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理解诗句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展开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另一体现是理解诗句内容。解答此类题,要从把握关键字词入手。[答题示例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卜 算 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诗意赏析〗这首《卜算子》写于其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片写景:清柔,高远。“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词人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围绕着“归艇”来“布景”的。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小艇既已迷航失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下片抒情:深沉,壮烈。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词人借用典故,既照应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题:“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1.审题。题干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要分析。主要是针对最后两句赏析,但仍要联系全词的主旨。2.最后两句,借用祖逖典故,表达了词人胸怀报国之志却难以实现的悲愤与无奈。“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通过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出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情。3.词的情感基调是深沉、壮烈的,上片的写景为下片的抒情作了充分的准备。4.组织精练语言,分层作答。参考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答理解诗句内容类试题的方法:1.准确理解关键字词,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2.结合表达技巧甚至全诗主旨来理解诗句的深层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答题规范】1.紧扣关键词(含典故的词,含意象的词),由表及里揭示其含意。 2.把句子放在全篇表达的思想感情中来分析其意义。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卜 算 子蒋春霖①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②也是愁,莫③向天涯去。【注】①〔蒋春霖〕清代词人,一生落拓。 ②〔浮萍〕传说柳絮入水化为浮萍。 ③〔莫〕不要。
〖诗意赏析〗词的上片,前两句写春归后的凄凉景象,后两句则回答了“春归何处”的疑问。词人以心中想念的“燕子”和眼前望见的“小院”“阴雨”“阑干”“落花”组成春已归去的词境,托出黯淡哀怨的词情。写燕子,是“不曾来”的燕子;写雨,是“小院”中的“阴阴雨”;写落花,不是尚在空中飘舞之飞花,而是被风吹聚到阑干一角的早已萎落在地之花,而这一堆落花,在词人心目中竟是“春归处”。“阑干”两句则把落花聚集之处看作春的最后归宿,看作春的埋葬之所,从而进一步、深一层地揭示了春之悲剧。广而言之,岂止春光之易逝如此、春归之可悲如此,世上一切美好事物也往往迅即消失,转眼成空。这两句词实有其人事的象征意义,有其深广的哲理内涵。在词的下片中,词人把自我的身世之恨与春的悲剧下场融合为一。前两句写告别“东风”的悲苦之怀、系心“飞絮”的眷恋之意。而对“东风”、对“飞絮”之如此情深者,究竟是归去之春的心,还是送春之人的情?这在词人的笔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后面“浮萍”两句紧承“飞絮”句,用柳絮入水成浮萍的传说,把词意、词情转进一层。警策之句是“化了浮萍也是愁”,这表达的是一种窘迫无路、无法解脱痛苦的极致语。词人心头的凄苦能得化解则尚存生机,还有转机。无以化解,即使转化了仍是愁境甚或更见愁苦,那就不能有什么生趣。结局是希望不必继续漂泊天涯了。这末两句有回环之势寓于平易语中:飞絮是愁,浮萍是愁,飘荡或衰落,形态虽异,终端一致。在词人看来,漂泊多苦,前途无望,际遇难免,迟“化”不如早“化”,早“化”或还略胜迟“化”,可省却跋涉、遭人摆布之苦。
词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词人慨叹柳絮即使化为浮萍,也仍然不免漂泊,表达了对柳絮命运的悲悯惆怅之意;词人借物自喻,抒发了漂泊落拓、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痛苦无奈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雨叹①(其三)杜 甫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③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注】①《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 ②〔谁比数〕没人关心。 ③〔衡门〕贫者所居。
〖诗意赏析〗《秋雨叹》第三首从广阔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长安布衣谁比数”,少陵多有自称“布衣”“野老”之辞,实不甘也。“谁比数”可较太史公《报任安书》言“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意绝之至也。而“长安”亦不过客居之地,“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一隅,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厄。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老夫不出长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稚子无忧走风雨”。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孩子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很难说。“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溢入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起高飞”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无奈而于末尾作楚吟:“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一生都似在这种等待中度过。
《杜诗详注》说此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请结合尾联加以分析。参考答案 尾联寄寓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用“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指君臣失道的时局,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愤懑之情;而“泥污后土何时干”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希望天气好转,让百姓生活好转,暗指希望奸臣当道的局面尽快结束。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来的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态度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它包括:对事物的态度、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所谓“评价”,即在把握相关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这些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判断与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否正确,对别人的评价作何理解,认识是否全面,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评价时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在高考试题中,因其难度稍大,对此考点的设题相对少一些,但我们还是要予以重视。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题示例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 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诗意赏析〗此诗作于元符二年(1099),时苏轼在海南岛儋州贬所。子云、威、徽、先觉,四人皆姓黎,是苏轼在儋州的好友。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俗见的情景,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第一、二两句生动活泼地写出了作者和当地百姓的亲密关系,几个儿童口吹葱叶迎送微醉的“我”,怡然自得之情寄寓其中。第三、四两句蕴含哲理,使用对比手法,“莫作”说得斩钉截铁,态度何等坚决;“自有”说得颇具炫耀之意,何等自在;“天涯万里”“溪边舞雩”对举,一舍一取,足见诗人志趣。
