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优质教案及反思
展开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一)海陆间循环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2、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3、通过这种循环,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二)陆地内循环
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落在陆地上。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三)海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知识拓展】
1、水有三种形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和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体就是水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其中海洋水是主体。陆地水还可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等,其中冰川水是陆地水体的主体。
3、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有光照、气温、风速、湿度、水域面积、植被覆盖率等;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有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等;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水汽、降温条件、凝结核等;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流域面积、植被、地质条件、蒸发、人类活动等。
【知识拓展】河流补给
【知识拓展】河流的水文特征
【即学即练1】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该示意图代表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上内循环B.陆地内循环
C.海陆间水循环D.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图中箭头示意了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可相互转化,所以该图代表的是海陆间水循环,故C项正确。故选C。
知识点0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平衡。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2、水循环是物质迁移的重要过程。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的重要纽带。
3、水循环是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即学即练2】有关水循环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
B.使陆地淡水总量不断增加
C.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D.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答案】B
【分析】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ACD正确。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从长期来看,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量是没有什么变化的,所以陆地淡水总量不断增加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故B项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B。
【点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循环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起来,以水作为纽带,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它不但改造了各个圈层,促进各圈层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自然界的发展。(2)水循环把三种形态的水和不同类型的水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运动系统。水在这个系统中挟带、溶解物质和泥沙,使物质进行迁移。(3)水循环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4)水循环调节着海陆之间、地区之间水分和能量分布的不均,使它们之间的干湿差异、冷热差异大大减小。就全球而论,海上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陆地上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通过水循环把海洋上空大气中多余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形成降水,实现了全球的水量平衡。
能力拓展
考法01 水循环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1、水循环的过程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海陆间循环,是考查重点。
(2)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蒸发、下渗、降水、径流四个环节属于考查重点。
(3)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各环节的相互影响,特别是与径流的相互影响,属于考查重点,经常以大坝的建设、城市建设中对雨水的处理等形式出现。
(4)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属于考查重点,高频考点,特别是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
【典例1】下列地理现象,属于水循环中陆地内陆循环的是( )
A.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初冬和初春的凌汛
B.夏季,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
C.南极大陆边缘的冰川断裂成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
D.夏秋季节,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登陆
【答案】B
【详解】黄河为外流河,属海陆间循环,A错误;夏季,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属陆地内循环,B正确;南极大陆边缘的冰川断裂成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牵涉到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C错误;台风从海洋登陆,从海洋输送来水汽,属海陆间循环,D错误。故选B。
【点睛】陆地内循环,发生空间在陆地与陆地的上空,循环过程及环节为降水,蒸发,蒸腾等。
考法0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主要以地表径流(河流、湖泊、湿地)的影响、变化为背景进行考查,属于高频考点。
(2)以洋流为背景考查其影响,属于重点知识。
【典例2】一般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冰块阻塞水流造成水位上涨的现象,称为凌汛。下图为我国东北平原某河流甲、乙两处水文站2019年记录的即时流量数据(时间点为北京时间13点)。该河流春秋两季有凌汛现象,且仅出现在甲乙之间河段,该河段长约200千米。该河段结冰期流量来自冰下水流。河面冰层及周边积雪融化,造成流量增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乙水文站相比,甲水文站所在河段( )
A.纬度低,海拔高B.纬度高,海拔低
C.纬度高,海拔高D.纬度低,海拔低
2.4月下旬,乙水文站流量变小,其最可能原因是周边地区( )
A.下渗增大B.冰层厚度变大
C.积雪面积变小D.气温下降
【答案】
1.B
2.C
【分析】
1.有结冰期的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才可能出现凌汛,材料信息表明,甲、乙之间河段在春秋两季出现凌汛期,说明位于下游的地点纬度高、海拔低,位于上游的地点纬度低、海拔高,排除C、D。材料信息表明,该河段河面冰层及周边积雪融化,造成流量增大,图中显示,乙站流量3月16日以后流量明显增加,说明乙水文站之上河面冰层和周边积雪融化量增大,说明气温明显开始上升,而甲站流量在4月1日以后流量才开始增加,说明甲站周边冰雪融化较晚,则纬度较高,位于乙站下游,因此与乙相比,甲水文站所在河段纬度高、海拔低,B符合题意,排除A。故选B。
