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1页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2页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 题
    第五节
    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本小节是来自幼儿师范学校课本《幼儿心理学》第二版王振宇主编,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依据《新纲要》的理念:学习兴趣、情感、态度、能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幼儿园就开始形成了。抓住这一心理发展关键期对幼儿进行自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即符合新纲要精神,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段主要教学内容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中的第四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的内容,主要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讲解,意在让学生掌握如何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并正确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括性知识,初步了解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学习了学前儿童认知、情绪情感、语言发展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幼儿社会行为的规律和特点,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工作及幼儿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
    2.掌握幼儿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3.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正确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学习重难点
    幼儿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讲解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导学案、教案等
    教学媒体
    本章节PPT、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
    桌子上有2个机器猫玩具,三个小朋友都想玩,该怎么办?
    (思考幼儿可能做出的行为)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课程——幼儿的社会行为。
    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的社会行为。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含义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馈赠等,是道德行为的组成部分。
    (二)发展阶段及特点
    1.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增多的,形式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并且行为的自发性开始提高,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不断增强。
    2.三岁前儿童基本不能表现出有意向的合作行为,三岁后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孩子们逐渐发展起合作行为,而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
    4.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
    5.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
    6.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其次是分享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三)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水平
    2.移情作用
    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增强孩子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为。
    3.家庭引导方式
    首先,家长鼓励幼儿亲社会行为最有力的方式是运用微笑、表扬、拥抱和奖品等手段。
    其次,父母自身的榜样,为孩子直接提供行为方式的示范,可帮助儿童习得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4.传播媒体影响
    帮助儿童接受媒体正面的影响,抑制负面影响。
    展示案例: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生病的小猫》,让幼儿感受和理解小猫生病后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和别人一起玩,其他朋友来看望它的情节。幼儿听了故事后,回忆自己生病的经历,并从小猫的面部表情上认识到了小猫病后的难受、孤独及有朋友看望时的快乐。
    阅读案例,了解幼儿的移情训练。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定义及分类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无论是破坏玩具还是少年帮派之间的打架斗殴都属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敌意性侵犯,企图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侵犯行为。
    (如打、踢或威胁别人去打另一个同伴等,也包括故意伤害财物,如踢门、砸椅子。)
    另一种是工具性侵犯,指为了实现某一种目标而以攻击性行为作为手段,
    (如为了从其他小朋友手中获得一个可爱的玩具;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易展开公开性攻击;
    2.2~4岁阶段,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逐渐增多;
    3.整个学前期,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其中,报复性攻击在3~9岁较为稳定。
    (三)影响因素
    1.儿童的教养环境
    家庭情感气氛与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极大的关系。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具有攻击行为。自尊过强也会导致儿童富有攻击性。
    身体受过虐待的4岁儿童就开始出现社会认知的偏差。
    3.交流及文化影响
    社会贫困、资源分配不公、教学质量低劣及成人社会的暴力都会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社区文化氛围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电子游戏机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更大的强化作用。
    (四)应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了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不要用粗暴的方式过度压抑,及时疏导、化解儿童的心理压力;
    2.优化环境。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团结向上班级风气;
    3.强化教育。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并教育儿童学会处理矛盾和冲突,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4.改善传媒。对不适合儿童收看的内容严加限制,有目的地选择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节目内容,正面引导儿童积极向上。
    幼儿园里有些孩子很“厉害”,经常将其他小朋友推倒或打哭,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攻击行为?遇到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该怎么办?
    通过问题的独立思考,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课堂练习:
    1 1.研究表明,在3—9岁年龄段中,儿童的( )攻击较为稳定。
    A.报复性 B.敌意性 C.言语性 D.身体
    2.研究表明,身体受过虐待的儿童在( )岁就
    开始出现社会认知偏差。
    A.3 B.4 C.5 D.6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含义
    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馈赠
    (二)发展阶段及特点
    1.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
    2.三岁前儿童基本不能表现出有意向的合作行为
    3.不存在性别差异;
    4.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
    5.存在年龄差异;
    6.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其次是分享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三)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水平
    2.移情作用
    3.家庭引导方式
    4.传播媒体影响
    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定义及分类
    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另一种是工具性侵犯,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易展开公开性攻击;
    2.2~4岁阶段,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逐渐增多;
    3.整个学前期,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
    (三)影响因素
    1.儿童的教养环境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3.交流及文化影响
    4.应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作业:
    1.请根据本次学习,完成课后思考题与相关习题。
    2.完成本小节课程的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五节 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1
    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定义及分类
    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另一种是工具性侵犯,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性别差异,男多于女;
    2.2~4岁阶段,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逐渐增多;
    3.整个学前期,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
    (三)影响因素
    1.儿童的教养环境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3.交流及文化影响
    4.应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含义
    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馈赠
    (二)发展阶段及特点
    1.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
    2.三岁前儿童基本不能表现出有意向的合作行为
    3.不存在性别差异;
    4.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
    5.存在年龄差异;
    6.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其次是分享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三)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水平
    2.移情作用
    3.家庭引导方式
    4.传播媒体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幼儿两种典型的社会行为的学习,为以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打下理论基础,了解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及特点,才能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并正确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过程讲解中注意多运用实践案例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后期实践工作的开展。

    相关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概述(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这是一份第一章+第一节+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概述(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心理学和幼儿心理学的概述,心理现象及心理过程的分类,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幼儿心理学的任务,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章第二节幼儿的气质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这是一份第五章第二节幼儿的气质1(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气质的概述,婴幼儿气质的类型和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这是一份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