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声《江南逢李龟年》)
(2)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求学应该谦虚,多向别人学习,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正像《〈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是江南好风景 (2)枯藤老树昏鸦 (3)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5)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6)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2.根据语境作答。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A(沉静、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动情、使人静mì( )、使人怀想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qīng( )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yōu( )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B(沉醉、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yán( )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节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1)根据文中的四处注音写出汉字。
静mì_____
qīng _____诉
yōu _____远
屋yán_____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司语。
A._______ (沉静、沉思)
B._______ (沉醉、沉思)
(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4)“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这句出现了几个动词( )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1)①谧 ②倾 ③悠 ④檐
(2)A.沉静 B.沉思
(3)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4)B
【解析】
(1)本题考查字形。
静谧,jìng mì,安静。
倾诉,qīng sù,完全说出(心里的话)。
悠远,yōu yuǎn,表示时间或空间的长远和遥远。
屋檐,wū yán,房檐,即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沉静”侧重于形容人的性格、环境的安静,有安静、平静的意思。在文中“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这里描述雨像母亲一样的状态,用“沉静”可以表现出雨的安静平和的状态,与“端庄”相呼应,更能体现雨此时的气质特征2。“沉思”主要侧重于思考的状态,从文本语境来看,前文是对雨的状态的一种拟人化描写,更强调一种平静的气质而非思考的动作,所以“沉思”不太合适。综上,此处应选择“沉静”。
B.“沉醉”表示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多带有陶醉的情感意味。分析“沉思”“沉思”强调深入思考的状态。在文中“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和沉思啊”,这里表达人们在收获的时候需要一种安静思考的状态,“沉思”更符合语境表达的需求,而“沉醉”与这种语境不符。综上,此处应选择“沉思”。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该句语序不当,应该改为“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4)本题考查词性。
“是”是动词语,表判断。“闪”是动词,闪耀。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这部作品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B.有些词与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C.古代不同年龄称呼如下:20岁称“弱冠之年”,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古稀之年”,70岁称“花甲之年”。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60岁称“花甲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
二、阅读(54分)
4.阅读《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攸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⑧。
【注】①诣:前往,到……去。②清称,美誉,这里有声望的人。③既:已经。④仆:我。⑤仲尼:即孔子。⑥伯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⑦奕世:几代。⑧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三处)
文 举 曰 想 君 小 时 必 当 了 了 韪 大 踧 踏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期行
②下车引之
③及中表亲戚乃通
④莫不奇之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司隶校尉/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B.①时李元礼有盛名/②名副其实
C.①则是无信/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5)《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亦,孔文举和陈元方都是聪慧机敏的孩子,请结合两则文章内容,简析他们有什么不同。
【答案】(1)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2)①约定;②拉;③才;④对……感到奇怪。
(3)A
(4)①(友人)过了正午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友人才来到。
②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
(5)元方面对友人的暴怒和责骂不慌张,点明友人言行中的矛盾之处(不守信用)和无礼之处(对子骂父),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使友人语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反唇相讥),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句意为: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非常尴尬。
“曰”的意思是“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是孔融说的话,“韪”指陈韪。
故断为: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③句意:以及他的亲戚才得以通传。乃:才。
④句意: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奇:对……感到奇怪。
(3)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动词,做/介词,替,给;
B.均为:名气、名声;
C.均为:就;
D.均为:到。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至,到;舍,舍弃;乃,才。
②重点词:了了,聪明;佳,美好。
(5)本题考查分析内容及人物。
陈太丘依约行事,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陈太丘的友人言而无信,失约却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点明友人言行中的矛盾之处(不守信用)和无礼之处(对子骂父),有理有据、落落大方地指出父亲友人的错误,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所作所为合乎道义,有“方正”之气。
孔文举面对李元礼“君与仆有何亲”的提问,能从容用“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的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来解释;面对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轻视,则用“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论巧妙反驳,足见孔文举的能言善谈,善于应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他的亲戚才得以通传。孔融到他家门前,对差役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差役已经通报后,(孔融)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非常尴尬。
5.学习了下面这首古诗,小文同学有些疑惑,请你帮忙解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诗人为何要写“杨花”和“子规”?
(2)“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为何要把“愁心”寄给“明月”?