2.图中显示,乙站流量3月16日以后明显增加,说明乙水文站之上地区气温明显开始上升,河面冰层和周边积雪融化量增大,4月下旬,乙水文站周边地区的积雪快要消融殆尽,积雪面积变小,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使得乙水文站流量变小,C正确;4月下旬,由于积雪消融殆尽,水源的补给减少,周边地区地表水的下渗量减少,不会增大,A错;时间进入4月下旬,气温升高而不是降低,气温升高,冰层厚度减小而不是增大,故B、D两项错。故本题选C。
【点睛】
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有冰期的河流且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一般容易形成凌汛,凌汛的强度与河道纬度位置、河道形态和流量大小有着密切关系。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
1.水循环联系的地球圈层有( )
①水圈②软流层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其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
A.岩石圈B.大气圈C.水圈D.生物圈
【答案】1.A 2.D
【分析】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水循环可以联系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①③④正确。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不参与水循环,②错误。故选A。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D正确,BC错误。岩石圈是内部圈层,A错误。故选D。
【点睛】该题以一滴水的旅程为背景,联系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水循环。要求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学科素养,属于基础性题目。
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城市水体污染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增强城市抗旱能力D.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4.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下渗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3.D 4.B
【分析】3.海绵城市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且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的功能,可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D正确;海绵城市对减轻城市水体污染的作用有限,A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应当增加城市绿化面积,B错;增加城市抗旱能力是海绵城市功能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目的,C错。
4.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渗水,能够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①和④正确;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影响比较弱,②错;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海绵城市不能影响降水量,③错。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注意读懂材料当中的信息,并结合水循环环节进行作答。
下图表示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图1示意利用雨棚收集雨水,图2示意将雨水直接引入地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利用雨棚收集雨水的意义是( )
①加重城市涝灾②增加雨水和污水的汇流③缓解城市缺水问题④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6.图2所示雨水处理方式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下渗B.减少地表径流C.增加蒸发D.减少地下径流
【答案】5.C 6.B
【分析】5.利用雨棚收集雨水,能减缓城市地表径流,缓解城市洪灾,增加雨水汇流,但不会收集污水,①②错误;利用雨棚收集雨水,收集的雨水可以灌溉绿地等,实现雨水资源化,同时也可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③④正确。故选C。
6.图2所示雨水处理方式是将雨水直接引入地下,故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下渗,增加了地下径流,B正确、AD错误;地表径流减少,蒸发减少,C错误。故选B。
【点睛】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是包括雨水弃流装置、安全雨水分流井、PP雨水收集模块、截污挂篮等一系列雨水利用设备在内的整套系统,它是对雨水进行综合利用的一种合理方式。随着社会节能呼声的高涨,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意义。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植草沟是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常见于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图a),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是城市“海绵化”的重要方式。图b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建设的植草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不透水地面相比,城市植草沟会使水循环环节( )
A.降水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下渗减少D.水汽输送增加
2.图b中位于表层的挡水堰(卵石)的主要功能有( )
①过滤径流泥沙②减缓雨水流速③增加地表蒸发④增加地表径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城市大量布置植草沟可以( )
①适度开发利用雨水②缓解城市灰霾天气③扩大停车场面积④减少城市内涝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答案】1.B 2.A 3.A
【分析】1.据材料可知,植草沟为种有植被的沟渠,通过植被根系以及土壤的吸收渗透,可以加速下渗,而不透水地面阻隔了地表水转换为地下水的过程,故与不透水地面相比,城市植草沟下渗增加,会使地表径流减少,B正确,C错误。城市植草沟对降水及水汽输送影响很小,AD错误。故选B。
2.据图可知,挡水堰主要为卵石,卵石之间存有空隙,可以有效过滤径流中的泥沙,保障水质,①正确。通过阻碍径流汇入的速度减缓雨水满溢时间,②正确。挡水堰的设置主要与挡水有关系,无法明显增加地表蒸发和径流,③④错误。故选A。
3.植草沟通过汇集雨水、净化雨水,对雨水进行汇集和再次利用,①正确。植草沟主要针对水循环问题进行解决,与大气污染关联度不大,②正确。植草沟内无法停车,无法扩大停车场面积,③错误。植草沟通过植被加速雨水下渗,减少城市内涝,④正确。故选A。
【点睛】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下图所示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盆地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50mm左右,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是中国唯一冬季存在稳定积雪覆盖的沙漠,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但年内差异较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推测该沙漠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5.该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生长所需水源直接来自于( )
A.地表径流B.大气降水C.地下水D.高山冰雪融水
【答案】4.A 5.B
【分析】4.根据材料可知,该沙漠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春季时积雪融化而蒸发较少,推测该沙漠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季节是春季,A正确;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但蒸发、蒸腾较强,B错误;秋季水源补给少,土壤水分少,C错误;冬季气温低,积雪不能融化,土壤水分含量少,D错误,故选A。
