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习作:猜猜他是谁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第1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6.秋天的雨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7.听听,秋的声音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人教部编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教案,共9页。
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教学重点)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背诵《山行》,默写《山行》。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行》的情感。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 图片激趣,谈话导入1.欣赏四季图片,感受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它的特点。预设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预设2:夏天,有各种香甜的瓜果。预设3:冬天,白雪皑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2.谈话导入:古代有很多诗人也喜欢四季景色,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古诗。(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示古诗)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三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季)【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季节,让学生对三首古诗有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3.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板书:山行)Ⅱ 学习《山行》,感悟喜爱与赞美1.读懂诗题,了解诗人。(1)齐读诗题。(读准后鼻音“行”)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题。学生由字到词,说说诗题的意思,“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师: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诗。(2)你了解诗人杜牧吗?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杜牧的助读资料。2.读通诗文,感受韵律。(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斜”读xié;“径”是后鼻音,读jìng,注意与“经”区分开;另外要注意“生”和“枫”的读音。(3)同桌互听互评。(评价标准:正确、通顺)(4)引导:读古诗不仅要将字读正确,还要读好停顿。指名读,师生合作,用“/”标出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学生按节奏自由练读,再齐读古诗,读出韵律。【设计意图】对古诗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应建立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停顿,为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做铺垫。3.认识注释,感知季节。(1)了解教材特点:这篇古诗课文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课文相比,多了一个什么板块?(注释)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2)了解注释:它是对古诗中一些字词的解释。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3)借助注释,感知季节。师:请大家看第一首诗中的第一个注释,从这里你了解到了什么?预设:此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师:诗中还写了哪些深秋的景物呢?预设:枫林、霜叶等。4.悟情入境,读懂诗句。(1)品读:远上寒山石径斜①结合注释理解“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山)②诗人眼前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斜”的字面意思为“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等方法,就可以知道,这里是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体现了石径的特点。③读完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④有感情地诵读,想象诗句的画面。(2)品读:白云生处有人家①结合注释,理解“生”的意思,看图体会: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子的?“生”这里是“产生,生出”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的种种动态。②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白云生处)“人家”会让你想到什么?(生气盎然)(板书:人家)③尝试说一下诗句的意思。(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④有感情地诵读,想象诗句的画面。(3)品读:停车坐爱枫林晚①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借助“坐”的注释“因为”,学生自由说说。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②诗人为什么要停下车来呢?(观看枫林)引导学生感悟“枫林晚”。看图想象:夕阳照耀着枫林的景象。(板书:枫林晚景)③诗人看到此景,心情如何?(愉悦)他会怎样说?(这秋景真美!)④有感情地诵读,读出枫林晚景之美和作者对景色喜爱的心情。(4)品读:霜叶红于二月花①看图:霜叶是什么样子的?思考:二月开的花是什么样子的?②诗人近观枫林,把枫叶和二月的春花进行对比,展示了枫叶如火,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象。③有感情地诵读,体会霜叶之红,读出喜爱与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5)同桌合作,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想象画面。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5.熟读成诵,积累悟情。(1)说一说如何才能更好地朗读这首古诗。在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导要点:前两句诗意境悠远,可以读得稍慢些;后两句诗应读得稍快些,语调高昂,读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指名朗读,学生互评。师生对读,学生配乐朗读。(3)背诵古诗。引导背诵方法:借助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等。【设计意图】依据学情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准古诗,读出节奏;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最后熟读成诵。由浅入深地学习,重视方法的引导。6.小结:《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的山中景致,表达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Ⅲ 总结提升,提炼方法1.感情地朗读古诗,合作交流。在《山行》中,诗人不是画家,却胜似画家,短短的四句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秋景图。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吧。(学生交流)2.方法总结:我们首先读通了诗句,然后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味,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Ⅳ 辨析字形,规范书写1.出示生字。归类观察,说说易错和难写字的关键笔画。2. 重点指导:寒:中间三横要紧凑匀称,撇捺要舒展,三点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径:左窄右宽,不要和形近字“轻、经”混淆,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边的“余”,第二笔捺变为点,下横稍长;右边的“斗”的竖要长。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4.默写《山行》,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5.师生评议:书写是否正确、端正。6.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来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不仅体会到了古诗中的意蕴美,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7.