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二章 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二章 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二章单元测试原卷版docx、第二章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打开水龙头听到“哗哗”的流水声B.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哒哒”声C.水中的鱼被“沙沙”的脚步声惊跑D.雷雨交加的夜里听到“隆隆”的雷声【答案】C【解析】打开水龙头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哒哒”声、雷雨交加的夜里听到“隆隆”的雷声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中的,“沙沙”的脚步声最终是通过水传入鱼耳中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在此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A.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C.使音叉尽快停下来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音【答案】A【解析】转换法指的是将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实验中水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更加便于观察。故选A。3.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空气不传声 B.马蹄声不能沿土地传播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答案】C【解析】因为相同的条件下,土地传声比空气快,所以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4.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橡皮筋制作小乐器,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调节橡皮筋的松紧程度,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调节橡皮筋发声时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答案】C【解析】调整橡皮筋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橡皮筋振动的快慢,这是为了改变橡皮筋发声的音调,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5.声波既能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靠超声导航 B.利用超声击碎体内结石C.利用超声探测鱼群 D.用B超观察母体胎儿【答案】B【解析】A.蝙蝠靠超声导航,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利用超声波碎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C.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D.用B超观察母体胎儿,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下列有关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会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设备可以减弱噪声C.高速公路旁安装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答案】C【解析】A.开会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设备可以测量声音的响度,但不能减弱噪声,故B错误;C.高速公路旁安装的隔音板对声音有阻碍作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D.关上窗户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但不能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故D错误。故选C。7.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如图甲所示,当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他听到了衣架振动发出的声音。他又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当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他听到令人震撼的声音。比较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探究( )A.声音是由衣架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固体传播效果比气体好【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知道,声音通过细绳传到耳朵时听到的声音令人震撼,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比气体好,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8.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如图所示,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乐器发出的声音有可能是噪音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答案】B【解析】A.乐器发出的声音如果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或者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就属于噪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的各自的乐器音色不同,故B错误,符合题意;C.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观察图示可知振幅相同,所以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观察图形,相同时间内,经过的周期越多,频率越大。振动物体往返一次叫一个周期。观察图示可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9.图甲是一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C.哨音是由活塞振动产生的D.哨音的响度由振动快慢决定【答案】B【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向竹筒内吹气,竹筒内的空气由于振动发出声音,故B正确,C错误;D.哨音的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D错误。故选B。10.如图所示,为某大剧院的一次演出场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越大,传播的速度越快B.现场的音响设备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C.观众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演奏者停止演奏后,在短时间内还能听到这种声音,说明声音不一定是由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答案】B【解析】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声音的大小无关,故A错误;B.现场的音响设备可以使声音大一些,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C.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观众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是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D.演奏者停止演奏后,在短时间内还能听到这种声音,是因为乐器还在振动,故D错误。故选B。11.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甲,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B.如图乙,利用声呐可探测海底的深度,声呐是次声波的应用C.如图丙,吸管被剪短,吹出的声音音调会变高D.如图丁,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答案】C【解析】A.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A错误;B.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B错误;C.吸管被剪短,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大,音调变高,故C正确;D.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振动频率高,音调高,是高音弦,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2.一只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图甲是没有叫的时候的情景,图乙是发出叫声后的情景,由此两个情景说明 ,你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后产生水波【解析】[1][2]一只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图甲是没有叫的时候的情景,图乙是发出叫声后的情景,由此两个情景说明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判断的依据是: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后产生水波。13.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听到耳机的声音传播介质是 ,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传播介质是 。(以上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答案】 固体 气体【解析】[1][2]这款新型蓝牙耳机发出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固体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这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跑步时他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因此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气体传播的。