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弈教案设计
展开1.认识本课生字。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把课文读通读顺,明白其中的道理。
2.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丰富文言语感,掌握阅读方法
1.读出节奏韵味,丰富文言语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请大家读课题。(生齐读)
师:(出示全文)谁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真不错。只是读到“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时绊了一下,这句确实不好读,请你再读。
(生朗读得正确、流利)
师:真棒。谁也能读得这样正确、流利?
(另一生朗读,读得正确、流利,且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2)读出节奏,读好韵味。
师: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把语速放慢,读得一板一眼,很有古文的节奏和韵味。我注意到“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后面这一句,你读得跟刚才的同学稍有区别,请你再次读给大家听,刚才的同学也请你听仔细。
生: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思”字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
生:因为“思”是他想着弯弓搭箭来射鸿鹄,所以“思”后面应该停顿一下。
师:你看,对文意的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读。文言文当中有些字是独字成词,一个字表示一个词的意思,就像这里的“思”,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
师:对了。请你再来试一试。
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真厉害,字字清晰,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和韵味。一起来读。
(生齐读全文)
师: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老师在课前对六年级的学生做过前测,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三个句子是困惑最多的。(出示)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17%)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34%)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49%)师:你们除了第一句,其他
几个句子读得都非常准确。再来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全文)
(3)熟读成诵,展现场景。
师:同学们,《学弈》中的故事有几个人?
生:三个人。
师:第一位—生:秋。
生:弈秋,因为他擅长下棋。
师:“弈”是他擅长的技能,“秋”才是他的—(名字)。像这样以技能加名字作称呼的,你还知道谁?
生:刷子李。生:泥人张。
师:你看,把擅长的技艺放在前面,把名字放在后面,这样称呼是对他绝对的尊重。弈秋在这三个人里是什么身份?(老师)还有两位是他的—
生:一个是专心致志学习的徒弟。
师:用文言的方式表达,可以更简洁。
生:我觉得是“专心致志者”。
师:准确。“专心致志者”是第一个学生。那么第二个学生可以称他为—
生:三心二意者。
师:一个故事三个人。第一个是他们的师傅,介绍一下—
生:(齐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于是使弈秋—
生:(齐读)使弈秋诲二人弈。
师:专心致志者,介绍一下。
生:(齐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这句话说明白了什么叫“专心致志”。我叫才军,比如今天你在我的课堂上专心致志,就可以像这样说——
生:惟才军之为听。
师:如果你做到“惟才军之为听”,你今天就是“专心致志者”。第二个学生怎么样?
生:(齐读)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所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于是要问一问—(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为什么“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个字要读“wèi”?
生:因为注释第10条说它是“因为”的意思。
师:所以必须读“wèi”。还是刚才说到的,独字成词。请看大屏幕,谁能读?(出示)
弈秋,()者也。使弈秋(),其一人(),惟();一人(),一心(),思()。虽与之(),()。为是()?曰:()。
(生朗读正确)
师:了不起,给他掌声。一起读—(生齐声朗诵)
师:谁还能读?只能看大屏幕哦。(隐去文字,只剩插图)
(生背诵)
师:了不起,无字之书也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声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1)交流梳理阅读方法。
师:到底学下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中去看。请大家一起来完成任务一。(出示)
任务一:理解课文内容,梳理阅读方法。
①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②想一想,仔细思考是运用哪些方法读懂的。
③理一理,在作业纸上梳理这些阅读方法。(生自主学习梳理)
师:交流一下,运用哪些方法可以读懂《学弈》?
生:我运用了看注释的方法。
生:还有组词,比如,“为”是“因为”。
生:还可以联系以前文言文学到的内容。
师:就是联系学习经验,之前的学习经验很重要。第四种?
生:还有联系生活经验。注释说“鸿鹄”是天鹅、大雁一类的鸟,它们是飞在天上的,所以
就能知道三心二意的那个人是往天上望的。
生:还可以联系这篇文章前面已经知道的,来理解后面句子的意思。
师:很好,联系上下文也是很重要的方法。第六种?
