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八年级中考一模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1.本卷共8页,满分为8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本卷包括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非选择题(7题,共40分)。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如图是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①②③⑤
B. 步骤①中用稀碘液进行染色
C. 进行步骤③前不需要用清水漱口
D. 进行步骤④时需将盖玻片快速放下
【答案】B
【解析】
【分析】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 →滴(生理盐水)→刮→涂 →盖 →染 →吸。
题图中:①是染色,②是滴,③是刮,④是盖,⑤是涂。
【详解】A.题图中:①是染色,②是滴,③是刮,④是盖,⑤是涂。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 →滴(生理盐水)→刮→涂 →盖 →染 →吸,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③⑤④①,A不符合题意。
B.步骤①中用稀碘液进行染色,是细胞核着色便于观察,B符合题意。
C.进行步骤③前需要用清水漱口,防止食物残渣影响观察,C不符合题意。
D.进行步骤④盖盖玻片时,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对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解读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均表示细胞分裂B. B和D是组织,类型相同
C. 根和血液分别属于C和E结构层次D. F属于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A细胞→B组织→C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A细胞→D组织→E器官→F系统→动物体。由图可知:①是细胞的分裂、②是细胞的分化。
【详解】A.①过程中只有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表示细胞分裂,其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多。②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表示细胞分化,其结果是形成组织,A错误。
B、植物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动物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可见,B是植物体的组织类型,而D是动物体的组织类型,组织类型不相同,B错误。
C.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细胞间质)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循环流动,具有运输氧气和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的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可见,根属于C器官层次,而血液属于D组织层次,C错误。
D.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结合题图可知,F属于系统这一结构层次,D正确。
故选D。
3. 如图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a表示病原体,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甲是病毒性感冒患者,则a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型的细胞核
B.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甲体内的a是抗体
C. 缺少甲、乙、丙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D. 保护丙的措施只有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甲传染源,乙是传播途径,丙是易感人群;a是病原体。
【详解】A.甲是病毒性感冒患者,则a为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
B.甲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故甲是传染源,从免疫学角度分析,甲体内的a是抗原,B错误。
C.传染病要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甲传染源、乙传播途径、丙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三者缺一不可,C正确。
D.保护丙的措施即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等;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选C。
4. “白肺”是人体应对病原体产生的一种肺部炎症反应,患者由于肺泡内充满大量积液或肺泡塌陷,肺部显影呈白色状。“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血液中被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占全部可结合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肺”仅阻碍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
C. “白肺”患者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比正常值高
D. “白肺”患者吸气时膈肌的顶部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白肺”确实会影响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但它还会导致肺泡内积液或肺泡塌陷,进一步影响氧气的扩散和二氧化碳的排出,A错误。
B.“白肺”患者由于肺部炎症和气体交换受阻,通常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和心率升高的症状,以试图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B错误。
C.由于“白肺”是一种炎症反应,患者的身体会产生更多的白细胞来对抗病原体和清除炎症产物,C正确。
D.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可见,“白肺”患者吸气时膈肌的顶部下降,D错误。
故选C。
5. 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则在D中不含有的消化液是( )
A. 胃液B. 肠液C. 胰液D. 胆汁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片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其中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X表示淀粉的消化曲线,Y表示脂肪的消化曲线。
【详解】A.胃液主要由胃腺分泌,含有胃蛋白酶和盐酸,主要作用是在胃中初步消化蛋白质,A符合题意。
B.肠液由小肠腺分泌,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彻底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B不符合题意。
C.胰液由胰腺分泌,通过胰管进入小肠,也含有多种消化酶,对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都起重要作用,C不符合题意。
D.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通过胆管进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即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便于脂肪酶进一步消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某同学在学习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后,尝试在铜钱草叶片上“作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作画”前,需将铜钱草放置于黑暗处一昼夜
B. 用心形黑纸片将叶片的两面夹紧,置于光下
C. 用酒精对叶片脱色,清水漂洗以后滴加碘酒
D. 此实验可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淀粉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详解】A.“作画”前,需将铜钱草放置于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A正确。
B.用心形黑纸片将叶片的两面夹紧,置于光下,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B正确。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用酒精对叶片脱色,清水漂洗以后滴加碘酒,观察显色反应,C正确。
D.此实验可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但不能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D错误。
故选D。
7. 如图表示血液流经人体的某器官b时,血液中某物质的变化,用曲线X或Y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b表示肺,则Y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
