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写作:叙事要有波澜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1.了解叙事中有波澜的重要性,认识叙事的波澜,叙事做到情节起伏,曲折有致。2.掌握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学会叙事时要注意渲染和手法的运用。3.合理安排叙述顺序、恰当运用叙事技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欣赏一首唐伯虎为一位老妇人写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仙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唐伯虎的这首祝寿诗,真是反转太大了,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佩服他的才气。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这就叫做一一事件的波澜。
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2.理解波澜(1)波涛; (2)波浪翻腾;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的浪潮; (5)比喻世界或国内政局的起伏变化。
3.叙事时为什么要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世事本身有波澜:生活本来多磨难,如实反映亦有澜。 读者要求有波澜: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寡味;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则吸引读者。 名家感慨要波澜: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起,兴味无穷。 美学家支持兴波澜:曲线可以让人的视觉无限延伸。
记叙文就是写一件事发展过程的文章,要有头有尾完整的一件事记叙文主要的就是要用心去体会所写人和事中所蕴含的情感。而记事方面的记叙文首先就是事情 。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情本身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记事应把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 广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六要素 时间:时间可以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可以是一天的任何时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具体的时间。 地点:地点就是所记叙的事情发生的地方,可以说是故事的承载体。有的可以从作文题目确定地点。 人物:人物是记叙文的核心,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而人物的精神面貌,形态,思想,特征等都必须通过笔表现出来。 事情的原因:记叙文最重要的就是讲故事,而故事就必须有起因才能叫做故事。起因是造成事情发生的重要关系。 事情的经过:这一个要素简而言之就是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或者说是事情发生的内容是什么。 事情的结果:顾名思义,结果就是一件事情最后的发展情况。有些记叙文可能是开放性的结局没有结果,有的事情的结果就是一目了然。
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种叙述方式。 (1)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如《拣麦穗》、《我与地坛》等文章;还有第三人称,如《马伶传》、等文章。 (2)叙述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狱中杂记》;有的以“题眼”为线索。 (3)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分叙(也叫平叙)。
阅读文章如入名山,引人处常在山之起伏,水之连绵;写文章也求一波三折、九曲回肠。如何才能达到尺水兴波,逶迤跌宕呢? (一)改变常规叙述方式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写事的文章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善于改变常规的叙述方式,独辟蹊径,创造性地叙述。 1.倒叙 将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前,然后再细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从而形成波澜,吸引读者。如《祥林嫂》一开头就写祥林嫂凄然死去,引起了读者对祥林嫂一生的强烈关注。
2.插叙 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3.虚实 正面直接写是实写,侧面间接写是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与青年男子的各自生活得到充分展现。
(二)改变结构方式 文章结构不能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否则呆板,陷入到一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困境。若灵活地改变文章的结构方式,便能使文章思路活起来。 1.小标题式结构 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索清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美。如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喜”、“怒”、“哀”、“乐”四种情绪,也可以直接列出“一”、“二”、“三”、“四”、“五”等行文,使文章层次明晰、匀称醒目。
2.日记式结构 “日记式结构”是指以日记为载体,通过对比,巧妙地突出人与事的变化,凸现出文章的意旨。采用日记体,实际上是撷取几个关键的片断来写。值得注意的是,撷取的日记一定要对表现中心有用,并按日期的先后顺序来组合,每则日记不宜过长等。 3.书信式结构 “书信式结构”是指以书信的形式,来写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书信是作者与对象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常用第一、二人称;所以,书信便于直接抒情。
(三)情节曲折方式 1.一波三折法 即善于利用故事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形成波澜。只要把握好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有层次地展开矛盾冲突,就能使文章有起有落,富于变化,平中见奇。如蒲松龄的《促织》叙事别有波澜:成名无法寻找到蟋蟀,惟思自尽,忽得巫师指点,抓得俊健促织;谁知儿子发盆毁虫,惊悚假死,一家人“如被冰雪”;子化促织,轻捷善斗,战败“蟹壳青”大雄鸡等……这是从大处说,如凝眸微观,大曲折中套着若干小曲折,如翻腾的激流,飞迸出点点浪花,景中有景,奇中生奇。