【答案】(1)“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暮春季节),也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这两个意象,渲染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2)因为月照大地,千里可供。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仿佛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关心、忧虑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杨花落尽”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时节。在这个季节里,杨花漫天飞舞之后飘落殆尽,给人一种飘零、消逝之感。暮春往往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这种景象与友人被贬的境遇相呼应,暗示着王昌龄的仕途遭遇挫折,就像暮春的杨花一样,从繁荣走向衰落。同时,暮春的景象也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伤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子规啼”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子规,即杜鹃鸟,传说它是古蜀国望帝杜宇的化身,啼声哀怨悲切,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忧愁。在这里,子规啼叫的声音更增添了一种哀伤、凄凉的氛围。诗人听到子规啼叫,内心的忧愁被进一步激发,同时也暗示了友人被贬的悲哀。子规啼叫使空山更显哀愁一样,此诗中“子规啼”也起到了烘托哀伤氛围的作用。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明月具有永恒的特性,它在夜空中高悬,始终陪伴着世间万物。诗人的友人被贬到偏远的龙标,路途遥远且艰辛,而明月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始终照耀着友人前行的道路。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就像是让明月成为友人旅途中的陪伴者,给予友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诗人无法与友人当面告别,也不能陪伴友人前往贬谪之地,于是借助明月来传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担忧之情。
6.阅读《散步》(节选),完成问题。
散步(节选)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绿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第④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有人认为这句不够简练,建议删去句中的两个“我的”。你同意吗?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案】(1)“熬过”是忍受痛苦,艰难度过的意思,文中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表现了对母亲的爱。
(2)这段景物描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为散步设置了背景,也烘托出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3)不同意。因为这一句反复强调“我的”,不仅强调了“我”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也突出了“母亲”“妻子和儿子”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之重,“我”对她们的情感之深,文章“浓郁亲情”的主题也能凸显。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可用“解词+代入分析+效果解析+酌情情感分析”的答题思路进行分析。
赏析“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里加点词“熬过”,“熬过”是艰难度过的意思,在句中,写出了我的母亲艰难度过严冬时的不易与痛苦,凛冽的严冬她可以熬过,表现出了我内心的庆幸,同时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担忧和关爱之情。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
第④段运用景物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树上的绿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些描写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这是一家三代人散步的背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生机盎然的美好春景为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真挚亲情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删去和不删去的区别在于“我的”这两个字。所以着重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即可。
原句句式的特点:介绍四位家庭成员,把“我”放在首位,连用两个“我的”突出了一家人散步其乐融融的温馨,更体现了我这一家庭角色的重要性与下文要表达的中年人承担的家庭责任与使命的主旨相呼应;改句只是陈述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的事实,温馨的氛围和我的角色不能显现。
7.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问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毁、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地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地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追,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田,还不舍得扔掉,依 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⑪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⑫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作者写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自己,根据回忆中“我”的心理,完成下面填空。
10岁的“我”自负、好胜——20岁的“我”__________——30岁的“我”__________。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②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赏析加点词)
(3)文章第⑪段作者为何说“悲伤也成享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和《秋天的怀念》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分别写出合欢树和菊花的象征意义。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秋天的怀念》
【答案】(1)①绝望、迷茫 ②自责、痛苦
(2)①运用了语言描写,平常的话语中写出了母亲一心为“我”治病的执着与坚持,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②“常”意为经常,“再”这里是“又”的意思,这两个词强调了母亲对合欢树不敢怠慢、经常照料的态度,表达了母亲对茂盛的合欢树预示着好兆头的欣喜之情。
