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古诗文默写。(10分)
(1)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声《江南逢李龟年》)
(2)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观沧海》)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5)求学应该谦虚,多向别人学习,正如《论语》中所说:“ , 。”
(6)生活中,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正像《<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 , 。”
2.根据语境作答。(10分)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A (沉静、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动情、使人静mì( )、使人怀想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qīng( )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yōu( )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B(沉醉、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yán( )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节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1)根据文中的四处注音写出汉字。(4分)
静mì
qīng 诉
yōu 远
屋yán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司语。(2分)
A. (沉静、沉思)
B. (沉醉、沉思)
(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2分)
(4)“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这句适中出现了几个动词 (2分)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这部作品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B.有些词与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C.古代不同年龄称呼如下:20岁称“弱冠之年”,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古稀之年”,70岁称“花甲之年”。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阅读(54分)
4.阅读《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完成问题。(17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攸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⑧。
[注]①诣:前往,到……去。②清称,美誉,这里有声望的人。③既:已经。④仆:我。⑤仲尼:即孔子。⑥伯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⑦奕世:几代。⑧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三处)(3分)
文 举 曰 想 君 小 时 必 当 了 了 韪 大 踧 踏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期行
②下车引之
③及中表亲戚乃通
④莫不奇之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为司隶校尉/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B.①时李元礼有盛名/②名副其实
C.①则是无信/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5)《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亦,孔文举和陈元方都是聪慧机敏的孩子,请结合两则文章内容,简析他们有什么不同。(3分)
5.学习了下面这首古诗,小文同学有些疑惑,请你帮忙解答。(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照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诗人为何要写“杨花”和“子规”?(2分)
(2)“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为何要把“愁心”寄给“明月”?(3分)
6.阅读《散步》(节选),完成问题。(8分)
散步(节选)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绿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第④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有人认为这句不够简练,建议删去句中的两个“我的”。你同意吗?简要阐述一下理由。(3分)
7.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问题。(15分)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毁、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地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地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追,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田,还不舍得扔掉,依 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 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⑪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⑫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作者写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自己,根据回忆中“我”的心理,完成下面填空。(3分)
10岁的“我”自负、好胜——20岁的“我” ——30岁的“我” 。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分)
①“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②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赏析加点词)
(3)文章第 ⑪段作者为何说“悲伤也成享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4)本文和《秋天的怀念》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分别写出合欢树和菊花的象征意义。(4分)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秋天的怀念》
8.名著阅读。(9分)
班级围绕《朝花夕拾》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3分)
(1)【鲁迅求学履历表】小文同学读完《朝花夕拾》后,认为鲁迅思想的形成和他的学习经 历息息相关,于是为鲁迅设计了一份求学履历表。请你和她一起补全下面的表格。
(2)【鲁迅的微信群】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写出人名并说明原因。(3分)
范爱农 寿镜吾 衍太太 藤野先生 阿长
人名:
原因:
(3)【鲁迅作品色调】有人说,岁月中的温情让童年时的鲁迅学会了爱与被爱,给作品着上了一种暖色调:有人说,年轮中的伤痕让鲁迅披上了斗士的铠甲,带给成年鲁迅冷静的思考 和批判,给作品着上了一种冷色调。请你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眼中的《朝花夕拾》是什么色调的。(3分)
A.《藤野先生》
B.《阿长与<山海经>》
C.《五猖会》
D.《父亲的病》
三、写作(63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3分)
本试卷阅读(四)《合欢树》一文最后写到:“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也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难忘的人和事。回首自己的童年,回忆刚刚逝去的时光,你会想起谁?