课后作业:背诵《山行》,尝试默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赠、残”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赠、盖”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情感。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 复习巩固,方法引导1.学生背诵《山行》。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预设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句的基础上,读好停顿,读出节奏。预设2: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预设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设计意图】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方法的引领。4.过渡: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Ⅱ 方法迁移,学习《赠刘景文》1.了解诗题和诗人。(1)结合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赠刘景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字,明确“赠刘景文”的意思就是送给刘景文的诗。(2)师生合作,了解诗人。课件出示苏轼简介。(3)交流讨论:苏轼想送给好朋友刘景文什么呢?2.朗读古诗,读好停顿。(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残”是平舌音、前鼻音;“橙”是翘舌音、后鼻音;“橘”读jú。(2)读古诗时不仅要将字读正确,还要读好停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3.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引导想象这首古诗展现的画面。(1)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说说“擎雨盖”的意思;结合字面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菊残、傲霜枝”,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板书:荷尽 菊残 秋末特征)并且运用这种方法想象“橙黄橘绿”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板书:橙黄橘绿 丰收景象)指导“橙”的书写,注意右上角是两个短撇。(2)理解思考,通过注释来理解“君”字,知道“君”指的是刘景文。(3)请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4)启发:诗人为什么说深秋时残菊傲霜、橙黄橘绿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呢?联系“傲霜枝”,你觉得苏轼想告诉好友刘景文什么呢?预设:深秋时节,虽荷尽菊残,但残菊傲霜,硕果累累,给人以昂扬之感。苏轼想告诉好友刘景文遇到困难要像残菊傲霜那样勇于面对,积极向上。诗人赞赏菊花的精神,也是对好友刘景文的一种勉励。(板书:赞赏、勉励)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请学生说说怎样才能将这首诗读好。预设:读前两句诗时,可以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读后两句诗时,试着体会诗人对好友的感情,朗读时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勉励友人的感情。5.熟读成诵。6.小结:前两句诗写景,“荷尽”“残菊”描绘出秋天的景象,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后两句诗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设计意图】以“读好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熟读成诵”为学习路径,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化对已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Ⅲ 小组合作,学习《夜书所见》1.理解诗题。(板书:夜书所见)引导学生理解“书”的意思,即“书写”,进而理解诗题,即“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2.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交流。(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组内朗读古诗,互相正音。读准多音字“挑”。“挑”在文中读tiǎo,意思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而“挑选”中的“挑”读tiāo。(3)借助注释交流理解“挑促织”的意思。(4)小组展示,读好停顿。集体朗读。3.合作学习,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小组交流诗句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要求: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由诗句想象到的画面。(2)引导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或插图理解“萧萧梧叶、篱落、一灯明”的意思。如由插图可知“挑促织”是指孩子们拨弄蟋蟀。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以及想象到的画面。(板书:近处:梧叶 秋风 远处:挑促织 一灯明)(3)引导学生思考:“客”指的是谁?(诗人自己)(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深秋时节的夜晚,客居他乡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到孩子们还在斗蟋蟀,此时,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怀念童年、思念家乡)(板书:思乡之情)4.配乐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背诵古诗。5.小结:《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结合合作学习,开放性更大,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内化学习古诗的方法。Ⅳ 回顾比较,同中寻异1.本课的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再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1)自读感悟。(2)小组内交流。2.小结:相同的季节,在不同的诗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美,表达出不同的情思,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以后在阅读同一主题的作品时,要去发现、比较作家表达的独特之处。Ⅴ 学写生字,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会写字,按结构归类。2.选择生字,指出易错点。残: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提,下边是一撇。盖:下半部分里面是两竖,最后一横要写长。横画、竖画较多,要注意间距均匀。橙:“登”字左上边的横撇上有一个小点,右上边的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学生练写。展示评价。4.请学生完成古诗填空题。(1)远上 石径 ,白云 有人家。(2)荷尽已无擎雨盖, 犹有傲霜枝。(3)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动客情。【设计意图】重点指导易错字,并进行范写,随后进行诗句的填空练习,在巩固书写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诗句。5.品读秋天的诗,运用本课所学方法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积累背诵。6.课堂小结:《山行》和《赠刘景文》这两首古诗让我们沉醉于深秋的迷人景色之中。秋天有一年中最好的景物,有春的希望、夏的守护、冬的憧憬,更有人们收获的喜悦。而《夜书所见》则寓情于景,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含有深情的诗文把我们带进了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7.当堂检测:建议使用《点拨》小册子的“随堂练”。8.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点拨》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2)建议完成《典中点》的练习题。板书设计山行寒山 人家枫林晚景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荷尽 菊残 秋末特征橙黄橘绿 丰收景象近处:梧叶 秋风远处:挑促织 一灯明喜爱、赞美赞赏、勉励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想象诗句的画面,进入情境,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成功之处:学习三首古诗时,我采用“教一首,带两首”的方式,迁移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加强了语文要素的学习。