(3)“悲伤”是指失母之痛、难以忍受,是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享受”是指母亲虽然去世但对我的爱使我感到幸福,因此悲伤也成享受。
(4)合欢树象征作者的心态,从瘫痪时的沮丧到后来的积极面对人生;象征母亲的希望,她希望儿子能与合欢树一同成长。菊花象征坚强的生活态度,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灿烂。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第②段中“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毁、熏、灸。……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可知,描述了20岁的“我”因为双腿残废而感到绝望和迷茫。尽管母亲四处寻找大夫、打听偏方,但“我”的病情却没有好转,反而因为治疗不当导致胯上被熏成烫伤。面对这样的困境,“我”感到绝望,甚至产生了“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的想法。同时,“我”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是唯一的出路,但又不知道这条路能否走得通。因此,20岁的“我”在绝望和迷茫中挣扎。
结合第④至⑪段中“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等内容可知,描述了30岁的“我”在母亲去世后所感受到的自责和痛苦。当“我”的小说发表并获奖时,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这让“我”深感自责,觉得自己没有能够在母亲生前让她看到自己的成就,没有能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同时,“我”也感到痛苦,因为母亲在世时,“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她的苦心和付出,甚至有时还对她的关心感到不耐烦。当“我”听到人们提到母亲种的合欢树时,更是触动了内心深处的伤痛,感到无比的怀念和悲伤。因此,30岁的“我”在自责和痛苦中反思和成长。
据此概括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由“‘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可知,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通过母亲的话语直接展现了她的内心想法和态度。母亲在“我”双腿残废后,没有放弃治疗的希望,而是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即使面对失望也从未退缩。这句话中的“再试一回”体现了母亲的坚持和执着,她不愿轻易放弃任何一丝可能治愈“我”的希望。同时,“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则透露出母亲的理智和务实,她明白只有通过尝试才能知道结果。而“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则进一步强调了母亲对治疗的坚定信念和无私付出,这种母爱是伟大而深沉的。
②这句话中的“常”和“再”两个词都极具表现力。首先,“常”意为经常、常常,强调了母亲对合欢树的照料频率之高。母亲因为合欢树的茂盛而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因此她经常性地、频繁地去侍弄它,这表明了母亲对合欢树的重视和喜爱,同时也寄托了她对“我”未来的美好期望。其次,“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它强调了母亲在照料合欢树时的谨慎和小心。在经历了之前的失望后,母亲不敢再大意,她更加珍惜和呵护这棵合欢树,生怕有任何闪失。这种谨慎和小心不仅体现了母亲对合欢树的珍视,也反映了她对“我”病情的深深忧虑和担忧。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然后紧扣关键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
文章的第⑪段,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哲理。结合文章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悲伤”的含义: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母亲的去世给他带来的巨大悲痛。特别是当作者获奖后,面对登门采访的记者,他心中却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与遗憾。他想到母亲未能亲眼看到自己的成就,未能享受到儿子的荣耀与幸福,这种失母之痛是难以忍受的。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自己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小院儿去,因为那里充满了对母亲的回忆,每一次前往都会勾起他深深的怀念与悲伤。因此,“悲伤”在这里主要是指作者因母亲去世而感到的深深悲痛与怀念。
“享受”的含义:尽管母亲已经去世,但作者对母亲的爱与怀念却从未减少。他回忆起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包括母亲对他的关爱、支持与鼓励。这些回忆虽然带着悲伤,但也让作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正是这种母爱,让作者在逆境中坚持写作,最终取得了成功。因此,尽管母亲已经不在身边,但她的爱却永远留在了作者的心中,成为他前进的动力和源泉。这种因母爱而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让作者觉得即使悲伤也是一种享受。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意象分析。
在《合欢树》与《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都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物象来寄托深层的情感与寓意。
在《合欢树》中,合欢树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作者的心态变化。文章讲述了作者从瘫痪时的沮丧、绝望,到后来逐渐接受现实并积极面对人生的过程。合欢树从最初的不发芽,到后来的茂盛生长,再到开花,这一系列的变化恰好映射了作者心态的转变。合欢树的成长与作者内心的成长是同步的,它成为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象征。
其次,合欢树还象征着母亲的希望。在文章中,母亲为了治疗儿子的病,四处奔波,不辞辛劳。当她发现合欢树时,便将其视为一种好兆头,希望儿子能与合欢树一同成长,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因此,合欢树也承载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无尽的爱。
在《秋天的怀念》中,菊花则成为了坚强的生活态度的象征。文章描述了妹妹推着作者去北海看菊花的情景,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而热烈,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品质与情感。菊花在秋天这个万物凋零的季节里依然绽放,它的美丽与灿烂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因此,在这两篇文章中,合欢树和菊花都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寄托和寓意的象征。合欢树象征着作者心态的转变和母亲的希望;而菊花则象征着坚强的生活态度,即使在逆境中也要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灿烂。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更深的情感共鸣与心灵触动。
名著阅读。(9分)
8.班级围绕《朝花夕拾》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鲁迅求学履历表】小文同学读完《朝花夕拾》后,认为鲁迅思想的形成和他的学习经 历息息相关,于是为鲁迅设计了一份求学履历表。请你和她一起补全下面的表格。
