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原卷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解析版).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原卷版)0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原卷版)02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原卷版)0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原卷版)0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原卷版)02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原卷版)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时训练,文件包含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解析版docx、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课课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芣苢》课课练(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祜”,一“撷”,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
    A.gèn    duō   lǚ   móu  jià
    B.gèng   zhuì  luō  máo  jià
    C.gèn    duō   luō  móu  jiă
    D.gèng   zhuì  lǚ   máo  jiă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亘,应读“gèn ”,易误读成“huán”或是“héng”;掇,应读“duō”,易误读成“chuò”;捋,应读“luō”,易误读成“lǚ”;鍪,应读“móu”,意思是:古代武士的头盔;胛,应读“jiă”,意思是: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
    故选C。
    2.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
    D.《诗经》中“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错误,《采薇》属于《小雅》。
    故选D。
    3.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C项,“‘言’是‘说’的意思”错误,“薄”和“言”都是都是助词,无实意。
    故选C。

    评卷人
    得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学诗,何知疫?》杨应奇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日本在援助中国的物资上写上这八个字,在让人感到暖心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
    ②在这特殊时期,《诗经》中除了有这些特别暖心的诗句,还有许多关于病疫流行及防治的描写。“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小雅·小旻))就是描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一场病疫。这句诗的意思是:上天阵临的瘟疫在肆虐,无情的荼毒人间,可是防治的政策摇摆而又乖僻,这样的日子哪天才能终止。 《诗经》中还有许多防治病疫的措施和药物,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应对疫情有许多启发。
    ③《诗经》中有记载高温杀菌的。在与病疫斗争的过程中,中华先民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智慧,这首先体现在各类抗疫防病的民俗仪式中。 《庭燎》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描述了周代王宫夜晚燃烧竹竿的习俗。正月初一在庭院里燃烧竹子是为了驱赶“山臊恶鬼”,山臊是一种生活于山间的鬼,往往喜欢在春节前后袭扰民间,造成严重的疫病。烧烤竹竿、驱除山臊的仪式反映了先民在高温杀灭病毒方面的认知。
    ④《诗经》中有描写饮酒除疫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网上曾说饮酒可以杀死病毒。虽然这未必科学,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喝酒避疫是一种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诗经》中饮酒可以解忧,可以祭祀,可以庆贺,可以饯行,也可以保健除疫。如《豳风·)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里的饮酒就是说可以除病长寿。《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此诗记鲁僖公派兵征伐淮夷,取得胜利,鲁僖公在泮宫设宴庆贺,祝愿健康长寿。正如《黄帝内经》中说酒的医疗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孙思邈将酒评价为:“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历代中医认为,“酒为百药之长”,对其本身的药用价值,以及以其制备药酒而使药力大增的作用倍加推崇。古人还喜欢饮用雄黄酒、朱砂酒等药酒,并以酒拌水洒喷庭院及内室,目的都是为了防毒避害。
    ⑤《诗经》中有中药防病的诗篇。《诗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由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也较广泛地记录了阴阳、五行、脏腑、疾病、药物、治疗、保健等医学内容。《诗经》中记录各种花草约有149余种,可以作为药物的有60余种。记录木本药的有20余种,如桐、柏、梨、槐等。记录虫类药物的有90余种,如鸿、蟾蜍、虿(全蝎)……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利用身边的药材祛除病魔。
    ⑥《诗经》中有富于诗意的植物名字,实际上也是防病治病经常用到的中草药。其中以中药命名的诗词就有多首,例如《卷耳》《茉苜》《木瓜》《蒹葭》等。《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可玩可食的青黄色木瓜,是情人间的赠物。药用首载于魏晋间《名医别录》,名木瓜实,谓主湿痹邪气,霍乱吐下,转筋不止。《卫风·伯兮》中的谖草,即今之萱草、金针菜,认为能舒畅情志,令人忘忧。《郑风·溱洧》中的蕳,是一种芳香的兰草,用之沐浴或佩带,可芳香辟邪,带来安康吉祥。《王风·采葛》中的艾、多首诗涉及的蒿之类,采来晒干扎把,点燃作灸用止痛,或生烟熏蚊,或烧灰淋水取汁浣衣,都是当时的药用植物。《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⑦你再仔细看看,《诗经》中还真的有用来清肺化痰、止咳去热防治肺炎的中草药。《国风·蒹葭》中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可不只是一首缠绵爱情诗,这里的“蒹葭”就是芦苇。芦苇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用的是苇茎部分,叫“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其中的“杞”就是枸杞,“桑”指桑树,一般入药桑叶用于外感病、桑白皮用于肺热咳嗽,桑葚用于补肝肾。
    ⑧《诗经》有善待自然的诗篇。恩格斯说: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诗经》中有许多告诫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诗篇。《小雅·鱼丽》是一首描写贵族宴飨宾客的诗。“物其有矣,维其时矣”表达了周人的自然资源保护观。毛传曾评:太平而后微物众多,取之有时,用之有道,则物莫不多矣。意思是说,物产所以丰足,鱼兽所以敷用,关键在于人的“取之有时,用之有道”。人类要生存发展,不可能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开发利用必须合理适度。《鱼丽》强调的“时”代表了自然资源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山中草木、水中鱼鳖、林中野兽就会成为人们可以持续利用、永不枯竭的资源。周代规定春夏两季严禁采伐林木,季秋之月“乃伐薪烧炭”,仲冬之月“则伐木取竹箭”,以保护山林资源。又规定在动物繁衍生长的春夏季节,严禁捕捞斩杀,孟春之月“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天飞鸟,无庚无卵”,仲夏之月“无大田猎”,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
