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展开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有利于学生接受初步的科技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的科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影响。
2.归纳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
3.了解司马迁的经历、《史记》的地位及价值。
4.知道道教产生和佛教传入等基本史实。
5.学习我国古代科学家坚韧不拔、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史记》。
难点:道教和佛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多媒体课件、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历史图片等。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西汉时期,简牍用竹、木制成,比较笨重,为了便于携带,人们在绢帛上写字,但是绢帛价格昂贵,难以普及。经过反复实验,人们终于造出了纸,纸是谁发明的?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除了造纸术之外,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还有哪些新发展?
二、预习检查
1.东汉时,是谁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
2.张仲景的代表作是什么?
3.说说华佗的医学成就。
4.《史记》的体例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西汉时有一位名为东方朔的大文学家,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他曾向汉武帝上奏,这个奏本使用了3 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设计意图】利用历史故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造纸术发明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
造纸术的发明
教师提问:纸发明以前,人们的书写材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书写费力,竹简、木简笨重,绢帛价格昂贵。
教师讲述: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但此时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4、85页的内容,思考是谁改进了造纸术,他以什么为原料造纸,以及他改进后的纸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工艺,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的内容,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分析造纸术的影响。
材料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奏上之,帝善(夸赞)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宦者列传》
学生回答:
(1)对中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对世界:促进了世界科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造纸术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家国情怀。
五、学习任务三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1.医学成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86页的内容,为东汉名医张仲景和华佗制作名人卡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名人卡片。
教师提问:张仲景为什么能够写成《伤寒杂病论》?
学生回答:虚心向前辈求教;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名人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灵活的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2.数学成就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数学一直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秦汉时期的数学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回答: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3.农学成就
教师提问:秦汉时期,农学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方法更加合理。这一时期在农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氾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农学成就。
六、学习任务四
司马迁与《史记》
教师过渡:秦汉时期的文化也有突出发展,下面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与《史记》。
教师讲述:司马迁的父亲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继任太史令后,秉承父亲的遗志,用1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教师提问: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成《史记》?
学生回答:
(1)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2)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教师补充:汉武帝时期,文化得到发展,这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7页的内容,找出《史记》的地位、叙事范围和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
(1)地位: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叙事范围: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3)主要内容: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司马迁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教师提问:什么是纪传体?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讲述:“纪”指本纪,主要是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志”或“书”采用专史体裁记录各种制度;“表”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世系、人物和史事。我国古代的“正史”,即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体裁写的。《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教师提问: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但《史记》中对汉武帝的记载和评价却很公正,这反映出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的什么原则?
学生回答:爱憎分明,秉笔直书。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87页的内容,分析《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材料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生回答:
(1)史学价值:司马迁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学价值:《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7页的“学史崇德”,思考司马迁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学生回答:秉笔直书、不畏权贵、坚韧不拔、勤奋好学、忍辱负重等。
教师提问:司马迁的这些品质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学生回答: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却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材料,引导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落实家国情怀。
七、学习任务五
道教和佛教
1.道教
教师讲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东汉末年。道教尊奉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首要经典,以“道”为基本信仰。
教师提问:道教为什么兴起于东汉时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88页的内容,思考作答。
学生回答: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需要精神寄托。
教师提问:道教是如何兴起的?道教的早期派别有哪些?
学生回答:
(1)太平道: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他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太平道得到广泛传播。
(2)五斗米道: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流行于汉中、巴蜀地区,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文化现象体现了道教元素?
学生回答:太极拳等。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道教的兴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佛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的内容,找出佛教的产生时间、发源地、教义和传入中国的时间。
学生回答:
(1)产生时间:约公元前6世纪。
(2)发源地:古代印度。
(3)教义: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4)传入中国的时间:两汉之际。
教师提问: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到了东汉后期,有相当多的下层劳动人民也接受了佛教,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人民生活艰辛。佛教所宣扬的许多观点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佛教宣扬的某些观点,客观上也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教师提问: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提问:道教与佛教有哪些异同?
学生回答:
(1)不同:佛教是由国外传入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道教主张修身养性。
(2)相同:都得到了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都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提问:推动秦汉时期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得出答案。
学生回答: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上:社会经济繁荣。
(3)民族关系: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4)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个人因素:秦汉人民对前人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渗透唯物史观。
八、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九、课堂小结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秦汉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国家统一,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科技领先世界等。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十、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一、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6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6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a>,共3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二十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二十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等奖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