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期中、期末测试卷多份
2024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综合素质达标试卷(附答案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综合素质达标试卷(附答案部编版),共7页。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达标一基础训练营(34分)1.读拼音,写词语。(9分)曹小三听说刷子李有fěn shuā( )墙面的jué huó( ),就拜师学艺,只见shī fu( )干活的时候非常威严,让人觉得shén shèng( )不可qīn fàn( ),他的shǒu wàn( )转来转去,一道道浆就xián jiē( )得完美无瑕,墙面像雪白的píng zhàng( ),曹小三看得hóu lóng( )发紧,再也不敢怀疑了。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练习。(10分)①天衣( )( ) ②精神( )( ) ③半( )半( )④膀( )( )粗 ⑤仰( )( )天 ⑥手( )眼( )(1)上面的词语中,描写人物外貌的是 (填序号)。我还能写一个这样的词语: 。(2)选词填空:女足亚洲杯决赛上,中国的铿锵玫瑰们个个 ,信心满满。比赛时,她们配合得 ,最后以3∶2的成绩战胜了韩国队,获得了冠军。(填序号)3.选择题。(1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包袱(fù) 扳倒(fǎn) B.颧骨(quán) 严监生(jiān)C.揪住(jiū) 发怔(zhèn) D.揩去(kāi) 露馅儿(xiàn)(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 倒去。②家里所有人都劝过他了,他 一句话也听不进去。③他搜索一遍, 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A.轰然依然居然 B.轰然果然竟然 C.果然居然竟然 D.果然依然居然(3)下列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小嘎子围着小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B.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C.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D.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4)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曹小三想:“完了,师傅露馅儿了。”(语言描写)B.那位大个子叔叔始终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神态描写)C.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外貌描写)D.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动作描写)4.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5分)(1)请在括号里加上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使句子更具体。(3分)①妈妈( ) 说:“你作业没做完,为什么要看电视?”②轩轩( ) 说:“这个节目太好看了,我看完了再做作业,行吗?”③妈妈( ) 说:“不行,必须马上去做作业!”轩轩只好含着泪,关掉电视。(2)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晶莹剔透的葡萄。(照样子,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写一写爸爸或妈妈的外貌特点)(2分) 二综合展示厅(5分)5.学习急救知识,珍爱宝贵生命。(5分)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世界急救日”,“心肺复苏术”是常见的急救方法之一。下图是一名医生用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施救现场,请你根据提示信息,抓住医生的动作和神态写一写你看到的情景。 三课本直通车(8分)6.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8分)(1)《摔跤》一文主要对小嘎子的语言进行了一连串描写,表现了他机灵的特点。 (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着重写了祥子的外貌,表现了他高大健壮、充满活力的特点。 ( )(3)《刷子李》一文中,作者将曹小三和刷子李的刷墙技术进行比较,表现出了刷子李的高超技术。 ( )(4)选用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周围人的反应等,都有助于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 )四阅读检阅台(23分)(一)课内阅读。(10分)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7.“露馅儿”在选段中指 。(2分)8.选段中,曹小三看见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心里想的是 。后来他发现那个白点其实是 。(4分)9.选段对曹小三进行大量描写的主要作用是( )(2分)A.使故事内容更丰富。 B.衬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C.突出曹小三好学的特点。 D.