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考点专题13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练习含答案
展开考点一 生态脆弱区的发展
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1广东,8,3分)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 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 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1广东,9,3分)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
A.湖岸线长度变短 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湖泊的面积稳定 D.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1—2.AD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我国某内陆咸水湖1973—2017年水位和岸线发育系数统计图为情境,考查湖泊水文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1.审题指导结合岸线发育系数(SDI)概念,明确其影响因素并进行相关推理。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1973—2004年,岸线发育系数整体呈增大趋势,结合材料“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可知,湖岸线曲折性在增加。材料中提到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明显,1973—2004年可能湖岸土地沙化加剧,导致湖泊萎缩,水位下降,水下地貌体出露,出现新的湖中岛屿,湖岸线变曲折,岸线发育系数增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说明湖盆区此时段内有构造运动,③错误,1973—2004年水位不断下降,表明人类活动强度在不断加强,④错误,故B、C、D错误。
疑难突破 湖泊岸线的曲折程度受湖泊水位高低变化影响,湖水水位的上涨与下降会导致湖岸(底)地形的淹没与出露。
2.审题指导统计图中2010—2017年湖泊水位与SDI值同步上升,说明水位上升导致湖泊面积变大,湖岸线曲折性增加。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2010—2017年,岸线发育系数(SDI)整体迅速增大。湖岸线长度变短,岸线发育系数会变小,A项错误;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会导致湖泊萎缩,水位下降,与图示水位升高不符,B项错误;湖泊的面积稳定,岸线发育系数应该不变,C项错误;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说明湖区生态条件转好,湖泊面积变大,导致岸线发育系数增大,D项正确。
解题关键 注意该时段湖泊水位上升这一关键信息。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2020课标Ⅰ,1,4分)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 C 治沟造地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均能达到防治水土流失和增加耕地面积的效果,A、B不符合题意;结合材料可知,治沟造地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可推断其更关注生活宜居、改善人居环境,C正确;无相关信息说明治沟造地更关注提高作物产量,D不符合题意。
4.(2020课标Ⅰ,2,4分)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
答案 B 设问中提到“生产条件的改善”,优化农业结构和健全公共服务不属于生产条件改善,A、C错误;由图可知,该地通过沟道覆土造地、完善支渠排水灌溉系统,方便了田间耕作,B正确;无相关信息说明治沟造地能提高耕地肥力,D错误。
5.(2020课标Ⅰ,3,4分)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C 图中出现“复垦空废宅基地”,说明当地空废宅基地多,居住用地充裕,①错误;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坡度大,坡耕地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②③正确;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主要采用广种薄收、粗放落后的方式发展农业,而不是精耕细作,④错误。故选C。
6.(2019天津文综,2,4分)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下图),其目的主要是( )
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
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
答案 A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人工礁石和盐生植物介于低潮线与高潮线之间,其中人工礁石放置在防潮堤的前沿地区,可以减缓海流速度,减轻海水对海岸的冲刷作用,保护海岸,同时,盐生植物可以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A项正确;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与美化环境无关,B项错误;没有增加湿地面积,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发滩涂和海水养殖,D项错误。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突破口在于从图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人工礁石、盐生植物的位置——介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18浙江4月选考,13,2分)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农业生产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D.居民生活
答案 A 通过读图可以发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占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比重高。故正确答案为A。
8.(2018浙江4月选考,14,2分)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
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
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
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C 天山地区水热资源缺乏,高海拔区不适合建设人工草场;塔里木盆地中部对废弃油田复垦会加大对土地的破坏,加重土地荒漠化。故正确答案为C。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2016海南单科,16,3分)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C 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①正确,②错误;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③正确,④错误。
10.(2016海南单科,17,3分)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较高,蒸发蒸腾量较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故②③正确。
11.(2016海南单科,18,3分)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D.自然演化
答案 D 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故D项正确。
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2015海南单科,15,3分)据上图信息判断,该湖泊( )
A.湖面少风浪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
C.冬季不结冰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
答案 B 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出该湖泊为里海,位于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影响,湖面多风浪。图中湖泊北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较小,湖床海拔较高,湖水较浅;南部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湖床海拔低,湖水较深。该地纬度较高,位于温带地区,湖泊冬季结冰。湖泊周围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淡水注入少而蒸发大,湖水盐度较高,不能用于灌溉。
