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八)跨学科试题课件
展开1. (2023陕西中考A卷,3,★☆☆)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 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解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涉及物质的燃烧,物质的可燃性需要通 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 (2023甘肃兰州中考改编,6,★☆☆)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对相关内容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涉及化学变化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属于物理变化C.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 “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大
解析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 变化,A错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满架蔷薇一院香”,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 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蔷薇花香,C正确。“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 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大,D正确。
3. (2023重庆巴蜀中学期末节选,1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古籍中记载 了丰富的化学知识。(1)古文有记载,“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的“石”就是煤。工厂使用煤 作为燃料时,常将煤粉碎后再燃烧,这样做的化学原理是 。(2)《本草经集注》中对硝石(主要成分为KNO3)有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 云是真硝石也”。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西晋《蜀都赋》记载:“火井沈荧于幽泉,高爓飞煽于天垂。”该句描写了天 然气的燃烧。写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 (1)煤粉碎后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烧更充分。(2)KNO3中钾 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 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解得x=+5。(3)甲烷 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 (2023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模拟,20,★★☆)学校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二氧化碳 的溶解性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分别用注射器迅 速注入20 mL、40 mL、60 mL蒸馏水进行实验,测出反应过程中温度几乎不变 (水温、环境温度均为25 ℃),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1 图2
A. 可用注射器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B. 该实验进行了2次振荡,第1次振荡的时间在100~150 sC. 该实验能表明,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速率越快D. 该实验条件下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解析 可以用注射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前,向下推动注射器,一段时间后,注射器恢复至初始状态,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A正确;振荡可以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速率,导致压强急剧减小,由题图可以看出,有两次压强急剧减小,则该实验进行了2次振荡,第1次压强减小的时间在100~150 s,所以第1次振荡时间在100~150 s,B正确;由曲线图可知,分别用注射器迅速注入20 mL、40 mL、60 mL蒸馏水进行实验,溶解速率:60 mL>40 mL>20 mL,故该实验能表明,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速率越快,C正确;由题图可知,加入20 mL蒸馏水,CO2充分溶解后,最终装置内压强大于起始压强,说明该实验条件下,1体积水能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1体积,D错误。
5. (2022江苏苏州中考,21,★☆☆)为保持冻土路基夏季不融化,需在秋冬季将空气中的“冷”储存至路基。“热棒”插入路基(如图),利用钢管内氨的汽化和液化,实现路基与空气的热量交换。 (1)热棒主体采用碳素无缝钢管。钢铁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 物”)。(2)热棒钢管外壁需喷涂保护层,其目的是 。
(3)氨气的化学式为 。(4)氨的汽化和液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5)秋冬季热棒工作时,氨在A端发生的变化是 (填“汽化”或“液 化”)。
解析 (1)钢铁为铁合金,属于混合物。(2)铁与氧气、水共同接触时会发生锈蚀,因此在热棒钢管外壁喷涂保护层的目的是防止钢管锈蚀。(3)氨气的化学式为 NH3。(4)氨的汽化和液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 理变化。(5)秋冬季热棒工作时,当路基温度上升时,B端液态氨受热汽化,上升到 热棒的A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液化,变成液态氨,又 沉入了B端,故氨在A端发生的变化为液化。
类型三 跨学科·生物(2023江苏南通中考,5、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6~7题。大气臭氧层是地球的太阳镜,能吸收紫外线,保护生物。大气平流层中同时发生 氧气与臭氧的相互转化,经过漫长时间形成臭氧层。氧气与臭氧的相互转化如 图所示。
6. 下列有关空气、氧气和臭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是氧气B. 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C. 葡萄糖在人体内的缓慢氧化需要氧气D. 氧气比臭氧更容易吸收太阳紫外线
解析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A错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 气法收集,B错误;在人体内,葡萄糖和氧气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二氧 化碳和水,C正确;大气臭氧层是地球的太阳镜,能吸收紫外线,保护生物,所以氧气 不如臭氧容易吸收紫外线,D错误。
7. 关于反应箱中氧气与臭氧的相互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气体总质量保持不变B. 元素种类保持不变C. 分子总数保持不变D. 原子总数保持不变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种类、原子总 数均保持不变,A、B、D正确。氧气转化成臭氧,分子个数减少;臭氧转化成氧 气,分子个数增多,C错误。
8. (2023浙江温州中考改编,27,★★☆)水质对水族箱内鱼的生存至关重要,定期 监测和维护水质有利于鱼的生存。(1)自来水消毒后残留的氯称为余氯,其对鱼有害。某研究者用三种不同的方式 去除余氯,其效果如图所示。据图,小明采取方式二去除余氯,其理由是 。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九)跨学科实践活动课件: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九)跨学科实践活动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易溶于水,干燥密封保存,植树造林合理即可,耗能多,氢气或H2,CH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七)科学探究课件: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七)科学探究课件,共29页。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六)化学计算课件: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六)化学计算课件,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