(2)【鲁迅的微信群】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写出人名并说明原因。
范爱农 寿镜吾 衍太太 藤野先生 阿长
人名:
原因:
(3)【鲁迅作品色调】有人说,岁月中的温情让童年时的鲁迅学会了爱与被爱,给作品着上了一种暖色调:有人说,年轮中的伤痕让鲁迅披上了斗士的铠甲,带给成年鲁迅冷静的思考 和批判,给作品着上了一种冷色调。请你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眼中的《朝花夕拾》是什么色调的。
A.《藤野先生》
B.《阿长与〈山海经〉》
C.《五猖会》
D.《父亲的病》
【答案】(1)①琐记 ②之前的学堂知识陈旧,乌烟瘴气 ③想学到更多知识,拯救像父亲那样为庸医所误的病人
(2)衍太太 衍太太为人刻薄、自私、虚伪,无法体现“温馨的回忆”。
(3)示例一:暖色调。《阿长与〈山海经〉》中不识字的长妈妈为“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感受到了长妈妈对“我”真挚的关爱。
示例二:暖色调。《藤野先生》中记述了作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回忆了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值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崇高品格,表现力作者真挚的怀念之情。
示例三:冷色调。《父亲的病》中描述了几位庸医的行医态度、诡异药方等,批判了这些庸医徒有虚名、故弄玄虚、巫医不分、草菅人命的实质。
示例四:冷色调。《五猖会》回忆了年幼时我想去看五猖会,但父亲却要求“我”先背《鉴略》,“我”终于背书过关,但对五猖会已没了兴趣的事,批判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①②空,由“江南水师学堂”“矿物铁路学堂”可知,该篇为《朝花夕拾》中的《琐记》。《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③空,鲁迅在矿物铁路学堂毕业后,被公派到日本留学,先到东京的宏文学院读了两年预科学习日语,尽管清政府指定的升学方向是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采矿冶金系,但他却选择了医学,因为鲁迅的梦想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后来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遇到了藤野先生。在求学过程中,鲁迅一直关切时局,在留学期间对欧洲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感兴趣,逐渐发现并领悟到欧洲的富强并不只是因为技术上的优势,而是有一套与中国全然不同的学问和制度体系作为支柱。终于,“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感弱国弱民备受歧视的悲哀,遂与藤野先生惜别回国,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弃医从文。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人物分析。
范爱农:《范爱农》一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体现“‘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因此可以入群。
寿镜吾老先生。寿镜吾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在《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作者对老师有较详细的介绍。寿镜吾外貌是高而瘦的老人,戴眼镜,为人和蔼,讲礼法,在大家心中是学识渊博的人。寿镜吾先生为人方正、质朴、博学;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为人正直,尚气节,崇礼义,生活俭朴。因此可以入群。
衍太太。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对作者来说,衍太太并不能带给作者“温馨的回忆”。所以也不能入群。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他关心鲁迅的学习,帮鲁迅添改讲义,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鲁迅认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给鲁迅带来了“温暖的回忆”,因此可以入群。
阿长。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因此可以入群。
据此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涉及的篇目及其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判断是一篇文章否是冷暖色调,主要依据作者的情感态度来理解。比如感觉人间温情是暖色调,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冷色调等等。本题要求就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题干给出了四篇,要求判断作品的冷暖色调。比如《藤野先生》,主要讲述自己在日本仙台的一段生活,藤野严九郎是鲁迅的老师,负责解剖课程,他对鲁迅的要求既严格,又有鼓励和肯定。比如给“我”修改讲义,修改解剖图,都看出他的严格和对学生的“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等等。这是作者的温暖记忆,所以是“暖色调”。其余作品同样这样分析。
示例1:暖色调。《藤野先生》中,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遇到教解剖学的藤野先生,得到了藤野先生特殊的关爱。对于当时来自所谓弱国的留学生鲁迅,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和歧视。他认真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鲁迅解剖实习。他的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使在异国求学的鲁迅感到异常温暖。
示例2:暖色调。《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保姆阿长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内心的惊喜和感激溢于言表,阿长的暖心、善良让“我”永生难忘。
示例3:冷色调。《父亲的病》中,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一直是隐藏在鲁迅心中的痛。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示例4:冷色调。《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
三、写作(63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本试卷阅读(四)《合欢树》一文最后写到:“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也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难忘的人和事。回首自己的童年,回忆刚刚逝去的时光,你会想起谁?
你会想起什么事?请你联系生活,以“我想起了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补全题目;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④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答案】略。篇 目
地点
入学原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猜测自己可能是做了错事
①《_______》
江南水师学堂
某人的污蔑;无需学费
矿务铁路学堂
②_______
《藤野先生》
日本东京
③_______
日本仙台
厌恶东京“清国留学生”的行为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