13.(2015海南单科,16,3分)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湖盐度相对较高,图中④位于湖泊北部河流入湖口附近,淡水注入较多,湖水盐度相对较低,最适宜淡水鱼生长。
14.(2015海南单科,17,3分)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C.入湖河水量减少D.出湖河水量增大
答案 C 20世纪30—50年代,里海沿岸地区大规模开垦,河流用水量增大,入湖径流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加剧。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15.(2015天津文综,8,4分)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答案 C 本题考查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减少,盐度增大,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鱼类生长,鱼类密度会降低,湖面缩小导致芦苇大量枯萎,而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故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湖面减小而湖水蒸发总量会减小,故C项正确。
16.(2015天津文综,9,4分)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答案 B 本题考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修建水库,会减少入湖水量,萎缩状况会加剧;咸水湖中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芦苇能改善水质,但对艾比湖萎缩没有影响。A、C、D项错误。艾比湖为内流湖、咸水湖,为防止其继续萎缩,要尽可能增大入湖水量,在该流域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是最恰当的措施,B项正确。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7.(2015山东文综,5,4分)“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答案 C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恶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18.(2015山东文综,6,4分)“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D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9.(2014课标Ⅰ,7,4分)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A 本题考查获取数据信息能力。依据表中植株数量一栏信息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有变化,但草本植物数量有明显增加,则植株密度改变,依后面两个地上、地下生物量可看出生物量总体提高,故①③正确,即A正确。
疑难突破 植株密度看植株数量;生物量看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和。
20.(2014课标Ⅰ,8,4分)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答案 D 本题考查获取数据信息能力。表中地下生物量一栏显示:灌木植物数量逐年减少,而草本植物数量逐年增加,呈现此消彼长态势。故D项正确。
解题关键 本题关键是理解“此消彼长”中的“此”表示灌木植物、“彼”表示草本植物。
21.(2014课标Ⅰ,9,4分)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答案 D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总体上草本植物越来越繁茂;而灌木植物呈现地上增加、地下减少态势,且总量无增加,则未来可能出现萎缩;故D项正确。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2.(2013海南单科,13,3分)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
答案 C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材料中“恢复湿地”并结合宁夏平原是西北干旱区主要粮食种植区可推知,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为扩大耕地面积而排水造田,破坏湿地,C项正确。
23.(2013海南单科,14,3分)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银川地处干旱区,故恢复湿地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美化城市环境,减小气温年较差,而对城市排污能力影响不大,故B项正确。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4.(2012海南单科,14,3分)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答案 B 本题考查荒漠化防治及读图表分析能力。由表可知,该地沙地、草地面积比例较大,应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图可知,1999—2007年,该地毁草开荒,导致沙化面积增大,故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退耕还草,B项正确。
25.(2012海南单科,15,3分)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D 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云贵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中部和松嫩平原中部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内蒙古西部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严重。故D项正确。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三题。
26.(2012全国文综,3,4分)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
A.1970—1976年B.1977—1984年
C.1980—1989年D.1989—2000年
答案 A 本题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分析图示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1970—1976年间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最接近,尤其是两条曲线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基本吻合,故A项正确。
27.(2012全国文综,4,4分)该支流流入( )
A.黄河B.长江C.辽河D.黑龙江
答案 B 本题考查中国河流水文特征的相关知识。读图文信息可知,该支流在图示时段内的年净径流量多年平均值为1 500亿m3,最大值超过了2 500亿m3,反映出该支流的年净径流量较大,故排除年净径流量较小的黄河、辽河。从年净输沙量看,多年平均值为1 000万吨,反映出该支流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排除黑龙江,故B正确。
28.(2012全国文综,5,4分)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答案 B 本题考查流域治理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水库有拦沙作用,植树造林可减少水土流失,B项正确。结合图可知1983年以来年净径流量呈上升趋势,D项错误;建设用沙量增加也会导致年净径流量下降,A项错误;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加,C项错误。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29. (2013重庆文综,9,4分)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
答案 B 本题考查区域研究的方法,以及地图的应用能力。以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为切入点,是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热点。水土流失与地形、降水量、植被、土壤关系密切,因此调查水土流失问题,要优先收集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B项正确。
30. (2013重庆文综,10,4分)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答案 D 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流域产沙量为切入点,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理解流域产沙量的概念。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才能获得泥沙总量。D项正确。