    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在这特殊时期,我们何不再读一读《诗经》,宅在屋中亲近诗词中大自然,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有删改)
    4.第④段中的划线句选自《诗经·豳风· 》篇目名。
    5.下面选段是从原文当中截取的,根据文章段落的内容,应该填入到( )
    《国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这里所说的“芣苢”实际上是车前草,其叶和籽都入药。中医认为车前子有利水清热的功效。用于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A.第④段 B.第⑤段 C.第⑥段 D.第⑦段
    6.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作者意图表达的一项是( )
    A.日本在援助中国的物资上的八个字让人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诗经》中有许多防治病疫的措施和药物,对当下疫情有启发作用。
    C.《诗经》中那些描写饮酒除疫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习俗是不科学的。
    D.从《诗经》中可看出利用身边药材祛除病魔的传统在我国历史悠久。
    7.请分析第⑧段划线句引用恩格斯的话的作用。
    8.《长江日报》记者认为在疫情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表达不如“武汉加油”有感染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4.《七月》 5.D 6.C 7.内容上,引用恩格斯的话,告诫人们不要企图战胜自然,从而扣住本段主题:人要善待自然。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诗经》中“告诫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容的论述。
    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语,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反思。 8.不同意:“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更有感染力。
    内容表达:“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明面对“疫情”这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我们中日两国同仇敌忾,同舟共济,契合中日一衣带水的地缘文化联系。
    表达方式:“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达含蓄势水,引发读者思考、回味,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中日携手战胜疫情更加耐人寻味。
    中心思想:这里两句话充满了慷慨激昂、豪迈乐观以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勇气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值得永久发扬和继承。
    同意:“武汉加油”更有感染力。理由:
    (1)言简意赅,通过精炼的语言传递了坚定的支持和必胜的信念。而“岂日无衣,与子同裳”则因为语意的含蓄和解读的多样性,削弱了战斗力。
    (2)“武汉加油”,用拟人手法,形象传递祖国大家庭对武汉人民的坚定不移支持,可谓言浅意深,而诗歌则会因为阅读者的文化修养和身处疫情中的紧张情绪,未必带来较好的稳定人心效果。

    【分析】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
    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选段以芣苢为例,阐述了《诗经》所记载的车前子还可以是清热止咳的中草药。
    A项,第四段主要阐述《诗经》中描写饮酒除疫的诗篇。与选段内容不符;
    B项,第五段概述了《诗经》中有中药防病的诗篇。此段为概述,不适合具体举例;
    C项,第六段具体阐述《诗经》中富于诗意的植物名字,实际上也是防病治病经常用到的中草药;
    D项,第七段具体阐述《诗经》中用来清肺化痰、止咳去热防治肺炎的中草药。
    故选D。
    6.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
    C项,“不科学”分析错误。从“在与病疫斗争的过程中,中华先民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智慧,这首先体现在各类抗疫防病的民俗仪式中”中可知,饮酒除疫的生活经验以及那些文化习俗是符合科学的。
    故选C。
    7.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
    首先概括句子的内容:不要企图战胜自然,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然后联系上下文,从结构上考虑:承接上文《诗经》中人们利用大自然中的植物防病治病的内容,引出下文《诗经》中“告诫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表达效果:引用名人名言,使所论述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增加了说服力。
    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可以从内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和“武汉加油”两句话。
    内容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更侧重中日两国深厚的同袍之情和同仇敌忾、同舟共济的精神,“武汉加油”则简短有力地传达出鼓励和支持。
    修辞手法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使用了对偶,而且出自《国风•秦风•无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敌当前,士兵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场景和澎湃的英雄气概。“武汉加油”,使用拟人手法,形象传递祖国大家庭对武汉人民的坚定不移支持。
    表现手法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达含蓄,容易引发读者思考、回味。“武汉加油” 直抒胸臆,情感强烈,颇具感染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美丽《诗经》
    ①《诗经》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
    ②《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③我举几个例子。
    ④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⑤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⑥《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⑦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⑧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⑨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⑩《诗经》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9.文中第一段中说,《诗经》“离我们那么近”,又说“与我们保持着距离”,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1)“离我们那么近”:
    (2)“与我们保持着距离”:
    10.第二段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依据是:(1)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却并无任何历史依据。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提到“采诗”说,大、小雅的出处尚无定论,其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2)