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0.选段最后,刷子李为什么对曹小三说“好好学本事吧”?联系全文内容来分析。(2分) (二)课外阅读。(13分)高 手①老刘家附近有一个自行车修理摊,摊旁停着一辆用来装工具的破旧平板车,车上放着一副脏兮兮的象棋,棋子散乱地躺在棋盘上。②常有人围着平板车玩象棋。老刘棋艺不精,羞于和别人交手,一有闲工夫就在旁边看。③老刘从没见过修车人下棋,他只顾埋头修车,那满额头的沧桑让老刘想到这条街的历史。也许这人根本不会下棋,只是拿来给别人玩,或为了招徕顾客。④一天,老刘看见平板车旁围着一群人,吵闹得很。走到跟前,一群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和一群常来下棋的中年人战况正酣。棋盘上,青年那边棋势占优,就一个小青年在下,一副 又满不在乎的样子,看来棋艺不一般;中年人这边,一个四十多岁的红脸汉子在下,其他人支着儿,但每走一步都陷入对手的圈套,红脸汉子气得脸红筋胀。最终,败下阵来。⑤接着,红脸汉子又输了两盘,歇了手,往旁边让:“谁上?”没人应声。青年们 地说着刚才那盘棋怎么把对手杀得惨,这让人更憋闷。⑥这时,修车人挤进来,低着头边摆棋子边说,我玩一把。估计他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这青年的厉害。老刘觉得看这样的人输棋,实在太没意思了。⑦下棋的时候,修车人压根不听别人的指点,也不管青年们怎么闹腾,只管埋头慢吞吞走自己的。有时候他这边危急了,看一眼,依然慢吞吞地走,还有闲心去吃一个毫无用处的边卒。老刘心里叹息:唉!典型的臭棋篓子!⑧在一次平淡的兑棋过后,小青年们 地喊起来:“我们比他少了一个大子儿!”他们眼睛开始发绿,盯着棋盘。这下老刘心里可踏实多了,能把这群小青年逼到这份儿上就是一大进步。⑨没走几步,修车人这边又陷入险境。旁边的中年人们开始跺脚、埋怨,修车人依然慢吞吞地走棋。在小青年步步紧逼时,有人来修车。修车人说:“这就完了。”话音落地,他用力把一个棋子拍在棋盘上,挤出人群去。人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小青年哀叹道:“完了!遇上高手了!”短暂的沉默后,小青年不服气地重新摆棋,要跟修车人再较量一把。修车人埋头盯着手里的活儿,头也不回:“摆上。”他边修车边指挥围观的中年人替他走棋子,内行人管这叫“盲棋”,这可是只有顶尖儿的高手才有的能耐。围在平板车旁的人个个都屏息静气。这一盘下得很快,没几个回合,小青年稀里糊涂就输了。老刘心里不由得惊叹:嘿!看不出来,真是高手啊!⑩小青年们在沉默中散去,中年人们满意地离开。⑪修车人每天依旧埋头修车,旁边的破旧平板车上,脏兮兮的棋子散乱地躺在棋盘上。11.读完文章,可以得知题目所说的“高手”是( )(2分)A.老刘 B.修车人 C.一个小青年 D.红脸汉子12.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依次补充表示人物神态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眉飞色舞 胸有成竹 惊慌失色 B.惊慌失色 胸有成竹 眉飞色舞C.胸有成竹 眉飞色舞 惊慌失色 D.胸有成竹 惊慌失色 眉飞色舞13.根据文章内容,将修车人的举动和老刘的内心变化,填在对应的方框内。(3分)14.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文中加点的词语“盲棋”是指 。从中我能感受到修车人 。(2分)15.文章第⑨段中画“ ”的句子能否删去?写出理由。(2分) 16.文章结尾与开头呼应,这样写的用意主要是( )(2分)A.与别人的生活对比,表现修车人的生活贫苦。B.说明修车人的工作是脏兮兮的体力活。C.强调修车人下棋只是一时的,他并不喜欢。D.突出修车人棋艺高超,而又真人不露相的特点。五习作百花园(30分)17.在生活中,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如家里的亲人,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小区里的叔叔阿姨……请选择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他(她)的特点写具体。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30分)答案一、1.粉刷 绝活 师傅 神圣 侵犯手腕 衔接 屏障 喉咙2.①无 缝 ②抖 擞③信 疑 ④大 腰⑤面 朝 ⑥疾 快(1)④ 示例:眉清目秀(2)② ①3.(1)D (2)A(3)C (4)A4.(1)示例:①皱着眉②格外兴奋地③指了指书包(2)示例:妈妈有一对弯弯的柳叶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像两颗璀璨的宝石,妈妈的嘴角总是带着甜甜的微笑。二、5.示例:医生将病人平放,直跪在地上,把右手叠放在左手上,放在病人的胸前。他快速而有规律地用力向下按压病人的胸部,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分钟。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额头上冒出了汗珠。三、6.(1)× (2)√(3)× (4)√四、(一)7.曹小三看见刷子李的裤子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8.示例:师傅原来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他的本领是假的 师傅的裤子被烧出一个洞,透出了里面的白衬裤9.B10.因为刷子李想用这句话告诫曹小三不要总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假的,同时也想要让曹小三知道手艺人要有真本事,而真本事是勤学苦练练出来的。(二)11.B12.C13.①实在太没意思②慢吞吞地下棋③惊叹14.下棋人不看棋盘,而用话说出每一步棋的下法 棋艺高超15.不能。对周围人的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了修车人下棋技艺的高超。16.D五、17.例文略。