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31:理解诗句含意和概括思想内容 学案(含答案)+ 课件
展开1.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2.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正是读懂诗歌之道。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
1.准确理解字面意。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通过填充省略、调整语序、词语活用等手法准确理解字面意义。2.结合语境,联系表达,揣摩深层含意。结合该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该句的意象及其所用的用典、双关等表达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尤其是背后的情感。
[教考衔接] 1.(必修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 第一步: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内容)第二步: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情感)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练边悟] 1.(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 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答案 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解析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大意是,惶恐置身于天地之间更怀念古代的太平日子,反思战乱过程便甘愿熄灭机心不入世。“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更表达出对当下战乱的厌恶,战乱不仅让杜甫这样的百姓流离失所,战战兢兢生活,担心随时失去生命,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入世之心。但对于杜甫这样的人来说,真的甘心做一个隐士,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吗?不见得,因此这里的“甘息机”,一方面可见出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无奈之语,并非不想入世,并非不想有所作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壮志难酬的隐痛跃然纸上。
考向二 概括提炼主旨或哲理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含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诗歌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的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这些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切入诗歌,把握主旨,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
一、提炼哲理1.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2.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3.要善于化实为虚要从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和过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来。展现统一对立的普遍性,展现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揭示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的历史趋势。4.要化形象为抽象表达具有普遍性或者规律性的道理,揭示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与原则,告诫后人看问题要全面,展示出矛盾对立的两者会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进行转化的道理,表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曲折前进的。
二、概括主旨1.借助诗歌题目,理解主旨诗的题目往往是这首诗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内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调,或表明其文体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及作者情感。2.关注小序注释,体会主旨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诗人的遭遇,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3.借助关键词句,揭示主旨关键字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最能体现作品意境,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全篇。关键性句子有时出现在诗词的中间,多出现在诗末,直接或间接点题。词眼多为议论、直接抒情句。
4.品评诗歌意象,领会主旨通过品评“意象”寓意,感知诗人情感。古诗中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5.结合诗人经历,知人论世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6.梳理结构层次,抓住关键古诗多卒章显志,要多抓尾句、尾联等关键句子,以此准确把握主旨。
[教考衔接] 2.(初中教材《游山西村》)当你的朋友因身处困境而烦闷失意时,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一联最适合用来劝慰朋友?并说明理由。
答案 第一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如果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观点)第二步:这句话能给人以希望,能给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勇气,所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适。(分析)
[边练边悟] 2.(2021·北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苏 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 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解析 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阐发,从宋诗的特点“以理见长”出发,结合诗歌中“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四句对这一特点加以理解,进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这四句的意思是,空中的飞禽水中的游鱼哪里能够知道,“我”与万物相适宜,悠闲自在。闲适不一定就是这样,姑且以我所认为正确的事作为快乐吧。诗人用庄子知鱼之乐的典故,表现人与外物、人与自然相亲相近、物我为一的思想。这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蕴。
测 评 练 案(满分:5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苏子瞻哀辞张舜民①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注】 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以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解析 B.“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错。从诗中来看,“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人亡石存,应是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和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情。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6分)
解析 解答此题,要考生联系全诗思想情感,参考客观题中部分选项的提示,把握全诗对苏轼的缅怀和赞美之情。从诗中来看,“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意思是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地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这句诗表面上是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但结合全诗分析,此处实则是以石喻人。“浪花痕”赞美石头保持自身美好。“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坚贞,又是苏轼的象征。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结合“人亡石尚存”可知,这两句承接首联,写苏轼被贬和死亡,石头却仍在,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悲。作者怜的对象不仅是石头,还有苏轼坚贞的品格,作者是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答案 ①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②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③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同长安君钟山望①王安石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②篇。【注】 ①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本诗写于此时。长安君,即作者之妹王淑文。钟山,位于南京东郊。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经历两次变法失败,作者同胞妹一起登山远望,足见其踌躇满志已被绝望代替。B.“解装”本义指卸下行装,此处暗指自己的被罢相赋闲,饱含辛苦之后的轻松。C.“一望江南”句照应标题并开启下文的写景,“万里”视野开阔,暗含思乡之情。D.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因此希望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再次光临。解析 D.“希望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再次光临”有误,“乐事应须委少年”是说目前生活得很郁闷,那些快乐的事只存在于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之中。
★4.作者在尾联中为什么强调自己“惟有爱诗心未已”?请结合全诗简析。(6分)