14.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是用兽角做成的,故亦称“角”,在战争上用于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号角发声是由于 (选填“空气”或“兽角”)振动发声的,要想战场上更远处的将士听到号角,应改变号角发声的 。 【答案】 空气 响度【解析】[1][2]如图,“角”属于管乐器,发声是因为“角”内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要想战场上更远处的将士听到号角,就应增大声音的响度。15.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选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答案】 音色 信息【解析】[1]由于鼓和镯的材质和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不同。[2]鼓声和镯声可以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鼓声和镯声向人们传递了行驶的路程信息,所以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6.据报道,我省许多城市的广场舞扰民现象非常严重,在某广场的一个监测仪上看到显示数字如图所示,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 。利用噪声监测仪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答案】 dB/分贝 不能【解析】[1]声音的强弱所用的单位为dB,所以监测仪上的示数为54.4dB。[2]噪声监测仪只能显示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17.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duo”的声音来,则发出“1”的音是最 (选填“左”成“右”)的瓶子;若用嘴巴吹,也能发出“1、2、3、4、5、6、7、duo”的声音,该声音是由 的振动而发出的。【答案】 左 瓶内空气柱【解析】[1]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瓶子因振动而发出声音,瓶中的水越多,振动的越慢,振动频率低,音调也低,所以则发出“1”的音是最左的瓶子。[2]若用嘴巴吹,也能发出“1、2、3、4、5、6、7、duo”的声音,该声音是由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18.蝴蝶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60次,其振动频率是6Hz,蚊子的翅膀在2s内做了1200次振动,其振动频率是 Hz。当蚊子和蝴蝶飞到你身边,闭上眼的你不能听到的是 (选填“蝴蝶”或“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答案】 600 蝴蝶【解析】[1][2]蚊子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1200次,则蚊子的频率为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耳听不到蝴蝶飞行时的声音。19.小明周末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打扰邻居,他将门窗关闭,这是从 减弱噪声;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雷雨中,小明看到闪电后2.5s才听到雷声,响雷处距离小明大约有 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 传播过程中 850【解析】[1]小明周末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打扰邻居,他将门窗关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光速远大于声速,闪电与雷声同时同地发生,但闪电传播到观察者位置的时间远短于声音传播的时间,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为s=vt=340m/s×2.5s=850m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20.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 弹起(选填“能”或“不能”)。【答案】 振动 空气 变小 不能 不能【解析】(1)[1]甲图中,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2]乙图中,敲响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空气向外传递,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气体可以传声。(3)[3][4]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声音逐渐变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4)[5]月球上为真空,没有传递声音的介质,所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不能弹起。2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对此进行了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他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种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种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三,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① 、② ;如图是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验:(3)先用适当的力拨动塑料尺,然后用较大的力拨动塑料尺,塑料尺发出的声音变大。这一现象表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系;(4)再改变塑料尺伸长桌面的长度,用适当的力拨动塑料尺时,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及发出声音的高低均发生了变化,这一现象表明:声音的 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系;(5)上述两个实验,都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答案】 ABC ADF 80 1.02 幅度 音调 控制变量法【解析】(1)[1]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横载面积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琴弦的材料、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长短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琴弦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因此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2)[3][4]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长度相同,材料不同,可选用编号为E、H的琴弦进行实验,因此长度应都是80cm,横截面积应都是1.02mm2。(3)[5]先用适当的力拨动塑料尺,然后用较大的力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变大,发出的声音变大,这表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4)[6]改变塑料尺伸长桌面的长度,用适当的力拨动塑料尺时,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变化了,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也随之变化,这表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5)[6]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验同样用到了控制变量法。22.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利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 (填“调大”、“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 (填“大”、“小”),人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 (填“大”、“小”),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 (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2)小明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一些包装家电泡沫板,由于不同材料的厚度不同,在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根据数据可分析出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3)两同学观察后发现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选填“强”或“弱”);(4)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选填“报纸”或“海绵”)隔声性能好一点;(5)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在控制噪声的方法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音。【答案】 调小 大 大 保持不变 羽绒服 好 强 海绵 响度 传播过程中【解析】(1)[1][2][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人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由于房间的空间较小,距离改变的程度受到限制,故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大,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大。[4]根据控制变量法;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保持不变。