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运用地图或视频观察、识别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进而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意识和能力。
综合思维:能运用基础知识,说明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特定区域(如居住周边、旅游地区等)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并简单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并能说明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难点:运用资料,理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大洋路边的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万年历史了,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门徒”命名。“十二使徒岩”如今只剩下8个,“十二使徒岩”是如何形成的呢?推测“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未来地貌将会发生的变化。
一、海岸线和海岸带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是海水到达陆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随潮水涨落而变动。由于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风暴潮等影响,海水有涨有落,海面时高时低,这条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实际的海岸线应该是高低潮间无数条海陆分界线的集合,它在空间上是一条带,而不是一条地理位置固定的线。
海岸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包括陆域与近岸海域,对于其范围,至今尚无统一的界定。
[来
源:Z二、 海岸地貌
[合作探究一]根据图像资料,识别地貌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点。
海岸地貌是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1、海岸侵蚀地貌:
①海蚀洞(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海蚀洞(穴)是指海岸受波浪及其挟带岩屑的冲击﹑淘蚀所形成的洞穴(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宽度大于深度的称海蚀穴)。海蚀洞(穴)多沿海岸断续分布﹐海浪继续作用﹐使岬角两侧的海蚀洞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桥状的海蚀拱桥﹐常见于岬角海岸。海蚀拱进一步受到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上﹐称为海蚀柱。
②海蚀崖
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成的悬崖陡壁。海蚀洞不断地扩大﹐使顶部悬突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坠﹐在崩坠的部位经常形成陡峭的岩壁。坠落的岩块﹑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移﹔一部分被海浪卷带﹐重新作用于岩壁﹐在岩壁上可继续发育洞穴。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
③海蚀平台
在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在海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发育﹑后退﹑在海蚀崖向海一侧的前缘岸坡上﹐便塑造出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坦岩礁面。在海蚀平台上通常发育有浪蚀沟﹑锅穴﹑洼地等微地貌﹐以及由海蚀崖崩坠堆积成的锥形岩体和砂砾覆盖的波蚀残丘。平台一般位于平均海面附近。
2、海岸堆积地貌:
①海滩: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一般分布在平均低潮线以上,并向陆地方向延伸到组成物质或地形有显著变化的地带。海滩按照沉积物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砾滩:砾滩一般只分布在有砾石供应的海蚀崖和小河河口附近。砾滩渗透性大,一般滩面窄而陡,滩顶较平缓,常可高出平均高潮线以上数米,其内侧向陆倾斜。
沙滩:沙滩是由于沙子淤积形成的沿水边的陆地或水中高出水面的平地。沙质海滩较砾滩宽阔平缓。
泥滩:又称“海滨泥地”。在淤泥质海岸上的潮间带、潟湖、河口及海湾顶部等波浪作用较弱或细粒物质来源丰富的地方多有分布,故又称“淤泥质海滩”。淤泥海滩的坡度比石质海滩的坡度平缓得多,滩面宽阔而低平,滩宽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其组成物质粒径细,滩面坡度极平缓,潮流作用明显,潮沟、坑洼带发育。
②沙坝:位于海面以下或部分露出的脊,由波浪从海滩向海运移的沙或粗粒沉积物构成。沙坝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可以露出水面。
[学以致用]“十二使徒岩”是如何形成的呢?推测“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未来地貌将会发生的变化。
成因: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在外力作用下“拱桥(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变化:由于继续受海风海浪的侵蚀,“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浪搬运:同时,海浪不断击打~侵蚀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浪搬运的泥沙会发生沉积作用,使沙滩的面积增大
[合作探究二]阅读冰川地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运动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冰川地貌。
探讨1:识别图中的冰川地貌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点。
A: 。
B: 。
C: 。
因冰川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地貌称为冰蚀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U型谷)等。
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刃脊、角峰: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
U型谷:冰川谷是冰川下蚀和展宽形成的槽谷,横剖面呈U形或槽形,故又称U形谷或槽谷。谷底自上游向下游变窄,底部宽而平。
[合作探究三]冰碛是在冰川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请思考冰碛物和河流的沉积物特点上的差异。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8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1课时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合作探究1,活动探究2,合作探究3,分析讲述,学以致用,活动探究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风成地貌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8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风成地貌第2课时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探究活动一,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三,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8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2课时教学设计</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