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训练 12
展开A.芣苢(fú yǐ) 兜鍪(móu) 掇之(duō)
B.半霎(shā) 襭之(xié) 捋之(luō)
C.朝餐(zhā) 莳(shǐ)未匝 袺之(jié)
D.胛(xiǎ) 蓑衣(suō) 袅袅(niǎ)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薄:轻轻地。
B.薄言有之 有:取得,获得。
C.笠是兜鍪蓑是甲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D.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3.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体裁上也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 ①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 ②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 ③ 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④ ,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观察 泾渭分明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B.观察 大相径庭 厉兵秣马 抑扬顿挫
C.体察 泾渭分明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D.体察 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 抑扬顿挫
6.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能力提升]
一、课内细读
读这首诗,完成7~9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可食。②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③有:取得、获得。④掇(duō):拾取、摘取。⑤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⑥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二、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0~11题。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0.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11.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诗句。
答:
(二)阅读《采薇》,完成12~15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1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
答:
13.诗歌前三章都用“采薇采薇”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4.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答:
1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6~18题。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6.该诗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
17.“行迈靡靡”一句中的“靡靡”跟成语“靡靡之音”中的“靡靡”,意思是否一样?如果一样都是说明什么意思?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哪里?
答:
1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现在人们在何种场合经常引用?
答: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节选)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注】,嘤咛如《竹枝》。
【注】 郢中歌:一作“田中歌”。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杨诗尾联以田夫的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
C.刘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刘诗用简练的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20.如果说杨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刘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刘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悯 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①忍饥度残岁,更堪②岁里闰添长!
【注】 ①分:料定。②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比喻,写稻田远望如云,却因无雨天旱,大片稻田丰收已经无望。
B.第二句承接首句,写荞麦因遭霜而只开空花,意味着麦收又落空,灾上加灾。
C.后两句写灾民度日如年,“已分”“更堪”突出了灾民的无可奈何和苦不堪言。
D.前两句写天灾不断,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
22.杨万里在这首诗和《插秧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答:
2024—2025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训练 12: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训练 12,共8页。
2024—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训练 30: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训练 30,共4页。
2024—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训练 29: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训练 29,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