(2)[5]分析数据可知,用报纸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大,用羽绒服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故可得出的结论: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3)[6][7]根据所得数据可知,羽绒服的材料最粗糙,报纸的材料最平滑,用羽绒服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用报纸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大,故得出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4)[8]海绵与报纸相比,表面粗糙稀疏多孔,所以海绵的隔音性能比报纸好。(5)[9]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减弱噪声,就是减小声音的大小即响度,“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10]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控制噪声的方法中,“隔音”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小噪音。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23.某人站在一条远离悬崖行驶的船上,朝着远处的悬崖高喊一声,经过2s后听到回声,若船行驶的速度是5 m/s,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1)此人从高喊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船行驶的距离;(2)此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3)此人高喊时船离悬崖的距离。【答案】(1);(2);(3)【解析】解:(1)由得,船行驶的距离为(2)由得,声音传播的距离为(3)设人在高喊时船到悬崖的距离为s,根据题意可得解得答:(1)船行驶的距离为;(2)声音传播的距离为;(3)人高喊时船离悬崖的距离。24.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求:(1)若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则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m?(2)若海面的船只上站着一个人,在海面下150m处发出一次响声后,此人在海面上很快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响声间隔0.4s,则海底的深度是多少m?【答案】(1)4500m;(2)450m【解析】解:(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为由可得,海洋中该处深度为(2)设海底的深度为h,发声处到海面的距离为s1、传播的时间为t1,则声音向下传播经海底反射后走的路程为传播的时间为t2;由题知两次响声的间隔为0.4s,即由可得即解得h=450m答:(1)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4500m;(2)海底的深度是450m。25.如图,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其正前方有一固定的超声波测速装置。该装置每隔1s发射一束超声波脉冲信号,每个脉冲信号持续时间极短,超声波遇到轿车后立即返回,返回信号被超声波测速装置接收,经过计算机处理自动计算出车速。如图是该测速装置连续发射和接收两次信号的波形图。已知发射第二个脉冲信号时第一个脉冲信号已被接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图像获得的信息计算:(1)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距测速装置有多远?(2)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多少?(3)该轿车车速为多少?(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85m;(2)0.9s;(3)37.8m/s【解析】解:(1)由图知,第一个脉冲信号发出0.5s后,被超声波测速装置接收到,则测速装置发出的脉冲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装置所用时间为由得,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到测速装置的距离为(2)由图知,由图得,第二个脉冲信号发出0.3s后,被超声波测速装置接收到,则测速装置发出的脉冲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装置所用时间为由图知,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3)由得,第二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到测速装置的距离为轿车在两次与脉冲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轿车行驶速度为答:(1)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距测速装置的距离为85m;(2)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3)该轿车车速为37.8m/s。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F铜1000.76B铜600.89G钢801.02C铜601.02H尼龙801.02D铜800.76I尼龙1001.02E铜①②材料报纸羽绒服塑料袋泡沫板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8475
第二章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打开水龙头听到“哗哗”的流水声B.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哒哒”声C.水中的鱼被“沙沙”的脚步声惊跑D.雷雨交加的夜里听到“隆隆”的雷声【答案】C【解析】打开水龙头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哒哒”声、雷雨交加的夜里听到“隆隆”的雷声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中的,“沙沙”的脚步声最终是通过水传入鱼耳中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在此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A.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C.使音叉尽快停下来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音【答案】A【解析】转换法指的是将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实验中水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更加便于观察。故选A。3.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空气不传声 B.马蹄声不能沿土地传播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答案】C【解析】因为相同的条件下,土地传声比空气快,所以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4.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橡皮筋制作小乐器,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调节橡皮筋的松紧程度,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调节橡皮筋发声时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答案】C【解析】调整橡皮筋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橡皮筋振动的快慢,这是为了改变橡皮筋发声的音调,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5.声波既能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靠超声导航 B.利用超声击碎体内结石C.利用超声探测鱼群 D.用B超观察母体胎儿【答案】B【解析】A.蝙蝠靠超声导航,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利用超声波碎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C.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D.用B超观察母体胎儿,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下列有关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会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设备可以减弱噪声C.高速公路旁安装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答案】C【解析】A.开会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设备可以测量声音的响度,但不能减弱噪声,故B错误;C.高速公路旁安装的隔音板对声音有阻碍作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D.关上窗户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但不能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故D错误。故选C。7.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如图甲所示,当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他听到了衣架振动发出的声音。他又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当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他听到令人震撼的声音。比较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探究( )A.声音是由衣架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固体传播效果比气体好【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知道,声音通过细绳传到耳朵时听到的声音令人震撼,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比气体好,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8.