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一课一练,文件包含《谈创造性思维》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谈创造性思维》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健,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héng( )地进行各种尝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孜孜不倦( ) 持之以héng(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渊博”的意思是 ;“一事无成”的意思是 。
4.画线的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答案】1. zī 恒 2. 关健 关键 3. (学识)深而且广 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4.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勤勤恳恳,不知疲倦。
(2)持之以恒(chí zhī yǐ 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本题考查易错字。
关健——关键。关键,guān jiàn,事物的最要紧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性因素。
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渊博:意思是精深而广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
一事无成:意思是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划线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该修改为: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5.下列诗句与文中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观点和诗句含义的能力。
A.诗人描写的是禅院景物的幽静,也暗含他的高洁志趣和归隐思想;
B.诗句的意思是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C.表达的是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D.表达的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结合课文内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体现出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答案就会有所不同,B项句意与之相符。故选B。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ó) 渊博(yuān) 孜孜不倦(zī)
B.汲取(jī) 压榨(zhà) 持之以恒(héng)
C.机械(xiè) 对称(chèng) 行之有效(xià)
D.契约(qì) 相貌(xiàng) 锲而不舍(qì)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汲取(jī)——jí;
C.对称(chèng)——chèn;
D.锲而不舍(qì)——qiè;
故选A。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黄山的迎客松根深蒂固,枝干遒劲,它的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着五湖四海的宾客。
B.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不言而喻,这在中国航天工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折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积淀丰厚。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此处用来形容迎客松扎根,使用不恰当;
B.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这里指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这在中国航天工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不用说就明白的,使用恰当;
C.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这里指诽谤和诋毁能够很轻松地击倒你,使用恰当;
D.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这里指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知疲倦地汲取知识,使用恰当;
故选A。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南京人才辈出,南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乡就是建康人。
B.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C.为了使大家生活在文明祥和的环境中,班委会讨论并通过了班级文明公约。
D.通过这些事实,使我们认识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答案】C
【详解】A.搭配不当,将“建康人”的“人”删去;
B.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删去;
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将“通过”或“使”删去;
故选C。
9.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1)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________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A.放弃 探求 缺乏B.丢弃 探求 缺少
C.抛弃 探究 缺乏D.放弃 探索 缺欠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能力。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抛弃”是指丢掉不要了,没有一丝的不舍。“丢弃”指放弃实施、实行或运用。“放弃”是指你得不到的只能放开的。根据语境可知,(1)空应填写“放弃”。“探求”指探索寻求,泛指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并试图找寻到答案的行为。“探究”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根据语境可知,(2)空应填写“探求”。“缺少”指在数量上不足,有时也指没有,宾语多是具体事务。“缺乏”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缺欠”指不足之处。根据语境可知,(3)空应填写“缺乏”。故选A。
能力提升
阅读《谈创造性思维》片段,完成各题。
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dì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zī zī不倦地jí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chí zhī yǐ héng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0.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根深dì固 ②zī zī不倦 ③jí取 ④chí zhī yǐ héng
11.“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句中加点的“这种情况”指什么?
12.作者认为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0. 蒂 孜孜 汲 持之以恒 11.“这种情况”指“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12.学识渊博;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3.作者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最后举例进行论证。
【解析】10.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第①空:根深dì(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第②空:zī zī(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种状态。
第③空:jí(汲)取:吸取、吸收。
第④空:chí zhī yǐ héng(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
“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后,视句意的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据此可以判断“这种情况”指上文所说的“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②段“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提出问题,下文进行解答;
根据第③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联系第④段“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可知,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1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一般答题思路是文章首先提出什么论点,然后使用了什么论据,对论据进行分析,接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结合文章第①段“‘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可知,开头先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错误认识谈起,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结合“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可知,指出了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同时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培养创造性思维”;
结合第②段“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呢”和第③段“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以及第④段“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可知,中间②③④段内容则是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最后结合第⑤段“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第⑥段“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可知,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论点“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积极进行尝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②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③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④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⑤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⑥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⑦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节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乙】
①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节选自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14.文本甲和文本乙都强调了什么观点?
15.“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这句话作为论据插入文本甲哪段最合适?请为该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6.甲文和乙文的第③段都针对一些错误看法进行了“批驳”,请结合文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答案】14.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15.插入第⑥段最合适。答案示例:遭到楚王疏远放逐之屈原,毕竟写下了《离骚》。 16.A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批驳对方的观点。
B我不具有创造力,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
C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D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解析】14.本题考查观点概括。
由【甲】第⑦段“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可知观点是关于“创造”这个主题;由【乙】第⑤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可知观点为“人人都拥有创造力”;故而都强调了“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创造”。
15.本题考查论据的相关知识。
由“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可知这是指的主人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样的事情;由⑥“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可知这一段开始讲述的是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符合论据前半部分说的人物陷入困难中,后面的“但是遭遇八十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可知人们在绝境之中仍然有所创造。故而我们可知这个论据适合放在⑥段。
同时补充的论据是事实论据,也就是说应该是举一个事例。
示例:遭受宫刑,被关押在牢狱之中之司马迁,毕竟写下了《史记》。
16.本题考查论证方式。
A.由甲文第②段“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可知作者是建立在对方的观点之上,进行举证,但是却无法推导出对方的观点,以此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这就是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方法;
C.由甲文⑦段“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可知观点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由乙文③段“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可知这一段的错误观点是“我不具有创造力,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
D.由乙文③段“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可知这种创造的灵感其实来源于点滴的积累,;由④段“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可知“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创造力,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留意细小的想法”,故而这里的观点就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拓展延伸
换个角度看问题
王充间
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可是,出乎意料,儿童们来到玩具店却全然不顾,而是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那些大路货。后来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尔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②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秘事”(鲁迅语)
③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__甲__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__乙__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排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则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④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渭,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爱阻了,不妨换个角度做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有划改)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18.请仔细阅读第③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横线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
甲: 乙:
19.请指出本文第②③④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20.本文与《谈创造性思维》一文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举一个使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事例。
【答案】17. 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用一个事例引出论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8. 甲:直线(式) 乙:习惯(性) 19.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0.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时,总是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便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住客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
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帮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粒漂亮的五角星。
【解析】17.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通读本文,结合文章标题、首尾和文章内容,可知这篇文章开头从一家玩具店的变化的故事说起引出论题,并引用了苏轼的诗,举了《红楼梦》的例子,引出了中心论点——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2)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本文文章第1段叙写玩具店的事例既引出了文章讨论的话题——观察事物的角度,同时通过这个故事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处依据空后的“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语句可填写“直线”作答;乙处依据“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这一诗句,可填写“习惯性”作答。
19.试题分析:考查使用的论证方法。第2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秘事’(鲁迅语)”——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举例论证。“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渭,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对比论证。据此,文章的2、3、4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20.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一个使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事例,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如:爱迪生在科学试验中,偶然发现声音引起振动,就反过来推想能不能把振动还原成声音,于是发明了留声机。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错误观点
批驳方式
所树立的观点
甲文
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我太无能、处于绝境,不能创造
A
C
乙文
B
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第23课范进中举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第23课范进中举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课堂检测,文件包含第24课《三顾茅庐》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第24课《三顾茅庐》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智取生辰纲精练,文件包含第22课智取生辰纲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第22课智取生辰纲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