不足之处:在教学《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没有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教学重点)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背诵《山行》,默写《山行》。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行》的情感。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 图片激趣,谈话导入1.欣赏四季图片,感受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它的特点。预设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预设2:夏天,有各种香甜的瓜果。预设3:冬天,白雪皑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2.谈话导入:古代有很多诗人也喜欢四季景色,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古诗。(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示古诗)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三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季)【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季节,让学生对三首古诗有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3.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板书:山行)Ⅱ 学习《山行》,感悟喜爱与赞美1.读懂诗题,了解诗人。(1)齐读诗题。(读准后鼻音“行”)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题。学生由字到词,说说诗题的意思,“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师: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诗。(2)你了解诗人杜牧吗?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杜牧的助读资料。2.读通诗文,感受韵律。(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斜”读xié;“径”是后鼻音,读jìng,注意与“经”区分开;另外要注意“生”和“枫”的读音。(3)同桌互听互评。(评价标准:正确、通顺)(4)引导:读古诗不仅要将字读正确,还要读好停顿。指名读,师生合作,用“/”标出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学生按节奏自由练读,再齐读古诗,读出韵律。【设计意图】对古诗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应建立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停顿,为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做铺垫。3.认识注释,感知季节。(1)了解教材特点:这篇古诗课文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课文相比,多了一个什么板块?(注释)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2)了解注释:它是对古诗中一些字词的解释。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3)借助注释,感知季节。师:请大家看第一首诗中的第一个注释,从这里你了解到了什么?预设:此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师:诗中还写了哪些深秋的景物呢?预设:枫林、霜叶等。4.悟情入境,读懂诗句。(1)品读:远上寒山石径斜①结合注释理解“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山)②诗人眼前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斜”的字面意思为“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等方法,就可以知道,这里是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体现了石径的特点。③读完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④有感情地诵读,想象诗句的画面。(2)品读:白云生处有人家①结合注释,理解“生”的意思,看图体会: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子的?“生”这里是“产生,生出”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的种种动态。②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白云生处)“人家”会让你想到什么?(生气盎然)(板书:人家)③尝试说一下诗句的意思。(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④有感情地诵读,想象诗句的画面。(3)品读:停车坐爱枫林晚①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借助“坐”的注释“因为”,学生自由说说。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②诗人为什么要停下车来呢?(观看枫林)引导学生感悟“枫林晚”。看图想象:夕阳照耀着枫林的景象。(板书:枫林晚景)③诗人看到此景,心情如何?(愉悦)他会怎样说?(这秋景真美!)④有感情地诵读,读出枫林晚景之美和作者对景色喜爱的心情。(4)品读:霜叶红于二月花①看图:霜叶是什么样子的?思考:二月开的花是什么样子的?②诗人近观枫林,把枫叶和二月的春花进行对比,展示了枫叶如火,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象。③有感情地诵读,体会霜叶之红,读出喜爱与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5)同桌合作,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想象画面。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5.熟读成诵,积累悟情。(1)说一说如何才能更好地朗读这首古诗。在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导要点:前两句诗意境悠远,可以读得稍慢些;后两句诗应读得稍快些,语调高昂,读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指名朗读,学生互评。师生对读,学生配乐朗读。(3)背诵古诗。引导背诵方法:借助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等。【设计意图】依据学情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准古诗,读出节奏;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最后熟读成诵。由浅入深地学习,重视方法的引导。6.小结:《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的山中景致,表达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Ⅲ 总结提升,提炼方法1.感情地朗读古诗,合作交流。在《山行》中,诗人不是画家,却胜似画家,短短的四句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秋景图。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吧。(学生交流)2.方法总结:我们首先读通了诗句,然后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味,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Ⅳ 辨析字形,规范书写1.出示生字。归类观察,说说易错和难写字的关键笔画。2. 重点指导:寒:中间三横要紧凑匀称,撇捺要舒展,三点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径:左窄右宽,不要和形近字“轻、经”混淆,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边的“余”,第二笔捺变为点,下横稍长;右边的“斗”的竖要长。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4.默写《山行》,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5.师生评议:书写是否正确、端正。6.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来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不仅体会到了古诗中的意蕴美,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7.课后作业:背诵《山行》,尝试默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赠、残”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赠、盖”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情感。