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如图所示,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乐器发出的声音有可能是噪音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答案】B【解析】A.乐器发出的声音如果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或者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就属于噪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的各自的乐器音色不同,故B错误,符合题意;C.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观察图示可知振幅相同,所以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观察图形,相同时间内,经过的周期越多,频率越大。振动物体往返一次叫一个周期。观察图示可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9.图甲是一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C.哨音是由活塞振动产生的D.哨音的响度由振动快慢决定【答案】B【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向竹筒内吹气,竹筒内的空气由于振动发出声音,故B正确,C错误;D.哨音的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D错误。故选B。10.如图所示,为某大剧院的一次演出场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越大,传播的速度越快B.现场的音响设备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C.观众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演奏者停止演奏后,在短时间内还能听到这种声音,说明声音不一定是由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答案】B【解析】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声音的大小无关,故A错误;B.现场的音响设备可以使声音大一些,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C.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观众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是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D.演奏者停止演奏后,在短时间内还能听到这种声音,是因为乐器还在振动,故D错误。故选B。11.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甲,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B.如图乙,利用声呐可探测海底的深度,声呐是次声波的应用C.如图丙,吸管被剪短,吹出的声音音调会变高D.如图丁,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答案】C【解析】A.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A错误;B.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B错误;C.吸管被剪短,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大,音调变高,故C正确;D.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振动频率高,音调高,是高音弦,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2.一只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图甲是没有叫的时候的情景,图乙是发出叫声后的情景,由此两个情景说明 ,你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后产生水波【解析】[1][2]一只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图甲是没有叫的时候的情景,图乙是发出叫声后的情景,由此两个情景说明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判断的依据是:蛙在水里发出“呱呱”的叫声后产生水波。13.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听到耳机的声音传播介质是 ,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传播介质是 。(以上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答案】 固体 气体【解析】[1][2]这款新型蓝牙耳机发出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固体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这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跑步时他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因此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气体传播的。14.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是用兽角做成的,故亦称“角”,在战争上用于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号角发声是由于 (选填“空气”或“兽角”)振动发声的,要想战场上更远处的将士听到号角,应改变号角发声的 。 【答案】 空气 响度【解析】[1][2]如图,“角”属于管乐器,发声是因为“角”内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要想战场上更远处的将士听到号角,就应增大声音的响度。15.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选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答案】 音色 信息【解析】[1]由于鼓和镯的材质和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不同。[2]鼓声和镯声可以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鼓声和镯声向人们传递了行驶的路程信息,所以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6.据报道,我省许多城市的广场舞扰民现象非常严重,在某广场的一个监测仪上看到显示数字如图所示,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 。利用噪声监测仪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答案】 dB/分贝 不能【解析】[1]声音的强弱所用的单位为dB,所以监测仪上的示数为54.4dB。[2]噪声监测仪只能显示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17.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duo”的声音来,则发出“1”的音是最 (选填“左”成“右”)的瓶子;若用嘴巴吹,也能发出“1、2、3、4、5、6、7、duo”的声音,该声音是由 的振动而发出的。【答案】 左 瓶内空气柱【解析】[1]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瓶子因振动而发出声音,瓶中的水越多,振动的越慢,振动频率低,音调也低,所以则发出“1”的音是最左的瓶子。[2]若用嘴巴吹,也能发出“1、2、3、4、5、6、7、duo”的声音,该声音是由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18.蝴蝶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60次,其振动频率是6Hz,蚊子的翅膀在2s内做了1200次振动,其振动频率是 Hz。当蚊子和蝴蝶飞到你身边,闭上眼的你不能听到的是 (选填“蝴蝶”或“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答案】 600 蝴蝶【解析】[1][2]蚊子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1200次,则蚊子的频率为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耳听不到蝴蝶飞行时的声音。19.小明周末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打扰邻居,他将门窗关闭,这是从 减弱噪声;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雷雨中,小明看到闪电后2.5s才听到雷声,响雷处距离小明大约有 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 传播过程中 850【解析】[1]小明周末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打扰邻居,他将门窗关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光速远大于声速,闪电与雷声同时同地发生,但闪电传播到观察者位置的时间远短于声音传播的时间,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为s=vt=340m/s×2.5s=850m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20.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 弹起(选填“能”或“不能”)。【答案】 振动 空气 变小 不能 不能【解析】(1)[1]甲图中,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2]乙图中,敲响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空气向外传递,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气体可以传声。(3)[3][4]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声音逐渐变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4)[5]月球上为真空,没有传递声音的介质,所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不能弹起。