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承天寺夜游,二走近苏轼,张怀民,承天寺,无标点朗读课文,五分析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三)、课文创作背景
(四)、诵读感知,疏通文意。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2、轻声跟读。3、大声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
6、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抗赛。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7、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我们有了初步感知,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五)分析鉴赏
思考: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2、那本文中苏轼是如何描摹月色的呢?3、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4、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思考:6、月色之美尽在其中啊。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六)体会作者情感及其人生态度。(七)、拓展延伸。 学了此文,我见识了豁达乐观的苏东坡,那么我们从作者身上获得什么启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演示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我会读我来解,我懂意,会译句,我读我赏析,“闲人”,我读我感悟,苏轼坎坷而豁达的一生,获人生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意失意,《湖州谢上表》,政治不相信文人情怀,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月夜游寺,感受孤独,感受闲人,乐观豁达赞东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