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四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五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六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测试题
展开(限时50分钟 100分)
【基础全面练】
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解析】选C。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故选C。定居生活的标志是房屋,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A;图片中未涉及石器及其类型,无法得出是否属于打制石器时代,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畜牧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排除D。
2.(2023·无锡高二检测)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解析】选B。据材料“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可知,人类家庭食物中野生动物的占比降低,体现出了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驯化,家庭有了相对稳定的动物食物来源,侧面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推广,故选B;采集和渔猎在当时仍然存在,排除A;材料强调野生动物在食物中占比下降,且原始农业早已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仅能反映出食物构成比重的变化,不能明确人口数量的变化,故“原始人口迅速增加”与材料不符,排除D。
3.(2023·南通高二检测)许倬云教授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是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的。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解析】选D。根据材料“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是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的。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可知,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食物变为生产食物,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原始农业的兴起,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变化,未涉及天然火的运用,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旧石器时代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而不是以使用打制石器或磨制石器为分界线,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群居生活的出现是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
【补偿训练】
下面是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一组文物。据此可知,河姆渡人当时( )
A.主要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B.已从事原始农耕和畜牧
C.手工制陶业开始萌芽
D.把猪当作唯一图腾崇拜
【解析】选B。由河姆渡遗址中的骨耜、稻谷和稻茎叶、猪纹陶钵等信息可知,河姆渡人当时已经从事原始农耕和畜牧,故选B。此时,河姆渡人已经不再以渔猎采集为生,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手工制陶业开始萌芽,排除C;材料无法说明河姆渡人把猪当作唯一的图腾崇拜,排除D。
4.(2023·全国乙卷·T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解析】选C。据“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推断出孟子所说的是先秦时期小农经济的情况,再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以来,铁器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由此判断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时代要求不符,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商业繁荣,排除D。
5.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是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且农耕文明产生的地方无不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就自然条件而言,这是因为这些地区( )
A.都位于农业发达地区B.都位于地势平坦区域
C.都位于人口稠密地区D.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解析】选D。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都位于大河流域,分别是黄河和长江流域、两河流域、恒河与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因此农耕文明较发达,故选D。A、C不是自然条件,排除;四个地区并不都是位于地势平坦的区域,排除B。
6.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战国时期秦国人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以上工程( )
A.都是水利枢纽工程B.变水害为水利
C.孕育古代大河文明D.都是民间自发修建
【解析】选B。古埃及人针对尼罗河泛滥问题,修建一系列渠道,把河水引向水源不足的地区,推动农业发展;成都平原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秦国人修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选B。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的一系列渠道不属于水利枢纽工程,排除A;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排除C;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D。
7.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保障农业生产B.维护王室统治
C.实现精耕细作D.便利各地交流
【解析】选A。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古埃及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因此水利工程的修建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故选A。维护王室统治、实现精耕细作及便利各地交流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B、C、D。
8.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 )
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
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
【解析】选B。希腊的地理环境及地中海气候,使其食物生产主要以葡萄和橄榄为主,故选B。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排除C;D错在“遍及”,排除。
9.(2023·连云港高二检测)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印第安人培育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
B.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
C.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D.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美洲是马铃薯、番茄、玉米等作物的原产地,印第安人培育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故选A;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与古希腊居民无关,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古罗马的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经济却逐渐破产,排除C;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D。
10.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下列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是( )
A.农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B.农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
C.农业革命加剧社会分裂与动荡
D.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变化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农业的产生破坏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这说明农业革命对生产关系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D。城市化进程、社会不平等的出现及社会分裂与动荡属于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A、B、C。
11.“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出现了政府、军队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此材料旨在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B.人类文明产生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C.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
D.生产力发展是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化的结果
【解析】选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国家的出现,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故选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材料未涉及文明产生的标志,排除C;D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
12.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这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
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
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阶级的分化源于财产的差异,而财产的差异又导致了共产制家庭公社的解体,故选C。材料表明财产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排除;“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材料侧重于阐明财产差异导致阶级分化,而非强调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排除D。
13.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排除B;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不能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排除C。
14.(2023·盐城高二检测)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储粮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据此可知隋唐时期( )
A.社会经济繁荣B.储备体系多元
C.防灾能力强大D.崇尚民本思想
【解析】选B。题干材料“隋朝粮食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储备体系呈现多元化,B正确;A、C、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综合应用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5.(2023·扬州高二检测)下图是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脉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文明( )
A.基本表现为匀速发展
B.具有多元性特征
C.一直依赖着自然条件
D.始终在相互交融
【解析】选B。图片信息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培育和驯服的动植物具有差异性,这说明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特征,故选B;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不断加速,排除A;生产力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使人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能力逐渐提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从依赖转向改造,排除C;早期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存在独立发展的特点,排除D。
