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5 观察物体(一)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5 观察物体(一)教案,共3页。
课题
认识厘米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实验课
√
课标要求
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教法
合作探究式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评价
1. 教师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亲身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教学活动设计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2. 这堂《观察物体》课,教师引导有序,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较好地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但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自主归纳,加深印象。
3. 教师在讲解《观察物体》时,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抽象的概念。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角度的视图,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然而,在课堂练习的难度设置上,可以更具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知识链接
1.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
2.猜一猜,这是什么?
4.导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2.分析问题。
师:大家在哪些位置观察熊猫的呢?
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通过看到熊猫身上某一点特征,一次初步体会观察的位置和所看到图形的对应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
小明站在熊猫的( )面,看到的是熊猫( )面。
小芳站在熊猫的( )面,看到的是熊猫( )面。
小亮站在熊猫的( )面,看到的是熊猫( )面。
小红站在熊猫的( )面,看到的是熊猫( )面。
【答案】前、正;后、背;右、右侧;左、左侧。
3.解决问题。
师:为什么他们看到的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熊猫。
4.问题延伸。
如果让每个人都全方面地观察熊猫娃娃,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转动熊猫娃娃。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观察物体要全面、有序。
5.小结。
(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图形可能是不一样的。
(2)想要全方面地观察一个物体,可以转动这个物体,有序的观察。
通过观察,猜想,分析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借助寻找标志物等辅助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突破难点。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时,要平着往前看。
2.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课后作业
1. 完成《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整理笔记。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巧妙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顺利揭示课题,并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本节课在学生活动的安排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还需要加强。
教学建议:重视数学活动教学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7 认识时间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预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预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5 观察物体(一)教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