2.设置悬念法 “悬念”在心理学上就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在作文中,设置一个个悬念,使内容回旋推进,能够造成读者某种强烈期待或热切关切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欲罢不能。悬念迭出,险象丛生。 《在柏林》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大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了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了口:“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3.抑扬顿挫法 抑就是压低、否定,扬就是振发、褒奖。 欲扬先抑就是为了赞扬某人或某物,先予以贬低,然后提高的手法。抑的目的是为了扬得更高,给读者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形象。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赞美刘和珍有思想、有爱心,始终微笑的和美性格,开头却叙说她桀骜不驯的一面,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生出柳暗花明的情致。
4.误会法 生活中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背不动就滚吧》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5.突变收尾法。 即欧•亨利式结尾。常在文章结尾处,笔锋陡转,结局出人意料,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项链》中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含辛菇苦,十年艰辛。到最后,才知道当年丢失的项链竟是假的。这真是神来之笔,令读者惊愕万分,拍案叫绝。
6.巧合法 “无巧不成书”,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人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 “巧合”要贴近生活,巧得合理,合乎逻辑;还要巧得新奇。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便是个典范:妻子德拉正巧卖掉自己的美发买回丈夫心爱的金表上需要的表链,丈夫杰姆正巧卖掉金表而买回妻子喜欢的一套梳子。这种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绝倒,巧得使人心酸落泪。
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区分写实与虚构文体的差别。第二,对真人真事要有所选择;对虚构的事要使它符合情境。第三,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第四,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的方法。第五,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四)叙事波澜技巧 1.设置悬念、巧用“误会”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好的文章在展现生活丰富性的同时,还要通过合理安排叙述顺序、灵活运用写作技巧,让情节环环相扣,笔法曲折有致。 如小说《驿路梨花》中,作者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给人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感。“我们”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这是什么人的房子?构成第一个悬念。“我们”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他不是,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构成第二个悬念。老人说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我们”遇到她,她却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要盖房子?构成第三个悬念。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牢地抓住了读者。
(四)叙事波澜技巧 2.平中见奇、同中见异 叙述平常的事件,要关注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之处,写出其独特性;叙述相对复杂的事件,可以抓住情节的反复,在反复中体现变化。 如在《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三骗唐僧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每一骗、每一打都各不相同:白骨精一骗唐僧,是变作花容月貌的女子,用美貌和斋饭诱人:孙悟空一眼看穿,当头就打。白骨精二骗唐僧,是变作瘦骨伶仃的老妪,企图用母女之情来打动人;孙悟空火眼金睛,看出“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于是“举棒照头便打”。白骨精三骗唐僧,是变作“手拄龙头拐”的老翁,想用情感来欺骗人;孙悟空吃了前两番唐僧念紧箍咒的苦,于是改“单人独斗”为“联合作战”,他请来土地老爷作证,一棒打得白骨精现出了“粉骷髅”的原形。
(四)叙事波澜技巧 3.抑扬结合、张弛有度 在安排好基本的顺序后,叙事时穿插运用抑扬、张弛等手法,有助于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如《促织》中“小虫”斗“蟹壳青”的情节,先写“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然后写“小虫”的“伏不动,蠢若木鸡",用的是“抑扬法”-扬彼而抑此,强化了紧张气氛。写“小虫”反击时,用“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屹”等一系列动作,展示“小虫”的勇敢善斗,是“张”;写休战后,“虫翘然矜鸣”,是“弛”。这部分用的是“张弛法”-先张后弛,缓急有度。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虫”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生动,取得了很好的叙事效果。
(四)叙事波澜技巧 4.善于观察、发现亮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多姿多彩的生活是作品色彩斑斓的基础,善于发现、留心积累,精心选择生活中的典型素材,才能写出曲折精彩的动人篇章。
如《警察与赞美诗》:开头写主人公苏比为了进监狱过冬,故意犯下种种罪行:A.想在一豪华酒店白吃一顿被送进监狱,却因衣裤破旧被赶出门外。B.用石头砸一家店铺的玻璃橱窗,然后叫警察抓他,但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C.混进一普通饭店饱餐一顿不给钱来进入监狱,饭店老板却没叫警察,而是把他痛打一顿。D.想耍流氓,调戏妇女以进监狱,不料,那女人反而缠住他,他只好吓得撒腿就跑。E.到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不料警察却说他是因球赛胜利而狂欢,不干预他。F.他在一烟店拿走一顾客的雨伞,想以小偷罪进监狱,而那人却因伞是捡的,误认为苏比是伞的主人,把伞让给了他。苏比六次故意犯罪,都没有让他如愿的进监狱过冬。而当他在教堂受到赞美诗的感化,决心改过自新靠劳动过正常生活时,却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逮进了监狱。
