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四十一)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四十一)含答案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四十一)含答案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四十一)含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四十一)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四十一)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④过程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B、C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 解析:④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故自然界中④过程不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错误;由题图信息可以看出,B与大气中的CO2库之间存在双箭头,由此推知,B为生产者,B和C都有箭头指向A,故A为分解者,则C为消费者,B错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进行的循环,碳元素在B、C之间(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题图中的B生产者、C消费者和A分解者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2.(2024·广东东莞期末)东莞是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蚜虫是常见的荔枝害虫之一,可引入瓢虫对其进行防治,使蚜虫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瓢虫是影响蚜虫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引入瓢虫治蚜虫具有无污染和时效长的优点
    D.蚜虫的数量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A 解析:蚜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瓢虫属于蚜虫的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引入瓢虫治蚜虫属于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作为天敌的瓢虫可以持续地防治蚜虫,C正确;蚜虫的数量相对稳定是蚜虫和瓢虫相互制约的结果,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3.(2024·山东枣庄模拟)生物富集的效率可以用生物富集系数(bi-cncentratin factr,BCF)进行量化,计算公式如下:BCF=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B.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C.BCF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
    D.污染物沿着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不一定增大
    C 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所以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A正确;根据生物富集的特点可知,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生物富集系数=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生物富集系数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难在生物体内分解,从而不断富集,C错误;污染物沿着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不一定增大,与生物的捕食特性、污染物的性质等有关,D正确。
    4.某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A 解析: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且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才能使生态瓶稳定性维持较长时间。
    5.大蓝蝶幼虫能够分泌蜜汁吸引某种红蚁将其搬回蚁巢,当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则模拟这种红蚁幼虫的蠕动和声音以保护自己,同时在蚁巢内四处移动吃掉红蚁的卵和幼虫。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蓝蝶幼虫与这种红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B.大蓝蝶在没有这种红蚁的地方可能无法繁衍后代
    C.大蓝蝶幼虫利用化学信息吸引这种红蚁将其搬回蚁巢
    D.大蓝蝶幼虫利用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来保护自己
    A 解析:根据大蓝蝶幼虫能在蚁巢内四处移动吃掉红蚁的卵和幼虫,可知大蓝蝶幼虫与这种红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A错误;大蓝蝶幼虫捕食红蚁的卵和幼虫,因此可推测大蓝蝶在没有这种红蚁的地方可能因缺少食物而无法生存和繁衍后代,B正确;大蓝蝶幼虫能够分泌蜜汁吸引红蚁将其搬回蚁巢,其中蜜汁属于化学信息,即大蓝蝶幼虫利用化学信息吸引红蚁将其搬回巢穴,C正确;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行为信息)、发出红蚁的声音(物理信息)以保护自己,即大蓝蝶幼虫利用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保护自己,D正确。
    6.(2024·甘肃张掖模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森林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当森林遭遇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这反映了森林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 ③森林局部发生火灾后,经过一段时间,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森林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④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而恢复力稳定性高 ⑤如果森林遭到严重的砍伐,也可在短期内恢复原状 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物种丰富度、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A.①④⑤⑥B.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⑥D.①②⑤⑥
    B 解析: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①正确;②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当森林遭遇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这反映了森林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②正确;③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称为恢复力稳定性,森林局部发生火灾后,经过一段时间,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森林具有恢复力稳定性,③正确;④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但恢复力稳定性越低,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组分多,抵抗力稳定性高,而恢复力稳定性低,④错误;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森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则短期内无法恢复原状,⑤错误;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物种丰富度、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⑥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为①②③⑥,A、C、D错误,B正确。
    7.(2024·广东广州模拟)《青田县志》曾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历史悠久,达到了一田两用、稻鱼双收、互惠共生之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共生系统中水稻和鱼是互利共生关系
    B.鱼的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该生态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空间和资源,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D.该共生系统中鱼可食害虫,此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A 解析:该共生系统中水稻和鱼是原始合作关系,A错误;鱼作为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该立体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收益,C正确;鱼捕食害虫,此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二、非选择题
    8.(2024·重庆模拟)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出一幅丰年景象。青蛙主要取食蚜虫、稻纵卷叶螟等昆虫,且昆虫的天敌还有肉食性昆虫,稻田中还有食虫鸟、蛇等生物,蛇通过捕食食虫鸟和青蛙获取能量。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危害水稻,而成虫具有趋光性。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信息写出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同化1 kJ的能量,则最低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kJ的能量。