生:我们还可以借助插图。
师:好的,同学们,读懂像《学弈》这样的文言文,我在六年级也做过前测,你看,基本上跟你们想的差不多。(出示)
借助工具书5%,借助插图6%,联系上下文21%,联系生活经验11%,拆字组词20%,借助注释37%。
(2)以“之”字撬动全文理解。
师:同学们,《学弈》真读懂了吗?我考考你们,就考文中的一个字。(出示全文,“之”字被圈出来。)
师:这个字在这篇文章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你能明白它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吗?我们一个一个来。先读句子,再对句子里的“之”字作解释。
生:(生读第一句)“通国”是“全国”的意思,全国有名的,所以“之”应该是“的”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一个叫弈秋的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师:他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理解得真好。你看有时候我们还要用自己的话来代替和补充,说出来才能更圆润。
生:(生读第二句)“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诲,所以我觉得这个“之”也是“的”的意思。
师:这个“之”,特别提醒大家,在这里不用作任何解释。“之”在文言文里有时候不用作任何解释,就是为了让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来看第三个。
生:(生读第三句)一个人虽然在听弈秋的教诲,但一心以为有大雁将至,“之”是“奕秋的教导”的意思。
师:“至”就是—来临,飞过来。请继续。
生:“思援弓缴而射之”,这里的“之”我觉得代表鸿鹄,他想要用箭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虽与之俱学”,我觉得这个“之”应该是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确认。
生:“弗若之矣”。通过注释可以知道“弗若”是“不如”的意思,那么“之”也是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师:很好,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于是想问一问:“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这一句的意思是:难道是这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面那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大声地说一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二、注重语言运用,尝试创造表达
1.拓展原文,体味具体事例证明观点
师:其实在《学弈》这篇课文的前面,原文当中还有这样一个句子。请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
今夫①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①夫:语气词。②数:技艺、技巧。(生齐读)
师:刚才的汇报中,你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现在这个句子中,也有两个注释,请你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生:我觉得意思可能是今天弈秋所教的下棋的技术。
师:跟弈秋有关吗?
生:我觉得是:今天用下棋当自己技艺的人非常少,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没有这个技艺。
师:语言还不够通顺。“弈之为数”的“数”是什么?(技艺)“小数”就是——(小技艺)我们有个成语就叫—(生齐答:雕虫小技)
生:我觉得应该是:今天来看,下棋这种技艺,不过是雕虫小技。但是如果不专心致志的话,还是学不好。
师:古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下棋真的是雕虫小技。但即使是雕虫小技,不专心致志也学不好。所以说完了这句话,才有了《学弈》这个故事。也就是说这个故事跟这句话之间的关系是—
生:这句话是用来引出这个故事的。
生:这句话不仅是总起句,也概括了故事的意思。
生: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前言,后面学弈这个故事就是来证明这句话的。
师:很明显,这句话是作者提出的——(道理、感悟、感想、观点),这个故事就是来——(证明这个观点的)。现在我们也来试一试,我来提出观点,你们来证明观点。看看我们是否默契。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生齐声朗诵《学弈》)
师:你们讲的这个故事刚好来证明我的观点。下棋作为一种小技艺,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学弈》这个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学习任何东西都要—
生:专心致志。
师: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生:学得好,有所得。
生:学有所成。
2.还原比较,夯实逻辑辩证思维能力
师:既然是说明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那我不像课文这样写,我更简洁些这样写,可以吗?(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终有所得。
师:这样能说明观点吗?(不能)我不服,知其然你还得让我知其所以然,谁来说服我?
生:因为文章是说了两个人,一个人专心致志,一个人三心二意,而三心二意的那个人,正好是问题所在。
师:观点里既然说了“不专心致志则不得”,所以必须要有一个—
生:不专心致志的例子。
师:这样就叫以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比较有针对性。
生:我觉得你写的故事跟课文相比,不够有说服力。课文里举了两个人的例子,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这样能形成对比,更有说服力。
师:太厉害了,都快把我说服了。
生:我也认为是不行的,因为发表一个观点要有理有据,举例子就要举得更充分。只说专心致志,没有说如果不专心致志会怎么样,我觉得就是不够充分。
师:也就是说我们证明一个观点,举例子的时候必须—
生:要有一个正的例子,一个反的例子。师:有了正例与反例—
生:举例子就比较全面,就更有说服力。3.续写结尾,感知寓意实现语言运用
师:课文写到“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就戛然而止了,我们可以尝试续个尾。(出示)
任务二:续写故事结尾。
顺着文章结尾,借鉴以下材料,尝试用文言的方式写下你的思考和感受。
(1)学者出于心,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
—《刘子新论·专学》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师:不是因为你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请你接着往下续写故事的结尾。建议大家最好用文言文来写,还可以参考老师给出的《刘子新论·专学》《大学》和《荀子·劝学》相关文句。能运用也是一种学习。
(生自主续写)
师:我们来听听第一位。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曰:非然也。实乃汝一心思援弓缴而射之,此正可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未能一心一意。此正可谓:心不在焉,难成大道。
师:心不在焉,难成大道。渐入佳境,请继续。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此正可谓: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未专心致志也。此正可谓:若不专注,小数难成。
师:改成“意不专注,小数难成”更好些。请继续。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此正可谓:一心一意者,学有所成;三心二意者,一无所成。(全场掌声)
师:对仗工整,自然流畅。叫什么名字?(杨子妍)这句话后面打个破折号,加上杨子妍,就是名人名言了。(众笑)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心无课堂,三心二意。此正可谓:心不在焉,不可成学。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用心不一也。此正可谓:心在学则可得,不在则无获也。(全场掌声)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心不在焉,用心躁也。此正可谓:专心致志,方得始终。(全场掌声)
师:用心不躁,专心致志,方得始终。我真要感佩一声:汝等真乃聪慧也!