【补偿训练】
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表明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即阶级分化现象,故选D;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只能表明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不能表明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氏族公共活动场所是举行氏族会议、吉庆节日、宗教活动的地方,无法反映阶级是否分化,排除B;制陶场仅能表明出现手工业,公共墓地是氏族成员死后所葬的地方,随葬品几乎没有差别,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C。
16.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时期的生活状况
【解析】选C。由题干可知,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的时候,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以及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渔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选C。A、B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真实”说法错误,故排除。
17.《礼记·月令》记载了先秦时期对于官吏收获渔产的具体规定,季夏时节才能让渔师收取蛟、鼍、龟、鼋;又说孟冬之时命令渔师、水虞收取水泉池泽的赋税;季冬之时命渔师开始打鱼。这些规定( )
A.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提高渔业生产力
C.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D.旨在与民争夺川泽资源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先秦时期官员按照时令对渔业生产进行管理,体现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选C。材料未涉及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材料未涉及渔业生产技术,不能说提高了渔业生产力,排除B;川泽资源属于国家,不需要与民争夺,排除D。
18.约在9 000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就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等农作物。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也有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农村的遗址,时间为8 500多年前。这说明( )
A.西亚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
B.伊拉克北部是小麦原产地
C.耶莫人是最早的食物生产者
D.耶利哥拥有最早的农业遗址
【解析】选A。根据材料“约在9 000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就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等农作物”体现的是西亚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故选A。材料未体现小麦原产地的信息,排除B;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耶莫人是最早的食物生产者”,排除C;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无法得出“耶利哥拥有最早的农业遗址”,排除D。
19.(2023·连云港高二检测)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三王朝制定的《乌尔纳姆法典》明确禁止欺凌孤儿寡妇,不许富者虐待贫者。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
A.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国王重视法律的建设
D.王朝经济空前繁荣
【解析】选A。据材料法律明确规定“不许富者虐待贫者”可知,两河流域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故选A。“禁止欺凌孤儿寡妇”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代表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排除B;“国王重视法律的建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未体现王朝经济空前繁荣的信息,排除D。
20.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A.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B.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C.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D.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解析】选A。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故选A。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只是生产力方面,没有涉及生产关系,排除B、C;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不是农业产生的表现,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距今二三十万年前,世界进入人类学上的“古人”阶段。“古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境内的“古人”化石和遗存较为丰富,特别重要的有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生存的环境差不多,周围湖泊河流和岸边浅水中生活的鱼、蚌、螺等是其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他们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许家窑人和丁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他们在打制石器时,两石对击冒出火花,或在砍砸树木时,较长时间的摩擦生热而引起燃烧,促进了人工取火方法的产生。这种方法,到“古人”阶段大概已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古人”阶段,人类排斥了血亲婚配,盛行族外婚,这大大加快了人类自身体质向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 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延续了几千年,当社会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时,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作用得到大大加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距今5 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几个氏族公社组合成一个部落,然后发展为部落联盟。部落有部落的首领,部落联盟有共同的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到后来,私有制不断发展,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人”阶段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发展的新变化。(9分)
【解析】第(1)题状况:根据材料一中“许家窑人和丁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他们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促进了人工取火方法的产生”“人类排斥了血亲婚配,盛行族外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2)题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中“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几个氏族公社组合成一个部落,然后发展为部落联盟”“私有制不断发展,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1)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兼渔猎的生活;懂得人工取火;实行族外婚;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
(2)新变化: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使用磨制石器;部落和部落联盟出现;私有制出现并发展;出现贫富分化。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也是改变和完善自身的过程。精耕细作使一夫一妻家庭变成了生产的基本单位,这个小家庭成为同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物质分配紧密联系的全能的社会实体。有了家庭经营,如管子所说:“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晚),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耕、种、中耕、收获以及积肥、施肥的知识和技能。
——摘编自孙达人等《中国农民史论纲》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人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并进一步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其种植至今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受到世界农业的恩惠,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41年至1840年,中国人口从1.4亿增至4.1亿,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中国奇迹”。
——摘编自王渝生主编《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9分)
【解析】第(1)题优良品质:根据材料一中“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晚)”“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等进行归纳概括。第(2)题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材料二“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优良品质:追求家庭和谐;勤于劳作;具有理论和经验积累;注重自我完善。
(2)主要原因: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了农业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长期的统一使社会比较稳定,利于农业生产;政府重视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3.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10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参考条目提出修改建议。解读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的参考条目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铁器牛耕、生产技术等,但缺少“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可结合其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史上的地位,说明增加这一条目的理由。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增加“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内容。理由: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掌握初步施肥技术
连种制、复种制出现
秦汉时期
牛耕技术普及全国,已使用铁铧、犁壁
东汉
出现一牛耕
……
隋唐五代
江东犁、筒车发明,圩田
掌握水稻育秧移栽技术、南方稻麦轮作复种制
……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a href="/ls/tb_c400368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作业</a>,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a href="/ls/tb_c400368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题</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埃及诗歌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a href="/ls/tb_c400368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习题</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