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说课稿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说课稿第1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说课稿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期时期:奴隶制度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期时期:奴隶制度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 2024 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4 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这一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为后续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子目:“夏朝的建立与发展”“商朝的兴衰”“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建立与发展” 介绍了夏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以及夏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
    2.“商朝的兴衰” 讲述了商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以及商朝的衰落和灭亡。
    3.“西周的兴亡” 阐述了西周的建立者、时间、都城,西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以及西周的衰落和灭亡。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对夏、商、周三个王朝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体系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二)认知能力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具体的事例和形象的描述。
    (三)学习特点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过程。
    2.掌握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3.分析夏、商、西周三个王朝更替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和分析史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中国古代历史的悠久和灿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过程。
    2.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二)教学难点
    1.分析夏、商、西周三个王朝更替的原因。
    2.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五、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讲授法:讲解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过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问题导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和分析史料等活动,自主学习本课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等活动,合作学习本课内容。
    3.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问题,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历史纪录片,引出本课的主题 ——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提问学生:“你知道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过程吗?”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夏朝的建立与发展
    (1)介绍夏朝的建立者禹、时间、都城以及夏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
    (2)讲解夏朝的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历史意义。
    (3)展示夏朝的文物图片和考古遗址图片,让学生了解夏朝的文化成就。
    2.商朝的兴衰
    (1)讲述商朝的建立者汤、时间、都城,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2)分析商朝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3)介绍商朝的衰落和灭亡的原因,如纣王的暴政、周边部落的崛起等。
    3.西周的兴亡
    (1)阐述西周的建立者周武王、时间、都城,西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讲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作用。
    (3)分析西周的衰落和灭亡的原因,如周幽王的昏庸、诸侯的强大等。
    4.夏、商、西周三个王朝更替的原因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夏、商、西周三个王朝更替的原因。
    (2)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课堂小结
    1.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过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强调中国古代历史的悠久和灿烂,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的奥秘。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历史故事,写一篇小短文介绍其中一个王朝。
    七、板书设计
    第 4 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夏朝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者:禹
    2.时间:约公元前 2070 年
    3.都城:阳城
    4.政治制度:世袭制
    5.经济发展:农业为主
    6.文化成就:二里头遗址
    二、商朝的兴衰
    1.建立者:汤
    2.时间:约公元前 1600 年
    3.都城:亳→殷
    4.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5.经济发展:青铜铸造业发达
    6.文化成就:甲骨文、青铜器
    三、西周的兴亡
    1.建立者:周武王
    2.时间:公元前 1046 年
    3.都城:镐京
    4.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5.经济发展:农业为主
    6.文化成就:金文、《诗经》
    四、夏、商、西周三个王朝更替的原因
    1.政治腐败
    2.经济衰退
    3.社会矛盾激化
    4.外部势力入侵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就是我对《第 4 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