三、呼应单元要素,训练高阶思维
1.提领而顿地把握“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师:如果说刚才拓展的原文是文章的总起,那么你们所写的则可以作为—
生:文章的总结。这样就首尾呼应了。
师: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证明一个观点应该是怎样的过程?
生:先要提出观点,然后用事例来证明。事例最好有正有反,全面一些。
生:最后还可以来个总结,形成首尾呼应。
师:这是我们从《学弈》中领略到的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我们自己能不能也来试一试?(能)请大家一起看今天课堂的第三个任务。(出示)抓紧时间在作业纸上写下你的观点,并找出至少两个理由。
任务三:你觉得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1)确立你的观点。
(2)结合课文和生活经验,找出至少两个理由。
2.有理有据地思辨“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师:写得差不多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我的观点是故事是真实的,因为文中这个故事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是一样的。我们同学中也有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的,学习结果就是不一样。而且我认为在任何地方,只要是学东西,这个道理都成立。
生:我也觉得这个故事是真实的。第一个理由是,这个故事既然已经写进书里了,那肯定是真实的,而且是有插图、有文字的。第二个理由是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古书里就有这个故事,说明是真实的。
师:这里我有必要提醒你,古人有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的未必都是真实的哦。
生:我的观点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因为我觉得文章写了两个人,一个是专心致志,一个是三心二意,应该是为了对比衬托,才写专心致志的人学得很好,三心二意的人学得就不好。否则怎么可能这两个人学下棋,刚好态度完全相反,我觉得不会那么巧合,只有故事才能这样。
师: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你认为在现实当中这件事是不正常的。尤其是一个老师只面对两个学生,他还任由其中一个学生三心二意,你的老师这么干吗?没错,我也不干。所以从文本本身你就觉得它是虚构的。还有吗?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我的理由是,寓言故事一般都是为了证明观点而虚构出来的,比如说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这些。
师:能不能结合故事内容再来谈谈?
生:况且这里的弈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那两个学弈的人既没名字也没历史记录,所以极有可能是虚构出来的,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师:有理有据,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确实都是虚构的。
生:我也认为是虚构的。除了这是个寓言之外,第一个注释中写到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我觉得就是告诫孩子的书,那肯定大多数都是虚构的。
师:我非常赞赏你的解释,不过这里的“告子”不是告诉孩子,据记载告子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也可能是他的朋友,现在无从考证。在这本书里,孟子和告子有一些争论,为了证明观点“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就举了学弈这个例子,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虚构的。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既然故事是虚构的,就没必要学这个故事了吗?
生:当然要学,因为它讲的道理是真实的。
生:它虽然是虚构的,但依然可以给到大家很多启发。而且学东西时如果真的三心二意,确实会学无所得。
生:它虽然是虚构的,但短小精悍,道理一读就懂,比较有用。
师:事实上,同学们,你们所读的许多故事,尤其是寓言故事,还有大量的小说、戏剧,都是虚构的。但正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它们尽管是虚构的,但依然值得我们好好读。因为我们读得越多,就能变得越智慧,越达观。以后面对文章或者生活中的事件,希望你们也像今天一样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论证,辩出个是非真伪。下课!
小学人教部编版学弈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6131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学弈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学弈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31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学弈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了解常识,反复练习,熟读课文,趣味填空,讲述故事,还原文本,领悟道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下册学弈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31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学弈教案</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简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