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 复习巩固,方法引导1.学生背诵《山行》。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预设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句的基础上,读好停顿,读出节奏。预设2: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预设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设计意图】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方法的引领。4.过渡: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Ⅱ 方法迁移,学习《赠刘景文》1.了解诗题和诗人。(1)结合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赠刘景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字,明确“赠刘景文”的意思就是送给刘景文的诗。(2)师生合作,了解诗人。课件出示苏轼简介。(3)交流讨论:苏轼想送给好朋友刘景文什么呢?2.朗读古诗,读好停顿。(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残”是平舌音、前鼻音;“橙”是翘舌音、后鼻音;“橘”读jú。(2)读古诗时不仅要将字读正确,还要读好停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3.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引导想象这首古诗展现的画面。(1)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说说“擎雨盖”的意思;结合字面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菊残、傲霜枝”,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板书:荷尽 菊残 秋末特征)并且运用这种方法想象“橙黄橘绿”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板书:橙黄橘绿 丰收景象)指导“橙”的书写,注意右上角是两个短撇。(2)理解思考,通过注释来理解“君”字,知道“君”指的是刘景文。(3)请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4)启发:诗人为什么说深秋时残菊傲霜、橙黄橘绿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呢?联系“傲霜枝”,你觉得苏轼想告诉好友刘景文什么呢?预设:深秋时节,虽荷尽菊残,但残菊傲霜,硕果累累,给人以昂扬之感。苏轼想告诉好友刘景文遇到困难要像残菊傲霜那样勇于面对,积极向上。诗人赞赏菊花的精神,也是对好友刘景文的一种勉励。(板书:赞赏、勉励)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请学生说说怎样才能将这首诗读好。预设:读前两句诗时,可以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读后两句诗时,试着体会诗人对好友的感情,朗读时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勉励友人的感情。5.熟读成诵。6.小结:前两句诗写景,“荷尽”“残菊”描绘出秋天的景象,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后两句诗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设计意图】以“读好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熟读成诵”为学习路径,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化对已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Ⅲ 小组合作,学习《夜书所见》1.理解诗题。(板书:夜书所见)引导学生理解“书”的意思,即“书写”,进而理解诗题,即“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2.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交流。(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组内朗读古诗,互相正音。读准多音字“挑”。“挑”在文中读tiǎo,意思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而“挑选”中的“挑”读tiāo。(3)借助注释交流理解“挑促织”的意思。(4)小组展示,读好停顿。集体朗读。3.合作学习,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小组交流诗句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要求: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由诗句想象到的画面。(2)引导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或插图理解“萧萧梧叶、篱落、一灯明”的意思。如由插图可知“挑促织”是指孩子们拨弄蟋蟀。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以及想象到的画面。(板书:近处:梧叶 秋风 远处:挑促织 一灯明)(3)引导学生思考:“客”指的是谁?(诗人自己)(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深秋时节的夜晚,客居他乡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到孩子们还在斗蟋蟀,此时,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怀念童年、思念家乡)(板书:思乡之情)4.配乐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背诵古诗。5.小结:《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结合合作学习,开放性更大,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内化学习古诗的方法。Ⅳ 回顾比较,同中寻异1.本课的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再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1)自读感悟。(2)小组内交流。2.小结:相同的季节,在不同的诗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美,表达出不同的情思,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以后在阅读同一主题的作品时,要去发现、比较作家表达的独特之处。Ⅴ 学写生字,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会写字,按结构归类。2.选择生字,指出易错点。残: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提,下边是一撇。盖:下半部分里面是两竖,最后一横要写长。横画、竖画较多,要注意间距均匀。橙:“登”字左上边的横撇上有一个小点,右上边的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学生练写。展示评价。4.请学生完成古诗填空题。(1)远上 石径 ,白云 有人家。(2)荷尽已无擎雨盖, 犹有傲霜枝。(3)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动客情。【设计意图】重点指导易错字,并进行范写,随后进行诗句的填空练习,在巩固书写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诗句。5.品读秋天的诗,运用本课所学方法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积累背诵。6.课堂小结:《山行》和《赠刘景文》这两首古诗让我们沉醉于深秋的迷人景色之中。秋天有一年中最好的景物,有春的希望、夏的守护、冬的憧憬,更有人们收获的喜悦。而《夜书所见》则寓情于景,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含有深情的诗文把我们带进了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7.当堂检测:建议使用《点拨》小册子的“随堂练”。8.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点拨》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2)建议完成《典中点》的练习题。板书设计山行寒山 人家枫林晚景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荷尽 菊残 秋末特征橙黄橘绿 丰收景象近处:梧叶 秋风远处:挑促织 一灯明喜爱、赞美赞赏、勉励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想象诗句的画面,进入情境,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成功之处:学习三首古诗时,我采用“教一首,带两首”的方式,迁移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加强了语文要素的学习。不足之处:在教学《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没有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