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基础强化05(学生版+解析)
展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沐浴(mù) 熬过(á) 菡萏(dàn)
B.姊妹(zǐ) 匿笑(nì) 嫩芽( nèn)
C.霎时(shà) 分歧(qí) 攲斜(qī)
D.拆散(chāi) 粼粼 (lǐn) 沉寂(jì)
2.下列文言加点词所体现的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尊君在不?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爆怒无常。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川航机组突遇险情,成功备降,强烈地震撼着网友的心,纷纷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点赞。
B.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标准,规划者首先考虑的是,让市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C.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D.本期“文翁大讲堂”的听众,除成都教师外,还有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也参与其中。
5.对下列语段的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②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④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⑤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A.③①④⑤②B.①④⑤②③C.①⑤④②③D.③①⑤④②
6.文学常识对对碰。
(1)下列有关《世说新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咏雪》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选自《方正》门。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是个聪明明理的孩子。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为人守时。
D.《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中的“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待君久不至”中的“君”相当于“您”,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C.“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小弟”是称呼比自己小的男性朋友,“小儿”是称呼自己的儿子。
二、句子默写
7.默读课文填空。
(1)《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8.课内阅读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1)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2)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3)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⑦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课文以“散步”为题有何作用?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B.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C.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是全文的一个线索。
D.以散步这么一个小事情吸引读者,创设了一定的悬念。
(2)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3)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第⑦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强化05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沐浴(mù) 熬过(á) 菡萏(dàn)
B.姊妹(zǐ) 匿笑(nì) 嫩芽( nèn)
C.霎时(shà) 分歧(qí) 攲斜(qī)
D.拆散(chāi) 粼粼 (lǐn) 沉寂(jì)
【答案】D
D项注音有误。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粼”应读lín。
2.下列文言加点词所体现的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尊君在不?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答案】B
A.说:通假字,通“悦”,高兴,愉快;
B.乐:词类活用,以……为乐,作动词,意动用法。与其他三项文言现象不同;
C.不:通假字,通“否”,表疑问,相当于“吗”;
D.有:通假字,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故选B。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爆怒无常。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
【答案】B
A.爆怒无常——暴怒无常;
C.决别——诀别;
D.烂慢——烂漫;故选B。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川航机组突遇险情,成功备降,强烈地震撼着网友的心,纷纷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点赞。
B.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标准,规划者首先考虑的是,让市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C.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D.本期“文翁大讲堂”的听众,除成都教师外,还有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也参与其中。
【答案】B
A.有误,应在“纷纷”的前边补充上“网友们”;
C.有误,“了解、学习”与“环保意识”搭配不当;
D.有误,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也参与其中”。故选B。
5.对下列语段的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②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④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⑤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A.③①④⑤②B.①④⑤②③C.①⑤④②③D.③①⑤④②
【答案】D
选段是写“我”作出选择决定走大路,故第③句是中心句,也是首括句,应排在第一。①“到了一处”承接③句“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接下来根据“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可知,后面的叙述中,母亲和儿子的叙述顺序也应该是母亲叙述在前,儿子叙述在后,即顺序为⑤④;最后②加以总结议论。故排序为:③①⑤④②,故选D。
6.文学常识对对碰。
(1)下列有关《世说新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咏雪》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选自《方正》门。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是个聪明明理的孩子。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为人守时。
D.《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中的“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待君久不至”中的“君”相当于“您”,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C.“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小弟”是称呼比自己小的男性朋友,“小儿”是称呼自己的儿子。
【答案】
(1)A
A.《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咏雪》选自《语言》门。
(2)D
D.“小弟”男性在朋友或者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小儿”是称呼自己的儿子。
二、句子默写
7.默读课文填空。
(1)《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友人惭 下车引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三、现代文阅读
8.课内阅读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1)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2)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3)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⑦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课文以“散步”为题有何作用?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B.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C.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是全文的一个线索。
D.以散步这么一个小事情吸引读者,创设了一定的悬念。
(2)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3)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第⑦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B
(2) 地点; 人物
(3)第④段和第⑤段之间。
(4)① 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② “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身体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在幼小的儿子眼中,父亲是身材“高大”的。
③ 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
④孝顺;慈爱。
(5)①“慢慢地”言其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作为中年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
②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6)形象化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使命感:人到中年,对上肩负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培养子女的责任,承前启后,意义重大。结尾意味深长。
【解析】
(1)B.“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有误。《散步》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故“散步” 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全文的一个线索。“散步”还让读者产生疑问,谁和谁散步,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等,因此题目还创设了悬念。故选B。
(2)本题考查记叙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田野”点明散步地点,“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点明散步的人物。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段话营造了我们一家四口散步时温馨和谐的氛围。文章第①到④段写我们一家四口到田野上散步;这一段写散步时温馨和谐的氛围;接下来就写散步的分歧。故应放在④⑤段之间。
(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①“熬”,忍受,耐苦支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今年的冬天非常漫长而寒冷,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对于年纪大的母亲来说,这一天一天是多么的难过,而母亲却挺过来了,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因此这个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②“强壮”,通常形容男人身体健壮,孔武有力。“高大”,又高又大。结合语境分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因此“强壮”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身体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在幼小的儿子眼中,父亲是身材“高大”的。
③结合语境分析,散步过程中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但一切都取决于我,我必须把这件事处理好,因为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会使母亲或儿子不高兴,可以说我的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对于一个家庭的支柱来说,当然会感到责任重大。
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一切都取决于我。当我最后决定顺从母亲走大路,表现了我尊重母亲,孝顺母亲。而母亲原本是想走大路,但是她怕委屈了自己的孙子,于是决定顺从孙子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意对即可。
(5)①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慢慢地”言其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结合语境分析,“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②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根据“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衬托了一家人散步的快乐心情。景为情设,情景交融,生机盎然的美景,为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真挚的情美起了渲染烘托作用。为后文完美的解决分歧做铺垫。
(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怕因闪失给孩子和老人带来伤害。“整个世界”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是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起着顶梁柱的作用,从家庭到国家,都是如此。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部编版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基础强化15(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基础强化15(学生版+解析),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句子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基础强化12(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基础强化12(学生版+解析),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句子默写,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基础强化10(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讲义基础强化10(学生版+解析),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句子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