31. (2013重庆文综,11,4分)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正确理解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之间的关系是关键。一般来说,在坡度较小时,坡度越大,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大,由此判断A项正确。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下面两题。
32.(2012安徽文综,26,4分)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本题考查森林的环境效益。读图分析可知,距地面6米以内,①的防风效果最明显,故选择A项。
33.(2012安徽文综,27,4分)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选择②。
34.[2023全国甲,37(3)(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1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2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6分)
(2)提出如图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4分)
(1)粗放的耕作方式会破坏地表植被,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弱,风蚀作用会增强,风蚀粗化指数提高。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风蚀作用会减弱,风蚀粗化指数减小。
(2)因地制宜加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建阻沙方格,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抗侵蚀能力;合理利用土地,合理控制载畜量,建立合理的轮牧制度,保护草场。(任答2 点得4 分)
解析 (1)可从不同耕作方式、耕作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角度,分析耕作对地表植被、土壤性质的改变,进而从风力、抗风蚀能力方面回答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2)针对不同区域风蚀强度差异,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和人为活动特点,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合理的生产活动角度回答即可。
35. (2021山东,19,15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兰北部的马肯湖是围海造陆工程的遗留物,由人工堤坝与相邻水域隔开,水深仅2~4 m,风浪较小(图1)。长期以来,马肯湖淤积严重,水体浑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2015年,荷兰政府决定采用人工群岛方案对湖泊进行治理。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浅滩、沟渠和植物等组成的人工岛(图2)。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沼泽是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在风、波浪、地势高差和水流等自然力量驱动下,人工岛内外形成了弱环流。
图1 图2
(1)从图2中找出人工岛周边建造沙坝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3分)
(2)从抵御风浪的角度,分析与石质堤坝相比,沙坝所具有的优势。(4分)
(3)说明人工岛是如何实现马肯湖水环境质量改善的。(8分)
35.答案(1)建造沙坝的合理位置如图所示。
(2)沙坝疏松多孔,并可以生长植物,消能作用更强,能更有效地降低风浪速度;能吸附、固定悬浮物,可以自我修复或扩大规模,持续抵御风浪。
(3)在风与地势高差的驱动下,湖水从各个方向流入人工岛,并沿沟渠、沼泽、浅滩缓慢流动,水中的悬浮物逐渐沉积下来;岛内营造的地势高差,使大气降水经斜坡汇集到雨水蓄积区,改善了岛内水环境;岛内水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水生生物进一步截留, 吸附悬浮物; 净化后的水体通过人工岛内外的水体交换进入马肯湖,改善了马肯湖水环境质量。
命题意图本题以荷兰马肯湖湿地治理的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湿地的保护措施与意义,侧重对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和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蕴含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解题思路(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荷兰地处北半球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因此应该设置在人工岛的上风向地带。
(2)沙坝是利用湖底淤泥与沙子构建而成,因此具有通气透水的特性,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伴随着植被的生长,沙坝对风浪的消减能力会大大提高。沙坝也能够吸附湖水中的悬浮物,实现自我修复和增长,起到持续抵御风浪的作用。
疑难突破 本题要求从抵御风浪的角度回答沙坝的优势,不是从工程造价等方面分析。
(3)结合图文资料可知,在风、波浪、地势高差和水流等驱动下,人工岛内外形成水体的弱环流,水体中的悬浮物在随水流运动过程中,不断被人工岛吸附,因此水质提高;人工岛上布满沼泽、雨水蓄积区,可以汇聚大气降水,从而改善岛内水环境;岛内水环境的改善,促进植被生长,大量沼泽水生生物可以吸收、截留湖水中的悬浮物,提高水质;人工岛的东北部和东南部与马肯湖水域互通,可以使净化后的水体进入湖泊,从而改善水环境质量。
36.(2021北京,18,8分)(8分)草地出现退化时,植被覆盖度降低。下图示意蒙古高原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及采样点植被覆盖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线附近区域多年来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草地管理举措,乙线附近区域施行自由放牧。
(1)比较甲线和乙线植被覆盖度的差异。任选一线,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蒙古国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2020年全国人口约336万,其中乌兰巴托人口约160万。该国城乡人口比例约7∶3。
(2)概述该国人口分布的特点。(4分)
36.答案(1)甲线比乙线植被覆盖度高。
甲线: 降水较多,合理放牧,防治草地退化效果好。
或乙线:降水较少,草本植物难以生长,荒漠化严重。
(2)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城乡人口差异大。
命题意图本题以蒙古高原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及采样点植被覆盖度为载体,考查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主要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创新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1)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获取图上信息,判读植被覆盖度差异,并根据材料分析形成原因。
解题思路读图可判断甲线比乙线植被覆盖度高。再根据材料可知植被覆盖度与草地有关,甲线附近区域多年来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草地管理举措,同时注意图中年降水量的信息,即可得出甲线附近植被覆盖度高的原因。
(2)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蒙古地广人稀,城乡人口差异大。
37.(2021河北,18,1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图1
图2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6分)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9分)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4分)
37.参考答案(1)沟壑底部易汇集水源,土壤水分相对丰富,发育了落叶阔叶林;坡面的地形坡度较大,接纳了部分顶部径流,发育了疏林草原;丘陵顶部风力较大,蒸发强烈,地表径流流速快,土壤水分缺乏,发育成灌木草原。
(2)该区域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植被生长耗水增多;植被蒸腾作用强烈;坡耕地改为坡地,地表径流流速加快,下渗减少。土壤干燥化过程加快。
(3)原则:因地制宜,恢复原有植被。
