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语》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重点篇目(红色需要背诵):1——24(除去12、13、15)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复归于先王之礼。
【12.1 解读】克己复礼包括两方面:克己是个人修养的能力,复礼是修养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目标;克己是对内心道德情感的修养,复礼是对视听言行等外在行为的规范。孔子希望人们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礼的规范。从当政者为政的方针说,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个人修养方面说,就是要“克己复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思想,贯穿《论语》全书。
“克己复礼为仁”,说明仁要通过礼来体现和落实;离开礼,仁就无所依托,无从体现和检验。所以,依礼而行是仁的根本要求。“人而不仁如礼何”(3.3),说明仁是礼的基础和灵魂,离开仁,礼就徒具形式,失去了意义。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仁是本质、灵魂,礼是形式、表现。一内一外,互为表里。本章特别提出“为仁由己”,是修养的根本原则。仁道的修养,克己复礼,全在于自己,而不由他人。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 解读】“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无怨,是“为己”精神的体现,是修养应具备的基本态度。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仞:言语迟缓。引申为虑事周详说话谨慎,不轻易开口。
【12.3 解读】这一章用“为之难”解释为什么“仞”是仁的要求。孔子并不赞赏说话迟钝,而是考虑到言行一致,为避免说了做不到,所以才要说话谨慎。PS:“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的“讷”与“仞”同义本篇写了四人问仁(1 2 3 22),孔子基于各人性情不同而给予不同回答,并非对“仁”的概念做出客观说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多言而躁”,反映孔子因材施教。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4 解读】孔子回答司马牛的话说“君子不忧不惧”,是针对司马牛的具体情况而说的,但同时也有普遍意义。君子不忧不惧的原因是:内省不疚——思想行为端正、问心无愧,自然也心胸坦荡,不忧不惧。PS:君子坦荡荡(7.3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4.30)
【注意】在《论语》中,对同一问题的答案,孔子也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反映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许多时候不是给一个抽象的概念去下定义,而是诠释其功能。孔子的道德极高,但在实践中起点极低;他的目标很高,但要求于人的,则往往是脚踏实地。人人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那就能一步步臻于仁人、君子的境界。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同“无”。司马牛的兄弟都参与谋反,逃亡在外,而司马牛反对谋反,与兄弟分道扬镳,是故有此慨叹。
【12.5 解读】子夏在此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是消极的看法,而是积极的意图:试图宽慰司马牛,使其坦然面对命运。同时,也说出一个重要道理:一个人如果做个好人,他就不会孤独,他会有兄弟好友。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浸润之谮:像水浸泡物件那样开始不易察觉的谗言,即暗中中伤。谮,谗言。
肤受之愬:像感受到切肤之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愬:诬告。
远:明之至也。明智的最高境界。
【12.6 解读】浸润之谮,像温水煮青蛙,不易察觉;肤受之愬,易于被激怒,难以冷静处理。难而能不受其影响,故明智。PS:明察秋毫也好,远见卓识也罢,都不是视力,而是指一个人对是非、美丑、真伪等的判断力。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 解读】孔子谈为政,提出足食、足兵、足信,而把足食放在第一位,反映了他对民生的重视。因为“民无信不立”,百姓的信任是政权存在的根本。“富、庶、教”(13.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0.2)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kuò。”
驷不及舌:驷,四匹马拉的车。舌,说出的话。话一说出,四匹马也拉不回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鞟:去掉毛的皮,即革。
PS:文质不离,体用不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彻:西周田税制度。国家从耕地收获中抽十分之一作为田税。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徙义:改变自己的思想使之合于义。徙:迁移
主:意动用法,以……为主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你这样对待我)即使真的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与上文语意不连贯,或为“错简”。
【12.10 解读】崇德——“主忠信”“徙义” PS:1.8 9.24 “主忠信”辨惑——“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中庸”“至德”“过犹不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不知节制爱恶,走极端,违背中庸的表现。孔子以此作为“惑”的表现,实际也是教人以中庸之道。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 解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针对春秋时期社会变动,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遭到破坏的局面而提出的。人的生活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种种社会关系中,在这些关系中处于一定的地位,充当一定的角色,有他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要遵守一定的规范。每个人都能处在他相应的地位,遵守他应守的规范,尽他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享有他应有的权利,这就是“各得其所”,是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必要条件。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12.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片言:原告被告双方中的一方的言辞。
折狱:断狱。折:断,判断。狱:讼事,案件。
无宿诺:没有隔夜再兑现的许诺。“宿”,隔夜。
【12.12 解读】几种常见的解释——“片言折狱”子路明决聪明,凭单辞就可作出判断;子路为人忠信,人们信服他,在其面前不讲假话;子路忠信,所说的话绝无虚假,所以只听子路的一面之辞就可断案。【12.13 解读】无讼,是孔子的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PS:子张才高意广,有时候不够踏实,不愿做实际工作。所以孔子让他做好勤勉忠心的小公务员。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PS:本章重出,见6.27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2.16 解读】成人之美或成人之恶,反映了君子与小人存心不同。自身存心向善,自然成人之美;自身存心向恶,自然成人之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7 解读】“政者正也”是孔子为政治国的根本理念。本章中的“正”是“正人”,“正人”的关键是在位者“帅以正”,即“正人先正己”。13.3“正名” 12.1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社会秩序的正。故,“政者正也”包含正名和正人两个方面,正名的根本在于正人,正人的关键在于正己。9.14 “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说明“正”就是各得其所。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苟:如果 eg:苟非吾之所有/苟以天下之大
PS:犯罪的根源在上不在下。见12.9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比喻论证
【12.19 解读】民风不好,责任在上不在下;社会风气之正,关键在于“官风”之正。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下人:居于人下,指对人谦恭。
【12.20 解读】人人都希望能在社会上通达、显达。子张以为,达就是有好名声。孔子在此指出“闻”与“达”的区别——在人们中有好名声,只是闻,不是达,达不在名声而在自身修养。有良好的品质又爱好道义,能分辨是非又谦逊待人,自然在国人和卿大夫那里都能通达。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先事后得:先付出劳动然后收获
【12.21 解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即修炼自己的德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能消除内心的邪恶;情绪冷静,自控力强,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制怒而不发,捐嫌而待人,即是辨惑。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xiàng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gā yá,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远:远去(能使枉者直,使不仁者转化为仁者)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dǎ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PS: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论语》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a href="/yw/tb_c9166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论语》课文配套ppt课件</a>,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周祖先古公亶父长子,胆怯害怕畏葸不前,说话尖刻,淡薄漠,PS“礼”不可或缺,同“汝”,同“弊”,胆大妄为,拓展链接,疾大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a href="/yw/tb_c9166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名著导读《论语》背景图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窃私下,何有有何困难,拓展链接,燕居闲暇无事的安居,申申整敕之貌,如也像是的样子,夭夭和舒之貌,据立身的依据,游在玩习中陶冶,自行自己主动去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a href="/yw/tb_c9166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名著导读《论语》背景图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子桑伯子人名,简简约而不繁琐,临面临治理,大通“太”,然正确,拓展链接,公西赤,增加添,yǔ2斗4升,yì穿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