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7/0-17251460583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芣苢》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7/0-172514605839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芣苢》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7/0-17251460584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芣苢》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7/0-172514605843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芣苢》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7/0-172514605845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芣苢》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7/0-1725146058467/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芣苢》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7/0-172514605848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1《芣苢》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7/0-172514605849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课课件ppt
展开《诗经》1.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汉代时被奉为经典,史称《诗经》。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2.编订:献诗、采诗、删诗
《诗经》3.内容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民间歌谣、地方乐歌。15国风,160篇。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即宫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4.艺术特点(1)赋比兴(2)重章叠句
《诗经》4.艺术特点(1)赋比兴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七月(节选自《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经》4.艺术特点(1)赋比兴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硕人(节选自《国风·卫风》)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荑(tí):白茅之芽。 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瓠犀(hùxī):瓠瓜子儿,色白,排列整齐。螓(qín):似蝉而小,头宽广方正。螓首,形容前额丰满开阔。蛾眉: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
《诗经》4.艺术特点(1)赋比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数在诗歌的发端。
桃夭(节选自《国风·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4.艺术特点(2)重章叠句重章就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叠句就是在不同诗章里,或者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
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5.流传《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经学派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诗经》6.影响(1)抒情诗传统《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6.影响(2)“风雅”精神、现实主义传统《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6.影响(3)比兴成为典范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比兴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诗经》6.影响(4)句式《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诗经》的四言句式 。
《芣苢》古时代,战乱频繁,除去赋税之后,农民耕地所得的粮食不足以果腹,易于繁殖的芣苢自然成为穷苦人赖以生存的食物。冬粮不足,春天来后,也正是青黄不接之时,这时万物复苏,田野里长出大片鲜嫩的车前草。因而,每当春天到来,就有成群的妇女一边欢快地采着车前子的嫩苗,一边唱着“采采芣苢”的歌。
芣苢(《国风·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国风·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车前草采呀采,采呀采呀采些来。车前草采呀采,采呀采呀采起来)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车前草采呀采,一棵一棵拾起来。车前草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车前草采呀采,手提衣襟兜起来。车前草采呀采,掖起衣襟兜回来。)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可以调换顺序吗?请结合全诗分析原因。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即可采得,也就是“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这是对采茉官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摘取,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和“襭”,两个字皆是“衣”部,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以裙襟盛取采得的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劳动场景。在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苯莒越采越多,最终满载而归的情景。这六个字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所以顺序不可以更换。
2.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首诗的结构比较特别,各部分重章复沓到了极致。虽然《诗经》中的民歌多用重章复沓,但这首诗尤为突出。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不断重章复沓,达到了极致。诗句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加合采捕芣苢劳动的轻快的动作节拍,表现了他们歌声中的喜悦心情。
3.这首诗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艺术特征?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感通过动作和场景描写表现出来。全诗无一字直言“乐”,而是通过对采、有、掇、捋、袺、襭等动作描写和对整个劳动场景的这染描绘表达快乐。变换多要的来捕动作,群歌互答热情洋滥的劳动场面,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采摘芣苢时的欢乐精神和丰收喜悦。
4.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该诗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
(1)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麻木的,而是充满乐趣与美感的。
(2)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诗歌通过“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来概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这六个独立的动作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当这几个独立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化之后,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日常的劳动升华成一种行为艺术。先民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
(3)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采摘茉莒的人是当时的劳动者,即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也会采摘野菜来补充。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
(3)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人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时,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人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的。
(1)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共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的。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的重叠中,诗歌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生动地表现了劳动者越采越多直到最后满载而归的过程。
(2 )形象、质朴、凝练的语言。这首诗虽然只换了六个字,但实际上在回环往复中演唱了一个故事。诗歌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饶有情致、自由欢畅的劳动场面,令人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苯莒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了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的兴趣,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完诗歌,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的女子,她们于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苯莒的欢快劳动场景。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课堂教学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助读,基础梳理,课堂思考探究,整体感知,结构图解,热爱劳动向往自由,任务探究,文白对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6.1 芣苢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6.1 芣苢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诗经》,常识回顾,写作背景,题目解读,初读诗歌理清层次,精读诗句把握内容,第一章,采摘前的喜悦图,第二章,采摘时的竞技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集体备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诗三百》,风雅颂,赋比兴,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诗经六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