    (3)
    11.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其最主要的作用是:
    12.完成下列填空: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 首。这些诗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和风土人情。《诗经》由风、 、颂三部分组成。
    13.作者结尾说:“《诗经》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请你再从本学期学过的一篇《周南·芣苢》中,自选角度,具体分析它的美。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答案】9. 《诗经》左右了我们思维判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赐予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 我们错误的认为《诗经》是历史,并竭力把它道德化和学术化。 10. 司马迁虽然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反应寥寥。 11.点题,突出《诗经》的美丽;说明《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12. 305 雅 13.《芣苢》是周代南方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简洁明快,是一首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结构上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如第一章中,“采采”写芣苢长的茂盛,“采之”写出采收劳动的情景。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的结构,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和第三章结构与第一章类似。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节奏强烈,具有音乐美。诗歌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动人劳动场景,歌颂了劳动,体现了劳动创造的美。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由原文“‘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可知,《诗经》左右了我们思维判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赐予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
    (2)由原文“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和“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可知,我们错误的认为《诗经》是历史,并竭力把它道德化和学术化。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由“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可概括出司马迁虽然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由“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可概括出。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反应寥寥。
    这两个与第(1)个理由共同说明了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可知,此句照应了题目“美丽《诗经》”,突出《诗经》的美丽;
    由原文“《诗经》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可知,作者用这个例子说明《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鉴赏时可从结构、用词、内容等角度鉴赏。
    《周南·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评卷人
    得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C.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5.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是否能够调换顺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示例:不能。这首诗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比兴”中“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首诗就是描写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也没有比喻,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故选B。
    1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本题需要明确观点,不能调换顺序。
    首先,从诗中来看,“采、有、掇、捋、袺、襭”是一系列动作,“采”意思是“采摘”,“有”意思是“获取,据为己有”,“掇”意思是“拾取”,“捋”意思是“成把地从茎上捋取”,“袺”意思是“用一只手扯住衣襟把芣苢装进去”,“襭”意思是“把衣襟两角掖在腰带间,两手同时把芣苢装进去”。
    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存在先后的顺序,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如果将六个字的顺序颠倒,就不符合正常的劳动顺序,不符合人们的日常认知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子 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 ①子衿:你的衣领。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这里指“你”。衿,衣领。②嗣:接续,继续。③佩:佩玉的带子。④挑兮达兮:独自徘徊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往”“见”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女主人公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在城楼上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得益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17.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16.B 17.(1)特点:前两章句式重复,语句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个别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2)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杳无音信,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能力。
    B项,“仅用‘往’‘见’二字”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应是“仅用‘挑’‘达’二字”。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分析重章叠句的特点和作用。答题的时候先答出特点,再分析作用。重章叠句手法的特点一般为句式重复,语句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个别词语,然后指出关键处变换的词语即可。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一般为回环往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断地重复,亦会增强诗歌的情感。
