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5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教案
展开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能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已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文化传承与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结尾段对菊花的描写以及句子“好好儿活”,结合补充材料,体会作者对生命感悟。
三、核心素养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为亲情,学习重点是朗读。《秋天的怀念》正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唤起真切的情感体验不容易。所以在教学中,结合单元目标,我想以朗读指导为途径,创设一个诵读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作品细节和关键词句,体味人物内心情感,真正领悟作品内涵。
四、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已经可以产生浅淡的情感体验,对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能有所感触,但要深刻体会还有难度;
2.通过第一单元的散文学习已经对朗读有了初步接触,学习本课应在此基础上继续训练朗读能力,借助动情朗读这个媒介,才能对文本产生深刻体会;
3.七年级学生渴望展示自己,期待得到认可,应该整合单元教学,创设真实活动情境,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展示,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七年级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学习本课,用直觉思维来体会情感,用逻辑思维来分析情境,用创造思维来进行作品呈现。
5.七年级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以以诵读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借助文本“母爱”这一主题,“好好儿活”这一生活态度,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七、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史铁生在梦中无比牵挂怀念的人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积劳成疾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代表作品还有:《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命若琴弦》《礼拜日》《原罪·宿命》《我与地坛》等。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1998年因患尿毒症在家休养,一直坚持与病魔斗争并有新作品集《往事》问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介绍背景
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在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他的第六个年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了。后来,在他的许多的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可以说是他的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而成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所以这也就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这篇《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 cuì
瘫 痪 侍 弄 整宿 憔 悴
shàn wān jué màn
仿 膳 豌 豆 诀 别 烂漫
2.释义
瘫痪:1.身体或其某一部分完全丧失运动功能。2.比喻不能正常活动或工作。
暴怒:指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常伴有狂骂,亦形容水势凶猛激荡
沉寂:非常寂静,听不见一丝声音。
侍弄:1.整治;料理。2.喂养。3.精心的对待
捶打:反复打击、敲打。
憔悴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央求恳求;乞求。请求别人宽恕自己的错误;有时可以比喻这个人非常有礼貌。
絮叨1.〈动〉啰啰唆唆地说话。2.〈形〉形容说话啰嗦。
3.师生齐读,整体感知
屏显带叠词的句子: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设计意图:通过圈点勾画,明确学习品读的重点,在朗读过程中,培养语感,体会叠词韵律之美。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一)听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运用了什么结构来写春?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交流点拨】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3-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交流点拨】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深层探究
老师第一次看到文章题目的时候,脑袋里充满了大大的问号:《秋天的怀念》是谁?在怀念什么?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
明确:史铁生,怀念自己已逝世的母亲;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
史铁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可见史铁生对母亲的感情怎样?
明确:史铁生非常思念逝世的母亲,深爱着自己的母亲——爱母。
1.史铁生真的爱自己的母亲吗?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母亲临终前的身体状态其实已经怎么样了?
明确:母亲当时的身体状态已经非常糟糕了。
具体表现为PPT展示:
2.作为日日在母亲身旁的儿子,“我”发现了母亲的身体异状没?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
她憔悴的脸上……——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3.“我”真的爱母亲吗?
