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好的故事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98542/0-173009022441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上好的故事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98542/0-173009022449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上好的故事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98542/0-173009022451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追问题目,引发认知冲突,关注独特表达,感受鲁迅内心,回顾所学,总结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2.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追问题目,引发认知冲突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什么?
生(:齐)“好的故事”。
师:什么是会学习的人?会学习的人是会思考的人。什么样的人是会思考的人?就是会提问题的人。孙老师最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对于“好的故事”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好的故事是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好的故事为什么是好的故事?
师:为什么是好的故事,不是坏的故事?第二个问题。
生:为什么课文要以“好的故事”为题?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透过这双眼睛,能窥视到这篇文章的灵魂。还有问题吗?
生:好的故事真的是一个故事吗?
师:我特别喜欢这个问题。那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故事”。我们长这么大,听过刘胡兰的故事,听过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故事都有什么特点?
生:故事基本上都有情节,都有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是不同的形象。
师:他说了故事的两个特点。第一,故事是有情节的: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第二,故事是有人物的。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好的故事》中有情节吗?
(生摇头)
师:根本没有情节。《好的故事》当中有人物吗?
生:(齐)没有。
师:你叫得出他的名字吗?
生:(齐)叫不出。
师:没有情节,也没有人物,怎么能称为故事呢?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根本不是好的故事,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以后的中国会怎么样。
师:作者的一个理想。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作者做的一个梦。
师:给他掌声!就是写了作者做的一个梦。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题目改一改。(将板书中的“故事”改为“梦”)
师:(指板书)一起读!
生:(齐)好的梦。
二、聚焦第4自然段,感受“如锦如星”的梦境
师:我们长这么大都做过梦,是不是?你做的梦有什么特点?
生:有点模糊不清。
师:给他掌声!梦的第一个特点,模糊不清。梦还有什么特点?
生:梦没有什么逻辑。
生:梦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生:梦和现实是有反差的。师:梦和现实是有反差的,真
棒,说得多好!梦是模糊的,梦是没有逻辑的,梦是虚幻的。对,这就是梦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走进鲁迅的好的梦,来研究研究鲁迅的梦好在哪里。迅速找一找,课文中哪一段话概括写了梦的特点?生:第4自然段第一行。
师:请你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一段,鲁迅用两句话写了梦的特点,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第一句话就概括写出这个梦的主要特点。有三个关键词,一起说。
生:(齐)美丽,幽雅,有趣。
师:接下来用一句话具体阐述他的故事美、雅、趣在哪里。这句话当中有两个比喻句,拿出笔来,圈一圈,找到的请举手。
(生圈画后举手)
生:第一个比喻句是“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第二个比喻句是“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师:好极了!两个比喻很重要。鲁迅的语言要会品读啊,第一个比喻句,像什么?
生:一天云锦。
师:云锦,你们见过吗?(出示云锦服饰图)古时候的云锦很贵,一寸云锦一寸金。谁穿的?皇帝。你看,(出示皇帝龙袍图片)这就是皇帝用云锦做的龙袍,这龙袍看上去怎么样?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看上去很精致,很美丽。
师:精致、美丽,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豪华。
生:柔软。
生:很有威严。
师:这云锦看上去是多么的华丽,多么的华美,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图案是那样的精美。这不过是一席衣裳,但现在鲁迅看到的是这么一点点云锦吗?他看到的是—
生:(齐)一天云锦。
师:整个天空看上去全像云锦那样。这样的景象你见过吗?天空什么时候像云锦那样美?
生:黄昏时。
师:黄昏时,火烧云来了,那个时候是美的,那是通红的,是紫红的,是色彩变换的。但是鲁迅看到的是一天云锦啊。鲁迅看到的天如锦,(板书:如锦如)还如什么呢?还有个比喻句。一起读。
生:(齐)“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师:鲁迅看到的此时的景,满天的星星在飞动。你看到过这样的美景吗?
生:(齐)没有。
师:孙老师记得,有一年在黄山顶上过年。晚上出去看星星,满天的星星亮晶晶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那样的星空。但是,天上的星星并没有飞动。现在鲁迅看到的是什么?
生:(齐)万颗奔星。
师:我找了一个图,(出示万颗奔星图)但还不能表达鲁迅看到的美妙的景象。如果说前面是如锦,后面是什么?
