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078410/0-17240409981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078410/0-1724040998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078410/0-17240409982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078410/0-172404099830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078410/0-172404099835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078410/0-1724040998399/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078410/0-1724040998458/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6078410/0-17240409984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章末综合提升课件,共25页。
章末综合提升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巩固层·知识整合主题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解题方法提升层·题型探究【典例1】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A点时的速度为5 m/s,经3 s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14 m/s,再经过4 s到达C点。求:(1)物体运动的加速度;(2)物体到达C点时的速度;(3)AB间的距离。 [答案] (1)3 m/s2 (2)26 m/s (3)28.5 m一语通关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优选方法(1)理解各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特点和应用情景。(2)认真分析已知条件(必要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看已知条件和哪个公式的特点相符,然后选择用之。(3)对不能直接用单一公式解决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要多角度考虑公式的组合,选择最佳的组合进行解题。主题2 s-t 图像和v-t 图像的比较1.s-t 图像和v-t 图像对比 2.运动图像的分析与运用的技巧——“六看”突破识图关(1)看“轴”:先要看清坐标系中横轴、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同时要注意单位和标度。(2)看“线”:线上的一个点,一般反映两个量的瞬时对应关系;线上的一段一般对应一个物理过程。(3)看“斜率”:图像的斜率是两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变化量之比,它往往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例如,s-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4)看“面积”:图像和坐标轴所夹的面积,也往往代表另一个物理量。这要看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乘积有无实际意义,这可以从物理公式分析,也可以从单位的角度分析。如s和t的乘积无意义,我们在分析s-t图像时就不用考虑面积;而v和t的乘积vt=s,有意义且表示位移的大小。(5)看“截距”:截距一般代表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如t=0时物体的位置或速度。(6)看“特殊点”: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例如,s-t图像的交点表示两质点相遇;而v-t图像的交点表示两质点速度相等。 【典例2】 如图所示的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中,甲、乙、丙、丁四条图线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C [在s-t图像中,图线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故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选项A、B错误;在v-t图像中,t2时刻丙、丁速度相等,故两者相距最远,选项C正确;由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0~t2时间内,丙的位移小于丁的位移,故丙的平均速度小于丁的平均速度,选项D错误。故选C。] 一语通关 运动图像的应用技巧(1)确认是哪种图像,v-t图像还是s-t图像。(2)理解并熟记五个对应关系①斜率与加速度或速度对应。②纵截距与初速度或初始位置对应。③横截距对应速度或位移为零的时刻。④交点对应速度或位置相同。⑤拐点对应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主题3 追及、相遇问题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1.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1)物理分析法: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方程求解。尤其注意“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两个关系”是指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2)数学解析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关系式是关于时间的二次方程,可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进行临界状态的判定。(3)图像法:借助v-t图像分析求解。 2.基本思路(1)分别对两物体研究。(2)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3)列出位移方程。(4)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5)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典例3】 一辆汽车以3 m/s2的加速度开始启动的瞬间,一辆以6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恰好从汽车的旁边通过。(1)汽车在追上自行车前运动多长时间与自行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是多少?(2)汽车经多长时间追上自行车?追上自行车时汽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 方法二:由图可以看出,在t1时刻之后,由图线v自、v汽和t=t2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标有阴影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此时汽车与自行车的位移相等,即汽车与自行车相遇。由几何关系知t2=2t1=4 s,v2=at2=3×4 m/s=12 m/s。 [答案] (1)2 s 6 m (2)4 s 12 m/s一语通关 速度小者加速追速度大者,在速度相等之前,汽车的速度比自行车小,两者的距离越来越大,速度相等以后,汽车的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两者的距离越来越小,所以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者位移相等,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时间和速度。
章末综合提升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巩固层·知识整合主题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解题方法提升层·题型探究【典例1】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A点时的速度为5 m/s,经3 s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14 m/s,再经过4 s到达C点。求:(1)物体运动的加速度;(2)物体到达C点时的速度;(3)AB间的距离。 [答案] (1)3 m/s2 (2)26 m/s (3)28.5 m一语通关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优选方法(1)理解各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特点和应用情景。(2)认真分析已知条件(必要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看已知条件和哪个公式的特点相符,然后选择用之。(3)对不能直接用单一公式解决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要多角度考虑公式的组合,选择最佳的组合进行解题。主题2 s-t 图像和v-t 图像的比较1.s-t 图像和v-t 图像对比 2.运动图像的分析与运用的技巧——“六看”突破识图关(1)看“轴”:先要看清坐标系中横轴、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同时要注意单位和标度。(2)看“线”:线上的一个点,一般反映两个量的瞬时对应关系;线上的一段一般对应一个物理过程。(3)看“斜率”:图像的斜率是两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变化量之比,它往往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例如,s-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4)看“面积”:图像和坐标轴所夹的面积,也往往代表另一个物理量。这要看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乘积有无实际意义,这可以从物理公式分析,也可以从单位的角度分析。如s和t的乘积无意义,我们在分析s-t图像时就不用考虑面积;而v和t的乘积vt=s,有意义且表示位移的大小。(5)看“截距”:截距一般代表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如t=0时物体的位置或速度。(6)看“特殊点”: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例如,s-t图像的交点表示两质点相遇;而v-t图像的交点表示两质点速度相等。 【典例2】 如图所示的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中,甲、乙、丙、丁四条图线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C [在s-t图像中,图线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故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选项A、B错误;在v-t图像中,t2时刻丙、丁速度相等,故两者相距最远,选项C正确;由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0~t2时间内,丙的位移小于丁的位移,故丙的平均速度小于丁的平均速度,选项D错误。故选C。] 一语通关 运动图像的应用技巧(1)确认是哪种图像,v-t图像还是s-t图像。(2)理解并熟记五个对应关系①斜率与加速度或速度对应。②纵截距与初速度或初始位置对应。③横截距对应速度或位移为零的时刻。④交点对应速度或位置相同。⑤拐点对应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主题3 追及、相遇问题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1.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1)物理分析法: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方程求解。尤其注意“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两个关系”是指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2)数学解析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关系式是关于时间的二次方程,可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进行临界状态的判定。(3)图像法:借助v-t图像分析求解。 2.基本思路(1)分别对两物体研究。(2)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3)列出位移方程。(4)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5)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典例3】 一辆汽车以3 m/s2的加速度开始启动的瞬间,一辆以6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恰好从汽车的旁边通过。(1)汽车在追上自行车前运动多长时间与自行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是多少?(2)汽车经多长时间追上自行车?追上自行车时汽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 方法二:由图可以看出,在t1时刻之后,由图线v自、v汽和t=t2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标有阴影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此时汽车与自行车的位移相等,即汽车与自行车相遇。由几何关系知t2=2t1=4 s,v2=at2=3×4 m/s=12 m/s。 [答案] (1)2 s 6 m (2)4 s 12 m/s一语通关 速度小者加速追速度大者,在速度相等之前,汽车的速度比自行车小,两者的距离越来越大,速度相等以后,汽车的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两者的距离越来越小,所以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者位移相等,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时间和速度。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