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含答案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十九)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二十)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二十二)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二十三)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二十四)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二十一)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二十一)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A.用DNA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失去了转化活性
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重组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加热致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B 解析:细胞提取物中含转化因子,用DNA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说明转化因子是DNA,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A错误;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重组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说明病毒甲的RNA是遗传物质,B正确;加热致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只能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C错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说明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不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C 解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寄生在肺炎链球菌中,A错误;T2噬菌体需要在宿主细胞中合成mRNA和蛋白质,其病毒颗粒中缺少合成mRNA和蛋白质的原料,B错误;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DNA的元素组成为C、H、O、N、P,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大肠杆菌)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核酸是RNA,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二者的增殖过程也不同,D错误。
3.(2024·湖南衡阳检测)下图甲是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主要是由R型细菌转化增殖而来的
B.若用S型细菌DNA与R型活细菌进行体外转化,两种细菌数量变化与图甲相似
C.图乙离心后的试管中沉淀物放射性很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说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图乙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则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都具有放射性
A 解析: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所以图甲中,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后期主要是增殖而来的,A正确;若用S型细菌DNA与R型活细菌进行体外转化,由于没有免疫系统清除细菌,且转化效率低,则主要是R型菌,两种细菌数量变化与图甲不同,B错误;图乙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32P标记的是亲代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NA,会进入细菌,由于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子代噬菌体中只有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错误。
4.(2024·广东深圳模拟)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了相关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的操作及分析正确的是( )
A.对噬菌体进行32P标记,需用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肺炎链球菌
B.该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仅少部分DNA的双链被32P标记
C.该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的分离主要靠搅拌来实现
D.该实验中,被标记的DNA利用细菌的成分合成了噬菌体的DNA
D 解析:对噬菌体进行32P标记,需用噬菌体侵染含有32P标记的大肠杆菌,A错误;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不含32P,所以该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仅少部分DNA的一条链被32P标记,B错误;该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的分离主要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来实现,C错误;病毒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所以该实验中,被标记的DNA利用细菌的成分合成了噬菌体的DNA,D正确。
5.(2024·四川绵阳调研)研究人员利用荧光染料标记T2噬菌体的某种成分,并让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定时取菌液制成装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不同时间的荧光情况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离心后从上清液中吸取菌液制作装片
B.实验中荧光染料标记的T2噬菌体成分是DNA
C.15 min时出现的弥散荧光小点都是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
D.发荧光的子代噬菌体所占比例随培养代数的增多而增多
B 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10 min时大肠杆菌表面环状荧光模糊,大肠杆菌内出现荧光,说明标记后的物质能进入大肠杆菌内,故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通过离心后应从沉淀物中吸取菌液制作装片,A错误,B正确;15 min时大多数大肠杆菌表面的环状荧光不完整,大肠杆菌附近出现弥散的荧光小点,表示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荧光小点包括未侵染成功的亲代噬菌体和子代噬菌体,C错误;由于DNA分子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亲代噬菌体的数量是固定的,发荧光的子代噬菌体所占比例随培养代数的增多而减少,D错误。
6.下列有关科学家探究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使R型肺炎链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B.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通过搅拌和离心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离
D.格里菲思、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共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解析:格里菲思实验结论为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但转化因子的本质并未确定,A错误;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即S型细菌的DNA片段转移到R型细菌的DNA上,B正确;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通过搅拌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C错误;格里菲思的实验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DNA,并且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7.(2024·广东佛山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两组实验:甲组用无放射性的T2噬菌体去侵染用3H、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乙组用3H、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无放射性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后,分析放射性情况。若该过程中大肠杆菌未裂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组上清液与沉淀物放射性都很强
B.乙组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35S
C.乙组上清液放射性很强而沉淀物几乎无放射性
D.甲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与DNA分子中都可检测到3H
D 解析:甲组用无放射性的T2噬菌体去侵染用3H、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上清液中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甲组沉淀物放射性很强,上清液应该不含放射性,A错误;乙组用3H、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无放射性的大肠杆菌,DNA的组成元素不含S,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检测不到35S,B错误;乙组用3H、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无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其中3H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含有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上清液和含有被侵染的大肠杆菌的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都很强,C错误;甲组用无放射性的T2噬菌体去侵染用3H、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且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含有H元素,因此甲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与DNA分子中都可检测到3H,D正确。