生:如星。
师:如锦如星。我们长这么大,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鲁迅看到了。能不能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
生:(朗读)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师:给他掌声!尤其是“万颗奔星似的”读得很有情感,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三、细读第5自然段,感受“如诗如画”的梦境
师:鲁迅的语言是要细细品咂的,不能囫囵吞枣。鲁迅看到的景如锦如星,美丽,幽雅,有趣。那么,我们就来走进他的梦,看看他描写的梦中的情景。(出示第5自然段)
课文第5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学生朗读不流畅。)
师:给他掌声!不容易,这段话读起来比较拗口。怎么会这么拗口呢?因为它的句子有长有短。这一段就四句话,但第一句特别长,长得朗读时一口气都喘不过来。这样的长句子怎么读呢?用缩句的方法。同桌两个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把第一个长句子缩成一个短句。
(生讨论)
师:压缩法,这是读长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指名答)
生: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看到许多景物,都倒映在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夹带着闪烁的日光,在水里和游鱼一同荡漾。
师:谁能压缩得再短一点?
生:我坐小船经过山阴道时,看到两岸的景象,倒映在水中。
师:再压缩一下,就缩成了“两岸边的风景,倒映在小河中,一同荡漾”。我就觉得奇怪了,一句话写得那么长,把两岸的风景写得乱七八糟。一会儿景,一会儿人,一会儿狗,一会儿塔,鲁迅写得太糟糕了。你觉得鲁迅这样写糟糕不糟糕?同桌两个人讨论讨论,发表你们的高见。
生:我觉得他写得好,因为他是在做梦,梦里面经常一会儿梦到这个,一会儿梦到那个,不会非常清楚。
师:给他掌声!这样写,正是写出了梦的特点。没有严格的逻辑性。你太棒了,你是鲁迅的知音。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我想补充一下,他写得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但是第4自然段“错综”这个词,正好对应第5自然段很乱的景象。
师:掌声在哪里?(生鼓掌)第4自然段有一个“错综”,“错综”就是许多事情交织在一起,许多景物交织在一起。真是火眼金睛!
师:许许多多事物错综在一起,交织在一起。还有可能是因为,鲁迅小时候在绍兴的河边看到的景物也是没有规律的,所以他这样写,符合梦的特点,符合错综的特点,符合自然景物的特点。我们来读读看,试试看能不能不喘气。我仿佛记得乘坐小船经过山阴道,齐—
(生齐读)
师:如果说鲁迅在第4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妙,那么,第5自然段中的第一个长句写得也很妙,不仅符合河边景物的特点,而且符合梦境没有逻辑的特点。这就是鲁迅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咂。
师:第二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生:解散,摇动,扩大,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的特点。
师:这是文中的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生:恍惚。生:虚幻。
生:飘忽不定。生:自由的。
师:是的,梦中景是动态的,是变化的。这是梦中景的第二个特点。那么,第三句梦中景又有什么特点呢?他看到的景都有什么?
生:都有自己的颜色。
师:不仅有颜色,还有什么?
生:形状。
师:当然有形状,还有什么?生:都有自己闪闪发光的样子。师:给她掌声!都有光。你看
到的景物不一定都有光,鲁迅看到的却有光,镶着日光。如果鲁迅概括写的景是“如锦如星”。那么现在,他梦中的江南水乡的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板书:如如)同桌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如幻如美。生:如影如光。
生:如云如水。因为它的形状都是一直在变换的。
师:没关系,概括不出来没关系。我给大家看一首最美的诗,写的景跟鲁迅写的差不多。(出示《再别康桥》)一起读课题。(师深情朗诵《再别康桥》,相机提示学生,徐志摩写的景和鲁迅写的景有不少相似之处:前有“云彩”,后有“云”;前有“艳影”,后有“倒影”;前有“青荇”,后有“萍藻游鱼”;前有“彩虹”,后有“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师:如果再让你来形容鲁迅所写的景,如什么如什么呢?再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再别康桥》是一首诗,又像一幅画。如什么?
生:如诗如画。
师:鲁迅写的江南的梦中之景如诗如画,如果把它比作一幅画,你能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吗?
生:水中日光画。生:水中美景画。生:水中奇景画。
师:好!这个景象确实是很奇幻的。水乡倒影图,是不是?鲁迅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一个美学家,一个画家,所以他描写的景都有画面感。我们读鲁迅的文章,一定要注意鲁迅语言中的色彩,色彩描写太美了。
四、品咂第7自然段,感受“如梦如幻”的梦境
师:让我们继续走进鲁迅的梦,一起看看第7自然段。这一段中的梦美丽在哪里,幽雅在哪里,有趣在哪里呢?一起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我从“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可以看出,它很有趣。
师:它趣在什么地方,你能不能说说看?
生:它会碎散,或者拉长,形状会不断变化。
师:(指现场摄影师)是的,我们看这位摄影师,你看到的摄影师是不会变的,但是鲁迅看到的摄影师,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小,一会儿又碎散,景物在不断的变换当中,好玩不好玩啊?这就叫趣!