1.续写故事。下面一篇文章,只写了开头,请就着这个开头,续写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求情节有波澜。一堂班会课 星期五,按照学校的惯例,第六节课是每周的班会时间。通常在班会之前,班主任老师总会布置一些主题给班干部和学生们。可是今天上课铃都已经想了,大家连任何音讯都没听到。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议论纷纷:“班主任一定是忘记了。”“可能今天的班会取消了吧?”“不对,肯定是在耍什么鬼点子。”大家揣测着……
附:续写例文 班主任贺老师走进了教室,与往常不同的是,他穿着一套奇怪的服装,还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脸上挂着诡秘的微笑。教室顿时变得很安静,然后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小胖子首先憋不住了,站起来说:“老师您怎么穿成这样?”一位平时爱插嘴的同学叫了出来:“我知道,我知道,这是博士服。”贺老师没有说话,只是笑了笑。然后从衣袋里掏出个红纸包,慢慢地把它展开。这又是什么玩艺?教室里骚动起来。 “好啦,同学们,这里全都是一些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照片。今天班会的主题,就是让大家认识认识他们。”原来如此,大家的兴味大减。老师却不管不顾,只是叫同学们挨个上来看科学家的照片。 “黄晓明,你来看看这个物理学博士。”晓明上台看了后,笑得前仰后合,跌跌撞撞回到座位上。是谁呢?爱因斯坦还是居里夫人?大家都在议论着。 “罗柱,你来看看数学博士。”罗柱看了相片后,也是一脸的滑稽相。这是怎么啦?今天人都中邪了? 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跑上去一看,乖乖,那照片上的人不就是我吗,老师还说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怎么会是我呢? 就在这时,贺老师说话了“相片大家都看到了吧?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我们都是未来的博士,科学家。”
2.请在横线处设计一个突变的情节。 巧遇 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道路泥泞难走,行人很少。 一个男青年,留着乌黑的头发,西装革履,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他哼着小曲儿,好像有什么喜事,车速很快。他来到一家首饰店,精心挑好了一条项链,又急忙出门上车。由于路滑,脚没站稳,险些跌倒,一松手车子摔在地上,把身旁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撞倒了。那男青年扶起自行车,边用布擦车上沾的泥,边用眼瞟了一下那老人说:"老东西,往哪儿撞,瞎了?"老人慢慢地爬了起来,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2.请在横线处设计一个突变的情节。 这时,走过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这姑娘穿着并不怎么讲究,但合身合体,美观大方。那个男青年一见这姑娘也顾不得擦车了,忙迎上来,满脸堆笑说:“这么冷,叫你久等了。都因为碰上这个老东西……”说着忙取出项链送到姑娘眼前。_____________男青年见此情景,站在那儿直发愣。雪仍在下着…
答案:那个姑娘没有理睬他,也没有接项链,径直走到老人跟前,掏出手绢给老人擦身上的泥水:“爸,摔坏了吗?来,我扶你走走。”
3.下面一篇文章的结尾删去了,请续写一个结尾,要求情节有波澜且符合作者的思路和作品主旨,思想意义深刻。有无教养 我站在公交车里,身旁有个老大娘,两只手扶着椅背,也是站着。旁边座位上却大模大样地坐着一个麻木不仁十五岁上下的小伙子。他使劲盯着窗外,仿佛生平头一回见到这辆公交车沿途经过的街道似的。我看不惯这种现象,故意对旁边的乘客说:“唉,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缺乏教养啊!”,其实是说给那个麻木不仁的小伙子听的。 “说的是啊,说的是啊,”那乘客点了点头,“就是没教养嘛!”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吧。”我继续说。 我又瞪了瞪那个小伙子,可他却无动于衷。 “真不象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却让老太太站在那里!”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 此时,这位老大娘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看着那个小伙子。 “喂,你这小青年,”我终于忍不住碰了碰他的肩膀,“说的就是你啊,还不给老人让座!” ……
3.下面一篇文章的结尾删去了,请续写一个结尾,要求情节有波澜且符合作者的思路和作品主旨,思想意义深刻。交流讨论:学生A:这时候,小伙子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向车门走去。学生B:“你拽这孩子干什么!”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你回家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学生C:年轻人腾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我的鼻子大叫:“你多管什么闲事,这是我奶奶!” 学生D:那个小伙子憋红着脸站起身,不停叨唠“管什么闲事,讨厌!”老大娘连忙摆手说,“你坐吧,我不累。”师生点评:明确:学生B说的最好。因为(1)这个结尾巧妙而且深化了主题。(2)这个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合乎道理,思想意义比其他更深,表现一些年轻人缺乏教养,一些老年人对自己的子孙纵容娇惯。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写作:叙事要有波澜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0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写作:叙事要有波澜优秀课件ppt</a>,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如何叙事有波澜,怎样叙事才有波澜,活动续编故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写作:叙事要有波澜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0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写作:叙事要有波澜授课ppt课件</a>,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什么是波澜,叙事要有点波澜,情节突转,平中见奇同中见异,设置悬念,美金的价值,设置巧合,间接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写作:叙事要有波澜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0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写作:叙事要有波澜优秀课件ppt</a>,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要求2,要求1,讨论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