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四节幼儿的同伴关系(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章第四节幼儿的同伴关系(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同伴关系的作用,同伴交往的特点,幼儿交往的策略,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 题
第四章 第四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本小节是来自幼儿师范学校课本《幼儿心理学》第二版王振宇主编,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依据《新纲要》的理念:学习兴趣、情感、态度、能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幼儿园就开始形成了。抓住这一心理发展关键期对幼儿进行自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即符合新纲要精神,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段主要教学内容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中的第四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内容,主要从同伴关系的作用、同伴交往的特点、幼儿交往的策略及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几个方面进行讲解,意在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括性知识,初步了解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学习了学前儿童认知、情绪情感、语言发展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幼儿交往的规律和特点,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工作及幼儿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了解同伴交往的作用和幼儿交往的策略;
2.掌握幼儿不同时期交往的特点及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3.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习重难点
幼儿不同时期交往的特点及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讲解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导学案、教案等
教学媒体
本章节PPT、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复习旧知导入:
1、亲子关系是什么?
2、早期亲子关系的核心是?
3、依恋的类型?
今天我们来讲解幼儿在社会上生存另一种必不可少的关系——同伴关系。
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
引出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关系,进而引出新课的讲解—幼儿的同伴关系。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的关系?
两者是相互平行、不可替代的,而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更加重大。
同伴及同伴关系分别是什么?
同伴: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同伴关系: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一)发展社会认知
1.在同伴交往中汲取同伴的经验,获得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交往技能;
2.获得积极、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发展其社会认知能力。
(二)满足归属需要(情感)
1.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归属感的源泉,是儿童得到爱和尊重的前提;
2.能从同伴中得到情感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能充分地表达、传递自己的友善,以得到同伴的欢迎和爱戴,产生对某一团体或同伴之间的归属感。
(三)培养积极性格
平等的交往能够让幼儿体验到内在的尊重感,有利于他们自信心、责任感等良好个性特征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的特点
(一)婴儿期与幼儿早期
儿童的社会行为最早出现在婴儿早期,通常的方式是:触摸、微笑、咿呀学语。
第二年逐渐发展成协同的相互交流,其中大多是相互间的模仿活动,如:追逐、跳跃、摔玩具等。
(二)幼儿期
进入幼儿园后,同伴间的社会性联系逐渐成为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
1.练习社交技能
2.强化交往行为
3.积极投入游戏
4.出现“性别分离现象”(2—3岁)
(三)在幼儿园交往的情况
幼儿交往十分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幼儿的交往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活动为幼儿交往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展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了解人类包括幼儿在内的各类需求的金字塔模型。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三、幼儿交往的策略
(一)有关幼儿交往策略的研究
研究一:儿童同伴交往策略
1.幼儿交往策略行为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策略行为呈现增长的趋势。
2.一般策略:协调、顺从、支配、给予、逆反
3.交往是幼儿与他人交互作用的主要方式。
研究二:儿童与成人交往策略
1.一般策略:协调、顺从、支配给予、逆反
2.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较多“互惠性”倾向,与成人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顺从性”倾向。
3.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正常发展有独特的作用。
总结: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较多的“互惠性”倾向,而与成人的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服从性”倾向。幼儿与成人交往的水平要低于与同伴交往的水平。
(二)交往策略的课程学习
1.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儿童所呈现的交往策略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有效的社会技能应包含三方面的能力:
(1)在社会生活中,能敏感判断什么事情将会发生的能力;
(2)在游戏中,能够理解其他儿童的需要并与之共同活动的能力;
(3)能想象出多种行为方向并选择出最佳方向的能力。
2.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当将儿童社会化发展融入到整体的教育活动中去,通过课程的学习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身体特征
(1)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
(2)“以貌取人”倾向。
2.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体现。
3.认知能力
(1)行为特征与认知能力是相互影响的。
(2)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不同表现是受儿童认知能力的制约的。
4.成人的鼓励
(1)成人要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行为,积极鼓励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要教孩子玩,教孩子怎么和同伴玩;
(2)教师对于儿童的影响也很重要。
观察表格:探讨不同类型的儿童分别具有怎样的行为特征?不同的行为特征又会造成怎样的交往结果?
让学生了解后期的工作中我们应努力把幼儿培养成具有怎样行为特征的儿童。
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课堂练习:
1 1.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 )的,不可替代的。
A A.重叠 B.平行 C.交叉 D.互补
2 2.同伴关系或团体之间的归属感,有利于儿童克服( )引发的焦虑。
A.紧张和恐惧
B.孤独和无聊
C.独立和无助
D.孤独和无助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一)发展社会认知
(二)满足归属需要(情感)
(三)培养积极性格
二、同伴交往的特点
(一)婴儿期与幼儿早期
(二)幼儿期
进入幼儿园后,同伴间的社会性联系逐渐成为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
1.练习社交技能
2.强化交往行为
3.积极投入游戏
4.出现“性别分离现象”(2—3岁)
(三)在幼儿园交往的情况
三、幼儿交往的策略
(一)有关幼儿交往策略的研究
研究一:儿童同伴交往策略
协调、顺从、支配、给予、逆反
研究二:儿童与成人交往策略
协调、顺从、支配给予、逆反
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较多“互惠性”倾向,与成人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顺从性”倾向。
(二)交往策略的课程学习
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身体特征
(1)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
(2)“以貌取人”倾向。
2.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体现。
3.认知能力
(1)行为特征与认知能力是相互影响的。
(2)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不同表现是受儿童认知能力的制约的。
4.成人的鼓励
(1)成人要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行为,积极鼓励孩子与同伴的交往;
(2)教师对于儿童的影响也很重要。
作业:
1.请根据本次学习,完成课后思考题与相关习题。
2.完成本小节课程的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四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三、幼儿交往的策略
(一)有关幼儿交往策略的研究
研究一:儿童同伴交往策略
协调、顺从、支配、给予、逆反
研究二:儿童与成人交往策略
协调、顺从、支配给予、逆反
(二)交往策略的课程学习
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身体特征
2.行为特征
3.认知能力
4.成人的鼓励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一)发展社会认知
(二)满足归属需要(情感)
(三)培养积极性格
二、同伴交往的特点
(一)婴儿期与幼儿早期
(二)幼儿期
进入幼儿园后,同伴间的社会性联系逐渐成为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
1.练习社交技能
2.强化交往行为
3.积极投入游戏
4.出现“性别分离现象”(2—3岁)
(三)在幼儿园交往的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们对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及其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幼儿交往特点和交往策略的学习,为以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打下了基础,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及特点,才能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正确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第一章+第一节+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概述(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心理学和幼儿心理学的概述,心理现象及心理过程的分类,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幼儿心理学的任务,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五章第四节幼儿的自我意识(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我意识的概述,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五章第二节幼儿的气质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幼儿气质发展的特点,幼儿气质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