    (2)稻田中存在反硝化细菌,在土壤氧气不足时,反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硝酸盐还原成N2,有人认为反硝化细菌的存在加速了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蛙在生殖季节,雄蛙不断发出声音吸引异性,雄蛙发出的声音对于蛙种群来说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食物链的起点是植物,终点是不被捕食的生物,即最高营养级。结合题意可知,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关系如答案所示。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蛇)同化1 kJ的能量,则最低消耗生产者的能量应按照食物链最短、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据食物网关系可知,蛇在最短的食物链中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要同化1 kJ的能量,需要消耗的生产者的能量是1÷20%÷20%÷20%=125 kJ。(2)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分析题意可知,在土壤氧气不足时,反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硝酸盐还原成N2,该过程实现了硝酸盐和N2之间的转化,加速了生态系统的氮循环,故该说法正确。(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其中雄蛙发出的声音对于蛙种群来说是一种物理信息;在生殖季节,雄蛙通过声音吸引异性,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1)如下图所示
    125 (2)正确 该过程能将土壤中的硝酸盐还原成N2,该过程实现了硝酸盐和N2之间的转化
    (3)物理 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9.(2023·山东济宁模拟)生态系统都具有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图1表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图2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y值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正常作用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________稳定性强弱的指标。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强度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________热带雨林的y值,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x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x越大,表示__________________。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____________。
    (3)图2中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若图2中松毛虫摄入的能量为2.2×109kJ,A为1.4×109kJ,B为1.2×109kJ,杜鹃同化量为2.3×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与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
    (4)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有________(填图中字母)。
    解析:(1)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强,受到相同强度干扰,草原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较大,因此其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2)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TS值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大,说明x与y的值相对越大,因此表明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低。(3)题图中A为松毛虫的同化量,B为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故图中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松毛虫摄入的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同化量)为1.4×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杜鹃同化能量为2.3×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3×108÷(1.4×109)×100%≈16.4%。(4)题图中C表示粪便量,不属于松毛虫的同化量,而属于上一个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而F为杜鹃的粪便量,属于松毛虫的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为D、F。
    答案:(1)抵抗力 大于 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2)恢复到原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越低 (3)松毛虫同化的能量 16.4% (4)D、F
    10.(2024·广东江门模拟)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字母表示丙中的部分生物,数字代表生理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群落中的生物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
    B.丁为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C.图中生物B灭绝,短时间内生物D的数量一定减少
    D.图中①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D 解析:碳元素在群落中的生物之间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A错误;题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丙、丁都有箭头指向甲,故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与甲之间有双向箭头,故乙为生产者,乙、丙都有箭头指向丁,故丁为分解者,则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也有腐食性动物等,B错误;生物D的食物来源有两条途径:A→B→D和A→D,若题图中生物B灭绝,则生物A的能量直接传递到生物D(食物链缩短),故短时间内生物D的数量可能会增加,C错误;题图中的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故①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正确。
    11.(2024·重庆模拟)逃逸距离指的是鸟类对捕食者作出反应时,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逃逸距离可分为警戒距离、惊飞距离和飞逃距离,其中警戒距离是指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首次表现出警戒行为(如抬头环视)时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惊飞距离是指鸟类逃逸飞离时的位置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飞逃距离是指鸟类逃逸飞离的位置与首次停落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如图1)。调查显示,麻雀成鸟的年存活率高于幼鸟,为探究麻雀的风险回避策略,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图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
    B.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利于其规避风险
    C.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表现出飞逃等行为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鸟类与捕食者之间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
    D 解析: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绘制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根据题图2可知,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逃逸,有利于其规避风险,B正确;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表现出飞逃等行为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会因为食物充足也开始增加,但是当捕食者数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数量由于被过度捕食又开始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

    相关试卷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三十)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三十)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十八)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十八)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十七)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十七)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