解析 “惟有爱诗心未已”,作者说现在只剩下对诗歌的喜爱之情了,联系作者变法失败被二次罢相的经历,作者言外之意是说已无心政治了,其踌躇满志已被绝望代替,作者无心做事,也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结合前文“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那些快乐的事只存在于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之中,作者心情郁闷,以诗抒情,重温年轻时的快乐时光。“东归与续棣华篇”,“东归”与上文“万里”都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回归故里,用写诗来重温兄妹亲情,并借此安慰因变法失败而苦闷的心情。
答案 (示例一)①作者变法失败被二次罢相,无心做事,也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②在风烛残年只希望能回归故里,以诗抒情,重温年轻时的快乐时光;③用亲情来安慰自己失落苦闷的心情。(示例二)同长安君在钟山上遥望万里之外的故乡,但自己衰老的身体无法再承受任何的疾病的折磨,年轻时那些快乐的往事只在回忆之中,惟有用写诗来重温兄妹亲情,并借此安慰因变法失败而苦闷的心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与东吴生相遇韦 庄十年身世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注】平。【注】 泰阶,古星座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写与朋友相遇,“各如萍”的情感内涵与文天祥“身世浮沉雨打萍”略有不同。B.诗人综合运用了对比、比喻、借代等多种手法,使情感表达鲜明、生动。C.诗人人生起伏跌宕,但仍然寻“春”赏“月”,追求美好、诗意的生活。D.颔联描摹心理,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历经沧桑、年华蹉跎、辛酸悲苦的形象特点。解析 C项,“仍然寻‘春’赏‘月’,追求美好、诗意的生活”理解错误。根据“陋巷春偏少”“豪家月最明”可知诗句是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也是对自己“十年身事”的不平之鸣。
★6.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尾联的意思是:姑且对着这樽美酒大笑,未衰之年应见海内清平。趁未衰之年,暂拚一醉,而破涕为笑,这是聊以解嘲;期望今后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自许和自慰。诗人就是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而开怀一笑。这一笑,既透露着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答案 尾联的意思是姑且拼得一醉,破涕为笑,趁着未及衰老,应该可以看到国泰民安的那一天。这既是对自己的开解和安慰,也流露出隐忧、无奈和不安,也表现了对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期望。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7~8题。(9分)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冬夜读书示子聿陆 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诗前两句的意思是:过了沙头渐渐看到了村庄,这里地势低平,江水广阔,气候凉爽。B.杨诗虽只有四句,但也遵循着“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其中转句有画龙点睛之妙。C.从题目看,陆诗是写给子女的,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D.陆诗前两句告诫子女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否则将来可能一事无成,后悔莫及。解析 B.“其中转句有画龙点睛之妙”错。有画龙点睛之妙的是合句,即最后一句“只有篙师识水痕”,这句诗具有丰富的哲理意味,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8.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所表现的哲理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这与我们高中学过的哪篇文言文哪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意味相同?(6分)
解析 《过沙头》前两句描写船行过沙头之后,就能远远地看到村庄,此处江面开阔,气候温润,后两句则写,但常人却不知道,暗潮已然来到,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由此可见,诗中能帮我们体会其中哲理的是最后两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暗潮到了却无人知道,只有篙师能通过水痕判断出暗潮的到来,为什么只有篙师能知道呢?因为他天天在水里劳作、实践,从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诗歌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
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全诗重点则是在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指出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由此可见,两首诗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而回顾原文,我们不难发现,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也曾说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表达了要探求真理,必须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追本溯源,避免主观臆断的求实精神。
答案 ①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②杨万里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一股暗潮已然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的。③陆游诗的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指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与《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哲理意味相同。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江亭晚望宋之问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写烟波浩渺,浸透了天边云的深处;下句写村中炊烟冉冉,远远地飘出宁静的村庄,写出了江村的宁静之美。B.颔联将“鸟归有迹”与“帆过无痕”进行对比,由远及近地写出浩渺江面鸟归巢和千帆过的黄昏之景。C.颈联写诗人一“望”一“看”,并没有明写“山”之壮美,而是以“水”之“柔性”衬托“山”之“壮美”。D.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象感染,回去时已到黄昏时分,让诗人顿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解析 B项,“由远及近”说法错误,应是由近及远,写鸟儿归巢,千帆竞过的情景。
★10.有人说宋之问的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 颔联写鸟儿飞过在沙滩上留下痕迹,但是,倏忽而过,这痕迹也就没有了;而船驶过的痕迹也是不能长久留存的,因而这两句写出了人生的虚无之感。颈联写水的柔性,“看山欲断魂”中的“断魂”是被山的雄壮所感染的情感,这两句中一柔一刚,写出了诗人对人生刚柔并济的喟叹。尾联“纵情”还没有停止,然而黄昏却已经到了,让诗人顿生遗憾,时间过得真快啊,人生的青春年华太短暂了,这两句写出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答案 ①以“沙有迹”“浪无痕”写人生的虚无。②以水之柔性写山之壮美,写人生的刚柔并济。③以“纵情未已”“回马黄昏”写人生苦短,韶华易逝。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9分)题姚显叔南屿书院戴复古朝夕置身书卷间,纷华满眼几曾看。山林不受尘埃涴,屋宇无多气象宽。立脚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漫山桃李争春色,输与寒梅一点酸。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为南屿书院题写此诗,诗歌内容包括书院环境、求学态度与为人处世。B.诗歌首联叙写书院的读书人从早到晚埋首于书卷之中,未曾关注人间繁华。C.山林不受尘俗污染,房屋不多但气象宏大,景物描写表达了对书院的赞美。D.尾联将漫山桃李与寒梅对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书院桃李满天下的期许。解析 D项,“对书院桃李满天下的期许”错误,尾联中“桃李”是贬抑的对象,诗人肯定的是无意争春的“寒梅”。
★12.诗歌颈联广受人们推崇,它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立脚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意思是:人生活在世上,应当站稳脚跟,有自己的志向、操守,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学院之中,应当留心学习,但是古人的境界很难达到。从中可以看出,颈联蕴含深刻的哲理:“立脚”即立足于世,“怕随流俗转”用一个“怕”字告诫学院学子,应当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否则就会失去自我。“学到古人难”指出学到古人的境界确实很艰难,但是应当在学习上留心、认真,不因“难”而放弃,否则学习只能浅尝辄止,难有大成。答案 ①立足于世,最怕随波逐流。②古人的东西,即使留心学习,也很难达到他们的境界。③诗人用这两句话告诫书院学子:为人处世要坚定立场,坚持操守,不盲从,不随流俗;学无止境,切忌浅尝辄止。
板块六 学案56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板块六 学案56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2025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讲义+练习),文件包含板块六学案56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pptx、板块六对点练案26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一专题练docx、板块六对点练案27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二专题练docx、板块六学案56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教师版docx、板块六学案56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学生版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理解概括思想内容,点拨关键,答案①箫鼓祈丰,②农商乐业,对点练案,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昆山玉碎凤凰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精品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精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一图尽知建体系,一表概览明考向,一一突破强技能,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