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阅读综合实践教案
展开1.语言建构与运用:分享亲情故事,体会亲情美好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感知文章感情基调及感情变化,把握语气、语调和节奏变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语境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汉语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文章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的基础上学会朗读,把握语气、语调和节奏变化。
教学难点:
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分享亲情故事,感悟亲情之美。
三、核心素养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相关要求,学生需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研究,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策略、过程、效果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综合实践》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内容。本单元的亲情故事中,有不少意蕴丰富、情味深长的细节,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儿子时时刻刻的关注,《散步》中“我”在一家人出现“分歧”时的犹豫,《荷叶·母亲》中荷叶倾侧下来对红莲的遮护……一个个温暖的瞬间,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厚重与美好。请你翻阅记录自己家庭生活的照片或视频,选择一个美好的瞬间,向其他人讲述背后的故事,分享亲情带给自己的幸福与温馨。分享时,注意借鉴课文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
同时要掌握一定的朗读知识,朗读要在整体感知文章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的基础上,把握语气、语调和节奏变化。
四、学情分析
根据前测反馈的情况,通过一定时间的记叙文阅读和写作训练,学生能熟练掌握内容和文体知识,但对朗读和赏析的方法掌握欠佳,无法恰切有条理地表达情感。因此,体悟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品读文章语言的独特之处;抓住感人细节,贴切有条理地抒写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七、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才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呢?(播放视频)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呢?怎样将生活转化为笔下的文章?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引出本节课课题: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二、中考解读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在写作中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适当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写作等内容为:运用初中《语文》全六册应该掌握的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和技能、达到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及能力,解决课内外阅读、写作等实际问题。
三、指导阅读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同领略了几篇精彩的课文。那些生动的文字、细腻的描写仿佛还在眼前。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些熟悉的篇章,通过回顾课文,挖掘出更多的知识宝藏,温故而知新。
明确: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
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十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我们好好欣赏体会。
任务二:聆听对比学习方法
1.试读
学生自由朗读《春》,师生共评。
2.听读
(1)播放《春》朗读音频,说说与自己的朗读有何不同。
(2)介绍语文朗读符号及意义。
(3)学生听读《春》第四段,标注出朗读符号。
任务二:深情朗读,品读感悟
本单元的课文对自然景物作了细腻、生动而饱含感情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比如《春》中描写春雨,《济南的冬天》中描写冬天的雪景,《雨的四季》中描写能净化灵魂的秋雨。找出相关文字,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切情感;并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标示重音和停连,同学两人一组,轮流朗读给对方听,深入体会汉语的美。
链接材料:
重音,是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标示在词语下面。
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停顿可以用“|”和“∧”来标示,前者用于较短的停顿,后者用于较长的停顿。连接可以用“︵”来标示,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这里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无论停顿还是连接,都不是任意的,要与文章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例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例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钻”“嫩嫩”“绿绿”重读,突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重读,突出春草在人们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坐”“躺”“打” 踢”“赛”“捉”这几个动词重读,用人们在草地上欢快的行为突出春天的生机蓬勃。读“打两个滚,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时,句子之间连读,语速可以加快,突出春天的力量和生机。
【课堂活动:多形式朗读】
1. 个人朗读
每位同学依次朗读一段课文,展示个人的朗读技巧和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朗读《春》这篇散文,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细腻描绘。
2. 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朗读几段文章。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
3. 接力朗读
同学们依次接力朗读,每人读几句或一段,形成连贯的朗读。
【课堂活动:做最美朗读者】
1.根据前面的朗读,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展示。
2.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从读音、语调、情感、重音、停连等方面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根据各组代表表现推荐班级最美朗读者。
任务三:品读语句,赏析修辞
汉语的美也表现在遣词造句上,比如选择巧妙贴切、富有意蕴的词语,运用匀称整齐或错落有致的句子,以及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下面的语句,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来仔细品味,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在自己的表达中借鉴运用。
例:
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首先分析词语的本义,然后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以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2.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结合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小路上、石桥上的人,写这些人是为了什么?从而分析得出烘托的作用。
用了侧面烘托的修辞手法。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景象,更加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通过对周围人物的动作反映,从侧面来衬托要写的人物。
3.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作者在写山和山上的雪,为什么又提到了“花衣”和“肌肤”,山有花衣和肌肤吗?所以这样写是为什么呢?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从“花衣”和“肌肤”可以判断,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上的雪比作花衣,将山人格化了,写出了山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雪,济南的冬天的喜爱。
总结:品味语言之美既可以从赏析词语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赏析修辞的角度入手。
赏析词语的方法:“xxx”一词(等词),本义是……,在文中是指……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句子的方法:这个句子运用__________修辞,写出了+对象的_____特点,表达了_____(以“情感”为主,包括性格、品质和主旨等)。
学生实践:通过对以上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尝试着自己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与同学们分享。
任务四:深情诵读再现美景
为挑选出最佳作品,班级将举行朗诵比赛,具体要求如下:
1.朗诵内容:本单元所学课文全文和片段均可,也可根据朗诵主题需要自由组合文本。
2.朗诵形式:个人独诵、小组合诵、小组轮诵均可,可配乐。
3.评分标准
4.学生自由分组,选择朗诵材料,进行朗诵练习,老师相机指导。
5.朗诵活动安排
安排活动时间,指定活动主持人,选定评委(包括老师)。
四、小结
1.谈话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看到朝气蓬勃的你们,我想再次对大家说“少年正是读书时”,书中有知识,书中有不一样的风景,书中有不一样的人生,书中有品格塑造的力量,书中有更好的自己,书中还有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梦的良方。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少年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希望你们勇担重任,不负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五、作业
教师展示《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朗读音频或视频,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反思
阅读综合实践,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掌握写景抒情文章的阅读规律,学会通过景物选取、写作顺序、画面描写、感情抒发等角度分析文章和构思写作的能力,是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基于此,设计了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撰写一篇描绘家乡四季美景、抒发自己独特之情的文章,班级编撰作品集《家乡四季》。这一核心任务涵盖了包括朗读、鉴赏和写作在内的三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学会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读优美的诗文,揣摩和品味精彩传神的文学语言,并且模仿和借鉴文章的语言表达进行写作练习,以读导写实现迁移转化。
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设想:
1、应该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2、教师在点评时,语言应力求言简意赅、干脆利落。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阅读综合实践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7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阅读综合实践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核心素养,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四单元14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yw/tb_c405080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单元14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教案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荷叶·母亲/冰心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a href="/yw/tb_c405078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荷叶·母亲/冰心教案</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