8.①DNA和RNA均可作遗传物质;②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下列对①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就真核细胞而言,①②的叙述均正确
B.综合格里菲思、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②
C.DNA和RNA均可贮存遗传信息可作为①的条件但不能作为②的条件
D.②正确,因为DNA可自我复制但RNA不能,且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 解析:就真核细胞而言,其遗传物质为DNA,而不能描述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A错误。综合格里菲思、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可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不能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B错误。DNA和RNA均可贮存遗传信息是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但不能作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原因,C正确。②正确,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和RNA均可自我复制,D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24·重庆八中检测)按照图示1→2→3→4进行实验,本实验验证了朊病毒是蛋白质(几乎不含P元素)侵染因子,它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要获得含有放射性的朊病毒,必须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牛脑组织细胞培养,而不能用含同位素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__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235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___中,少量位于____________中,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因为病毒专性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物质,所以要标记朊病毒需先培养带标记的宿主细胞——牛脑组织细胞,再让朊病毒侵染带标记的牛脑组织细胞,完成对朊病毒的标记。(2)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也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蛋白质中几乎不含P元素,所以朊病毒几乎不含P,即试管4中几乎没有32P。(3)用35S标记的朊病毒侵染牛脑组织细胞,会有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因此放射性物质主要随细胞位于沉淀物中,而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
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 病毒专性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物质 (2)几乎不能 几乎不能 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几乎不含P元素,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几乎不能检测到32P (3)沉淀物 上清液 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
10.自2009年3月起,在多国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后,我国及世界各国都先后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索要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用于生产疫苗,我国研制出的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已在全国进行分批次免费接种。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研制疫苗过程中,实验室获得大量甲型H1N1病毒,不是将病毒直接接种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而是将其接种到7日龄的活鸡胚上培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H1N1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原理:
①RNA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
②DNA可被甲基绿染色剂染成绿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鉴定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请利用活鸡胚为材料,以鸡胚组织中是否含有H1N1病毒为检测指标,设计实验探究H1N1病毒的遗传物质并预测结果和结论。
①实验设计关键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检测鸡胚中是否存在H1N1病毒。
③预测实验结果、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H1N1病毒的RNA和蛋白质都具有遗传效应。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只在用蛋白质感染的鸡胚中检测到H1N1病毒,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病毒无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因此甲型H1N1病毒的繁殖需要接种到活鸡胚上培养。(2)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H1N1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原理是①RNA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②DNA可被甲基绿染色剂染成绿色;③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3)根据题意可知,要探究H1N1病毒的遗传物质,①设计思路是将H1N1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离开,分别用RNA和蛋白质感染活鸡胚。②实验过程: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检测鸡胚中是否存在H1N1病毒。③实验结果、结论:a.在用RNA、蛋白质分别感染的鸡胚中都检测到了H1N1病毒,说明H1N1病毒的RNA和蛋白质都具有遗传效应。b.只在用RNA感染的鸡胚中检测到H1N1病毒,说明H1N1病毒的RNA具有遗传效应。c.只在用蛋白质感染的鸡胚中检测到H1N1病毒,说明H1N1病毒的蛋白质具有遗传效应。
答案:(1)病毒的繁殖只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 (2)③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 (3)①将H1N1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用RNA和蛋白质感染活鸡胚组织 ③a.在用RNA、蛋白质分别感染的鸡胚中都检测到了H1N1病毒 b.只在用RNA感染的鸡胚中检测到H1N1病毒 H1N1病毒的RNA具有遗传效应 c.H1N1病毒的蛋白质具有遗传效应
11.(2024·北大附中调研)为了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研究者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了未被放射性标记的细菌。在短时间保温后进行离心(未搅拌),测定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注:DNA酶与噬菌体同时加入;离心后长链DNA出现在沉淀物中、短链DNA出现在上清液中。
A.用32P和35S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细菌被杀死后会促进噬菌体DNA被DNA酶降解
C.DNA被降解后产生的片段离心后会出现在上清液中
D.从实验结果中可知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D 解析:DNA含有P元素,蛋白质含有S元素,则用32P和35S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A正确;由题表可知,细菌被杀死后加入DNA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比例上升,说明细菌被杀死后会促进噬菌体DNA被DNA酶降解,且DNA被降解后产生的片段离心后会出现在上清液中,B、C正确;本实验结果中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处理组,加入DNA酶和未加入DNA酶,结果差异不大,无法判断其蛋白质外壳是否体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故不能判断噬菌体的蛋白质有没有进入细菌,D错误。
12.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4个实验中小鼠最后不能存活的有( )
A.S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
B.R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
C.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DNA→注射入小鼠体内
D.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DNA→注射入小鼠体内
B 解析:S型细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失去了转化作用,对后面加入的R型细菌没有转化作用,R型细菌无致病性,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A不符合题意;R型细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但后面加入的S型细菌有致病性,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B符合题意;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R型细菌已经死亡,无法再发生转化,而S型细菌的DNA无致病性,因此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C不符合题意;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S型细菌已经死亡,而R型细菌的DNA无致病性,因此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D不符合题意。时间
荧光情况
5 min
大肠杆菌表面出现清晰的环状荧光
10 min
大肠杆菌表面环状荧光模糊,大肠杆菌内出现荧光
15 min
大多数大肠杆菌表面的环状荧光不完整,大肠杆菌附近出现弥散的荧光小点
细菌处理
噬菌体处理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比例/%
加入DNA酶
未加入DNA酶
不处理
35S
2
1
不处理
32P
8
7
侵染前加热杀死
35S
15
11
侵染前加热杀死
32P
76
1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十八)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十七)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习(十六)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