B. 若b代表肾小球,则X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
C. 若b代表脑,则X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D. 若b代表小肠,则Y表示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成分会发生变化。根据图示中的血流方向可以判定:a段是动脉,b是器官内的毛细血管,c是静脉。
【详解】A.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氧气少、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所以,若b代表肺,则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A错误。
B.若b代表肾小球,则a是入球小动脉、c是出球小动脉,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故X不能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B错误。
C.脑部的组织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血液流经脑部后,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所以,若b代表脑,则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C正确。
D.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葡萄糖会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饭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上升。因此,若b代表小肠,则曲线X表示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8.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一般都是相适应的,下列结构中不是增大面积有利于吸收的是( )
A. 瓣膜B. 小肠绒毛C. 肺泡D. 根毛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A.瓣膜主要存在于心脏和某些血管中,如心脏的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以及静脉内。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血液倒流,确保血液在循环系统中单向流动。瓣膜并不直接参与物质的吸收过程,也不通过增大面积来促进吸收,A符合题意。
B.小肠绒毛是小肠内壁的环形皱襞上的绒毛状突起,它们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得小肠能够更有效地吸收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因此,小肠绒毛是增大面积有利于吸收的典型例子,B不符合题意。
C.肺泡是肺部的基本结构单位,数量众多且表面积巨大。肺泡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在呼吸过程中,肺泡通过增大面积来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从而确保氧气能够迅速进入血液,同时二氧化碳能够迅速排出体外,C不符合题意。
D.根毛是植物根尖表皮上的毛状物,它们也是通过增大面积来促进吸收的。根毛的存在使得植物根部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根毛同样是增大面积有利于吸收的例子,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吃过红心火龙果后发现尿液也会变成红色,这是由于红心火龙果果肉里有大量的甜菜红素,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甜菜红素在肾单位里的流动路径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详解】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甜菜红素是小分子物质,无法被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滤出,会流入肾小管内,随尿液排出。可见,B图正确,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 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模拟了课本中的三组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组可以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B. Ⅱ组甲装置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Ⅲ组中乙的温度比甲高
D. 每组甲乙两瓶种子的数量可以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详解】A.Ⅰ组中甲瓶是萌发种子、乙瓶是煮熟的种子,将燃烧的蜡烛各放入甲、乙瓶中,发现甲熄灭,乙继续燃烧,氧气有助燃作用,可以证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A错误。
B.Ⅱ组中甲装置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是煮熟的种子,甲装置中的种子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Ⅱ组中甲装置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正确。
C.Ⅲ中甲装置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是煮熟的种子,甲装置中的种子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因此甲的温度比乙高,C错误。
D.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每组甲乙两瓶种子的数量要相同,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7题,共40分)
11. 以淀粉为主的食物代谢过程如图所示,图中标号①~④代表人体器官,箭头代表有关物质的去向。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在①内被初步消化成___,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为葡萄糖。
(2)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后进入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___,然后随血液进行循环。
(3)血液中的葡萄糖最终被运往人体各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通过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来自___(填标号),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的___,然后随血液进行循环。
(4)部分葡萄糖进入④形成原尿后,被肾小管___(填生理过程)到血液中,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尿素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外。
【答案】(1)麦芽糖 (2)右心房
(3) ①. ③ ②. 左心房
(4)重吸收
【解析】
【分析】1.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四个过程。
2.题图中:①口腔,②胃,③肺,④肾脏。
【小问1详解】
淀粉消化从①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口腔内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小问2详解】
葡萄糖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经肠静脉、下腔静脉后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然后经过肺循环再回到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最后经主动脉运离心脏,运至全身。可见,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后进入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小问3详解】
呼吸作用的氧气来自外界空气,通过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进入肺。经过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氧气进入血液后,最先达到心脏的左心房,然后随血液进行循环。
【小问4详解】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可见,部分葡萄糖进入④肾脏形成原尿后,被肾小管重吸收到血液中。
12. 人的眼睑有单眼皮和双眼皮之分,如图为某家族眼睑遗传系谱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___,8号和6号、7号眼睑都不一样,这种变异属于___变异(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
(2)正常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___。
(3)若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则3号的基因组成是___。
(4)6号和7号再生一个孩子为双眼皮的概率是___(用分数表示)。