2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对此进行了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他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种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种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三,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① 、② ;如图是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验:(3)先用适当的力拨动塑料尺,然后用较大的力拨动塑料尺,塑料尺发出的声音变大。这一现象表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系;(4)再改变塑料尺伸长桌面的长度,用适当的力拨动塑料尺时,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及发出声音的高低均发生了变化,这一现象表明:声音的 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系;(5)上述两个实验,都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答案】 ABC ADF 80 1.02 幅度 音调 控制变量法【解析】(1)[1]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横载面积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琴弦的材料、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长短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琴弦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因此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2)[3][4]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长度相同,材料不同,可选用编号为E、H的琴弦进行实验,因此长度应都是80cm,横截面积应都是1.02mm2。(3)[5]先用适当的力拨动塑料尺,然后用较大的力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变大,发出的声音变大,这表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4)[6]改变塑料尺伸长桌面的长度,用适当的力拨动塑料尺时,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变化了,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也随之变化,这表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5)[6]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验同样用到了控制变量法。22.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利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 (填“调大”、“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 (填“大”、“小”),人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 (填“大”、“小”),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 (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2)小明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一些包装家电泡沫板,由于不同材料的厚度不同,在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根据数据可分析出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3)两同学观察后发现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选填“强”或“弱”);(4)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选填“报纸”或“海绵”)隔声性能好一点;(5)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在控制噪声的方法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音。【答案】 调小 大 大 保持不变 羽绒服 好 强 海绵 响度 传播过程中【解析】(1)[1][2][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人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由于房间的空间较小,距离改变的程度受到限制,故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大,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大。[4]根据控制变量法;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保持不变。(2)[5]分析数据可知,用报纸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大,用羽绒服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故可得出的结论: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3)[6][7]根据所得数据可知,羽绒服的材料最粗糙,报纸的材料最平滑,用羽绒服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用报纸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大,故得出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4)[8]海绵与报纸相比,表面粗糙稀疏多孔,所以海绵的隔音性能比报纸好。(5)[9]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减弱噪声,就是减小声音的大小即响度,“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10]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控制噪声的方法中,“隔音”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小噪音。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23.某人站在一条远离悬崖行驶的船上,朝着远处的悬崖高喊一声,经过2s后听到回声,若船行驶的速度是5 m/s,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1)此人从高喊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船行驶的距离;(2)此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3)此人高喊时船离悬崖的距离。【答案】(1);(2);(3)【解析】解:(1)由得,船行驶的距离为(2)由得,声音传播的距离为(3)设人在高喊时船到悬崖的距离为s,根据题意可得解得答:(1)船行驶的距离为;(2)声音传播的距离为;(3)人高喊时船离悬崖的距离。24.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求:(1)若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则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m?(2)若海面的船只上站着一个人,在海面下150m处发出一次响声后,此人在海面上很快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响声间隔0.4s,则海底的深度是多少m?【答案】(1)4500m;(2)450m【解析】解:(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为由可得,海洋中该处深度为(2)设海底的深度为h,发声处到海面的距离为s1、传播的时间为t1,则声音向下传播经海底反射后走的路程为传播的时间为t2;由题知两次响声的间隔为0.4s,即由可得即解得h=450m答:(1)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4500m;(2)海底的深度是450m。25.如图,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其正前方有一固定的超声波测速装置。该装置每隔1s发射一束超声波脉冲信号,每个脉冲信号持续时间极短,超声波遇到轿车后立即返回,返回信号被超声波测速装置接收,经过计算机处理自动计算出车速。如图是该测速装置连续发射和接收两次信号的波形图。已知发射第二个脉冲信号时第一个脉冲信号已被接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图像获得的信息计算:(1)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距测速装置有多远?(2)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多少?(3)该轿车车速为多少?(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85m;(2)0.9s;(3)37.8m/s【解析】解:(1)由图知,第一个脉冲信号发出0.5s后,被超声波测速装置接收到,则测速装置发出的脉冲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装置所用时间为由得,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到测速装置的距离为(2)由图知,由图得,第二个脉冲信号发出0.3s后,被超声波测速装置接收到,则测速装置发出的脉冲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装置所用时间为由图知,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3)由得,第二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到测速装置的距离为轿车在两次与脉冲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轿车行驶速度为答:(1)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距测速装置的距离为85m;(2)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3)该轿车车速为37.8m/s。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F铜1000.76B铜600.89G钢801.02C铜601.02H尼龙801.02D铜800.76I尼龙1001.02E铜①②材料报纸羽绒服塑料袋泡沫板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8475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