题: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1.审题。题干要点有三:一是结合作者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特征,二是结合本诗的内容,三是回答本诗所表现的苏轼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特征有所了解。解题难度大。2.诗的前两句很简单,写几个孩童调皮地口吹葱叶迎“我”送“我”,隐含着率性、纯真的可爱。后两句陡转,写自己虽被流放到天涯海角,但不要觉得多远,旁边的小溪也有“舞雩风”啊,用《论语》中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心迹。3.苏轼学富五车,为官多美声,但经历跌宕起伏,几临死刑。但儒释道三家给他提供了坦然乐观的精神支柱,得以渡过苦难。4.组织精练语言,逐层作答。参考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作者在诗歌中所显示的观点、态度与议论文中作者论证观点是不同的:诗人是“显示真理”,通过形象或画面加以“显示”;议论文作者是“揭示真理”。因此,读者对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产生“多解”或者见仁见智的现象,不足为怪,这恰恰是文学语言的“张力”所致。有个性化的解读,甚至出现互相对立的理解,是有可能的。但大多数中国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切莫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古人。3.有古人已对特定诗人和诗歌进行了评价,试题要求我们对古人的评价再作评价时,一定要以原诗作为依据,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古代的评价者的评价。答题规范:1.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2.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诗歌中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有感五首(其三)①杜 甫洛下舟车入,天中②贡赋均。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③春。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受粮食转运和吐蕃进扰等因素影响,朝中有迁都洛阳之议。 ②〔天中〕指洛阳。 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诗意赏析〗《有感五首》,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秋。这是其中第三首,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之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这两句是说,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这里所说的内容也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这两句是说,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官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皇上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颈联“莫取”,就是“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方法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切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尾联提出建议:只不过是要求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的“盗贼”,本来就是皇帝及其臣子。诗中“莫取”“长令”,反复叮咛,极其郑重,末联却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为了进一步强调“行俭德”的重要性,诗人又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盗贼本王臣”,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明快尖锐,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参考答案 对于迁都一事,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诗歌中,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这一态度:颈联两句通过对比点明对巩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们安居乐业;尾联进一步说明了皇帝要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负担,才能“长令宇宙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苏子瞻哀辞①张舜民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诗人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诗意赏析〗首联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而赞美“石”质的“坚”与“重”,则暗含诗人对苏轼为人立世之本的钦佩。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从不因一己之利而朝三暮四,始终坚持独立的品行。石随人贬,一个“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更令人伤感的是,苏轼所欣赏的雪浪石虽“不闻”而“尚存”,雪浪斋还可重新“葺治”,而石和斋的主人苏轼却再也见不到了,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中间两联承“石尚存”生发。“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颈联隐括苏轼《雪浪石》诗和《雪浪斋铭》入诗,写珍惜和复原友人遗物。“满酌中山酒”,是说诗人也要像当年苏轼那样“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说诗人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装雪浪石。珍重友人遗物正表现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
尾联承“人亡”。“不归北”,语意双关,既指苏轼卒于常州,又指苏轼鉴于政治原因,决意“不归北”。苏轼本来“已决计从弟(苏辙)之言,同居颍昌”,但行至真州,“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所谓“北方事”是指宋徽宗上台仅一年多,就由调停新旧两党转为再次打击元祐党人。苏轼为“省力避害”,决意留在离京城较远的南方。不料突然卒于常州,失去了同弟弟和老友重见的机会,诗人也只能在遥远的定州为友人招魂而已。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开生面,它睹石思旧,借物写人,以“贬”字领起全篇,以“亡”字,贯穿始终,层层递进,环环入扣,诗中无一“哀”字,而哀情则从隙缝中透露出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想内容,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古诗词题材分类,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怀古咏史诗,答案示例,咏物诗,羁旅诗,送别诗,爱情闺怨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饮酒饯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选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