途径:选择合适(耗水少或耐旱)的植被;合理调整林地、草地及种植比例;适当控制植被种植密度。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为背景,根据区域分布图和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以土壤干燥化为探究情境,考查影响陆地自然植被分布的因素、自然植被的地方性分异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突出了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本题对区域认知和地理原理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理清黄土高原的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理解不同自然植被类型生长条件;关注差异,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植被类型。
解题思路(1)观察图11中的不同地形部位植被类型分布可知,沟壑底部是落叶阔叶林,主要是森林植被;坡面处是疏林草原,为稀疏林地和草地混合;丘陵顶部是灌木草原,灌木是低矮树种。对于小区域来说,影响森林、疏林、灌木、草原等不同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2)本题考查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要重点分析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结合材料可知,坡面处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从坡耕地演变为林草地,水分在下渗、地表径流、蒸腾各个环节发生了明显变化。
(3)根据该区地势起伏大、降水稀少的情况,明确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具体途径需要根据沟壑和丘陵不同部位的水分条件和地形条件进行合理安排,包括选择耐旱植被、配置林草及种植比例、控制种植密度等。
38.(2021浙江6月选考,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2分)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4分)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4分)
38.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命题意图本题以三省区的位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的统计资料为背景,考查了区域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知识,侧重于对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和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蕴含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1)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三省区的人均耕地和区位特征的差别。
解题思路结合表中数据可知,青海人均耕地面积小于甘肃与宁夏。结合图示位置分析,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与甘肃、宁夏相比,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因此其耕地肥力较低,耕地生产力较低。
(2)审题指导本题的设问要求是限定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
解题思路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植被稀疏且荒漠广布,风沙活动频繁,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从生产活动来看,不合理的农业发展与工矿业开发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地表抵抗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的能力下降,因此风沙活动、流水侵蚀等加强,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
(3)审题指导解答本题可从采用低耗水型粮食生产方式的角度回答。
解题思路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径流缺乏,为保障粮食生产所需的灌溉水源,需要改变灌溉方式,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合理分配用水;还可以通过培育抗旱粮食作物品种,节约灌溉水源等方面回答。
39.(2020课标Ⅲ,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图甲
图乙
(1)分别简述图甲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
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
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
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解析 (1)首先明确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湖沼沉积数量越多,湖沼面积越大。然后分析图甲中三个阶段湖沼沉积与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可知:Ⅰ阶段湖沼沉积数量呈上升趋势,说明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数量呈减少趋势,说明风沙活动有所减弱。Ⅱ阶段湖沼沉积数量保持高水平状态,说明湖沼面积达到最大;风沙沉积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说明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数量快速下降,说明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数量整体上升但波动明显,说明风沙活动在剧烈波动中增强。由此可归纳得出,湖沼面积越大,风沙活动越弱;反之,湖沼面积越小,风沙活动越强,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必须明确题目要求回答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根据图乙中毛乌素沙地气温、降水的变化可知,1995—2013年该地气温变化不大,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气候逐渐湿润,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可以减弱风沙活动,因此流动沙地趋于固定。
(3)毛乌素沙地中的各种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结合上题可知,1995—2013年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逐渐湿润,但同期湖沼面积减小,说明湖沼面积减小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可以推理得出,1995—2013年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增强,生活和生产用水量增加,导致地表水分因蒸发和农作物蒸腾作用增强而减少,因此湖沼在年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出现面积减小。
(4)本题属于开放性论证问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其次是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论述观点。如赞同“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的观点,自然条件改善可以从降水增加、气候湿润和植被增多等方面说明,技术进步、生态治理与保护等人类活动等有利于减弱风沙活动。如反对“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的观点,可说明历史上自然条件的改善并未使沙地消失,同时人类活动如绿化、发展农业会导致蒸腾量加大,气候更加干旱,风沙活动增强。
40.(2020山东,16,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如图),海拔1 875~2 106 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6分)
(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6分)
答案 (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
(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
解析 (1)本题考查湿地的成因。注意设问“从地形和地质角度”以及材料“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等关键信息,从地形与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结合图文可知,永昌盆地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湿地位于永昌盆地地势较低处,排水不畅,易积水;西大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湿地,且湿地附近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为湿地提供补给水源。