你会想起什么事?请你联系生活,以“我想起了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补全题目;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④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10分)古诗文默写。
(1)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声《江南逢李龟年》)
(2)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5)求学应该谦虚,多向别人学习,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6)生活中,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正像《<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正是江南好风景
(2)枯藤老树昏鸦(重点字:藤)
(3)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重点字:焉)
(6)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10分)根据语境作答。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A (沉静、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动情、使人静mì( )、使人怀想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qīng( )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yōu( )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B(沉醉、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yán( )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节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1)根据文中的四处注音写出汉字。
静mì 谧
qīng 倾 诉
yōu 悠 远
屋yán 檐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司语。
A. 沉静 (沉静、沉思)
B. 沉思 (沉醉、沉思)
(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4)“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这句适中出现了几个动词 B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静mì”的“mì”应写作“谧”;“qīng诉”的“qīng”应写作“倾”;“yōu远”的“yōu”应写作“悠”;“屋yán”的“yán”应写作“檐”。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沉静”指寂静,没有动静。解释寂静,没有动静。性格举止沉稳,文静。“沉思”指深入地进行思考。A句子指的是雨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性格变得沉稳,使用“沉静”恰当。B句子指的是人们应该深入思考,使用“沉思”恰当。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该句语序不当,应该改为“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4)本题考查词性。“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中的动词有:是、闪。
故选:B。
【解答】答案:
(1)谧 倾 悠 檐
(2)A.沉静 B.沉思
(3)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4)B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3.(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这部作品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B.有些词与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C.古代不同年龄称呼如下:20岁称“弱冠之年”,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古稀之年”,70岁称“花甲之年”。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60岁称“花甲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二、阅读(54分)
4.(17分)阅读《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攸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⑧。
[注]①诣:前往,到……去。②清称,美誉,这里有声望的人。③既:已经。④仆:我。⑤仲尼:即孔子。⑥伯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⑦奕世:几代。⑧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三处)
文 举 曰 想 君 小 时 必 当 了 了 韪 大 踧 踏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期行 约定
②下车引之 拉
③及中表亲戚乃通 才
④莫不奇之 对……感到奇怪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①为司隶校尉/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B.①时李元礼有盛名/②名副其实
C.①则是无信/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5)《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亦,孔文举和陈元方都是聪慧机敏的孩子,请结合两则文章内容,简析他们有什么不同。
【分析】【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他的亲戚才得以通传。孔融到他家门前,对差役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差役已经通报后,(孔融)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非常尴尬。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句意为: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非常尴尬。故断为:文 举 曰/想 君 小 时/必 当 了 了/韪 大 踧 踖。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③句意:以及他的亲戚才得以通传。乃:才。
④句意: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奇:对……感到奇怪。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动词,做/介词,替,给;
B.名气、名声;
C.就;
D.到;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至,到;舍,舍弃;乃,才。句意:(友人)过了正午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友人才来到。
②重点词:了了,聪明;佳,美好。句意: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
(5)本题考查分析内容及人物。陈太丘依约行事,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陈太丘的友人言而无信,失约却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点明友人言行中的矛盾之处(不守信用)和无礼之处(对子骂父),有理有据、落落大方地指出父亲友人的错误,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所作所为合乎道义,有“方正”之气。从内容看,孔文举面对李元礼“君与仆有何亲”的提问,能从容用“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的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来解释;面对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轻视,则用“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论巧妙反驳,足见孔文举的能言善谈,善于应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答案:
(1)文 举 曰/想 君 小 时/必 当 了 了/韪 大 踧 踖
(2)①约定;②拉;③才;④对……感到奇怪。
(3)A
(4)①(友人)过了正午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友人才来到。
②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
(5)元方面对友人的暴怒和责骂不慌张,点明友人言行中的矛盾之处(不守信用)和无礼之处(对子骂父),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使友人语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反唇相讥),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5.(5分)学习了下面这首古诗,小文同学有些疑惑,请你帮忙解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照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诗人为何要写“杨花”和“子规”?
(2)“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为何要把“愁心”寄给“明月”?