生:我从“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感觉这里很梦幻。
师:很梦幻!一会儿红锦带织到狗当中,一会儿狗织到白云当中,然后白云也织到地上的村女当中,你织到我当中,我织到你当中。多么的梦幻,多么的奇妙。所以,鲁迅这里也用了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是——
生:(齐)如缕缕的胭脂水。
师:孙老师是男的,不化妆,所以我感受不到什么叫胭脂水。我找了一幅图,(出示图片)这幅图就像胭脂在水里融化一样,胭脂水美吧?美轮美奂。还有一个比喻句。
生:(齐)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师:鱼从水里跳出来发出的声音,这叫“泼剌”;水在流动,叫“奔迸”。又跳又流的红锦带!两个比喻,一个比喻是如胭,胭脂水的“胭”;第二个比喻是如带,红锦带的“带”。这样的景色如胭如带,更是——(板书:如 如)
生:我觉得是如梦如镜。
师:再换一个字,应该叫如梦如什么?
生:如梦如幻。
师:你织到我当中,我织到你当中,这样的景象太奇幻了。这是鲁迅的好的梦。一起读——
(生齐读“好的梦”)
师:为什么说他的梦好呢?因为他的梦—
师:因为他的梦—生:(齐)如诗如画。师:因为他的梦—生:(齐)如梦如幻。
五、关注独特表达,感受鲁迅内心
1.关注反复语句
师:这个梦果真好。我又有问题了,我们也都会做梦,鲁迅为什么把这个梦记下来,还写得这样美妙?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生:因为当时是1925年,社会很黑暗、很混乱,鲁迅就写了好的梦,和现实的黑暗、混乱形成对比。因为他非常渴望和平,所以我觉得这个梦非常好。
师:给他掌声!你又告诉我读鲁迅文章的第三个秘诀,要联系当时的背景。那个社会太污浊,太黑暗。鲁迅希望他的生活就像梦中那么美,那么雅,那么趣。说话要讲理由,为什么说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课文中能不能找到有关句子?
生:在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行“是昏沉的夜”,还有第12自然段中的“在昏沉的夜”。
师:鲁迅的文章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很多。他有两个地方重复了,反复了,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师:反复出现“昏沉的夜”,他想说明什么?
生:现实生活是黑暗的。
师:现实是黑暗的,是昏暗的,是阴暗的。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反复之处。读!
生:(齐)“这故事很美丽,幽来,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师:鲁迅反复说,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他想表达什么?
生:鲁迅想表达我们的未来也是美丽,幽雅,有趣的。
师:他希望他的梦是美丽的,希望他未来的生活是美丽的,希望过上这样的美好生活。我们现在都说,重要的话说三遍。是的,凡是说两遍、三遍的话,都是重要的话。所以读文章,读鲁迅的文章,要关注反复的地方。
2.关注结尾
师:鲁迅文章的结尾也比较难哦。他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师:鲁迅为什么要追回这个梦?为什么要完成这个梦?为什么要留下这个梦?
生:因为他非常希望现实也可以像这个梦一样美好。
师:他是多么迫切地希望,他的生活就像他的梦那样好,所以用了一个排比句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并且说“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永远不能忘怀。
3.关注题目
师:让我们回到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鲁迅没有用“好的梦”当作题目,他用的是—(将板书中的“梦”改为“故事”)一个大作家,文不对题。
生:因为鲁迅希望他现在的生活也是这么美好的,并且也是一个好的故事。
生:对于鲁迅来说,这个梦就像一个故事一样。
师:他希望这个梦像故事,梦可能永远不会实现。但是故事——
生:故事可以实现,他希望这个梦可以成真。
师:给他掌声!鲁迅希望美梦成真,能变成现在和将来的故事。所以鲁迅用“好的故事”当作题目。
六、回顾所学,总结提升
师:学到现在,你们总结一下,读鲁迅的文章要关注什么?
生:要关注文章中的关键句。
师:好!像比喻句这样的关键句。
生:文章的题目。
师: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关注,鲁迅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品咂。
生:还要关注文章的时代背景。
生:还有文章的结尾。
师:还要关注文章的反复之处。有人说,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是谁啊?鲁迅。为什么怕鲁迅呢?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太深奥了,太晦涩了,太艰深了。但是今天我们学了之后,我相信你们以后不会怕了。你只要关注他的题目,好的故事是故事吗?明明是梦,为什么叫好的故事?你就找到了解读文章的钥匙。关注背景,关注关键句,关注鲁迅文章中的反复之处,这就是读鲁迅文章的秘诀。下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未成曲调先有情,摸准学情搭好脉,听读感受耳目新,潜心朗读悟真情,读读抄抄入我心,迷恋鲁迅永无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精品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