【答案】(1) ①. 相对性状 ②. 可遗传
(2)XX (3)Aa或AA
(4)
【解析】
【分析】(1)性状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都称为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3)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基因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基因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或基因中各有一条进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基因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基因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子。
【小问1详解】
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在遗传学上,由于它们是由同一对基因控制的不同表现类型,因此被称为一对相对性状。8号和6号、7号眼睑都不一样,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基因)的改变引起的,因此属于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同,可遗传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
【小问2详解】
在人类的性别决定中,女性具有两条相同的性染色体,即XX。因此,正常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XX。
【小问3详解】
若亲代性状相同,在子代中没有出现新性状,则不能判断亲代的性状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如果在子代中出现了新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因此可以根据第二代6号和7号双眼皮,第三代8号为单眼皮可以判定双眼皮为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若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则6号和7号的基因型都为Aa,4号单眼皮(aa),7号双眼皮(Aa),7号的A来自3号,所以3号的基因是AA或Aa。
【小问4详解】
控制人类单眼皮和双眼皮的一对等位基因,如果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6与7遗传图解如图:
可见6与7再生一个双眼皮孩子概率是。
13.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构建学校“五育”并举格局,2024年4月份新沂某中学的生物兴趣小组在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为提高草莓的产量,利用学校“绿色菜园”进行了有关探究活动。如图中甲展示草莓的结构,乙展示草莓的生理活动,丙展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的变化曲线。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我们食用的草莓部分主要由花托膨大而成,草莓上一颗一颗的小籽粒才是果实(甲图),新鲜的草莓酸甜可口,果汁丰富,草莓中糖类物质的合成与乙图中的[___](填字母)生理过程有关。
(2)为了提高产量,果农在晚上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这是因为低温能抑制草莓进行乙图所示的[___](填字母)生理过程。
(3)如丙图所示,该大棚内的草莓要积累有机物,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___点。由曲线图可以看出兴趣小组探究的问题是___。
(4)你来到了草莓园,正好遇到小组同学移栽草莓时剪去一些叶子,面对此情此景,你用你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解释其目的是___。
【答案】(1)A (2)C
(3) ①. N ②. 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影响吗?
(4)抑制植物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解析】
【分析】(1)花粉受精过程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珠发育成种子。
(2)乙图中A代表光合作用,B代表蒸腾作用,C代表呼吸作用
(3)丙图中M点,光照为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M到N这一段,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N点时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N到P这一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P点以后,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不再增强。
【小问1详解】
草莓中糖类物质的合成与乙图中的[A]光合作用生理过程有关,光合作用是绿色开花植物通过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将光能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小问2详解】
大棚气温低时,植物的呼吸作用比较弱,消耗的有机物就比较少,低温能抑制草莓进行乙丙图所示的[C]呼吸作用生理过程。
【小问3详解】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N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的有机物为0,因此该大棚内的草莓要积累有机物,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N点。,由曲线图还可以看出兴趣小组探究的问题是光照强度对草莓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草莓的光合作用强度也逐渐增强。
【小问4详解】
在草莓园移栽草莓时,小组同学会剪去一些叶子。这是因为移栽过程中草莓的根系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下降。如果此时保留过多的叶子,会加剧草莓的蒸腾作用,使其失去更多的水分。这可能会导致草莓因缺水而死亡。因此,剪去一些叶子可以降低草莓的蒸腾作用强度,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
14. 生活情境:某学校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鱼的作用实验过程中,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原因,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金鱼浮头现象跟水中的溶氧量有关吗?”并进行实验设计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选用了15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根据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应是_____条。
(2)通常应将多次实验所得数据进行_____处理,则图中X的数值为_____。
(3)实验可证明,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头次数会越_____(选填高或低)。
(4)结合这一结论,请给养鱼的同学提一个合理化的建议:_____。
【答案】 ①. 5 ②. 取平均值 ③. 76 ④. 多 ⑤. 养鱼时要增加水中的氧溶量
【解析】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控制单一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探究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
【详解】(1)小组将15条大小相当的金鱼,平均分成三组,所以根据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5条,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所以该实验探究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溶氧量。
(2)在实验过程中,取平均值,所以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图中X=76+78+74=76,数值为76。
(3)实验可证明,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头次数会越多。
(4)根据结论,我们养鱼时要增加水中的氧溶量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组号
溶氧量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钟。条)
第1次统计
第2次统计
第3次统计
甲
4mg/L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
乙
6mg/L
隔夜自来水
76
78
74
丙
8mg/L
隔夜自来水
57
59
61
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八年级中考二模生物学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八年级中考二模生物学试题(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 1. 《爱莲说》中有言,分析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