5.根据材料可知,该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盆地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50mm左右,所以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B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下渗强烈,无地表径流,A错误;沙漠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深,很难被植被利用,C错误;高山冰雪融水主要在盆地四周的山麓地带,水量较小,蒸发、下渗量较大,不能流到沙漠腹地地区,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沙漠地区水源的补给,解题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考查降水、冰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四种补给的特定条件。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1中各数码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①________;⑤________;⑦________。
(2)解释图2中洞庭湖区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3)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
【答案】(1)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
(2)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多支流汇入水量大。(任答2点得4分)
(3)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类型、环节及洞庭湖洪灾多发的原因等知识点。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洞庭湖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洪涝灾害严重主要自然原因是当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的,河流流量大,流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在加之该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排水不畅,极易出现洪涝灾害。
【详解】(1)图中①是水汽输送,②是海洋降水,③是蒸发,④是陆地降水,⑤是地表径流,⑥是蒸騰,⑦是下渗,⑧是地下径流。
(2)洞庭湖区域洪涝灾害多发,主要的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该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流径流量大;洞庭湖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多支流汇入水量大,排水不畅导致洪灾多发。
(3)据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分析,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原因是夜晚湖水降温慢,陆地降温快,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湖面空气下沉,降水少。
【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热气环流应用在:孔明灯、热气球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加热;暖气片、电热油灯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升高房间温度。它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示意图:
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多数湖泊以河水补给为主,当江河流入湖泊时,将盐分带给湖泊。如果湖水从另外的出口继续流出,盐分也同时被带走,在这种水流非常畅通的湖中,盐分很难集中、这些翻消也因此成为淡水湖。地处撒哈柱沙漠南缘的乍得湖属于内陆淡水湖。科学家发现,在乍得湖的东北部,有一远低于乍得湖的博德茉盆地,但二者间下图非洲乍得湖流域图并无地表河流直接相连。
(1)说明乍得湖形成内陆淡水湖的原因。
乍得湖水位常随季节变化,湖面伸缩性很大,变幅可达一倍以上。
(2)从气候角度分析湖水面积季节变化大的原因。
【答案】(1)乍得湖地势较低,河水在乍得盆地汇集成湖,湖水难以流出,形成内陆湖;大量河水注入,起到稀释作用;大量湖水通过地下路径向外渗流,带走很多盐分。
(2)乍得湖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干湿两季;1月前后,受东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湖面面积小;7月前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湖面面积大。
【分析】本题难度适中,通过乍得湖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调动、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乍得湖形成内陆湖的时间不长,湖泊中积累的盐分不多,且有大量河水淡水注入,起到稀释作用,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湖地势低洼,且没有明显的河流流出,形成了内陆湖;湖泊东北部还有地势低于200米的博得莱洼地,乍得湖水通过地下岩层源源不断地流入博得莱洼地,带走很多盐分,因而乍得湖虽是一个内陆湖泊,但湖水却为淡水。
(2)乍得湖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干湿两季,降水补给是湖泊水源的主要来源;7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湖泊水量多,湖面面积大;1月,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湖泊水量少,湖面面积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黑枸杞属于典型的盐生植物,当外界盐浓度高于或低于其最适浓度时会影响其生长。某科研团队选择在年降水量约260mm、多夏雨的宁夏某低洼地开展黑枸杞种植试验。记录不同时期(8月和10月)当地地下水位的变化及起垄(图2a)和不起垄(图2b)栽培方式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记录数据如图1所示。研究发现,起垄黑枸杞生长更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当地8月和10月地下水埋深差异的因素是( )
A.蒸发B.下渗C.灌溉D.降水
2.起垄种植表层土壤盐含量明显增加是因为土壤起垄后( )
A.降水量增多B.地下水位下降C.蒸发量增大D.光照面积变小
3.起垄可以更好地促进黑枸杞生长,主要是起垄土壤有利于( )
A.减小温差B.疏松透气C.蓄水保湿D.降低风速
【答案】1.D 2.C 3.B
【分析】1.读图可知,8月地下水埋深较浅,10月地下水埋深较深;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量少,多夏雨;因此,影响两月份地下水埋深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的差异,8月份降水多,地下水补给量大,埋深较浅,D正确;8月气温高,蒸发量大,地下水位低,地下水埋深应该较深,A错误;8月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多、是作物生长期,10月降水少、蒸发较8月少,8月和10月下渗差异不大,B错误;8月是枸杞生长的季节,灌溉较多,抽取较多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较低,埋深较深,C错误。故选D。
2.土壤起垄后获得的光照面积增大,蒸发量增大,加重了表层盐分的积累,C正确,D错误;土壤起垄对降水不会产生影响,A错误;地下水位下降不利于发生土壤盐碱化,B错误。故选C。
3.起垄能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B正确;起垄不影响温差,A错误;起垄能起到一定的保湿和降风的作用,但不是促进黑枸杞生长的主要的原因,C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盐碱化的成因: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题。
4,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5,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D.湖盆
6,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4.C 5.A 6.B
【分析】4.解答该题需要注意题干问的是“该流域”,而非“盐湖”。材料说“该流域”“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题干说“盐湖面积多年稳定”,综合可知该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应该接近年均降水量,否则盐湖面积无法保持多年稳定。A和B选项的说法将导致盐湖面积明显缩小,D选项说法将使盐湖面积扩大。