【分析】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这是写景句,从写景句角度赏析。作用一:杨花是柳絮,杨花落点明了当时的季节是暮春。作用二: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杨花飘零,子规啼血,两种景物都是生命的痛苦,故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看到了这两种景物,也意味着作者内心情感也与之相似,作用三:故烘托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异乡的凄凉。此句属于景物描写,描摹画面。故作用四:语言生动,给读者丰富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从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拟人的角度:句子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行为,希望它陪伴好友,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想象的角度: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奇特的想象,托月寄情,把明月想象成知心人,让它作为自己的替身或知己,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情景交融的角度:明月本是自然界的景物,诗人在诗句中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赋予明月,让明月化身为自己的知己,伴随友人到被贬之地,将明月随人移动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答案:
(1)“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暮春季节),也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这两个意象,渲染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2)因为月照大地,千里可供。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仿佛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关心、忧虑之情。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8分)阅读《散步》(节选),完成问题。
散步(节选)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绿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第④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有人认为这句不够简练,建议删去句中的两个“我的”。你同意吗?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分析】节选自《散步》,本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熬”的意思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联系全句理解,“熬”表明母亲度过漫长冬天的艰难,饱受的病痛的折磨,从而表现母亲生命的坚强,我为母亲度过严冬的欣慰。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第④段运用景物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树上的绿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些描写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这是一家三代人散步的背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生机盎然的美好春景为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真挚亲情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删去和不删去的区别在于“我的”这两个字。所以着重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即可。原句句式的特点:介绍四位家庭成员,把“我”放在首位,连用两个“我的”突出了一家人散步其乐融融的温馨,更体现了我这一家庭角色的重要性与下文要表达的中年人承担的家庭责任与使命的主旨相呯应;改句只是陈述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的事实,温馨的氛围和我的角色不能显现。
答案:
(1)“熬过”是忍受痛苦,艰难度过的意思,文中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表现了对母亲的爱。
(2)这段景物描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为散步设置了背景,也烘托出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3)不同意。因为这一句反复强调“我的”,不仅强调了“我”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也突出了“母亲”“妻子和儿子”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之重,“我”对她们的情感之深,文章“浓郁亲情”的主题也能凸显。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7.(15分)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问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毁、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地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地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追,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田,还不舍得扔掉,依 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 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⑪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⑫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作者写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自己,根据回忆中“我”的心理,完成下面填空。
10岁的“我”自负、好胜——20岁的“我” 绝望、迷茫 ——30岁的“我” 自责、痛苦 。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②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赏析加点词)
(3)文章第 ⑪段作者为何说“悲伤也成享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和《秋天的怀念》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分别写出合欢树和菊花的象征意义。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秋天的怀念》
【分析】《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合欢树是文本的线索,贯穿全文,同时又象征着母爱,作者想到这棵合欢树,想到母亲为自己的付出,内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同时,这棵合欢树又是作者个人的真实写照。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结合“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句可知,母亲已不年轻,一心给“我”治病。“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可知,20岁的“我”绝望、迷茫;“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句可知,母亲一心给“我”治病,鼓励“我”好好写作,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结合“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3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句可知,“我”第一篇小说发表,母亲不在人世,“我”自责、痛苦。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①“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运用了语言描写,平常的话语中写出了母亲一心为“我”治病的执着与坚持,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②“常”意为经常,“再”这里是“又”的意思,这两个词强调了母亲对合欢树不敢怠慢、经常照料的态度,表达了母亲对茂盛的合欢树预示着好兆头的欣喜之情。