(2)本题考查湿地的功能。注意关键信息“湿地位于水库上游”,从湿地的调节功能和降解功能两方面说明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湿地是天然水库,能调蓄洪水,提供稳定水源;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降解功能,能够净化水质,改善水库水质。
41.(2018海南单科,21,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 (1)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
(2)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42.(2015安徽文综,35,3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10分)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10分)
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 (1)本题考查河流流向的判读。材料突出河流是流向区外的,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可知图中干流由东南部流向区外。河流的发源地要保证河流干流最长,故该河发源地位于小尤尔都斯盆地东部,判断出河流干流的位置后不难对其流向做出描述。
(2)本题考查湿地的形成条件。主要考虑水源补给、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等方面。结合材料不难回答。
(3)本题考查生态保护措施。由材料知该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与过牧有关,因此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从合理放牧、加强管理、加强环境教育等方面提出。
43.(2014课标Ⅰ,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析 (1)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再结合题干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
(2)冬春季起沙的原因可从地表裸露及风力强劲角度分析。
(3)注意从铁路和列车两个角度分析危害。
(4)可从“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分析。
44.(2013课标Ⅱ,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
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解析 本题以速生桉种植对环境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第(1)题,上游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为沼泽提供了稳定的水源。第(2)题,读图可知,种植速生桉后,地下水水位下降,并导致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以及沼泽萎缩。原因是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第(3)题,利用材料信息,从速生桉的生长习性及发展造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两方面作答。第(4)题,一方面我国西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且有旱、雨季之分,另一方面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如在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审题技巧 抓住图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大量吸收地下水”和图中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分析大面积种植速生桉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45.(2013课标Ⅱ,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解析 本题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在M处附近风力减小,导致风沙沉积。
第(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
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考点二 资源枯竭区的发展
考点三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下图示意该模式中“产、村、景”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 (2023湖北,1,3分)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 )
A.人口规模B.基础设施
C.生产水平D.资源禀赋
由材料可知,该村利用其空间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利用其产业提供特色景观资源,进一步优化村庄的景观,因此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该村的空间资源,资源禀赋是该模式发展的基础,D正确;材料并未出现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信息,排除A、B;一般来说,各地区的生产水平会不断提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排除C。
2. (2023湖北,2,3分) “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 )
A.乡村旅游开发B.生态环境建设
C.农副产品加工D.电子商务推广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整合乡村景观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景观进行旅游开发,发挥其旅游价值,实现以农(村、景)兴旅(产)、以旅(产)促农(村、景)的乡村发展新路径,“产、村、景”各要素实现了融合发展,A正确;该模式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但生态环境的建设并不一定能将“产、村、景”各要素融合,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农副产品加工和电子商务推广的相关信息,排除C、D。
3. (2023湖北,3,3分)该模式的特色在于( )
A.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
B.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C.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
D.协调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
该模式适合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地区推广,不能实现或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A错误;该模式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及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不会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B错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产业链、产业功能区域、生活功能区域及乡村生态景观的空间集聚,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C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具体的产业类型,且乡村振兴过程中并不需要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更未提到“工业”,D错误。
(2023北京,12,3分)下图示意某区域矿产资源 消费数量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读 图 ,
回答下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矿产资源消费数量从鼎盛期到衰退期的变
化,主要由于该区域 ( )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34
参考答案
省级行政区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千公顷)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甘肃
2 647
5 377.0
440
青海
608
590.1
174
宁夏
695
1 289.9
540
1
D
