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第二课时),共5页。
教学过程设计《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鹊、蝉”。2.了解诗人辛弃疾。3.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揭示词题揭示词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词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齐读词题。二、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初读课文(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由朗读词。(3)教师强调“见”的读音,根据注释⑥见同“现”。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在哪些句子中“见”读作“现”?预设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预设2:风吹草低见牛羊。(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本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习生字(1)蝉:左窄右宽,左收右让,注意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2)鹊:左窄右宽,横画错落有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四、解词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①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名;根据注释②明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南面。五、明词意(1)上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③明确“别枝”的意思是横斜的树枝。上阙的大意是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2)下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④明确“茅店”指用茅草盖的旅社;根据注释⑤明确“社林”的意思是社庙丛林。下阙的大意是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六、想象画面,感受心情上阙1.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1)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2)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圈画诗句并作相应批注,小组讨论诗句呈现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预设1:诗人看到了“明月、别枝、惊鹊”,“惊鹊”在这里可以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教师板书:看到 明月 别枝 惊鹊预设2:诗人听到了“鸣蝉、说丰年、蛙声一片”。教师板书:听到 鸣蝉 说丰年 蛙声一片预设3:诗人闻到了“稻花香”。教师板书:闻到 稻花香预设4: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教师板书:宁静 喜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月夜恬静自然、优美如画的景色,及作者闲居时的心情。)下阙1.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1)正当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2)词人此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学生圈画诗句并作相应批注,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预设1:通过“两三点雨山前”可以感受到意外的心情。预设2:通过“忽见”可以感受到惊喜的心情。联系其他诗句,感受作者心情1.教师提出问题:回忆一下,陆游写的哪句诗表达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预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读一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预设:不一样,通过《宿建德江》中的“愁”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通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丰年”和“路转溪桥忽见”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设计意图: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深刻地发现两首诗情感表达的区别,还能在朗读中读出对诗词独特的体会。)七、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闲居时,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优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2.拓展延伸与“月”有关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八、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2.课后作业(1)背诵本课古诗词。(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设计《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鹊、蝉”。2.了解诗人辛弃疾。3.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揭示词题揭示词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词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齐读词题。二、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初读课文(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后提出要求: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由朗读词。(3)教师强调“见”的读音,根据注释⑥见同“现”。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在哪些句子中“见”读作“现”?预设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预设2:风吹草低见牛羊。(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本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习生字(1)蝉:左窄右宽,左收右让,注意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2)鹊:左窄右宽,横画错落有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四、解词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①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名;根据注释②明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南面。五、明词意(1)上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③明确“别枝”的意思是横斜的树枝。上阙的大意是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2)下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注释④明确“茅店”指用茅草盖的旅社;根据注释⑤明确“社林”的意思是社庙丛林。下阙的大意是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六、想象画面,感受心情上阙1.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1)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2)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圈画诗句并作相应批注,小组讨论诗句呈现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预设1:诗人看到了“明月、别枝、惊鹊”,“惊鹊”在这里可以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教师板书:看到 明月 别枝 惊鹊预设2:诗人听到了“鸣蝉、说丰年、蛙声一片”。教师板书:听到 鸣蝉 说丰年 蛙声一片预设3:诗人闻到了“稻花香”。教师板书:闻到 稻花香预设4: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教师板书:宁静 喜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月夜恬静自然、优美如画的景色,及作者闲居时的心情。)下阙1.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1)正当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2)词人此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学生圈画诗句并作相应批注,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预设1:通过“两三点雨山前”可以感受到意外的心情。预设2:通过“忽见”可以感受到惊喜的心情。联系其他诗句,感受作者心情1.教师提出问题:回忆一下,陆游写的哪句诗表达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预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读一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预设:不一样,通过《宿建德江》中的“愁”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通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丰年”和“路转溪桥忽见”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设计意图: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深刻地发现两首诗情感表达的区别,还能在朗读中读出对诗词独特的体会。)七、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闲居时,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优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2.拓展延伸与“月”有关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八、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2.课后作业(1)背诵本课古诗词。(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