(3)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然后紧扣关键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这里说的“悲伤”是由母亲的早逝引起的,而“享受”是因为作者想起与母亲在一起的生活,感受到母亲的爱和意志,这些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并让“我”能在逆境中坚持下来,所以说这也是一种享受。
(4)本题考查象征手法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课文结尾,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合欢树》文章采用托物言情的写法。篇名虽是《合欢树》,但文章一上来,笔触并不落到合欢树上,直至母亲去世后,偶尔回到旧址,才由邻人嘴里提及“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引出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虽未直写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甚至连物都未能目睹,只写了当人们提及合欢树时“心里一阵抖”,但这足以令人感到万般思念,情系“合欢”,触物及心;也自然使人想到树已亭亭如盖,而植树人已离世而去,因而产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伤。这样的托物言情,委婉含蓄,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合欢树”是“我”的象征。因为“我”和合欢树一样都得到了母亲爱。“合欢树”是母爱的见证,它见证了母亲对我的那种无私的付出。
答案:
(1)绝望、迷茫;自责、痛苦。
(2)①运用了语言描写,平常的话语中写出了母亲一心为“我”治病的执着与坚持,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②“常”意为经常,“再”这里是“又”的意思,这两个词强调了母亲对合欢树不敢怠慢、经常照料的态度,表达了母亲对茂盛的合欢树预示着好兆头的欣喜之情。
(3)“悲伤”是指失母之痛、难以忍受,是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享受”是指母亲虽然去世但对我的爱使我感到幸福,因此悲伤也成享受。
(4)合欢树象征作者的心态,从瘫痪时的沮丧到后来的积极面对人生;象征母亲的希望,她希望儿子能与合欢树一同成长。菊花象征坚强的生活态度,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灿烂。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8.(9分)名著阅读。
班级围绕《朝花夕拾》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鲁迅求学履历表】小文同学读完《朝花夕拾》后,认为鲁迅思想的形成和他的学习经 历息息相关,于是为鲁迅设计了一份求学履历表。请你和她一起补全下面的表格。
(2)【鲁迅的微信群】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写出人名并说明原因。
范爱农 寿镜吾 衍太太 藤野先生 阿长
人名: 衍太太
原因: 衍太太为人刻薄、自私、虚伪,无法体现“温馨的回忆”。
(3)【鲁迅作品色调】有人说,岁月中的温情让童年时的鲁迅学会了爱与被爱,给作品着上了一种暖色调:有人说,年轮中的伤痕让鲁迅披上了斗士的铠甲,带给成年鲁迅冷静的思考 和批判,给作品着上了一种冷色调。请你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眼中的《朝花夕拾》是什么色调的。
A.《藤野先生》
B.《阿长与<山海经>》
C.《五猖会》
D.《父亲的病》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作品和名著内容。
①②空:由“江南水师学堂”“矿物铁路学堂”可知,该篇为《朝花夕拾》中的《琐记》。《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③空鲁迅在矿物铁路学堂毕业后,被公派到日本留学,先到东京的宏文学院读了两年预科学习日语,尽管清政府指定的升学方向是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采矿冶金系,但他却选择了医学,因为鲁迅的梦想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后来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遇到了藤野先生。在求学过程中,鲁迅一直关切时局,在留学期间对欧洲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感兴趣,逐渐发现并领悟到欧洲的富强并不只是因为技术上的优势,而是有一套与中国全然不同的学问和制度体系作为支柱。终于,“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感弱国弱民备受歧视的悲哀,遂与藤野先生惜别回国,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弃医从文。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情节。
这些人物中,衍太太不能入群,她自私自利,怂恿小孩子吃冰,在“我”父亲临死前让“我”大声呼喊父亲的名字,使父亲走得不得安宁等事件,都表现了她的刻薄、自私、虚伪,无法体现“温馨的回忆”。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涉及的篇目及其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判断是一篇文章否是冷暖色调,主要依据作者的情感态度来理解。比如感觉人间温情是暖色调,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冷色调等等。本题要求就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题干给出了四篇,要求判断作品的冷暖色调。比如《藤野先生》,主要讲述自己在日本仙台的一段生活,藤野严九郎是鲁迅的老师,负责解剖课程,他对鲁迅的要求既严格,又有鼓励和肯定。比如给“我”修改讲义,修改解剖图,都看出他的严格和对学生的“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等等。这是作者的温暖记忆,所以是“暖色调”。其余作品同样这样分析。
答案:
(1)①《琐记》②之前的学堂知识陈旧,乌烟瘴气 ③想学到更多知识,拯救像父亲那样为庸医所误的病人
(2)衍太太 衍太太为人刻薄、自私、虚伪,无法体现“温馨的回忆”。
(3)示例一:暖色调。《阿长与<山海经>》中不识字的长妈妈为“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感受到了长妈妈对“我”真挚的关爱。
示例二:暖色调。《藤野先生》中记述了作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回忆了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值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崇高品格,表现力作者真挚的怀念之情。
示例三:冷色调。《父亲的病》中描述了几位庸医的行医态度、诡异药方等,批判了这些庸医徒有虚名、故弄玄虚、巫医不分、草菅人命的实质。
示例四:冷色调。《五猖会》回忆了年幼时我想去看五猖会,但父亲却要求“我”先背《鉴略》,“我”终于背书过关,但对五猖会已没了兴趣的事,批判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三、写作(63分)
9.(63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本试卷阅读(四)《合欢树》一文最后写到:“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也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难忘的人和事。回首自己的童年,回忆刚刚逝去的时光,你会想起谁?