    从本诗来看,诗歌前两章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这两章的句式重复,语句大体上是相同的,只是换了“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这些词语。从作用来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相思之情,“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就在这些反复的咏叹之中表现出来;从内容来看,先是“我心”,再是“我思”,表现出情感的递增,先是“不嗣音”,这是说恋人没有音信,再是“不来”,这是说不见恋人影踪,程度上加深;同时,重章叠句在形式上构成回环往复,让诗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评卷人
    得分



    四、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 , 。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答案】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芣苢、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评卷人
    得分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______。尽管______,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________。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_______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积淀           时过境迁           不言而喻           折射
    B.沉淀           事过境迁           不可言喻           折射
    C.沉淀           事过境迁           不言而喻           映射
    D.积淀           时过境迁           不可言喻           映射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21.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

    【答案】19.A 20.C 21.B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积淀:指积累沉淀,也指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用于文化、知识或者经验。沉淀:比喻凝聚,积累。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是民俗文化和历史积累的结果,对象是“二十四节气”,故应选择“积淀”。
    时过境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改变了。语境强调时间过去,应选择“时过境迁”。
    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不可言喻:不能用言语来说明。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不用说,大家都能明白,选择“不言而喻”。
    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映射:映照、照射,也可以指反射反映。语境是说二十四节气表现了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应选择“折射”。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成分残缺,“农业发展”前缺少介词“对”,“对农业发展”作“具有”的状语;
    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句诗描述江南插秧的情景,一般4月上旬后期开始插秧。
    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冬天冰雪覆盖的情境。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绘七夕情景,节气是立秋。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写春季采摘野菜的情景。
    据此可以排出:④①③②。
    故选B。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2.选择一个活动情景(如采葡萄、采草莓、采棉花、采西瓜等),用“重章叠句”写下来,注意“词语的锤炼”和“情景的推进”。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答案】采采草莓,薄言采之。
    采采草莓,薄言投之。
    采采草莓,薄言袋之。
    采采草莓,薄言有之。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具体为补写句子。解答此题,按所给句式及要求完成即可。答题时注意“词语的锤炼”和“情景的推进”。“词语的锤炼”,指用词要准确生动凝练。“情景的推进”指采摘过程应是完整的,最后要把东西收回来。比如摘西瓜,应先“弹”,看熟否;再“扭”,把瓜蔓掐下来;再“拾”,抱起瓜来;最后“装”,装车运走。

    评卷人
    得分



    七、微写作
    23.小练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芣苢》与《插秧歌》都是描写劳动场面的古诗,在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的场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场面,不少于150字。
    【答案】下午最后一节课,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提水桶的同学轮流提水,给抹布、拖把和刷子冲洗。带刷子的同学,一部分刷桌子,一部分刷椅子,一部分刷墙壁。带拖把的同学派一些人扫地,把地扫干净再拖。带抹布的同学擦桌子、椅子、老师的椅子、黑板、讲台、三角柜、门、窗和墙壁。你看,池雪薇正费劲地擦掉墙壁上的那块黑点呢!呀,不好了!正在擦窗户的同学不小心把水滴到了“脾气王”李敢的头上,可一向粗暴的李敢并未生气,而且似乎并未察觉,还是继续低着头擦墙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1)记叙类微写作
    (2)本题要求根据所提供材料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写一个熟悉的劳动场面,不少于150字。
    (3)分析材料可知,《芣苢》描写的是一群妇女辛勤采集芣苢的劳动场景,是农业采摘田园曲。《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两个作品都描写了劳动场面。再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等诗句中可知,热爱劳动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我们的祖先未尝停止过劳动,以使生活富裕。那么从中给我们的启示则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理解、愿意并且要热爱劳动。劳则生欢,劳则生慧。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有很多熟悉的劳动场景,如在家里,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收拾屋子、洗刷碗筷等;在学校里,我们应该积极搞卫生,打扫教室、宿舍、校园等;在社会上,我们应当投身到公益卫生事业,可以仔细观察清洁工的日常工作。这些都是写作时可以选取的内容。同时在写作时,要注意细节描写,如动作、神态等,通过细节展现劳动的场面。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61《芣苢》分层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61《芣苢》分层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巩固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选择类,选择题,混合默写,非选择类,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练习: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练习,文件包含6-1《芣苢》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6-1《芣苢》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