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
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背景,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热运动,有分子动理论做基础,同时还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加进步。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阶段,但感性认识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对抽象事物的认识。因此,本课应以感性知识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了解改变内能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为抽象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电热器等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认识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的乐趣。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werPint课件、网络视频、铁丝、砂纸、压缩空气引火仪、热功互换器、矿泉水瓶、橡皮筋、温度显示器、酒精、点火枪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首先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以改变温度为依托,列举生活实例,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大小的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借助了丰富的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另外,通过实验的改进和创新,增强直观性和安全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播放天宫二号火箭发射视频
欣赏视频并交流
利用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为我国有这样的先的进科学技术而自豪。
火箭利用哪种能量做动力升空呢?
学生思考讨论
引入本课课题: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概念
从物体内部构成说起,还记得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吗?
思考
使学生回顾相关旧知
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
回忆并回答
为内能概念的建构做铺垫。
出示一组图片对比,说明分子有动能和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概念。
学生讨论并交流
建立内能的概念
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屏幕展示对比
学生讨论并交流,发表意见
进一步理解内能和机械能是不同形式的能。
观看红墨水实验,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并交流
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提出问题:
如何使一根铁丝的内能增大?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归纳总结:
改变内能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哪两种?
讨论、归纳,相互补充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
实验探究:做功改变内能
体验活动:反复弯折铁丝后铁丝内能如何变化?
分组进行体验活动后互相交流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演示1:铁片在砂纸上来回摩擦
观察温度显示器上示数变化,思考并表达说明了什么。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观察结果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
教师演示2: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
实验时厚玻璃筒内放硝化棉,然后迅速向下压活塞。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
仔细观察实验,思考并表达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实验探究能力
屏幕小结,归纳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
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体验活动:将橡皮筋放在人中处,迅速拉伸和释放橡皮筋有何不同感觉?
分组进行体验活动后互相交流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演示3:热功互换器
用自制的热功互换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通过屏幕分析提示,降低由实验得出结论的难度。培养学生描述观察结果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突破难点。
学生表演:爆瓶子
提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现象
某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观察并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生活的理念。
屏幕小结,归纳得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回答情境中的问题。
教师演示4:点火枪点燃酒精后对瓶盖做功
学生观察并思考
与开头呼应,现象轰动,效果震撼,将课堂推进高潮。
热传递及热量概念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什么是热量?
知道什么是热传递,分析内能的变化,了解什么是热量等。思考、互相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明确热传递相关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并回答。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将整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强化记忆所学知识点,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建构。
布置作业
校本作业。
课下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13.1物体的内能
一、内能
1.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 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 热传递
条件:存在温度差。
方向: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实质:内能的转移。
三、热量
1. 定义: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2. 热量是过程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沪科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课题,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