你会想起什么事?请你联系生活,以“我想起了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补全题目;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④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前面有提示性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给我们降低了写作难度,但本作文写作难度较大。“想起了”意味着“重拾”,“重拾”意味着曾经拒绝或者曾经丢弃或者曾经失去。根据“回首自己的童年,回忆刚刚逝去的时光,你会想起谁”明确线上应填写人物,如“老师”“妈妈”“老师”“朋友”等。选择立意的时候要力求新颖,比如在大家都选择“信心、勇气、理想”的时候,有同学另辟蹊径,选择“谦卑”,回避了撞车现象。因为是“想起来了”,所以要铺垫一下“失去”的情况或者状态,这部分应该略写;然后,围绕“为什么”要“想起来了”展开情节,或者写自己“想起来了”之后是“怎么做”的,这一部分要详写;最后再适当地点一下题。我们应该重点写“为什么想起来了”以及“怎样想起来了”,而不能只强调了“想起来了什么”,把写作的对象确定错了。比如写“记忆”,只是把自己的童年往事写了几件,完全没有提到对现在的影响,根本就不能点出“想起来了”的意义,偏离了题意。
【解答】
我想起了你
又一次独自走在学校旁的小路上,昏暗的灯光从层层叠叠的树叶间透过,在地上投射出破碎的残影。皎白的月光映在盛气凌人的樱花上,在知了的歌声中,我又一次想起了你……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呼啸的狂风不停拍击着窗户,在教室里的我们冻得呲牙咧嘴,大多人都无心听课——哪怕是最有趣的科学课。恍惚间,我感到眼皮昏昏沉沉,隐隐约约听见了“显微镜”“实验”等几个词语,在一阵天旋地转之中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背后的一阵刺痛打断了我的美梦,迷迷糊糊间我睁开双眼。“快起来!你都没听课了!”“急什么?反正老师没发现我,让我再睡一会儿……”我记得当时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你,半天不说话,只死死地盯着我,深邃的眼神透过镜片,露出一丝坚毅。我有些心虚地闭上双眼,可又不自觉地睁开一条缝。只见你还死盯着我,我感到心中一阵触动……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狠下心来摆脱梦魔专心学习。课下的你,还一直帮助我补回我落下的知识点……
半年后的毕业考试中,科学实验考试的题目正好是使用显微镜的探究实验。霎那间,心中的五味瓶被打翻,有些愧疚也有些激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就升上了初中。回首一看,小学的同学们都各奔东西,但冥冥之中,我们又在同班。
忘不了报过名的长跑比赛,忘不了当时每天的勤奋训练,更忘不了在我身边的你……
在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樱花一朵朵无声无息地飘落,池塘间的荷花却开得正旺,亭亭净植的花儿上不时有几只蜻蜓逗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我们穿着号码服,奔跑在一千五百米的赛场上。你时不时转头看我有没有跟上你的步伐,不管别人追上与否,我们总肩并肩,把汗水挥洒在那个夏天的赛场。
如今坐在教室里,追着飞逝时光的步伐,怎么也追不上,也不必追。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回望来时的人事物景,那时花开,唯有你依然如旧。
【点评】本文通过回忆小学到初中这一段时间内,好朋友对“我”的无私的帮助,赞美了“友谊之花”的长盛不衰,表达“我”对好朋友的感激之情。开篇以“樱花盛开”点题,文末又以“樱花落”结尾,“花开花落”,只有“友谊之花”长盛不衰,总结全文。
篇 目
地点
入学原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猜测自己可能是做了错事
①《 》
江南水师学堂
某人的污蔑;无需学费
矿务铁路学堂
②
《藤野先生》
日本东京
③
日本仙台
厌恶东京“清国留学生”的行为
篇 目
地点
入学原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猜测自己可能是做了错事
①《 琐记 》
江南水师学堂
某人的污蔑;无需学费
矿务铁路学堂
② 之前的学堂知识陈旧,乌烟瘴气
《藤野先生》
日本东京
③ 想学到更多知识,拯救像父亲那样为庸医所误的病人
日本仙台
厌恶东京“清国留学生”的行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1),共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