少年英雄们不断涌现出来。到 1940 年,陕甘宁边区有 77 万儿童团员;苏北解放区有 18 万少年队和儿童团员;华北抗日根据地有 60 万儿童团员,他们是当时抗日儿童团的主力。我们熟知的小兵张嘎、放牛郎王二小、送鸡毛信的海娃等,少年们饱含爱国之情,虽年幼却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他们的付出,让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为“少年英雄纪念馆”设计雨来或其他小英雄的人物名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拓展延伸:阅读整本书《小英雄雨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教案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游泳本领高 二,智勇斗鬼子 五,四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