资源禀赋决定了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其发展目标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2
A
3
C
A.人口增速趋缓
B.资源利用效率降低
C.产业结构调整
D.地质勘探技术滞后
4 C 图中显示,鼎盛期之前,矿产资源消费数量随经 济水平升高而明显升高,这说明当时区域发展需要大量 矿产资源,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多是由消耗矿产资 源的产业创造的;进入衰退期,矿产资源消费数量迅速 下降至开采初期时的水平,而该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并没 有出现降低的现象,说明矿产资源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 响程度减弱。推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两种: 一,可 能是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同样产值的产品所消耗 的矿产资源减少,从而导致矿产资源消费数量下降;二, 该地可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缩减资源消耗量 大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资源消耗量小的产业,导 致矿产资源消费数量下降。故选C。
知识拓展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从时间
上看
从空间
上看
从产业
结构上看
从人地
关系上看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 过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以第一产业为 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 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且趋于合理化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 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 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 的过程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 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或转型阶段。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 (2022山东,5,3分)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
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
5.A 嘉峪关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钢铁城市,到21世纪初,最早的一批劳动力达到退休年龄,所以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A正确;环境条件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善,且吸引的人群并不只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B错误;青壮年人口迁出与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无关,C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当地康养产业的发展情况,D错误。
6. (2022山东,6,3分)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自然资源
C.市场需求 D.劳动力
5.B 嘉峪关市是由于自然资源开发而兴建的城市,并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故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第一产业比重较低,故选B。
6. (2022山东,7,3分)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
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
6.D 嘉峪关市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结合工业联系相关知识分析,可充分利用该地原料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故选D。
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完成下面两题。
7.(2021浙江1月选考,7,2分)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
①资金密集型 ②技术密集型 ③劳动密集型 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1浙江1月选考,8,2分)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 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
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 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7.D 命题意图 本题以“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命题情境,考查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旨在引导考生关注当今社会发展、区域合作;“中部崛起”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区域产业发展一般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
解题思路 中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承接的产业类型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中部地区人口较多,劳动力丰富,资源禀赋较好,具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故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本题选择D项。
8.D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通过对表格中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的分析,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凸显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图形解读
解题思路 根据表格可知,江西省人均GDP较低,A项错误;通过人口总数和人均GDP,可计算得到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以第二产业比重,即可得出第二产业产值,四省中河南省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项错误;山西省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在四省中最低,加之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基础一般,C项错误;河南省人口数量在四省中最多,因此劳动力资源丰富,故本题选择D项。
指标
河南
湖北
江西
山西
人口(万人)
9 640
5 927
4 666
3 729
人均GDP
(万元/人)
5.6
7.7
5.3
4.6
三次产
业结构
8.5∶43.5∶48.0
8.3∶41.7∶50.0
8.3∶44.2∶47.5
4.8∶43.8∶51.4
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四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专题过关检测练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四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专题过关检测练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四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四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练习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四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一0四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练习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制约企业跨产业升级主导因素是,S集团跨产业升级主要考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