5.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不利于截留地表径流,加上岩性坚硬,因此不利于下渗,地下水少;同时地表水也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加上坡面面积小,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
6.“大量种植”意味着植物将大量消耗流域内的水资源,故盐湖面积缩小。材料中已经指出湖水盐度饱和,因此D错误。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定河流经内陆干旱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是黄河的支流,因其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流速不定,清浊不定,故有无定河之名。下图是无定河水系略图,芦河是无定河支流,流域内无高大山地,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其河床深度随无定河加深加深。
(1)无定河因“流量不定、深浅不定”等而得名。从气候的角度,说明“无定河”名称的由来。
(2)分析芦河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原因。
(3)指出米脂水文站监测到的无定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答案】(1)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因此河流流量不定,深浅不定。
(2)芦河流经沙漠地区,降水少,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弱;附近无高山和湖泊,缺少冰川融水补给和湖泊水补给;气候干旱,流经沙漠,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较为丰富。
(3)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夏汛在夏季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详解】(1)由图中信息可知,无定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由于季风不稳定,当地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所以无定河流量不定、深浅不定。
(2)读图可知,芦河所在地区降水量小于400mm,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因此缺少降水、湖泊水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附近无高大山脉,因此缺少冰川融水补给;芦河流经沙漠地区,下渗量大,地下水较为丰富。
(3)由图中信息可知,米脂水文站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无定河有结冰期,但因该河段自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所以没有凌汛现象;受季风影响,当地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材料显示,无定河流量不定,因此无定河水位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大,汛期在夏季;米脂水文站所在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当地年降水量在400~500mm之间,河流流量较小。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1年央视春晚开场舞非常好看,其中的《西班牙响板舞与阿根廷探戈》给我们展示了异域的风情。西班牙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积极的合作伙伴,和法国交界处的比利牛斯山脉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物种丰富、独特,是欧洲独特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该山地南侧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春季多洪水。下图西班牙位置简图,下表为图中甲、乙、丙三地的年降水量数据。
(1)归纳图示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说明比利牛斯山脉成为欧洲物种丰富地的自然原因。
(3)分析比利牛斯山脉南侧河流春季易发洪水的自然原因。
【答案】(1)该区域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空间差异大;由西北向东南减少;东、(中、)南部地区降水较少;西、北部沿海地区降水较丰富。(任意3点)
(2)是欧洲各地纬度位置较低地区,热量条件较充足;受大西洋影响更显著,降水条件好;山地地形,落差大,垂直分异明显;处于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交界地带,气候条件复杂。(任意3点)
(3)南坡冬季受西风影响,山地降雪(水)量较多;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水量大;支流众多,汇聚到干流后由于地势平坦排水缓慢。
【分析】本题以西班牙的相关材料为背景,涉及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陆地水源的补给方式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总体而言,区域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差异较大,大致自西北向东南减少,西北部沿海地区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强,降水丰富,东部、中南部地区受西风影响相对较弱,降水较少。
(2)一是要注意分析角度“自然原因”,二是要注意限定的范围“欧洲”。就整个欧洲地区而言,比利牛斯山脉所属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充足,且欧洲地势平坦,而比利牛斯山脉所在地区为山地,地形落差大,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为不同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该地受大西洋影响显著,降水条件好,水热条件较好。另外,比利牛斯山脉处于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及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交界地带,气候复杂,适合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生长。
(3)比利牛斯山脉南侧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强,降水较多,山地表现为降雪,冬季的积雪量大。春季随着气温回升,积雪大量融化。同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南侧众多支流受积雪融水补给汇集到干流后,由于地势平坦,排水较慢,从而发生洪水灾害。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能够通过示意图,说明不同类型水循环的过程
2.理解影响水循环不同环节的主要因素,并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3.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时间集中
②不连续
③水量变化大
①降雨量的多少
②降雨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雨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有时间性
②连续性
③水量稳定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
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有时间性
②有明显的
季节、日变化
③水量较稳定
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
调节作用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
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
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地点
降水量(mm)
甲
1267
乙
436
丙
335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水循环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水循环获奖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概括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