预设:在痛苦时期的“我”,“一直都不知道”心理上漠视着母亲这个人,“又独自”行为上不管母亲,我只顾沉溺在自己的痛苦里,“我”似乎并不爱正常情况下康健的母亲。
小结:在自己瘫痪痛苦和母亲病重时,史铁生爱母亲,但他更爱自己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那时的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盼望儿子找到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史铁生《我与地坛》
二、体会比较,译母爱:
1.从所写人物的角度看,这些句子写谁用得最多。
预设:母亲
2.细读第一层,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预设:小心翼翼。史铁生终身和轮椅为伴后。看着自己“颓废”的样子,史铁生三度自杀,但都被母亲及时发现。 无论是偷偷地还是悄悄地,这些都是在刻画母亲的动作轻微的特点,读片段,生读出小心翼翼的感觉。
坚强。艰难,艰苦,这是一个再难再苦也依旧坚强的母亲。
屏显:动作神态描写 母亲:小心翼翼
3.自由朗读第二层,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预设:大口大口吐血说明母亲已经病入膏肓。与第一层联系起来会发现,叠词中存在对比,第二层叠词,动作幅度大了。叠词的转变,情境也在转变,面对绝症的折磨,生命是那么孱弱,而在这种情况下母爱是那么地忘我,那么地伟大。
屏显:动作描写,隐忍坚毅
4.第三部分的叠词与母亲的语言有关,你听到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预设:感觉母亲的话充满了亲切与活力。与第一层叠词相比,母亲在与儿子对话时,人一下子鲜活起来了。儿子愿意与人沟通,这极大地鼓舞了母亲。
屏显:语言描写,爱子如命。
设计意图:通过叠词清晰充分地将母亲细腻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关联的独特意蕴展现出来。
三、前后勾连,体悟借物喻人的语言表达。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并从文中勾画母亲关心我的句子。
1.母爱的淡雅:——淡雅:要活得平淡,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5分钟)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动作)
当一切恢复沉寂后,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恢复平静和理智之后,再进来带我去看花。这无疑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那母亲在出去和进来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偷偷地
悄悄和偷偷有没有区别?有。偷偷是不想被儿子看到,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母亲很闲吗?只是简单地等待而已吗?(不是)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喜欢花,为了照顾瘫痪的儿子,连侍弄花的时间都没有了。而她的时间都用在了儿子身上,还偷偷地关心着儿子,母亲处处替儿子着想,不让儿子看到自己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活得平淡,对儿子真实的爱。
2.母爱的高洁:——高洁:要活得高尚而纯洁(7分钟)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忍——伟大的母亲(动作)
提问:
(1)母亲的“忍”,是在忍什么?
①儿子的抱怨,儿子的病痛,想让儿子看到自己坚强的样子。
(2)只有儿子生病了吗?没有。母亲的病更加严重。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①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第二段)②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第三段)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第五段)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在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第六段)
可见,母亲的忍:(①儿子的抱怨;②忍住自己内心的的痛苦(病)与无奈;③忍住儿子的病痛带来的双重打击。)
母亲并没有自私自利地自我发泄,自己病得那么严重都还要为儿子着想,体现出母爱的高洁。
3.母爱的热烈而深沉:——母亲对我的爱(8分钟)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1)挡(母亲“挡”在窗前,是在挡什么?)
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绝望。母亲这一挡,可以看出她想要挡住?——不仅仅是窗外的树叶,更是挡住了儿子烦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绝望。
(2)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为了缓解儿子烦躁的情绪、对生活绝望的态度,为什么还要提这类忌讳的字词?这样的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在不经意间竟然把“跑”、“踩”这类忌讳、敏感的字都提出来了;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处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爱的热烈深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从文中(根据三次看菊花)找到体现母爱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母爱的伟大,并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借物喻人的语言表达相勾连。
五、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结合刚才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好好儿活”有怎样的体悟?
资料助读一:我那时的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心里也没有答案。——史铁生《我与地坛》
资料助读二: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史铁生资料助读三: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且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获得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
(设计意图:延伸拓读,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挖掘情感内涵,强化对母爱的体悟,理解对生命的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开始乐观地生活的象征。在细节描写中感受作者沉痛的思念情怀,体会母亲深沉的爱,了解母爱正是作者在苦闷绝望中奋起的真正原因。
七、课文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生命如四季流转,有春雨如油,也有寒冬凛冽,谁也不能永远在盛夏里欢歌,更多的秋的沉静与思考只能留给自己,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发现生活的细节,在爱中汲取力量,即使踏过荆棘,也会因为秋日的沉思,而开启新的篇章!毕竟,我们都要努力地“好好儿活”!祝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乐观、勇敢地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烂漫人生。
八、作业布置:
诗人说:“每当写到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审视生活,你能否发现那些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爱的言行。请把它们从时光的河流中打捞起来,用文字将它们捧到阳光下。
教学反思
语文的魅力在于徜徉文字的世界,品味文字的芬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语文课堂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从无声的文字中品悟有声有色、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应该先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受文字的美。为此我必须确定一个教学目标,用一条授课线索贯穿课堂。
那就是好文章是“读”出来的。我只想让孩子们真正地、静静地品味语言。我将本文教学方式确定为“读”,以读带动教学过程,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初读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2、细读人物,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和段落来品析文章,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充分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流淌在其中的深情。3、朗读深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一致,品读语文实际上是体验、感悟生活,关注“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3、资料助读,拓展阅读,打开视野,营造课外阅读期待。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阅读综合实践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7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阅读综合实践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核心素养,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阅读综合实践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78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阅读综合实践教案</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核心素养,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四单元14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80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单元14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教案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